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散文诗
发布时间:2017-01-26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年度散文诗篇一:十七年散文
一、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轨迹
1、古典散文的轨迹和核心:
轨迹:哲学散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左传》《史记》《战国策》
文学散文:魏晋时的散文。
核心:文以载道(载道论)。
2、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的对立:
“白话散文”取代“文言散文”;“人”走进散文激活散文的“心”。
现代散文的精神是“言志论”——言个人之志,显个性精神。
杂文取得散文的正宗地位,通讯、报告文学成了主流形态。
3、当代散文(17年)——泛化的抒情论:抒人民之情,扬时代精神。
类型:海阔天空论、诗意论、形散神不散论
二、十七年散文概述
(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柳青《王家斌》、华山《童话的时代》、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石油城》。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 杨朔《海市》,秦牧《花城》,刘白羽《红玛瑙集》,巴金《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樱花赞》,吴伯箫《北极星》,碧野《情满青山》,方纪《挥手之间》,峻青《秋色赋》。
(三)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
《北京晚报》开辟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记” (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撰稿)。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邓拓《一个鸡蛋的家当》
小结:十七年时期的散文由于受到“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的影响,作家基于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限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三、十七年散文的不足
视角背离 与“模式化”。
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实之间背离。散文作者以虚幻的形式为自己建构了另一种非真的存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存在熟视无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最明显的是,60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对的现实是“大跃进”等盲目政治运动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到处是惨不忍睹的苦难现实,而一些散文却仍对政治盲目讴歌,如杨朔的《茶花赋》、《海市》、一些散文不愿大唱颂歌但却选择了写逃离现实的山水游记、异国风光、历史追忆等,但这些作品仍未能摆脱颂歌的模式。如冰心的《樱花赞》宗璞的《西湖漫笔》.
作为“我”的产物的散文与事实上存在的散文“非我”性之间的对立。十七年的散文家用“政治的大我”代替了个人的“小我”,散文发出的不再是“我”这一个体的声音。“个人”的感受已无足轻重,唯一被认可的是代表了“大我”的思想。
三、本期散文重要作家作品 本期散文在60年代初期曾经出现过一个创作高峰。这个创作高峰中 的作品虽然包括各种体裁和诸多形式,但以文艺性散文特别是抒情性散文的成就最大。其主要代表作家杨朔、刘白羽、秦牧,更是本期散文最高成就的标志。他们的散文代表了当代散文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态,对后来的创作产
生了重要的艺术影响。(一) 杨朔的散文
A杨朔(1913-1968) ,山东蓬莱人。1937年参加革命,从事革命文艺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抗美援朝期间,他曾赴朝鲜前线,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抗美援朝结束后,杨朔主要从事外事工作,同时致力于散文的创作。文革中杨朔遭到林彪、“四人帮”迫害,服安眠药自杀。代表作有《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茶花赋》《海市》等散文名篇。
B杨朔散文的特征:
1注视着普通劳动者的生活,从他们平凡的工作中,发现闪光的思想品质,给以动人的描绘。
(1)写平凡的人物及其平凡的生活,发掘其美好的心灵世界,给以亲切动人的表现,使人物都具有令人崇敬的精神气质。
(2)他不详尽写人,而是简洁地勾勒出人物的神韵,因此人物不太显著、工整,但意韵深涵,韵味无穷。
2
(1)他通过写人,显示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广阔的时代特色。
(2)通过对生活中东鳞西爪的平凡事物的抒写烘托时代的特征。
3
杨朔追求散文的诗意美,常常在寻求诗的情调。他的散文总是诗意葱胧,沁人肺腑。
(1)他的诗意美常常从平凡的事物或美丽的奇景中表现出来。
(2)他的散文往往立意精深,形象新颖,生动逼真、传神,二者往往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互相映照,形成一种优美的艺术境界。 (3)
(一)、杨朔散文的“诗意” 最初阅读杨朔散文,我们不能不被它的“诗意”所感动: 北京的秋天最长,也最好。白露不到,秋风却先来了,踩着树叶走,沙沙
的,给人一种怪干爽的感觉。——《京城漫步》
4
他写散文总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由于他的刻意追求,他的散文一般是情节隽永,但不复杂;篇幅简短,却境界幽远,引人入胜。布局精巧,别具生动,有曲径通幽、洞天叠出之妙,玲珑精巧之美。
(1)善藏善曲,有张有弛。 (2)
5
语言精美,音韵和谐,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C杨朔散文的弊端
1、 颂歌体的艺术格调
从艺术格调上看,他的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诗性肯定与庄严歌颂,因此可以将之称为“颂
黑格尔曾经指出:意识对现事物的肯定性思维表现为“善”(即与现实的认同),而它的否定性形式表现为“恶”(即与现实的对立)。在现实存在中,恶的思维方式所表现出的直接情感判断就是忧患意识,善的思维方式所表现出的就是祝福意识。
2、 单调的结构方式
结构方式: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 (三段式)
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和揭示哲理 。
D杨朔的散文追求诗化的抒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据情感的变化谋篇布局、组织结构,使散文的抒情也具有诗一样的韵律。
2、在散文中营造诗的意境,使散文也具有诗一样的艺术境界。
3、注重字句的锤炼,使散文的语言也具有诗一样的蕴涵。
(二)刘白羽的散文
A刘白羽(1916-):现代著名作家,北京通州人。在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都有所成就。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平明小札》《刘白羽散文选》。他的散文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风格激越、刚健,闪耀着时代的光彩。
B刘白羽散文的特点:
1.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2.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特色。
3.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
4.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风格。
C刘白羽的散文的哲理化抒情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征:
1、情感空间的广阔。
2、哲理思索的深邃。
3、整体的象征和豪放的风格。
(三)秦牧的散文
A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散文是他的代表作。
B秦牧散文特点:
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如《土地》。十七年间,秦牧提出了散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主张。
3)散文真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
4)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具有“林中漫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风格。
5)秦牧散文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
C不足:过于强调知识性,有些冗杂拖沓之感;强调哲理,表现出说教气。
D秦牧的散文的上述特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知识的“综合”
2、对材料的“点化”
3、对文体的讲究
三、 散文三大家风格比较
1、 从作家的气质和创作态度来看
杨朔——诗人气质——散文——诗
刘白羽——战士——散文——武器
秦牧——学者——散文——无所不谈
2、从艺术手法来看
(1)、选材
杨朔——托物言志,以小见大。
刘白羽——选取壮美的景物和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秦牧——丰富多彩,涉笔成趣。
(2)构思
杨朔——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诗意
刘白羽——从纵的方面进行联想
秦牧——触类旁通,左右逢源。
(3)语言
杨朔——清新委婉
刘白羽——刚健绚丽 ,气势雄浑 。
2、 秦牧——自然亲切,讲究文采。
(4)抒情
一座园林
一团烈火
一座花城
年度散文诗篇二:十七年散文
第五章 十七年散文创作
第一节 概述
导入新课: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意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它有两个基本特点1:结构自由灵活,形散。2:真实。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叙事实,写实物、实情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都是如此。
一、 散文在新文学史上的浮沉
(1)五四时期的政论性散文和艺术散文(美文)
政论性散文《新青年》“随感录”栏目上的文章为代表,主要作者有:鲁迅、陈独秀、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等。
艺术散文也称美文,主要代表是鲁迅、冰心、周作人、俞平伯等。
(2)二、三十年代的性灵散文(散文小品)
性灵散文的主要特征是闲适、超脱、可见出真性情,政治倾向淡化,主要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等。
(3)三十年代的杂文
白话杂文的创始人是鲁迅。杂文是一种战斗性的文体,被称为投枪和匕首。代表作家除了鲁迅外,还有“鲁迅风”杂文流派:巴人、柯灵等。“野草派”:夏衍、聂绀弩等。
(4)四十年代的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起于通讯报道,四十年代报告文学发展的主要源头是战地通讯,以及斯诺对延安的报道《西行漫记》。四十年代报告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有:丁玲、何其芳、沙汀、吴伯箫、周立波、周而复、刘白羽等。
(5)五十年代的特写和报告文学
关于新中国的建设的特写和报告文学,主要代表作家有柳青、李若冰、秦兆阳等人大量讴歌西部建设场景的散文作品。
关于朝鲜战争的报告文学:巴金、刘白羽、杨朔、黄钢、魏巍等都先后到过朝鲜战场体验生活。魏巍两次到达朝鲜战场,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汉江南
岸的日日夜夜》、《战士和祖国》、《挤垮它》,辑集为《谁是最可爱的人》出版,并三次再版。
(6)五十—六十年代之交艺术散文的复兴;
(7)六、七十年代的大批判文章
(8)八十年代散文的被淹没;
(9)九十年代的散文热
二、散文概念与散文创作的两种体式
1.概念:散文历史很悠久,概念也很复杂,在过去指除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现代散文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个理解角度。狭义指“抒情性散文”,广义是除此之外,加上一些叙事性的散文。于是散文有了两种发展线索——抒情性散文和叙事性散文。
2.两种散文体式的发展状况
建国后,由于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和个性情感的表达受到贬抑。叙事性散文发展迅速,成为散文创作的主体,而抒情散文只是零星出现。
(1)叙事性散文:50年代初,主要是纪实性的通讯、报告、特写,从主题和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描绘,一是朝鲜战争。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叙事散文的突出创作表现为杂文的兴起和回忆录、史传文学的繁荣。
A.杂文。建国前,在国统区,杂文作为对敌斗争的一种方式,很受推崇,但在解放区,特别是建国后,面对人民内部矛盾,党的文艺政策却不允许和批判杂文写作。在百花文学时期和60年代初,党的两次文艺政策调整,杂文两度有限度的复兴。
B.回忆录、史传文学。这类创作是统治者的历史性叙述。如《红旗飘飘》
(2)抒情性散文的两次复兴
抒情性散文也称为“艺术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所以更具艺术价值。由于建国后重视叙事对历史责任的承担,忽视个性抒情,因而,这类散文普遍受贬抑,只是在文艺政策松动时才出现。
A.百花文学时期。56年作协明确将散文小品和特写分开,承认了抒情性散文存在的独立品格。56年文艺界的一个好现象是散文小品文多起来。相对宽松的精神环境促成了散文小品的复兴。新老散文作家及其作品主要有:老舍的《养
花》、丰子恺的《南颖访问记》和《庐山面目》、秦牧的《社稷坛抒情》、杨朔的《香山红叶》、魏巍的《我的老师》、叶圣陶的《游了三个湖》、姚雪垠的《惠泉吃茶记》等。
B.60年代初,六十年代初大调整中文学与政治关系的再反思,多样化局面的初露端倪,促成了艺术散文的再度复兴。表现为散文作家成为实体性概念,形成了许多散文作家;散文风格形成,由早期简单抒情转向注意提升作品艺术水准;作品数量多。
1961年1月起在《人民日报》第八版开“笔谈散文”专栏,发表了老舍的《散文重要》、李健吾的《竹简精神》,《文艺报》、《文汇报》、《光明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力推散文,其中有肖云儒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理论。散文作家的专业化,出现一批职业散文作家:杨朔、秦牧、刘白羽、孙犁、袁鹰、碧野、柯蓝、郭风、何为等。老作家中巴金、冰心、吴伯箫、曹靖华,以及学者邓拓、吴晗、剪伯赞等都有散文方面的成就。
三、十七年散文的主要成就
(一)散文的第一个时期——百花文学时期
1.兴盛的原因
(1)人民政权的建立,抗美援朝的胜利,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大批英雄人物的出现。
(2)阶级斗争思维定势的摇动(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提出)和“双百”方针的提出、实施。
2.散文的特征及代表作
(1)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报告文学成为第一声春雷。
作家专集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集体合集有:《朝鲜通讯报告选》(1、2、3辑)《志愿军一日》,《志愿军英雄传》
(2)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沸腾生活和祖国变化。
柳青《王家斌》 、秦兆阳《老羊工》、《散文特写选》、《散文小品选》、《经济建设通讯报告集》等。
(3)讴歌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英雄黄继光献身的一刻》中的黄继光,《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中的邱少
云,《罗盛教》中的罗盛教 ,《第二次考试》中的女青年。
(4)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除通讯、报告文学、特写外,游记、小品、传记、杂文也发挥作用。
杨朔《香山红叶》、 碧野《天山景物记》 、叶圣陶《游了三个湖》、 茅盾《斯德哥尔摩杂记》、 秦牧《社稷坛抒情》
(二)散文的第二个时期。
1.繁荣原因
(1)几次文艺座谈会的调整为作家提供较为自由的空间。
(2)《人民日报》《文汇报》《光明日报》等对散文创作有意识扶持。
2.散文的特征和名作
(1)特征:1957年、1958年是革命回忆录的写作热潮;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是游记、抒情散文、杂文的创作热;60年代中期是报告文学的勃兴,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2)名家名作:“散文三大家”作品;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洞》、冰心《樱花赞》、巴金《从镰仓带回的照片》、方纪《挥手之间》、吴伯萧《记一辆纺车》;游记: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剪伯赞《内蒙访古》、宗璞《西湖漫笔》;报告文学:魏钢焰《红桃是怎么开的?》、徐迟《祁连山下》、黄宗英《小丫扛大旗》。
四、十七年散文的不足
整个十七年的散文创作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实之间背离。散文作者以虚幻的形式为自己建构了另一种非真的存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存在熟视无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最明显的是,60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对的现实是“大跃进”等盲目政治运动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到处是惨不忍睹的苦难现实,而一些散文却仍对政治盲目讴歌,如杨朔的《茶花赋》、《海市》、郭沫若的《访沈园》,一些散文不愿大唱颂歌但却选择了写逃离现实的山水游记、异国风光、历史追忆等,但这些作品仍未能摆脱颂歌的模式。如冰心的《樱花赞》宗璞的《西湖漫笔》,吴祖光的《雾里峨眉》。
(二)“非我化”:也就是说:作为“我”的产物的散文与事实上存在的散文“非我”性之间的对立。十七年的散文家用“政治的大我”代替了个人的“小我”,散文发出的不再是“我”这一个体的声音。“个人”的感受已无足轻重,唯一被
认可的是代表了“大我”的思想。于是散文家的自我被流放了,这首先表现在作家个人感受在散文中的缺失。于是我们看到不同的作家面对相同对象时,观照的视角与结论如出一辙,个性的差异完全泯灭了。比如同写桂林山水,华嘉的《桂林山水》和秦似的《碧水青峰九十里》,发出的感慨并无两样,那就是只有在新中国桂林山水才真正“甲天下”了。这一阶段的散文还有一个特点,即将与“革命”无关的儿女情长、个人往事、人生思考排斥在外,尤其是整个十七年竟找不到一篇纯爱情题材的作品。“我”的丧失导致了散文的“非真”。虽有许多散文涌现,却从文章的结构到语言句式,都几乎千人一面,成为新的八股。
(三)模式化:这就是存在的第三个问题,即“模式化”。从某种意义上看,十七年的散文作者也可以说只有寥寥几人:几位名家的作品成功后立即成为模式,供大量作者翻版复制。这个模式,不仅存在在作品构思上,还表现在句式表达上。
年度散文诗篇三:五年级阅读精美散文
五年级阅读精美散文
白色山茶花
席慕蓉(台湾)
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而又美丽的花朵,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儿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一次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过一探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
----选自《白色山茶花》
春天吹着口哨
刘湛秋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
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
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哨音在青色的树枝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地成长。
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线,升到云层中去了。 新翻的泥土闪开了路,滴着黑色的油,哨音顺着犁铧地镜面滑过去了。 呵,那里面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鸟得啼啭?可有牛的叫?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
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
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它悄悄的掀开姑娘的头巾,从她们红润润的唇边溜过去。
它追赶上了马车,围着红缨的鞭子盘旋。
它吻着拖拉机的轮带,它爬上了司机小伙子的肩膀。
呵,春天吹着口哨,漫山遍野地跑;在每个人的耳朵里,灌满了一个甜蜜的歌声——早!
---- 选自《写在早春的信笺上》
信念
——看帆板表演
张歧
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
小小的三角帆,是一只彩色的大翅膀。
幽蓝的大海给了它那么些自由,又给了它那么多惊险,于是它一会儿腾跃,一会儿打旋,一会儿倾斜。腾跃时,模样像是欢乐;打旋时,模样像是眩晕;倾斜时,模样像是胆怯……
我替哥耽心,手心捏一把湿漉漉的汗。
哥哥上岸了,身上的汗比我手心捏的多得多;可脸上挂着笑——爸爸闯海归来那样的笑。
我问:“那么急的海风、海流,帆板为什么不倒,难道它乖乖听话?”
哥哥点头:“驾驭者是帆板不弯的脊梁,帆板是驾驭者踢波踩浪的脚丫,驱使帆板听话的是直往无前的信念!”
“信念是什么?”
“信念是凝聚的智慧、力量和胆!”
我好像听懂了,
我觉得手心发痒。
金色花
[印度]泰戈尔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①,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②,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么?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个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①金色花,原名champa,亦作Champak,学名Michclia Champaca,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译名亦作“瞻波伽”或“占博伽”。 ②《罗摩衍那》(Ramayana)为印度叙事诗,相传系蚁垤(Valmiki)所作。今传本,形式约为公元二世纪间所形成。全书分为七卷,共二万四千颂,皆系叙述罗摩生平之作。罗摩即罗摩犍陀罗。十车王之子,悉多之夫。他于第二世(Treta yaga)入世,为毗湿奴神第七化身。印人看他为英雄,有崇拜他如神的。
----选自《泰戈尔诗选》
橡树
——生与死相互交替的规律
[意]费拉里斯
初春,大地从沉睡中苏醒。田野里飘来一阵阵泥土的清香,草儿吐露出娇嫩的幼芽,好奇地窥视着人间;姑娘们穿着艳丽的衣裳,在碧绿色的草地上欢快地歌唱。
万木争春,小溪哗哗作响,两岸铺上翡翠般的地毯。举目眺望,大自然一片生机,令人陶醉,使人神往。
只有一棵橡树默默地站在一旁。它没有穿上新装,它那饱经沧桑、满是皱纹的老皮一丝不挂地袒露着;它雄伟、挺拔、巍然屹立,干枯的树枝直指天穹,犹如高举双臂,祈求上帝的怜悯。可是它的血液已经凝滞,生命的火花已经消失,严酷的寒冬结束了它的残生。
不久前,它还神采奕奕,英姿勃勃。然而,自它睡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
几天之后,来了几个人,七手八脚把它锯断,又把它连根刨出,装车运走。在生长过它的地方,只剩下一堆黄土。
橡树啊,我童年的伙伴和朋友,你曾赋予我多少甜蜜的幻想!我喜欢在你高大的躯干上攀登,在你坚韧而富有弹性的树枝上尽情地悠荡。
多少次,我在你那幽静、凉爽的浓荫下悠闲地歇息,自由地畅想。如今,那些甜蜜的时光同你一起离开了我们可爱的故乡。
幼小的橡树长出第一批嫩叶,又把枝条向四处伸延,转眼之间填补了你留下的空间。茁壮的幼苗变成参天大树,孩子们又会在它的树荫下嬉笑、玩耍,成年人又会在那里歇息、畅想。
---- 选自《读者文摘》1986年11期
雨之歌
[黎巴嫩]纪伯伦
我们是上帝从天上撒下的银线;大自然将我们接住,用我们来美化山川。 我们是从阿斯塔特女神王冠一落下来的美丽的珍珠,早晨的女儿抢走了我们,将我们撒遍大地。
我在哭,一个个小山丘却在笑,我往下掉,花儿们却高高地昂起了头。 乌云和大地是一对恋人,我同情他们,并为他们传递书信。我倾注着,冲淡了他们俩中间的这一个强烈欲念,抚慰了另一个的受创的心灵。
雷声和闪电预报着我的到来,天空的彩虹宣布了我旅程的终结。生活就是这样,它从愤怒的雷电脚下开始,然后在安谧的死亡的怀抱里结束。
我从海里升起,在天空的羽翼上翱翔。看到美丽的花园,我就下降,我去亲吻鲜花的嘴唇,拥抱树木的枝条。
万籁俱寂,我用纤细的手指敲着窗上的水晶玻璃,这声音组成了歌曲,使多愁善感的心灵沉醉。
大气的炎热生育了我,我却要驱散这炎热的大气,正像女人一样,她们总是从男人那里取得了征服他们的力量。
我是海洋的叹息,是苍穹的眼泪,也是大地的微笑。爱情也是这样,它们是感情的海洋里发出的叹息,是深思的天空下的泪水,是心田里浮出的微笑。
----选自《外国散文欣赏》
白鹭
郭沫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者很适宜。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子人忘却了它的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则嫌黑。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钩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黄错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巩散文诗。
多彩的森林
柴徳森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