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融入精准扶贫探索
发布时间:2020-10-23 来源: 入党申请 点击:
职业教育融入精准扶贫探索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各地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后有了新的奋斗目标。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高的耦合性,一方面乡村振兴需要职业教育的供给,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也需要乡村振兴这块阵地。职业教育在融入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困境,主要表现为用工荒与人才外流相矛盾;农民普遍学历水平较低;职教学校定位不准造成供需矛盾;职教单一主体与精确的培训对象的矛盾。这就需要从吸引人才回流、加强教育扶贫力度、防止贫困代际传递、明确职教与农民的供需关系以及多元主体参与培训对象的甄别等方面入手,让职业教育融入精准扶贫,建设更美乡村。
[关键词]乡村振兴;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应对策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问题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以及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而要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人力资本的开发放在重要位置,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提出要求:“要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作用,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 1000 亿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国家计划今年培训 1500 万人次,三年内培训 5000 万人次以上。这次培训重点是面向职工,同时也要兼顾到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以提高他们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新时代下,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和职业
培训机构更应该牢固树立服务乡村振兴意识,培养能够“下得去、沉得住、用得顺”的实用型人才。
一、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
不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的“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2002 年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还是 2019 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党和国家为教育定了基调,特别是后期在职业教育发展中制定了一系列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对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提供了政策基础。
(一)乡村振兴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的供给
1.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乡村振兴离不开“人、地、钱”,其中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要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就必须解决人力资本的积累问题,而我国农村目前还处于形势比较严峻的状态。据国家统计局 2 月 15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8 年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 1660 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 1386 万人;贫困发生率 1.7%,比上年下降了 1.4 个百分点。但在我国中西部农村地区,扶贫的道路还任重道远。这些地区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习总书记在参加 2017 年全国“两会”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这类人才的培训不能过于依赖大中城市的建设者,也不能过分要求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而应当“就地取材”。农村职业教育直接植根于农村,根据扶贫攻坚项目对接,服务于农民,为贫困地区农民解决“愚”的问题,提供了文化教育与技能培训,由于其形式多样、更为符
合实际情况而深受大家喜爱,形成了农民愿意听、听得懂、能运用的局面。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培育新型农民并参与到乡村治理过程中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职业教育统筹城乡,共促、共享乡村振兴发展成果。2.职业教育为乡村振兴传播文化。贫困地区的贫困主要分为物质方面的贫困和思想方面的贫困。物质方面的贫困通过不断增加投入能够改进,但思想方面的贫困却会严重制约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在扶贫过程中,各地都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从思想上改变贫困的基础,也防止贫困思想的代际传递。通过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宣传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让广大群众能够跟着政府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外出务工年轻人回乡学习,改变农村空心化的状态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农民群体技能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心理资本的提升,实现乡村振兴中“农业强、农村美和农民富”的美好愿望。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乡村振兴的阵地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为了推动国家产业转型、优化人才结构,国家加大投入积极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据不完全统计,从 2014 年到 2019 中央各部门相继制定 24 项政策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各地政府在中央系列文件精神下也大力推动地方职业院校的建立。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传授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活动。在一片政策利好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市场规模有望继续扩大。但在抢占城市资源以后,大量新建的职业院校也会迎来残酷的生源竞争问题。在国家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农村需要大量“工匠型”的农业能人,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阵地。针对农村扶贫攻坚项目,职业院校有意识地去以项目为依托,通过学历教育去争取生源,通过非学历教育去占领市场,在为乡村振兴培养人才的情况下,也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职业教育融入精准扶贫的困境
根据对某县职业教育发展、精准扶贫情况的调研,我们发现在职业教育融入精准扶贫中存在以下困境。
(一)农村空心化现象较为突出,导致了本地
出现用工荒与人才培养难的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该县作为劳动力输出大县,空心化现象十分严重。在调查中还出现了计划样本量无法完成的情况。年轻的农户选择了外出务工,年纪稍长的则进城陪读,而没有选择在家。通过与业主的访谈发现,现有的用工量没有达到最佳的生产状态,很多岗位存在空缺,原因在于大量适龄劳动力的外流。而要实现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是重要环节,特别是需要培养大量具有专业技术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以及村级组织建设者和乡土人才。职业教育在应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应该在这里体现出来。通过对西部某县职业教育融入精准扶贫情况的调查发现,该县有三所职业学校,每年生源在 2000 人左右。而职教学校在融入精准扶贫的项目推进过程中,所做的工作较少,特别是在非学历教育方面。
(二)学历层次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通过对700多户建档立卡户和900多户非建档立卡户的调研发现,该县现有人力资源教育水平过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不到调查对象的千分之七(数据见图 1),贫困户中没有人接受过职校、中专或大专以上教育,而非建档立卡户接受过高中、职校、中专、大专以上学历教育的仅占 4.3%(数据见图 2)。受教育层次的较低现状制约了农民脱贫致富,也制约了乡村振兴。同时,在新投入的基础教育中,教育资源的分配也存在不均衡状态,中心乡镇与非中心乡镇的师生比出现较大差别。有的乡中心校师生比达到 1:1.8,而一所非中心校,学生达到了上千人,老师只有 108 人。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分配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力发展的职业教育不仅可以对适龄小孩提供学历教育,同时也可以对成人提供非学历教育,而目前这方面的资源配置还明显不够。
(三)职教学校定位不准,供给与需求不对应
虽然职业教育是增加贫困群体人力资本,助其实现阶层流动的一个重要方式,但由于职业教育学校定位不准,培训内容供需不吻合造成了其吸引力不够。根据调查组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关于“是否接受过相关的培训”的调查发现,有接近 1/3 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参加过,虽然原因大都在于没有在家或者年老不适合参加培训项目,但也有部分被调查者表示接受了培训对自己或家庭也没有帮助。这主要是由于职业教育中提供的无差别化的培训没有深入了解贫困户的自身情况和条件,没有提供与之相匹配的职业培训;另一方面还在于职业教育培训更多是为了完成教育扶贫数量的要求,对于培训效果的成效以及
是否能长期通过职业培训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等问题没有进行思考,也没有进行考核,缺乏责任意识。这将造成的后果就是农户对职业教育培训的参与意识不够、认同意识不足。在走访中,我们通过与农户交谈,发现他们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度也不是特别高,使得职业教育学校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工作难以展开,贫困户参加脱贫培训还需要三番五次邀请、参加培训的农户发给误工费、只签到不培训等现象层出不穷。
(四)职教参与扶贫主体单一,培训对象难以甄别
职业教育参与扶贫过程中,学校作为主体造成了其扶贫效果不佳。学校这一单一主体不能解决精准扶贫中精准识别培训对象的问题。对于培训对象的甄选过程,我们通过实际调研可以发现,政府组织的培训更多的是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而言的,而某些未被纳入数据库的非建档立卡户虽然具有相同的需求,但是不能得到相应的培训。同时,另外一些离乡外出务工、游荡于城乡之间的这部分群体的生活也应该受到关注。他们远离家乡,享受不了家乡的职教培训和更多的其他福利,但是在陌生的城市里,要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又存在诸多困难。因此,这部分群体的职业教育也需要受到关注。同时,大量需要职教培训的对象处于分散化的状态,这也为职教培训对象的甄别提升了难度。只有让政府、村社、企业、职业教育学校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参与到职教培训中来,才会产生协同效应,取得优异的职教培训效果。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融入精准扶贫的策略
(一)配套政策,吸引人才回流
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机遇时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力资源大量外流的情况下,加大人才培养,吸引优秀人才返县、返乡、返村工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一方面,根据实际需求量,选拔一批年龄结构合理、文化素质高、政治素养强的农技干部,通过上下互派、远程培训、专家团队巡回指导等方式,提升其服务质量和工作实效,确保农村持续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致富,让群众感受改革、政策和产业发展红利,有效巩固提升脱贫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另一方面,加大对人才的激励,特别是对在脱贫攻坚或者乡村振兴中有突出贡献的人。
(二)立足农村,促进职业教育城乡统筹发展
在现行教育水平较低和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情况下,一方面,职教院校要积极对接现行政策,整合现有项目资金、人才优势等资源,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组织专业团队对达标建成的学校的硬件设施进行深度调研,确保资源合理重组分配,特别是对生源不足的学校,可通过名校联建联办的方式,有效解决资源闲置的问题;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区域发展的特点合理优化布置职业院校教育资源,通过职业院校与夜校联合培养的方式,拓宽职业院校的服务范围,全方位做好农民素质提升工作。通过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实现“适龄儿童有学上、务工成人有技能、脱贫致富有希望”的目的。
(三)精准定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这个概念从 2012 年首次提出后,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对此都有相关的内容解读。一方面,对未能升入高中或其
他高等院校的农村毕业生实施农村义务职业教育制度,让这批农村新生建设者能够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则是配套各类资金,整合各种资源共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通过村组“能人”的带动效应,让整个农民群体掌握新型农业知识和科技,让其了解市场经济的各类风险,提升其市场经营管理能力,达到新型农业创新发展的要求。从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来看,主要包括具有职业院校、农业院校背景的受训者,正在从事农业而且也将长期从事农业的、能够接受创新型农业知识和科技的农民群体,专业复员军人、大学生志愿者、“村官”以及有志于农业农村建设的有识之士。
(四)转变理念,多元协同精准施策
职业教育学校是职业教育融入扶贫开发的实施主体,然而,单一的主体将会造成识别不精准、培训不到位、效果不达标等问题。因此,必须在这一过程中加入企业、其他社会组织、政府、受培训者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一方面,加强校企、校校、政校、校生等方面的多元合作,精准实施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确保人才的实用性。一是加强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的协同,根据企业的用工需要“订单式”培养人才;二是加强校校合作,每个学校都要形成自己的优势学科,并在培养过程中加强沟通合作;三是加强政校合作,政府教育扶贫中把非学历教育培训任务交由职业学校来完成,政府作为“裁判员”来对职业学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四是让受培训者主动参与脱贫培训的过程,增强其就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对培训对象进行合理划分,根据受训者自身和产业发展的特点(包括受训者贫困程度、致贫
原因、脱贫意愿、职业发展方向的选择与需求、本地产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等)进行合理分类。在培训中要以自我能力提升为导向,只有受训群体能力提升了,自我发展的空间扩大了,他们才能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阶层之间流动的机会。在培训中同样要以改变心理动机为关键,改变过去“我穷我骄傲”的心理,从政府“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通过“扶智”“扶志”重塑贫困农民群体,提升其社会参与以及社会融入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建富.乡村振兴背景下贫困治理的职业教育价值和策略[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01).
[2]高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职教论坛,2019,(04).
[3]张旭刚.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战略转型[J].教育与职业,2018,(11).
[4]佛朝晖.职业教育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分析[J].中国职业教育,2019,(15).
作者:张小丽 杨锟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南充科技职业学院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