散文苏州
发布时间:2017-01-2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散文苏州篇一:苏州历年中考散文阅读
2008年苏州中考散文真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l—12题。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霎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时我忘记了一切。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巴金《繁星》)
11.文中所描写的繁星有什么独特的美?作者在海上看繁星有什么独特的感受?(3分)
12.下面的一段文字描写月亮,与上文描写繁星相比较,它们的写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请作简要分析。(2分)
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 (贾平凹《月迹》)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9—24题。
苏州,最后的园林
1979年夏天我第一次来到苏州,那时候苏州看起来很旧,千年历史的城市给人的印象当然是旧的。我去了几乎所有开放的园林,这些园林过去并不是公园,而是别人的家。这种变化给后来搞建筑的一个错误印象,以为园林只是一种国家风景区的概念。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
我记得那时候园林里面游客很少,很幽静,门面混迹于寻常巷陌。有些去处,不经别人指点,还看不出来,很不起眼的一道门,偶然闯入,发现里面居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苏州城里那些寻常百姓家里,也藏着大大小小的园林,哪怕就是一盆假山,一笼修竹。那些伟大的园林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而不是为附庸风雅进行移植的结果。现在旅游团队成天在几个景点对着那些茂林修竹奇石假山指指点点,任何一个缝都要说出点文化意思来,倒使苏州园林看起来更像与日常生活无关的所谓“园林艺术”展览了。
苏州,这是最后的园林。一个园林要当得起园林这个祢号,就像贵族一样,要三百年。一块奇石或者一只水缸的位置,在百年间调整多次,直到园子主人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直看到顺眼,这或许要用园主人的一生,甚至几代。他们信任自然,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与人工的浑然天成,这也是园林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园林是一种居住样式。俗语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国式的天堂是在大地和人间。苏州园林是一个可以安心的地方。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是随便说的,它说的就是昔日中国的生活理想。园林就是这种理想的最高体现之一,它既暗示了中国哲学最深奥的部分,可以修身养性,同
时它又是一个让人可以“过日子”的地方。可以修身养性,就是所谓的“安心”,这是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西方建筑也许更讲实用,心是无所谓的,令人提心吊胆的摩天大楼在美国那么流行,足见在栖居方式上,修身养性、安心这些“空灵”的追求,对实用主义的西方来说,完全是匪夷所思的。
苏州园林体现的是所谓“诗意的栖居”。“诗意”不只是小桥流水,也不只是茂林修竹、奇石假山、画栋雕梁……这些所谓借景的艺术,而是体现着存在的根本意义,是关系到人要活在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上——这个必须要搞清楚的认识。高速公路、水泥楼房、玻璃钢筋塑料汽油固然不错,可以加快我们的生活速度,但在加速改造之后的这一切的尽头是什么,是新的失眠纪录,还是苏州园林?是沙尘暴和污水池,还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现代人被现代化的过程所迷惑,中国铺天盖地的“马塞克帝国”已经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哦,看哪,中国人,你们曾经有那样美轮美奂的建筑,你们本来是指望在那样的地方安你们的心的。昆明最近有个热闹的争论,就是因为很多小区的楼盘都盖成西式,取西方名字,有文章的题目叫做:这是哪国的昆明。可想见当代中国人在文化上的自卑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中国人真的连如何住在大地上都不会了么?我在这个意义上说“苏州园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确实像希腊的那些神庙,是有悲剧意味的。
30年前我在苏州最喜欢的是网师园。那园林就像已经达到最高境界的散文。理趣、禅意,石头、书法、匾额,荷花、修竹、暗香,屋宇、亭台、水榭,看起来似乎都已经是造化之功,浑然一体,本来就在那里。我的心慢慢安静下来,像无家可归的旅游者那样想入非非,我的家在这里面就好了。
(节选自《祭坛上的苏州》,作者于坚,标题为编者所加)
19.作者认为“园林其实就是中国人一生梦想中的家”。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20.下面对文中关于苏州园林特点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2分)
A.它是在苏州的文化气氛和日常生活习俗里生长出来的,体现了真正的本土特征。
B.它是几百年来人们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使之达到最高境界的中国式理想的产物。
C.它可以“安心”,是中国古代思想和生活经验、工艺传统、经济能力的完美结合。
D.中国铺天盖地的“马塞克帝国”已经使“苏州园林”成为我们最后的文化遗址之一。
21.作者不厌其烦地写园主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变化过程,有什么用意?(2分)
22.写苏州园林为什么要提及西方的建筑?作者认为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2分)
23.结合全文,细细品味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样结尾有什么好处?(4分)
24.作者认为,把苏州园林说成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圣殿”,这是“有悲剧意味的”。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2分)
2009年苏州中考真题
(一)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
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
站在亭前望去,满眼确是一片浓碧。远近高低,树木枝缠藤绕,密不分株,沉甸甸的湿绿,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直向山顶推去。就连脚下盘旋曲折的石径,也印满苔痕,点点鲜绿。踩着潮湿柔滑的石阶,小心翼翼,拾级而上。越向高处,树越密,绿意越浓,泉影越不可寻,而泉声越发悦耳。怅惘间,忽闻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忘返的孩子。(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二)
如果遇到大的障碍,水就嘟嘟哝哝地仿佛表示不满,这嘟哝声和从障碍上飞溅过去的声音,老远就可听见。然而这不是示弱,不是诉怨,也不是绝望,这些人类的感情,水是毫无所知的。每一条小溪都深信自己会到达自由的水域,即使遇上像厄尔布鲁士峰一样的山,也会将它劈开,早晚会到达??
水流在克制的嘟哝声中稳稳地流淌着,它们兴奋得不能不互相呼唤:许多支有力的水流都流到了一起,汇合成了一股大的水流,彼此间又说话又呼唤——这是所有来到一起又要分开的水流在打招呼呢。(普利什文《林中小溪》)
13.鼎湖山的泉水声和林中的小溪声各有什么特点?文段(一)和(二)采用了哪种相同的手法,把无形的水声描摹得生动可感?请举例说明。(3分)
14.泉水为什么能让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写鼎湖山“年轻”对写泉水有什么作用?(2分)
15.揣摩文段(二)中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2010年苏州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2题。
寂寞的月亮
在我的视野里,月亮是寂寞的。她那么孤单地悬挂在天空,星星离她那么遥远,
地球离她那么遥远,就连一直在给她光和热的太阳,也总是离她那么遥远。月亮孤孤单单地悬挂在天上,已经有数亿万年了吧?这是何等漫长的寂寞呵!
看那些从月球上发回来的照片,月亮上面,永远都是冰天雪地的样子,永远都是戈壁荒原的样子。月亮上面,有山峰,但那些山峰是寂寞的;有峡谷,可那些峡谷是寂寞的;她的那些平原,广裹地铺展开去的,不是江南水乡那样的美,而是无尽的荒凉。月亮上没有风,她连听一听轻风吟哦的机会都没有;月亮上没有雨,她连看一看雨丝飘飞的可能都没有。她没有树,没有水,没有空气,甚至连一丁点的小小生命也没有。月亮,不只是寂寞,而是死一般的寂寞了。
关于月亮,从古到令,有很多传说,什么“嫦娥奔月”,什么“吴刚伐桂”,但是月亮压根儿就没有过这些。那些传说,不过是人类的种种附会罢了。月亮什么也没有。也许,她正是为了排解寂寞,才不停地围绕着地球旋转的吧?如果是这样,那她的寂寞就更加让人心疼了。可是,我们心疼过或关心过月亮的寂寞吗?没有。我们似乎从来就没想到过她的寂寞与孤独。我们看不到她的时候,总是在心头埋怨着她,甚至是不停地指责着她。很多年了,月亮总是这样被我们埋怨和指责着。我们只知一味地从她那里享受月光、获得诗意、索取浪漫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月亮,我们写过很多诗文,但一篇篇翻开来看,那不是写给月亮的,不是的,那是我们借助月亮来写给我们自己的。我们还借助月亮唱过许多歌,然而,那一首首歌,没一首是专门唱给月亮的。是的,我们不仅没有为月亮付出过什么,而且,还无止境地向月亮索取。我们的这些行为,是多么地自私!
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
数亿万年了,月亮从来没有埋怨过广寒宫的寂寞,也从来没有向谁诉说过心中的孤独。她似乎知道寂寞的苦痛,所以,一如既往地用她的光为我们照亮黑夜,为我们排解寂寞。不是吗?是月亮让李白在孤独中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大胆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狂放地“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亮在李白的心中成了可以永远结游的朋友。月亮也似乎懂得那些游子的心,所以她总是用她的圆祈盼人间团圆和美满。她总是希望每一个游子能够平平安安回家,总是祝福所有的有情人能够成为一生一世相亲相爱的眷属,总是盼望每一个家庭能够和和睦睦美美好好。除此之外,她还为我们带来许多浪漫的诗意,装点我们的家园和生活,让我们一代一代在这诗意的家园中生生息息。据说,在月明之夜,那些小偷和其他不良分子,其犯罪的概率都小了许多。由此看来,明洁而光辉的月亮是在劝化人们从善,是在把友爱、道德和人性洒向人间。是的,这就是月亮,她在广寒宫忍受着永恒的寂寞,却总是把美好与祝福呈献给我们。
月亮是很大度的,很高尚的。她从不计较和埋怨,始终洁白、纯净、无瑕地高悬在天空中,给予我们无声的启示与祝愿。也许,这样的月亮才叫做月亮,而不是随便叫做一颗什么星星。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她才值得我们前赴后继地去仰望、去等待、去盼望,甚至去呼唤……
然而,月亮又似乎根本就不在意这些,她独自悬挂于天空,不因为众星捧月而圆,不因为众人遥望而亮。她就是她,寂寞地悬挂于天空,孤独地洁白于天空。她不会因为什么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什么而消失。
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她银色的圆,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
(作者汪建中,有改动)
17.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月亮的寂寞的?(3分)
18.月亮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3分)
19.为了月亮,人们写过很多诗文,但作者认为“那是我们借助月亮来写给我们自己的”。请以读过的诗词为例(上文中出现的诗歌除外),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20.从文中看,“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但作者却以“寂寞的月亮”为题,请你揣摩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2分)21.文章的结尾说“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她银色的圆,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一结尾的表达作用。(4分)
22.下面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2分)
A.歌颂了月亮淡泊宁静、甘于寂寞的品格,希望人们用一颗宁静、大度、善
良的心去对待生活。
B.褒扬月亮在人们难以企及的高度,独步于天庭,拥抱寂寞,把一片光辉洒
向人间的崇高精神。
C.赞美月亮飘逸洒脱的风骨和特立独行的风范,启示人们面对喧嚣的世俗要
心静如水,摒弃浮名。
D.崇尚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呼吁人们在生活中洁身自好,在孤独中感受快
乐,在寂寞中享受人生。
2011苏州中考真题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7~21题。
莫扎特的造访
赵丽宏
①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可以把你引进天堂,音乐家也有烦躁不安的时候。但是,有一位音乐家例外,那便是莫扎特。
②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家的音响中正播放着莫扎特的《F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妻子在读一本画报,儿子在做功课,音乐对我们全家都没有妨碍,尤其是像莫扎特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样的作品,我们三个人都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各自做自己的事情。
③我曾经告诉儿子,莫扎特写这部作品的时候还不到1O岁。儿子睁天了眼睛,惊奇地问:"真的,他是天才?"是的,是天才,他是上帝派到人间传播美妙音乐的天才。"我这样回答儿子。
④l0岁的莫扎特,心里没有任何阴霾,没有忧伤和恐惧,只有对未来的幻想和憧憬,一切都明丽而鲜亮。莫扎特把童年时代的梦幻都倾吐在他的音乐中了。我喜欢这样的音乐在我周围幽幽地回荡。从钢琴上蹦跳出的音符,轻盈而圆润,犹如一滴滴晶莹剔透的雨珠,
散文苏州篇二:散文评论:陆文夫《苏州菜艺》
陆文夫(1928—2005),江苏泰兴人,当代著名作家。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荣誉》、《二遇周泰》、《小巷深处》等。小说《美食家》曾获全国第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陆文夫的散文和小说一样,清隽秀逸,含蓄幽深,淳朴自然,展现了浓郁的姑苏地方色彩。
陆文夫对吃喝之道是十分在行的,他既非苏州人,也不是膏粱子弟,却成为苏州的美食家,真能算是个异数了。正如他在《吃喝之道》中所说的那样:“我大小算个作家,我听到了‘美食家陆某某’时,也微笑点头,坦然受之,并有提升一级之感。”所以对于苏州美食,正如他的著名小说《美食家》中展现的那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里面,其实是对苏州文人生活的一种展现,充分展示了明清数百年饮食文化的积累。明清文人的诗文,出于性灵,特别注意日常生活的情趣。这种生活情趣不仅是琴棋书画,饮食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本文就是这么一篇充分展现姑苏文化特色的散文。虽然名为“姑苏菜艺”,表面上看是在介绍苏州菜,但实际上却把苏州的文化、苏州人的性格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充满了民间市井的色彩,读来令人觉得十分亲切。
本文开门见山,开篇就说到苏州菜,每个人的评判当然不一样,并因此得出结论:“这吃和各人的环境、习性、经历、文化水平等等都有关系。”这样,就自然而然把话题引向了和苏州菜相关的环境、习性等等。所以,作者就介绍了苏州菜的三大特点:精细、新鲜、品种随着节令的变化而改变。而这三大特点是由苏州的天、地、人决定的。于是,本文就进入了苏州的天、地、人中进行叙述了。“苏州菜中有一只绿豆芽,是把鸡丝嵌在绿豆芽里,其精的程度可以和苏州的刺绣媲美。”从这样的菜中可见苏州菜的精细之处了,而这又源于苏州人的性格;苏州向来是鱼米之乡,苏州菜的新鲜就有了保证,苏州人对新鲜食物是嗜之如命的;而头刀(或二刀)韭菜、青蚕豆、鲜笋、菜花甲鱼、太湖莼菜、马兰头??这四时八节的时菜对于苏州人来说更是不容或缺的。但苏州菜的真正精华却是“所谓的苏州家常菜”,苏州菜艺的根源是在民间的。苏州人日常饮食和饭店的菜有同有异,另成体系,即所谓苏州家常菜。家常菜虽然比较简朴,可是并不马虎。虽然经济实惠,但都是精心制作,而又朴素近乎自然的,如炒头刀韭菜,清炒蚕豆,荠菜炒肉丝,酱麻油拌香干马兰头等等,都是苏州的家常菜,很少有人不欢喜吃的。去饭店只不过是去“尝尝味道”,末了还是要回家吃青菜的。这是苏州饮食文化的特色所在,也是苏州文人生活中的饮食品味。所以在作者看来,名贵的菜不一定都是鲜美的,只是因其有名或价钱贵而已,烹调艺术切忌热衷于原料的高贵和形式主义。就如雪里蕻烧桂鱼汤,虽然不如松鼠桂鱼那么名贵讲究,但也充满田园和民间的风味。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虽然苏州菜馆益发兴旺了,但却已失却了原有的风韵和味道。吃
喝的境界,本来就是环境、气氛、心情、处境等等组合而成的。但现在灯火辉煌的宴会,烹饪就不得不采取工业化的方式了,来点儿流水作业,服务小姐匆匆分食,盘子端上换下,一条松鼠黄鱼不见头尾,也不知色香,更别提其味如何了。往日的饮食情趣尽失,宴罢出门,记得的都是些盘子杯子,也不知到底吃了些什么。但变化又是必须的,所以作者建议不妨把家常菜搬进大饭店,毕竟民间菜艺才是烹饪艺术的源泉和基础,更何况苏州的民间食品是那么的丰富多采,新鲜精细。此处不仅表现了本文民间市井气息,而且也融入了作者对艺术的真正思考:一切艺术源于民间。
本文语言朴实平淡,自有一股清新质朴的民间气息,与本文的主题相得益彰。作者对民间饮食文化的记载和思考,颇能抓住读者的视线。毕竟,人间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开饮食这样的“俗事”。
散文苏州篇三:苏州园林美文
【筑意收藏】诗意地栖居
百度首页 | 登录 我的贴吧 我的俱乐部 我的空间 主页|空间装扮博客|写新文章相册|上传照片好友|找新朋友档案|留言板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 吧内搜索 | 帮助
进入贴吧 贴子搜索 按作者搜索
百度贴吧 > 散怀山水吧 > 浏览贴子 吧主:松弦青桐
添加到搜藏 | 快速回复贴吧投诉
桂林酒店在线预订最优惠桂林..
桂林山水旅游网是阳朔酒店价格最优惠的阳朔酒店在线预订网,提供五..
来百度推广散怀山水
共有14篇贴子
1 【筑意收藏】诗意地栖居
诗意地栖居
作者:曹林娣 来源:《苏州日报》
散文家曹聚仁先生曾说:“苏州才是古老东方的典型,东方文化,当于园林求之??”苏州园林作为世界文化瑰宝,创造了“美好的、诗一般的”梦幻境界,充分体现了中华农耕民族最高最优雅的生存智慧,也即罗素在《中国问题》中所说的“东方智慧”,成为“诗意地栖居”的文明实体。
苏州园林是具有“三绝诗书画”的士大夫们所“写”的“地上之文章”。中国的“士”,承载着社会道义和良心,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载体。苏州园林文化的魅力正导源于士大夫的人格精神。
苏州园林主人都受到儒家文化的陶铸,他们自觉地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汲汲于修养,“吾日三省吾身”(网师园对联出句“曾三颜四”),有一套自律性的人生价值准则。
苏州园林将士人这种礼制观念物态化,住宅部分均取礼式建筑,建筑的大小、色彩、鸱吻的样式、门当户对、阀阅甚至门槛的高度等都严格按照帝制时代品级的规格。网师园砖刻家堂供奉的“天地君亲师”神龛,反映了帝王专制时代的皇天合一观念。皇帝是人间的太阳,皇恩浩荡犹如阳光雨露(怡园“湛露堂”)。堪为人臣表率的文天祥,他的“正气凛然”碑竖立在狮子林,这个“正气”的核心却正是“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文天祥《正气歌》)。帝王专制时代,只有臣错,断无君过,成为士人的思维定势和自觉背负的十字架,因而,臣
下唯有退思补过(退思园)。艺圃主人姜埰,因敢于直谏,遭崇祯皇帝廷杖,几死,但始终嗜枣明志,以示白皮红心,忠君不二。其子为纪念父亲的“永怀嗜枣志“,在园内特筑“思嗜轩”。
尚古尊经为士大夫思维特征,沧浪亭里的“五百名贤”,都能“周还中规,折还中矩”(“周规”、“折矩”门宕砖额),恪守儒家的礼仪法度,因而为万民之师(“作之师”大匾),赢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止亭)之叹美。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始终是士人崇高的追求。“天心资岳牧,世业重韦平”(网师园对联),对父子相继为宰相的韦、平两家称颂不已。政治清明出仕受禄(环秀山庄“有谷堂”),以汉贾琮式的“清能吏”为奋斗目标(网师园大厅额“清能早达”)。文王求姜尚、唐尧得舜、郭子仪拜寿、薛仁贵荣归等成为门楼砖雕的不倦主题。
儒道互补是中国士大夫们的常规心理,“外王”理想被现实粉碎以后,便信守起“内圣”之道。苏州园林的主人大多尝到过仕途蹭蹬的痛苦、政治失意的苦闷,经历过“守道”和“附势”的心灵搏斗,他们大多带着心灵的累累伤痕,从官场遁入“城市山林”,所以,苏州园林犹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士人既渴望山中空气,又要享受“眄庭柯以怡颜”、“悦亲戚之情话”(狮子林“怡颜”“悦话”砖额)的人间欢乐,精神欲求和物质需求的矛盾,在园林里得到了完美解决:园林高高的围墙“隔尘”(怡园砖刻)、“遯窟”(怡园砖额),迹与豺狼远。可以在“归田园居”(拙政园东部园额)里“灌园鬻蔬”,“荷锸抱瓮,业种艺以供朝夕”,从事“拙者之为政”(拙政园)。或“春风事南亩”(艺圃),“自锄明月种梅花”(怡园“梅花厅事”额)。或夫妇偕隐,“握月担风好耦耕”(耦园),感到自由和脱俗(耦园“无俗韵轩”)。或沧浪濯水(沧浪亭),江湖垂钓(网师园),在清流中洗却世俗尘缁(网师园“濯缨水阁”),到山水间醉饮,将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立于酒(耦园“山水间”)。
士大夫标举养拙寡欲,容膝自安(半园、曲园、残粒园),横木之下,可以栖迟(网师园“可以栖迟”门额)。唯与清风明月为伍(拙政园“与谁同坐轩”),松竹为友。在风日清朗之时,升乎高以观气象,俯乎渊以窥泳游,熙熙攘攘,中有自得,培养云水风度、松柏精神(留园、拥翠山庄、环秀山庄、听枫园、畅园);或娱老怡亲、寄傲养志(怡老园、怡园);或作尘外之想(祇园、弇州园、壶隐园、壶园),壶天自春,“只看花开落,不管人是非”(絸园堂联)。彻悟了人生:“往日繁华,烟云忽过,趁兹美景良辰,且安排剪竹寻泉,看花索句”(怡园联),什么“英雄事业,儿女情怀,都付与红牙檀板”(留园“五峰仙馆”联),留与后人说短长,如今只在春秋佳日,“携琴载酒,作人外清游”(环秀山庄联)。
士人们向往庄子“无功”、“无名”、“无己”的“逍遥”和“无待”,效法梁简文帝的“濠濮间想”(留园?濠濮亭),追踪庄、惠问答(“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台),企羡农耕社会乌托邦桃花源(“缘溪行”)。“逃禅”既是文人无奈的选择,也不失为养生之法。在方丈石室揣摩无量佛法、拈花禅境(沧浪亭“印心石屋”),“禅依不二门”(留园“亦不二”亭),去寻觅禅宗“无住、无执”境界,心游空寂,无挂无碍,获得“大自在”(留园“自在处”),在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领悟禅悦(网师园“月到风来亭”)。
苏州园林在内涵意蕴上都浸透着中华文人的主体情致,优游倘佯其间,仿佛置身于深山幽谷、
穿行于桃源阡陌,能感受到骚韵、禅味、玄理,也能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感慨隐忧。(曹林娣)
《苏州日报》
作者:松弦青桐2007-6-13 22:11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筑意收藏】诗意地栖居
苍山烟云缀名园
作者:亚日 来源:《苏州日报》
苏州园林艺术以叠山理水的理念构造园林天地。在园林的亭台楼榭及厅堂馆阁中,典雅的陈设往往为园林建筑争辉不小。在园林的厅堂楼榭的墙壁和案几上,装设得最多的是大理石屏风,其中诸如有地屏、台屏及挂屏等等。浏览苏州各处园林,大理石的屏风应该说是比比皆是,大大小小,方方圆圆,这些红木或黄花梨木镶嵌的石屏风画面或如苍岭叠翠,或如云岚飘渺,或如溪流潺湲,一种大自然开阔骋目的意境扑面而来。
在苏州留园,各类大理石的屏风古色古香,让人感受其园林厅堂楼榭内的典雅和具有书卷气息的氛围。进入留园东部的五峰仙馆,这里的厅堂陈设中有一座大理石圆形地屏是园中一宝。民间流传留园有三件宝石,即五峰仙馆的大理石屏、冠云峰和冠云楼鱼化石。
五峰仙馆的这座大理石地屏取材于云南点苍山中大理石中精品。提起大理石,它因花纹美观绮丽,能幻化世间无穷景物而令人神往。因大理石产于云南大理点苍山,故名大
大理石是一种变质岩,是由较纯的石灰岩重结晶变质而成,由于富含多种有色矿物质,在各种合力的作用下呈条纹层、条带、团块排列,以致构成变幻莫测的图像。大理石的本色有白、灰、杂色三种,以洁白如雪为上;花纹则有黑(水墨花)、绿(春花)、褐黄(秋花)、灰、红赭色等,其中以水墨花最佳,春花次之、常见为秋花石。色以鲜润生动、浓淡相宜为上。最具观赏价值的是石中变化无穷的纹理。如花草禽兽之类,云树流泉之类以及层林叠翠的山峦等等。自然山水是最为常见的景致,也是大理石最具有特色的自然纹理。
苏州留园五峰仙馆北部西侧所置的一块大理石圆形地屏是园中一宝,此地屏石面的天然纹理如山岭逶迤,群峰簇拥,色彩也是淡褐、淡绿、淡灰以及鹅黄等多种相互融渗,形成了大理石中最具变化多姿的丰富色泽。应该说此彩色地屏的大理石比之单一色彩的黄、绿或灰
白等等类的大理石要稀有得多,这种五彩石质称之为大理石中的绝品。另外,此地屏的石面不仅硕大,而且其自然的纹理和色泽构成了一幅天然的“雨霁图”。令人称奇的是左上方有一朦胧石晕,如云层中的月亮透散着淡淡的晕色。右上方有题,曰:“此石产于滇南点苍山,天然水墨图画。康节先生有句云‘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此石仿佛得之。平梁居士。”这座地屏将明月、清风与山水集中于一块石面,使人于观赏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明月清风的山岭中,一处云遮月掩的峰峦间,其无穷的意境令人遐思悠悠。(亚日)
《苏州日报》
作者:松弦青桐2007-6-13 22:12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筑意收藏】诗意地栖居
白石词意水文章
作者:曹林娣 来源:《苏州日报》
“水贴亭林泊醉乡”,退思园在造景上做足水文章,是很有特色的。特别是追求宁心养神的意境,韵味隽永。在园内,相对集中地将宋代词人姜夔的一首《念奴娇》词的意境融合进三处景点,这在苏州园林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三处是:
水芗榭,额取姜词中的“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意。此榭悬挑水面,既可俯视水中倒影,又可下看游鱼。特别是在夏日,绿荫荷香,水波澄碧,水动风凉,令人尘襟一洗,邈然有出世之想。
菰雨生凉轩,取姜词“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句意。此轩背临荷池,早先时候周植荷花菰蒲,芦苇摇曳,轩南种芭蕉棕榈,夏秋季节,轩内凉风习习,荷香阵阵,这时已经有“冷香飞上诗句“的妙趣了,更何况阵雨突至或细雨淅淅之时,那荷叶、芦苇、芭蕉、棕榈都成了奏乐的琴键,充满了天籁之音。
闹红一舸,取姜词“闹红一舸,记来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荷花盛开的时候,几只鸳鸯在荷叶间嬉戏,美玉般的花朵,带着酒意消退时的微红。此石舫似船非船,几块太湖石又似船边浪花,碧波半浸,列坐船中,清风徐来,耳闻水声潺潺,确有“意象幽闲,不类人境”之感。
为什么园主对姜夔的词特别青睐呢?我想这与姜夔词的情调有关。姜夔生活在南宋后期,一生未曾做官,过着清客游士生活,才华极高,却终身困顿,直至穷死江湖。死时“除却乐书谁殉葬?一琴一砚一《兰亭》”,生活给他心灵烙下了深深的“伤痕”。加上整个南宋后期,是个多重“伤痕”的时代。而任兰生为官一时,被弹劾,贬退回乡,心灵同样遭受伤害,心理也极不平衡,需要精神抚慰,“幽韵冷香”的姜词也可作为疗伤的一味良药。再说,
姜词善于将他心灵的“伤痕”通过“骚韵”“清空”的笔调出之,他精于审音度曲,继承周邦彦的传统,严格格律声韵,讲求锤字炼句,形式优美又不流于浮艳,词境浸染着一种寒冷的气氛,好用“冷色”字面,如“冷香”等,园主显然十分喜爱这种风格和韵味。所以用同一首词来命名三个景点。 (曹林娣)
《苏州日报》
作者:松弦青桐2007-6-13 22:12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筑意收藏】诗意地栖居
补园扇情
作者:张岫云 来源:《苏州日报》
清光绪三年(1877年),吴县盐商张履谦以银价6500两购得东北街拙政园西部当时属汪硕甫的宅园,请名家设计,大加修葺,补残全缺,取名“补园”。1879年全家搬入,15年以后又请著名曲家、书法家俞粟庐书“补园记”,镌石安放在拜文揖沈之斋内。补园现和拙政园东、西部合成一体,仍名拙政园,习惯上把这一部分称为西部。
补园内山涧南假山上有圆形小亭名“笠亭”,山东南方临水有一扇状小轩名“与谁同坐轩”,分开看,没有什么特别,实际上,这是张履谦造园时精心策划、刻意安排的景观。
从波形廊南端观望笠亭和与谁同坐轩,可以发觉,笠亭的顶部恰好可以嵌入与谁同坐轩的屋顶,笠亭的锥形屋顶瓦楞好似一道道扇骨,宝顶形成柄端,与谁同坐轩的屋顶展开成扇面,两侧脊瓦为侧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倒悬的大折扇图形。当观察位置有变动时,它们又各自成为一把团扇、一把折扇的形状。
那么,张履谦为什么要对扇子情有独钟呢,这就要从张家的祖上说起。
张履谦的祖父原籍山东济南,是一个平民,工手艺、善制扇,还擅长书画,曾在济南城山东巡抚衙门附近摆扇摊为生。有一天,在做生意的时候受到衙役的欺凌,正好被巡抚的亲戚某公(一说即巡抚本人),从衙门里出来,路见不平,查问情由,呵退恶奴,也可能是早已注意到这位年轻的制扇人。见到他出售的扇面书画很有水平,大加赞赏竟然慷慨解囊,出银二百两资助。由此,张履谦的祖父开出一家扇店,因为得到官方人士支持,风雅之士连袂而来,再经辗转介绍,一时门庭若市,产业逐渐发展。几十年后,张氏不断扩大生意范围,业务涉及百货、钱庄信汇、盐场等行业,广拥商店,成为一方大贾。张氏店名“有容堂”,据说,就是清末刘鹗所著的《老残游记》第14回里所说的那个“有容堂”。
张履谦的父亲张肇培经营扇行和苏北盐场,其夫人原籍常州,故后来在常州、苏州定居。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