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自清的散文
发布时间:2017-01-2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论朱自清的散文篇一: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
桓台县周家中学
张作元
2007年10月
《论朱自清的散文语言》
张作元
【内容提要】朱自清一生集诗人、散文家、学者于一身。其突出成就表现在散文创作。他的散文以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缜密精巧的构思和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树起了中国现代散文艺术的一座丰碑,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他的散文语言呈现出“质朴无华、蕴藉腴厚”的风格,追求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他善于运用方言土语,并直接吸取富有生命力的群众口头语言入文,较少使用古文和欧化语,在具体语言表达方式上,他常用比喻,喜用叠词,注重炼字,有意避用“是”字句、“被”字句和“有”字句,并且善用工笔白描的艺术手法写人状物,使其语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关键词】情景交融、清幽细密、质朴无华、蕴藉腴厚。
【正文】
朱自清(1898~1948),名自华,字佩弦,后改名自清。原籍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因长期定居扬州,故自认扬州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后在江南从事中学教育工作。1925年到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授,系主任,直到病逝。抗战时期曾随校南迁昆明。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反对国民党的反动政策。抗战胜利后,他随校迁回北平,在艰难生活中,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受到毛泽东同志的赞扬。
朱自清一生集诗人、散文家、学者于一身。他首先是以诗人的身份跻身于新文学作家之列的。20年代中期以前他创作的五十多首新诗,大都收入文学研究会部分诗人的诗歌合集《雪潮》和他本人的诗文合集《踪迹》中。他的诗歌以写实为主兼用象征,既能体现白话的口语美,又能适当吸收古诗的优长。抒情长诗《毁灭》是朱自清全部诗作中最能代表其诗艺造诣和思想动态的作品,既有苦闷彷徨的呻吟,也有奋起追求的精神,寄寓诗人对人生切实的感受,带有朱自清当时遵奉的“刹那主义”的思想投影,因其真实地抒写了“五四”青年内心矛盾,又不失积极进取之心,而轰动一时。
1925年以后,朱自清绝少写诗。在此前后,他将主要精力开始移向散文写作。他的散文作品可分为三大系列:一是家庭小品,如《背影》、《给亡妇》等,二是海外游记,如《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三是写景美文,如《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朱自清散文以委婉真挚的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缜密精巧的结构和炉火纯清的语言,树起了现代中国散文艺术的一座丰碑。
40年代,朱自清改写杂文。一面是为了更有利于对严峻的现实发言,一面也是实践他 提倡的“说话风”。他的杂文大多讨论有关人生社会的问题,秉承他一贯尊奉的“为人生” 的初衷,而又更增添了较浓厚的思辨色彩与哲理意味,用语朴实无华,感情不改其真,具
有鲜明的口语性,自然亲切,雅俗共赏,可说彻底汰除了早年某些散文中的做作之弊,显示了很高的艺术功力。
下面论述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
一、质朴、蕴藉的语言风格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①李翔说:“义虽深,理虽当,词不工者不成文。”②古今中外一切伟大的文学家,为了塑造形象,表达自己的思想,都在语言上下过很大的功夫。杜甫曾以“语不惊人死不休”作为自己的创作准则。贾岛说自己是“二字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散文对语言的要求是很高的,一个散文作家独特的语言常常是他独特的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秦牧的语言朴素自然,杨朔的语言清新优美,魏巍的语言流畅华丽,刘白羽的语言绚烂壮丽。而作为一位丰富了现代白话文学语言表现力的大师,“质朴无华、蕴籍腴厚”则是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独特追求,尤其是他的叙事散文。杨振声曾评价朱自清的散文“风华正是从朴素出来,幽默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③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之所以能呈现出“质朴蕴藉”的独特风格,是因为他追求语言的口语化。他曾说“用笔如舌”是文章的极境,“文章有能到这种境界的,简直当以说话论,不再是文章了,但这是怎样一个不易到的境界!”他说富有“说话风”的作品“读了亲切有味。”他的散文《背影》便是这种语言风格的代表作。
《背影》自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历久传诵,感人至深。它最能打动人心的是作者笔下朴实无华、真切感人的父子之情。为了表达这种父子之情,作者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来抒写。首先是运用了口语化的叙述语言,例如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写祖母的丧事,父亲的亏空,家庭的惨淡,如同流水一样,平平淡淡铺叙下来,不加任何修饰,但字里行间分明渗透着“父亲生活担子的沉重,内心的郁闷。”再如,作者准备回北京念书,父亲开始说定不送,也作了一番细心周密地按排,“甚是仔细”地“再三叮嘱茶房”,“但他终于不放心,”决定亲自送儿子并忙着照看行李,与脚夫讲价钱,上车替儿子定座位,最后又穿铁路,过栅栏,攀月台,买橘子方才离去。一系列叙述语言,笔墨清淡,朴实无华,平淡无奇。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关爱之情却跃然纸上。其次,是运用了口语化的人物语言。《背影》一文中,父亲的话共有四句,简短朴拙,平常至极,不是缠绵绯恻之辞,不是感天动地之语。只要稍加留意,它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语句。但却格外生动传情,收到催人泪下的效果。如文章开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话语中揉进生活谚语,包含有父亲对爱子的宽慰。他甘愿承受家庭中的全部重负,但愿儿子能够轻松愉快地享受其天真生活,把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同样简短平淡,但却表现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
口语化的语言不只是《背影》一文的特色。否则,它也不能成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 格。只要我们认真研读朱自清的散文,都能受到这种语言风格的润泽。如在《儿女》中,写他的父亲“我没有耽误你,你也不要耽误他才好。”表现了父亲不但挚爱着儿子,对孙子
辈也同样关爱有加。再如《给亡妇》中,写他的妻子“没有书怎么教书?况且他又爱这个玩意儿。”表现了妻子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
既然“质朴蕴藉”是朱自清散文语言风格,“口语化”是他散文语言追求的境界,那么不论遣词造句,还是句式选择,他都以“口语化”作为最高准则。
1、关于朱自清散文的用词特点。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追求用词的朴实。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怪异的词句绝对找不到,形容成份也极少,正是“豪华落尽见真淳”。另外,朱自清的散文创作还大量地运用了方言土语。例如《儿女》中“我们常用了土话,叫他做呆瓜。”“若快走或快跑,便要好看了。”《给亡妇》中“但见了面,看你一脸笑,也就拉倒了。”“做起主妇来,什么都得干一两手”,“有一位老在行大大地夸奖过你”。《航船中的文明》中“船家照他们的‘规矩’,要将这一对儿生刺刺的分开,”“我们是‘一推生’的!”等等,以上例句中,加点的词都是方言土语。
2、关于朱自清散文的语句特色。首先,他直接吸收那些富有生命力的群众口头语言入文,这样的例子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比比皆是。如《勿勿》中的开头一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瞧你的觉老没睡足。白天里还得做菜,照料孩子,很少得空儿。”“你在家老不乐意闲着;坐着几个‘月子’,老是四五天就起床,说是躺着家里事没条没理的。”等等,都是典型的群众口头语言。另外,纵观朱自清的散文作品,短句是朱自清散文句式选择的主流。在不影响表意准确的前提下,他是能用短句则不用长句,它符合口语的特点。例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中“都不能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如秦淮河的船一样。”如换成“都不能如秦淮河的船一样引起乘客们的情韵,”则失去了口语化的特色。再如《航船中的文明》中“呀,带着男人!正是,所以才‘祸不单行’呀!”本来是作品中的叙述语言,但它简直就是剧本中的人物对白。再如《春》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似乎就是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发自肺腑的呼喊。
朱自清的散文属于言志派散文流派,它是周作人在以个人为本位的自由主义思潮作用下开创的。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写这类文章的还有冰心、俞平伯、林语堂、梁实秋等。对于这类散文作品,胡适在《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曾作如下评价,“用平淡的谈话,包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他明确说明,言志派散文作家的创作具有一个相同点即主张语言的口语化。然而由于作家们的中外文艺修养、审美趣味、生活哲学的不同,其具体语言风格又具有很大不同。
例如周作人,“本色美”是他的散文自觉的追求。他认为,文章的至难之境是“本色”。文章的最高标准是“简单”:“本色可以拿得出去,必须本来的质地形象站得住脚,”而“华绮便可以稍容易,这只要用点脂粉工夫就行了。”周作人散文的这一艺术追求,决定了他的散文语言以口语化为基础,简洁纯净,质朴自然。这一点与朱自清散文语言基调相同,如《前门遇马队》中的一句:“到了警察厅门前,两旁的步道都挤满了,马路中间立站许多军 警。再往前看,见有几队穿长衫的少年,每队里有一张国旗,站在街心,周围也都是军警。”这一句是写学生上街游行,遭到警察阻拦,引起群众围观,没有铺张渲染,没有修饰夸张,
只是平淡叙述。但透过字里行间,我们分明感触到双方剑拔驽张的气氛。又如“我听了也便安心站着,却不料忽听得一声怪叫,说道什么“往北走”!后面就是一阵铁蹄声,我仿佛见我的右肩旁边,撞到了一个黄的马头。那时大家发了慌,一齐向北直奔,后面还听得一阵马蹄声和怪叫。等到觉得危险已过,立定看时,已经在“履中”两个字的牌楼底下了”。同样是朴实自然的叙述,但警察的凶神恶煞和血流遍地,人仰马翻的惨状不觉映入眼帘。 然而,周作人又主张“采纳古语”、“采纳方言”、“采纳新名词。④”由此表明,周作人的散文语言 以口语为基础,把各种语言(包括口语、方言、古文、欧化语等)“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⑤”创造了简洁明快、朴实自然而又不失雅致的诙谐、闲适、平和的语言风格。呈现出与朱自清散文语言不同的特点。即周作人的散文语言 较多地糅入古文和欧化语,而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较少使用。如周作人的散文《故乡的野菜》中的句子“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自从十二三岁时外出不参与外祖家扫墓以后”,“但是船头上篷窗下总露出些紫云英和杜鹃的花束”,《乌篷船》中的句子“坐夜航船到西陵去也有特别的风趣,”“到得暮色苍然的时候进城上都挂着薜荔的东门来”等,结构较为复杂,显然是欧化语的影响。又如,《喝茶》中的“则我殊不以为然”,“唯是屋宇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乌篷船》中“三明瓦者,谓其中舱有两道,后舱有一道明瓦也。”等则是古文语句的调和。上述类型的句子在朱自清散文中较少出现,因为它们与朱自清追求“说话风”的散文语言风格多少有些不协调。
总之,追求口语化,使语言质朴蕴藉是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风格。布封说:“风格就是人本身”。⑥刘勰说“吐纳英华,莫非情性”。⑦中外理论家都洞察到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朱自清语言风格的形成与他的为人之道息息相关。朱自清一生不虚伪,不浮华,不讲排场和客套。追求纯正朴实、清丽脱俗的生活。他是旧中国老一辈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曾热情表彰了他的晚年,说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的这种为人之道,决定了他为文不可能采用华丽的辞藻、华美的句式,而必然是追求质朴蕴籍的口语化语言风格。
二、炉火纯清的语言表达艺术。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追求口语化,但并非说明他只是淡而无味地泛泛叙述。作为运用语言的大师,他的散文语言具有高超的艺术手段。工笔白描,追求形似是朱自清散文常用的艺术手段。朱自清认为“不求形似,当然就无所谓逼真”⑧例如《背影》写父亲去买橘子,上下站台的细节,工笔细描,异常真切。“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作者用白描手法,写了一连串的动作,这一段买橘子的描写,把父亲的认真仔细,一腔温情以及儿子的心理变化和盘托出,称得上是生花妙笔。
再如《荷塘月色》一文中对荷花的描写:首先鸟瞰全景,“曲曲折折的荷塘”,给人一 个总的印象,以下层次清晰地写田田的荷 叶,美如裙裾;写荷花零星点缀,千姿百态,如星星熠熠,如明珠乳白,这显然是月下荷花所特有的风姿;接着再写风送清香,吹动了满
论朱自清的散文篇二: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内容提要】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之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拍案叫绝。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多为些叙事写景,抒情言志的篇目,注重了写法上的“漂亮和缜密”,语言清新隽永,凝练明净,细腻秀丽。朱自清中期的散文创作,用笔朴实,更显口语化,字里行间渗透着真诚清秀之风,彻底汰除了早期散文的做作之弊,显示了很高的艺术功力。到了后期,朱自清虽然散文创作的数量锐减,但其思想性却得以升华。他此时的散文创作,所谈的都是现实问题,思想激进,锋芒毕露,光采烨烨,我们清晰地看到一位民主战士在黑暗中奋力呐喊。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清秀朴实 呼喊
在二十世纪20—40年代,中国文坛活跃着一位著名的散文作家,他就是被后人尊称为一代散文大师的朱自清。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20多年里,他的散文创作常盛不衰。他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第一次提出“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创作原则,敢于同古代散文“文以载道”发起挑战,无论写景、叙事,朱自清都饱含着浓郁的感情。景中有情,景为情设,情从景出,以事写情,情事溶合,以情动人,其完美的散文意境,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如杨振声所说:“他的散文,确实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平坦大道,这条道将永远领导我的自迩以至远,自卑以升高”。朱自清早、中、晚期散文创作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一、早期:诗情画意的清新隽永
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了。其实朱自清在文坛开始是以新诗创作赢得声誉的,他与人合作创办了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写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1923年以后,他转向以撰写散文为主,当然诗的清新、含蓄,直接影响了他的早期散文创作风格。细细品味朱自清的第一篇散文《歌声》,对比《毁灭》。他的新诗完全用白话调的自然不少,诗行多长短不齐,有时长到二十几个字,又多不押韵,这就很近乎散文了。“自然的音节”近于散文而没有标准,除了比散文句短些、紧凑些,新诗的初期重在旧形式的破坏,那些白话调都趋向于散文化。朱自清原是一个诗人,所写散文自然不失其诗人本色。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集·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他的早期散文作品,正是受其早期诗歌创作的影响,颇有些“诗人的散文”味,这也丰富并扩展了散文表现生活实感和内心世界的能力,早期的诗歌创作对其后来的抒情散文和散文创作颇有影响。
朱自清的写作重心数度转移,由诗而散文而杂文,在他众多作品中,散文成就最为突出,他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朱自清早期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以精雕细刻的功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正如朱自清在《说逼真与如画》中说的“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的,
并且活像是真的。叶绍钧在《朱佩弦先生》中也称朱自清早期散文真挚深厚、清幽,被视为“文体的完美”。细读朱自清早期的散文作品,就让人真切体会到作者清幽、细密的艺术风格,其散文的诗情画意很浓,是抒情与纪实交融的结晶。即在真实描绘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反应,构成心物交映的美丽图画。
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抒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做骨子,加以观察的细致准确,描写精工传神,想象的五彩缤纷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好的散文本身就是一首“诗”,抒情散文尤其如此。所谓“诗”,在散文中当指真挚浓郁的情感及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的意境;所谓“画”,在散文中即指作家精心结构、精心设色、精心描绘出来的生动景观。“诗”与“画”的和谐统一,集中表现在缘情作文,“文中有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无论写景叙事议论,都须有作家真挚浓厚的情感作灵魂,否则技巧再高明,语言再漂亮,也不过是蜡制美人。朱自清主张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他是求诚求真的。不造作、不掩饰,真正做到了情从肺腑出。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谐调,而由歌妓卖唱引起的张惶、矛盾、怅惘、幻灭等情思,意使“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月色冷清清的随着我们的归舟”,“森林的水影,如黑暗张着巨口,要将我们的船吞了下去”。那烟一般轻、梦一般美的荷塘月色,则浸透着作家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疏朗的荷花,清幽的香气与淡淡的月色,同作家意欲摆脱人世烦恼而偷得片刻逍遥的情怀融洽无间。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入事,这正是朱自清白话美文的动人力量之所在。
在《荷塘月色》中,描写作者在一个夏夜独自到荷塘赏月的情景。透过人化、情感化的景物,既表现了作者对自由宁静生活及自然美的向往,又寄托着在黑暗现实中寻求暂时的超脱、安宁而终不可得的苦闷情怀。幽静的小路、风致的荷叶、洁白的荷花、飘香的荷塘、脉脉的流水,不能朗照的月光与作者内心的愁绪,相交织组成一曲和谐的旋律。不仅显示了艺术构思的缜密精巧,而且表现出写景抒情的工妙技巧。结构凝练,意境幽美,语言清丽,文采斐然,唤起读者无限联想。以清幽、淡雅的画幅衬出“颇不宁静”的心理状态。表现了正直的知识分子“出污泥而不染”的美好情操,更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了。
《绿》描写了梅雨潭和它的绿色。作者循着游踪,先写山岩、瀑布和梅雨亭,一路写来,层次井然。作者坐在梅雨亭上,景色尽收眼底,云在头上流着,草丛透着绿意,瀑布冲下,撞击在岩石之上,飞花碎玉船落下,恰如朵朵白梅,又如点点杨花,如此描绘静观景物,真如工笔画一般,读来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接着写梅雨潭的“绿波”。朱自清采用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段,将潭水的颜色、涟漪、光泽以及柔嫩、纯洁诸种形态,活脱脱地描绘了出来,使人感到它有醉人的绿、迷人的美。作者将倾慕、欢欣、眷恋之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中,以声情并茂、赏心悦目之景,表现了大自然勃勃的生机和心头无限向往之情。文笔从容有致,情调逸雅婉曲,颇显清秀之美。
《春》以极其自然活泼的笔调,运用生动的拟人和新鲜的比喻,细腻地描绘了烂漫无尽的春色。作者观察细致,体味独到,融情入景,着笔工妙,以完整的构思与优美的意境,将春天的景色描绘得气韵生动,维妙维肖,堪称绘春、颂春的绝唱。
从上述朱自清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创作风格中的“漂亮、缜密”,尤其体现在他早期的写景抒情的散文中,显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他的白话美文以传统的散文艺术做根基,注入自家鲜活的情感流泉,也容纳“外国的影响”,实在是民族生活、民族文化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一枝奇葩。
二、中期:以朴实的笔触抒写心声
1927年北伐战争的失败使朱自清陷入极大的痛苦、惶惑和颓唐之中,当他走进古典文学研究的“象牙之塔”时,散文风格也有所转变。于是,他的散文最以绵密、醇厚的情致感人,并注重缜密、自然的构思,文字由优美、典雅转向质朴、清峻,而富于口语味。
朱自清中期的散文创作,一改往日的借景抒情,走上了追忆之路。时局的变迁淡化了他的革命意识,减退了当年的热情,给予他的是痛苦,加上家境衰败,娇妻的亡故和多子的拖累,
这一切给予他太多的磨难和艰辛,追忆因而成为他解脱痛苦和烦恼的路径。
朱自清因为在黑暗现实中看不见、找不到圣洁美好的东西,于是心理变得寂寞荒芜,而一心编织他的“梦”之国与“爱”之国,用它的笔倾诉人间朴实的亲情、友情。李广田在《朱自清选集序》中称朱自清,这一时期文字风格虽各有所殊,皆诸于作者的真切见闻与独到感受。在“五四”以后众多流派的散文中,从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奠定了朱自清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
朱自清一贯坚持“写实”的文学主张,一贯坚持写作从生活出发,对事物作精细深入的观察、体验,要求“于每事每物,必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无论锱铢之别,淄渑之辨,总要看出后已”。即通过观察、分辨与剖析,去同求异,把握特征。他的散文写景往往是精雕细琢,紧针密线。他最善于从多角度,以新颖贴切的比喻、比拟来尽兴地描物绘形。所写物事不仅逼真,活脱,而且具有一种生动繁富的美感。
对父亲的爱,我们在《背影》中已能深刻感受到。《背影》写为儿子送行,并艰难地替儿子买来桔子的父亲的“背影”,作者抓住一瞬间的强烈感受,几经闪回抒写,再三感叹咏味,充分表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慈爱和儿子对父亲无限感怀的深情。文章质朴简约,毫不雕饰,全以真挚、深厚的骨肉至情感人。写出了作者的生活感受,写出了真情,写出了情致。 对妻子的爱,在《给之妇》中也足可见一斑。前妻武钟谦和朱自清的婚姻,虽然是父母包办的,而朱自清对其仍十分关爱。从《给之妇》中不难看出,朱自清是个极重感情的人。作品中细数妻子生前一心抚子相夫,任劳任怨的种种往事,赞叹亡妻的牺牲精神和贤惠品德,抒发了难言的感激、内疚与悼念深情。全文不避琐细,不加修饰,却以至情感人,诉说生活细节,却能于细小处见真情,以平实的叙述中掀起情感波澜。
在《儿女》中则抒写了对女儿之爱。作为五个孩子的父亲,作者深为负担之重而苦。人到中年,更愧疚以前未能好好作父亲,深悔昔日对孩子的体罚和斥责,思索对儿女的教育之道,层层深入地表现了为父者对儿女的无限挚爱。“只为家贫而成聚散”,作者愈是追悔自责,其骨肉至情则愈见深切。行文全以日常口语娓娓叙说,读来亲切有味,勾画儿女情态生动、欲活,文字尤为准确、生动。在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1931年,朱自清远赴欧洲游行后,写下了《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两部散文游记,是现代游记的典范性作品。文中他不写“身边琐事”,也不写浪漫情调的异域感,而是客观地描述欧洲国家名胜古迹,谨慎地介绍西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写出了朴实的风俗人情,尤其在语言方面,作者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那流畅自如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那字字推敲的选词与灵活多变的句型,十分精美。正如叶圣陶所说:“现代大学生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的确散文是先天的比韵文美。“天才的散文家,常是韵文的意识的破坏者”。口语是美的,它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而“口语是最散文的”。朱自清中期的散文创作,就一改前人风格,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风气中摆脱出来,并从鲜活的口语中吸取营养,感情不改其真,具有鲜明的口语性,自然亲切,雅俗共赏,可说彻底汰除了早年某些散文中的做作之弊。
正是语言的口语化,促成了朱自清中期散文创作朴实无华的风格。在《威尼斯》中描绘了意大利水上名城威尼斯的动人风光,以精细而优美的笔触,渲染了浓郁的异国情调。一展这“海中之城”的明媚姿容,一叙威尼斯工艺名产的典丽、风华。全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展示威尼斯城市的风貌,视角依绘画式的空间转换,布局于严谨之中见自如。
作者正是出于对西欧文化艺术的热心了解和细致考察,以敏锐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和生动的描写,达到了清淡、自然的境界。
三、后期:黑暗中的激进呼喊
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带着沉重的心情、殷切的期待,有意的仿效鲁迅,写了许多杂文。
朱自清改写杂文,一面是为了更有利于对严峻的现实发言,一面也是实践他提倡的“谈话风”。这时期的文章,大多讨论有关人生社会的问题,秉承他一贯尊奉的“为人生”的初衷,而又更增添了较浓厚的思辨色彩与哲理意味,显示了很高的艺术功力。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创作对象的转移,使朱自清后期的散文,一改往日的清新、朴实,也不像以前那样采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而是用简洁的笔触,直接写出自己的看法。抗战胜利的前后,昆明掀起了民主运动的热潮,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的态度更激进,因此创作基调明显发生变异,朱自清的散文由抒情转向说理。
一方面他冷眼看待人生,以日常生活用语和人间世情为议论对象,从而抒写自己的人生,充满了个人忧郁的感情色彩;另一方面他热烈地呼喊“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大块沃土,一大盆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这时期的朱自清思想成熟,已经成长为一名激进的民主斗士。当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杀害后,他不但毅然出席他的追悼会,还有《中国学术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一文中,肯定闻一多对民主运动作出的贡献,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凶残和卑劣,表示了继续斗争的决心。
在反饥饿、反迫害的斗争中,他更是一身正气。***本关键字已替换***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大义凛然的骨气,“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论吃饭》中充分肯定农民“吃大户”的义举,赞扬他们反饥饿、反压迫的政治觉悟和敢于反抗的集体意识。在《蒙自杂记》中,作者以看似平淡的笔触,叙述了在蒙自的所见所闻,重点写了大街上的买卖,蒙自的宣传工作,火把节,南湖,联大租借了海关和东方汇理银行旧址。从描写中,表面上突出了“平静”,但几遍读来,却感到一股巨大的力量——革命的力量,正在酝酿着,从“火把节”、“宣传工作”中感受到随时有爆发的可能。而《北平沦陷那一天》则叙述了一天发生的事,“乱”中又有“静”。“模糊的凌乱的做着胜利的梦。”“只要人心不死,最后的胜利终久是咱们的!”在《论轰炸》中,朱自清呐喊着民族和国家的新生:“咱们的民族,咱们的国家,像涅槃的凤凰一样,已经从火里再生了!”文章通过说古论今,字里行间干预着政治,通篇充溢着鲜明的政治色彩。
朱自清后期散文创作,所谈的都是现实问题,思想激进,锋芒毕露,光采烨烨,其思想特点是努力而且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指点东西,发表议论。
总之,朱自清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作家之一。在艺
术上影响更大的则是他早期一些叙事、写景、抒情、言志的散文,其文字风格不一,而均注重写法上的“漂亮和缜密”,被誉为“美文”的模范,在当时起到了“对旧文学示威”的作用。在语言的口语化方面则要算上他中期的散文的突出成就。在思想性方面,他后期散文则更成就,这一时期的散文不乏揭露黑暗现实之作,或抨击黑暗当局的罪恶,或表现对被压迫者,被损害者的真诚同情,显示了他的爱国热情和善良品质。朱自清不愧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一代宗师。论朱自清的散文篇三: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论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贾汝军
内容摘要: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分为早、中、后期。他早期的散文主要是一些叙事性和抒情性的篇目,多是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及自然景物,注重于写法上的“漂亮和縝密”。语言清新隽永,凝练明净。他中期的散文创作,用笔朴实,口语化,字里行间渗透着真诚清秀之风,显示了更高的艺术功力。到了后期,他的散文创作,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显示其完美的散文意境,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一位民主战士在黑暗中奋力呐喊的形象跃然纸上。
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清秀 朴实 呼喊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定居于扬州。朱自清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诗人、散文家、学者和民主战士。在清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20多年里,他的散文创作长盛不衰。他曾评论自己的散文说:“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者,批评着,解释着人生各面。”自谦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的我”的朱自清,从未与他所处的时代隔离。用文学写人生,变成了他写作的当然宗旨。他还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第一次提出“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创作原则,敢于同古代散文“文以载道”发起挑战。无论写景,叙事都包含着浓郁的感情,景中有情,景为情设,情从景出,以事写景,情景融合,以情动人,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被后人尊称为一代散文大师的朱自清早、中、后期散文创作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及其特点。
一.早期:诗情画意的清新隽永。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散文。
谈到现代散文,绝对无法忽视朱自清的存在。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
则要首推朱自清了。其实朱自清自191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开始新诗创作而在文坛上赢得声誉。他与人合作创办了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写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引起文坛注意,被认为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诗人。直至1923年以后,他转向以撰写散文为主。而诗的清新、含蓄直接影响了他早期散文创作风格,所写散文自然不失其诗人本色。郁达夫说,朱自清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1]他的早期散文作品,正是因为受其早期诗歌
创作的影响,颇有些“诗人的散文”味。他用真挚的感情,写真实的见闻和感受,记真实的景物,发表真实的议论,丰富并扩展了散文表现生活实感和内心世界的能力,使其散文取得了感人的力量。
朱自清的文学创作,由诗而散文而杂文,在他众多的作品中,散文成就最为突出,给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添上了一朵鲜花。在朴素和细腻的文字中,灌注了一股股真挚而又深沉的感情。尤其朱自清早期的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精雕细刻,准确、具体的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细腻的抒写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如诗如画,读后余香悠远。叶绍钧在《朱佩弦先生》中称朱自清早期散文真挚深厚、清幽,被视为“文体的完美”。在其作品中朱自清能够通过认真观察,把自己内心的感情融化在自己描写的见闻之中,情景交融,很有意境。并用一连串的比喻和联想,细腻委婉的勾勒出美丽的景色。在描写大自然的时候,总深深抹上自己的感情色彩,显得那样具有诗情画意,耐人寻味。
朱自清早期写景抒情的散文备受推崇,观察细致准确,描写精工传神,五彩缤纷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縝密的艺术风格。一些脍炙人口的写景佳作,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都是一幅幅美妙的画,都是一首首精美的诗。而这些作品的创作正是来源于作者的诗心和细心观察、体会。“诗”与“画”的统一,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无论写景叙事议论,都须有作家浓厚的情感作灵魂,否则技巧再高明,语言再华丽,也不过是腊制美人。朱自清的散文是“求真”“求诚”的,读他的散文总觉得有一种亲切与真诚充溢其中。这就是朱自清散文追求的一种平淡自然的写实风格。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2]
《绿》描写了梅雨潭和它的绿色。作者循着游踪,先写山岩、瀑布和梅雨潭,一路写来,层次井然。作者坐在梅雨亭上,景色尽收眼底,云在头上流着,草丛透着绿意,瀑布冲下,撞击在岩石之上,飞花碎玉般落下,恰如朵朵白梅,又如点点杨花,如此描绘静观景物,真如工笔画一般,读来如见其景,如闻其声。接着写梅雨潭的“绿波”,朱自清采用比喻、拟人、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将潭水的颜色、涟漪、光泽以及柔嫩、纯洁各种形态,活脱脱的描绘出来,使人感到它有醉人的绿,迷人的美。作者将倾慕、欢欣、眷恋之情融汇在这一片绿色中,以声情并茂,赏心悦目之景,表现了大自然勃勃的生机和心头无限向往之情。文笔从容有致,情调逸雅婉曲,颇显清秀之美。
《春》以强烈的感情,清新的笔触,铺陈出一幅幅充满诗意的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闹图,每一幅图都是朱自清从自身的视点出发,用充满诗意的心去体会去想象去描摹,将春之魂魄,春之神髓抽将出来,运用生动的拟人和新鲜的比喻,细腻的描绘了烂漫无尽的春色,以完整的构思与优美的意境,将春天的景色描绘地气韵生动,惟妙惟肖。诗意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产生如沐春风,如在春中之感,堪称绘春、颂春的绝唱。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月色冷清清的随着我们的归舟”,“森林的水影,如黑暗张着巨口,要将我们的船吞了下去”。情从景出,秦淮河的灯月交辉,画舫凌波,与游览者的快意,渴慕之情相协调,由歌妓卖唱引起的张惶、矛盾、怅惘、幻灭的情思油然而生。还有那烟一般轻,梦一般美的荷塘月色则浸透着作者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疏朗的荷花,清幽的香气与淡淡的月色,同作者意欲摆脱人世烦恼而偷得片刻的逍遥的情怀融洽无间。幽静的小路,风致的荷叶,洁白的荷花,飘香的荷塘,脉脉的流水,不能朗照的月光与作者内心的愁绪,相交织组成一曲和谐的旋律。这些结构凝练,意境幽美,语言清丽,文采斐然,不仅显示了艺术构思的縝密精巧,而且表现出写景抒情的工妙技巧。
从上述朱自清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朱自清早期散文创作风格中的“漂亮、縝密”,尤其体现在他早期写景抒情的散文中,显示了很感人的艺术成就,实在是民族生活、民族文化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一枝奇葩,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中期:以朴实的笔触书写心声。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1927年北伐战争的失败使朱自清陷入极大的痛苦、惶惑和颓唐之中,当他走进古典文学研究的“象牙之塔”时,散文风格也随之有所转变。于是,他的散文最以绵密、醇厚的情致感人,并注重縝密、自然的构思,文字由优美、典雅转向质朴、清俊,而富于口语味。因时局的变迁淡化了他的革命意识,减退了当年的热情,给与他更多的是痛苦,加上家境衰败,娇妻的亡故和多子的拖累,这一切给与他太多的磨难和艰辛。于是他的创作一改往日的借景抒情而走上了以创作为解脱痛苦和烦恼的路径。
朱自清便用他的笔倾诉人间朴实的亲情、友情,他抓住了“我的生活”这个源头活水,来撷取生活,反映生活,要求于每事每物,必须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无论锱铢之别,锱渑之辨,总要看出后己。即通过观察,分辨与剖析,去同求异,
把握特征。朱自清的文章不大谈哲理,只是谈一点家常琐事,虽是像淡香疏影似的不过几笔,却常能把那真诚的灵魂捧出来给读者看。这就丰富并扩展了散文表现生活实感和眉心世界的能力,使其散文取得了感人的力量。
朱自清的散文往往是精雕细琢,禁针密线。他最善于从多角度,以新颖贴切的比喻、比拟来尽兴的描物绘形。所写物事不仅逼真、活脱,而且具有一种生动繁富的美感。对父亲的爱,我们在《背影》中已能深刻感受到,《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
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形象而写了为儿子送行,并艰难的替儿子买来桔子的父亲的“背影”。通过一系列动词的运用抓住一瞬间的强烈感受,以及在离别时候,明知父亲很哀伤,他不特地从正面去细致观察父亲的表情,只在父亲转过身去时,表面装着毫不经意,而实际上是很注意地从侧面或背后去看父亲,这就是儿子对父亲无限感怀的深情,文章质朴简约,毫不雕饰,全以真挚、深厚的骨肉至情感人。所以,作者以背影为中心来写,正是他抒情真实的地方,真正写出了作者的生活感受,真挚情致。
对女儿的爱,在《儿女》中,作为五个孩子的父亲,作者深为负担之重而苦。人到中年,更愧疚以前未能好好做父亲,深悔昔日对孩子的体罚和斥责,思索对儿女的教育之道,层层深入的表现了作为父亲对儿女的无限挚爱。只为家贫而成聚散,作者愈是追悔自责,其骨肉至情则愈见深切。行文全以日常口语娓娓叙说,读来亲切有味,勾画儿女情态生动、欲活,文字尤为准确、生动,字里行间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对妻子的爱,在《悼亡妇》中更足以体现,作者撷取了爱妻生前的许多片段,正是这些片段的娓娓道来表现了作者对亡妻的沉痛的悼念之情,读后令人潸然泪下:“无论日子怎么坏,无论是离是合,你从来没对我发过脾气,连一句怨言也没有??老实说,我的脾气可不太好,迁怒的事有的是,那些时候你往往抽噎着流眼泪,从不回嘴,也不号啕。”“你的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了,大夫劝你到西山静养,你丢不下孩子,又舍不得钱,劝你在家里躺着,你也丢不下那份家务。”朱自清能够从自身经历发掘开去,用真心记录着生活的喜怒哀乐,我们也能从这些琐琐碎碎的小事中读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受到一种亲切的感动。
朱自清中期散文创作一改前人风格,从娇柔造作、华而不实的风气中摆脱出来,并从鲜活的口语中吸取营养,感情不改其真,具有鲜明的口语性,自然亲切,
雅俗共赏。1931年朱自清远赴欧洲游行后,还写下了《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两部散文游记,文中客观描述欧洲国家名胜古迹,谨慎的介绍两方的历史、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