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
发布时间:2020-10-12 来源: 入党申请 点击:
浅议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 高中课程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面对新课程高中政治教师也必须更新观点,创新方法,提升素质。
新课程的改革、新教材的使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实行了摸索、研究、思考、总结,现结合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坚持知识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高中政治新课程编写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从注重知识逻辑向注重生活逻辑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往往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入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准确的思想理解,激发强烈的思想情感,培养准确的道德行为。整堂课的教学都是由外向内、自上而下的一种灌输。
“思想政治”新课程突破了“思想政治课”的概念,它是以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高中生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准确的价值观引导高中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综合实践活动, “经济与生活”“政治与生活”“文化与生活”“ 生活与哲学”无一另外。
所以,在新课程理念下,政治课教学要一改过去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和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的弊端,立足生活,反映生活,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在教育教学中要恰当使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围绕学生注重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二、坚持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 思想政治新课程的教学内容面向生活,面向实际,是全面的、开放的。内容决定形式,由此引发教学形式、教学时间、教学地点、教学评价、教学资源等都应该是开放的,从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亲自体验、主动探究,在学习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习。
但是,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就会在启发学生的同时带来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相比较,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怎样教,教得怎么样;而新课程的实施则强调学生怎样学,学生学得怎样。教师不再纯粹是一个对学生实行知识的灌输的水桶,更重要的是一个协助学生学习的领路人,新课程十分强调课堂教学教师的引导作用。所以,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考不能割裂开来,二者必须有机结合。教师用讲授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思考的结果;学生的思考应该体验教师的讲授的内容,促动师生的互动,促动情感的升华。
三、落实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结合
“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固有思维模式。实施新课程后,教科书不是供教师讲授的,它仅仅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展开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持续提升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可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注重的、有意义的题材;时事政策教育、党团活动、班级活动等也要与课堂教学建立互补关系。
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教育理论一般认为,学习方式不外三种:表层式的学习方式,深层式的学习方式和成效式的学习方式。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属于表层式的,就是被动地、机械地、表面地接受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应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培养他们主动获取新知识的水平,将学习方式向成效式转变。所以,新课程强调要注重活动教学,让学生轻松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活动是教和学的中介,教学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可根据具体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选择各种不同的类型。教学活动形式能够是单一的,也可几种形式结合使用。例如,课堂提问是教学互动的重要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虽然仅仅一种形式,却能表达和反映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提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或者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很多教师往往把课堂提问看成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而流于形式,所提问题集中在认知记忆性方面,所以,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变为新课程教学的“满堂问”。课改后,认知记忆性问题的减少,创造性问题的增加,教师应该大力开发能激起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途径,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更加注重学生的水平和思维的发展,注重培养他们适合现代社会的生存水平,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