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散文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7-01-24 来源: 散文精选 点击:

鉴赏散文的方法篇一:散文鉴赏技巧

散文鉴赏技巧

一、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形式,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基本特征。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神不散是就立意而言的,即广泛地取材且只围绕一个主题。

二、散文的分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它侧重于以叙述人物和时间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如2007课标海南、宁夏卷《叶圣陶在四川》谈的是叶圣陶的事,重庆卷《告别三峡》谈的是迁移民、建大坝的事,全文都蕴藏着深厚的感情。

2、写景散文:此类散文通过描写外在的自然景物来表现作者对此地此景的喜爱之情或以时间为线索,或移步换景以空间为线索。阅读时抓住景物特点即可,如2007全国卷《海南杂忆》既有时间线索,又有空间线索,谈到了海南岛古今的巨大变化;又如上海卷阅读文(二),谈的是杭州的美景。

3、咏物散文:此类散文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作者的思想寓于形象的外物之中,是以外在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如辽宁卷《炉火》,文中的炉火象征了一种温暖与活力、希望与勇气。

三、鉴赏基本步骤

1、读文意(略读)

读第一遍时,力求快速而有效的找准文意、文题、作者、文末的注释与写作时间、开头结尾等等,由这些综合信息就可大致得知文章谈的是什么。2、读结构(略读)

第二遍时,就要有目的的找出各段中心句、概括句,它们的位置一般在各段的段首或段末(当然有的也要自己概括),还要找出文中的过渡句、线索句。一般来说,反复出现在文中的句子就是。

3、读字句(精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即只要读得熟,不待解读,自然明晓其义。当然,读时自己一定要走进作品当中。创作是作者将情感述诸笔端,鉴赏就正好相反,读者阅读散文则须披文以入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驰骋想象,展开联想,与作者在情感

上产生共鸣。

读第三遍时就要根据题目要求,有的放矢,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读,读出字句里蕴藏的内容及情感。

四、出题思路

1、字句的赏析

一般来说,所问的语句不外乎这三种:

① 对文章结构起作用的句子。

② 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③ 运用了一定修辞手法的句子。

第一种:如江苏卷《麦天》第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累人的日子。”这些叙述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首先分析这话的字面义: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再看下文,写了女人心疼男人,上文有一句“吃苦的日子到了”,由此得知是与上文相呼应,为下文做铺垫。

还有如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在本文中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由此可知: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第二种:如四川卷《焰火的变奏》17题: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做简要分析。此句在文末,应有收束全文、揭示中心的作用,由此可知: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

第三种:上一种中用到了反问句,反问句加强感情。还如江苏卷《麦天》15题:“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花,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的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解答如下: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这道题就要考虑包括修辞在内的各种表现手法。

在回答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时,一般要遵循这样的步骤:首先明确用了什么方法,然后说用这种手法表达起到了什么效果,最后再联系具体语句谈表达了什么内容,公式为:方法+效果+内容。如《焰火的变奏》一题里(即上题)答案:这个反问句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反对战争、

热爱和平的愿望,还有如梁遇春的《泪与笑》(我校调考)有一题是这样的: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题时首先就要明确用了比喻,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这里就必须搞清楚“降幡”的本义及其在文中的比喻义,再联系全文就得出了答案:“本文使用了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内心的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的失败。”

从上面几道题目的解答中,我们又不难发现,理解语句时,有时也要找出句中的关键词的意义。这些关键词先将其本文即词典义把握清楚,再联系整个句子及全文思想感情,如山东卷《灯火的温情》21题——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回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义?解答这道题时,应先把握“冷”和“荒野”的词典义,然后理解它们的语境义,最后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知道:“冷”是指外部环境(人生)的艰难困苦,“荒野”指的是心境的黑暗,由此不难理解作者的观点:外部环境(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

2、情节的赏析

这类型的题目是就文中的某个细节谈谈它的作用。它一般都要回答两个方面的内容——情感及结构。

辽宁卷《炉火》中有这道题: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至”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既然在段首,解答时就要指出是伏笔(引出下文),第二步就是联系全文中心内容具体分析了: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是“炉火”,却从“秋去冬来”写起,这就要考虑“炉火”和“秋去冬来”之间的关系。第三步就是概括结论:由自然环境的变冷写到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深层含义留下了空间。

四川卷《焰火的变奏》14题: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以平静的湖水写起?答案是这样的:反衬了随后施放的焰火的热闹;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五、开放性试题

1、分析评价类试题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对文章的写法及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属于创造

性思维范畴,既要熟读文本,又要熟悉课文,以课文为依托,找出相关记忆,如重庆卷《告别三峡》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要回答这个内容,我们都应想到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中所书法的感情。还比如北京卷《湿湿的思念》,写的是: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鉴赏此文就要想到沈从文写的《边城》,想到沈从文这个人。那么此题就不难理解了。

2007湖南卷《忆刘半农君》里有个新题型,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①简析本文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②简析本文的主要修辞手法,③简析本文的结构特征。2006昏暗卷《在山阴道上》也有这样的小论文。这些题目是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首先应熟悉高中课文中学过的表达技巧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本文的实际内容进行恰当的较为深入的分析。赏析时,考上应扣住文章表达方面的要点,既可做比较全面而概括的赏析,也可就某一突出特点做比较深入具体的赏析。只要言之有理,并能叙议结合,都是符合要求的。

2、认识理解类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真对某个话题或与文本相关的某一生活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如山东卷《梦碎雅典》文后第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何尝不是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我校考的交流卷成都市2008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检测题《生命的暗示》有这样一题,作者在文中说:“生命的价值究竟应以何种形式做何种转化,对于这个千古之谜,一个人有一千种回答。”对此,你会作出怎样的回答?解答这类题时,一般要用第一人称,可以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然后再谈理由,要摆事实、讲道理,如果题目有相关要求,还应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要做大看法明确,举例恰当,表述清楚,言之有理。

六、答题原则

1、忠实于题干

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隐含了表述的范文、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到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痛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凭空去想。 另外要注意的是作答时不能找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文暗暗。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看分答点(当然多多益善),一般4分至少2点,6分至少3点,一定要分条陈述,1点,2点,3点??动笔前一定要组织好语言,看清字数要求等,应在草稿纸上斟酌后再往试卷上誊写。

散文是人类真我的袒露,是人类生命的一个精神家园,,解读散文就是解读品味人类自身。创作者为呈现自我而精心构建文本,解读者为寻找自我而努力破译文本,对文本进行再创作。因而创作有创作的规律,解读也有解读的规律,把握好以上这些规律,对于解题是大有裨益的。当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有更大的进步,必须不断地做题,在答题中悟出真理。

鉴赏散文的方法篇二:写人记事散文鉴赏基本方法

写人记事散文鉴赏基本方法

——谈谈《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肖像描写

文章通过对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细致真实的描写,展示了贝多芬巨大的人格魅力和宏伟的精神图画。

贝多芬陈旧朴素的衣着,宽阔的肩膀,让人家看到了一位饱经风霜的伟人在竭力负担生命的负累和对事业的执著。贝多芬那火一般蓬勃的头发像他热情生命的勃然喷发:他深邃的双眼,流露出对生命、对事业的渴望;他坚毅的脸庞审视着他事业的辉煌,从骨子里流淌出坚韧的意志。这一切让我们无比真实的看到了一位巨人在困境与执著中刚强的神色,让我们从心中不禁为他的灵魂而由衷赞叹。

作者细致的笔调,将贝多芬的肖像刻画得淋漓尽致,通过他的双眼、脸庞、衣着等方面,让我们又一次真实地触摸到贝多芬。从他深邃的蓝眼睛里,我看到了自信;从他宽阔的肩膀上,我看到了责任;从他坚韧的脸上,我看到了坚强。正是由于对贝多芬肖像细致的描写,才让我真实地洞悉到他的灵魂和波澜壮阔的精神世界和内心世界。

他者的视角

——试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侧面描写

如果说正面的描写如同直笔勾勒的画笔,那么侧面描写正如烘托点染气氛的背景。本篇文章的侧面描写也同样起到不可思议的效果。

作者大笔描绘了女佣与客人的对话,把他者视角下的贝多芬率先勾画出来。“他要的是孤独与安静……”把贝多芬耳聋后的心境衬托了出来。随后女佣对贝多芬房间的描述,把贝多芬的日常事务及生活与工作展现到读者的眼前,一位酷爱着音乐而又在自己心灵之树下守护着一份秘静的“巨人”——贝多芬烘托上了舞台,使读者对贝多芬有了大概的认识。

作者又描绘了一幅贝多芬的谈话图,通过客人的态度与语言再次衬托贝多芬的形象。“客人小心翼翼的递上字条”“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来

访者,不断记笔记”便把客人对贝多芬那份崇拜而敬畏之心表达的淋漓尽致,衬出了他人视角中的“巨人”般的贝多芬。

全篇布局精巧,尤其是他人视角下的贝多芬表达得真切而平实,把“巨人”形象的贝多芬诠释得酣畅淋漓。

一、整体着眼,细心体味;披文入情,动情观照。

二、借助联想和想像,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文学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创作如此,鉴赏亦如此。叶圣陶说:“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话者,全是联想的结果。”“想像力不发棕,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

文学作品中,作家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媒介,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或隐喻,或暗示,或象征,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表现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理解,情感态度。鉴赏时要积极思维,充分调动联想和想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具象的形体:将各自孤立、互不相联的细节、场景、人物等形象个体,整合为相互连结、有机统一、有血有肉的生活画面,从而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明确鉴赏的角度和内容

(一)鉴赏文学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提示人物的典型意义;

二是简要分析人

鉴赏散文的方法

物的性格特征。

鉴赏文学形象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也就是从作品中人物形象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这里的“东西”是指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其所作其他种种描写和评述,而不应是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不能贴标签,更不能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物.二是对人物性格要有简要分析,也就是说对人物的性格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作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作简要分析.

(二)鉴赏文学语言,首先应该弄清文学语言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其次还应该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档次。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常常涉及以下内容:

1、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

2、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

3、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3)选材剪材,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

(4)行文的结构,如开头和结尾,烘托铺垫、前后呼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

(5)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

四、懂得一些鉴赏的基本技艺。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艺,必须首先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想像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

??鉴赏文学形象,应以整体阅读为基础,注意形象的特征、意义以及时代背景。另外,文学形象都是在互相联系的生活画面中刻画而成的,因而要立足现实,联系时代,依据整个作品,来鉴赏文学形象;同时,还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便更好地把握形象。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应该联系文章的主旨与背景,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与语境,联系作品的文体特点来分析。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要在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观点态度的基础上,根据唯物辩证法和艺术辩证法进行全面、恰当地评价,不拔高,不偏私,不偏激。

散文鉴赏指津

??散文分类:

散文鉴赏方法

鉴赏散文首先要根据内容和表达方式不同辨析出散文的类型。譬如,文章是傻事为主,还是写景为主?是托物言志,还是阐发人生哲理?

其次要明了话题。譬如,文章是就历史作生发,还是就现实作联想?是对个人生活的感悟,还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鉴赏散文的方法篇三:如何鉴赏散文

如何鉴赏散文

散文是一种具有含蓄美的文体,在鉴赏散文时,我们可以从选材、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内容四个方面入手:

1 从选材的角度去鉴赏

材料为中心服务,是任何文体都要遵循的。有利于中心的材料可泼墨如水,不利于中心的材料要惜墨如金。因而,材料的典型与否、新颖与否、恰当与否,是决定一篇文章成败的关键。 2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鉴赏

散文中,衬托、对比、象征、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可使文章内涵更为丰富,行文更具特色,表情达意更熟练、更深刻。因此,需注意散文的表现手法。 3 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去鉴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是五种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 因记人叙事、写景抒情、哲理、政论、寓言等散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又各有侧重。但是,一篇散文中,一种表达方式贯穿始终的现象基本不存在。所以,从表达方式的角度鉴赏散文, 主要看表达方式是否能运用自如。如《六国论》,作者主要运用议论的方式阐述观点,其中 又间杂运用了叙事的写法。议论记叙运用自如,使文章观点鲜明、论证充分。 4 从内容方面去鉴赏

散文分记人叙事类、写景抒情类、政论、寓言类等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去鉴赏、去把握主旨。记人叙事类要注意人事之间的辩证关系,写景抒情类要注意写景的同时流露的情,政论性散文要抓住作者的观点态度,寓言类要透过表面内容把握实质。总之,要根据散文的不同侧重点去鉴赏。

当然,鉴赏散文时,这几方面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综合评价、综合赏析,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散文鉴赏方法指导

一、高考与散文阅读

近年来高考试题第二卷中,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和鉴赏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主要从思想内容方面考查,鉴赏能力主要从表达技巧方面考查,解答“好处”、“妙处”之类是也。

散文集时代感与文学性于一体,以其优美的语言、发自内心的诚挚,能催生考生的情绪,成为高考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首选文体材料。

二、散文鉴赏方法指导

1、理清线索、明确思路

把握结构对理解散文的“形”和“神”不无裨益。

散文结构线索:时间、空间、物件、情感、逻辑等。

2、分析材料,把握主旨

(1)分析材料:人、事、物、景只是手段,目的都是抒情明理。情与景统一,以情为主,一切景语皆情语。

通过分析材料的感情色彩,象征性等,把握散文主旨。

(2)把握关键语句,尤其是“文眼”,从中把握主旨:①情感性强并显示全文基调的句子;②文中多次出现的句词;③显示事物特征、风貌的句子;④抒情、议论句;⑤双关句、含蓄句(言外之意);⑥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

3、把握技巧、体味语言

(1)表达方式: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抒情)、议论、说明。

(2)表现手法:

象征

铺垫

渲染

烘托

衬托

对比

人称

(3)结构手法:

线索

转换

过渡

伏笔

悬念

照应

详略

(4)语言修辞

描绘类:比喻、拟人、夸张;

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语气类:反问、设问;

风格类:精炼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等等。

《囚绿记》课文导入 【导入1】

有人说,绿色是自然颜色中最具生命意义的色调,提到绿,人们就会联想到生命、生机、希望。对,当一抹绿色出现在沙漠中时,你难道没有感觉到生命的希望?当绿芽冲破险阻绽放绿意时,你难道没有意识到生命的顽强?当无边的绿色扑面而来的时候,你难道没有听到生命的乐章?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囚绿记》也是一篇关于爱绿的散文,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lǐ)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导入2】

巴金老人在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般的心, 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 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他就是《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作家李健吾评价他的散文时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今天 , 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代表作, 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导入3】

对于绿色,我们有一种由衷的热爱,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看见了绿色就会感受到生命的鲜活,生机的磅礴。那么,当陆蠡面对绿色时,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我们一同学习陆蠡的《囚绿记》。

【导入4】

“走过陆蠡故居,走过杂草丛生瓦砾满地的天井,我忽然发现一株生长于石缝中的藤萝,它舒展开折叠的绿叶,有如倾泻的一道绿色瀑布,从东侧屋外的墙头飞流直下。我记得陆蠡是喜欢而且留恋于绿色的,他曾经写下的《囚绿记》,也就是为了在孤独中留住那片绿色和它对语,于是孤独随之消失在绿色生命的伸展里。登上楼阁,一眼又瞥见窗外挺立的山岗与终年不断的溪流。当年,陆蠡就经常站在这里,眺望这山这水,相对无言,除了陶醉,还有在宁静中自由放飞的憧憬。陆蠡曾说:“世界上,应有更高贵的东西。”高贵的是心灵的性质。难怪李健吾先生作出这样的评价: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那么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陆蠡心中的那片绿色,感受那份高贵吧!

相关热词搜索:鉴赏 散文 方法 儿童散文鉴赏方法 当代散文鉴赏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