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的日记

发布时间:2017-01-2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竺可桢的日记篇一:《竺可桢爷爷的自然日记》读后感

[《竺可桢爷爷的自然日记》读后感]

读完后,我被他那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读后感《《竺可桢爷爷的自然日记》读后感》。竺可桢在忙碌的工作中还坚持写日记,真教人佩服,而我有时作业做不完或一生病就不再写日记了,和他一比差别真是太大了,自己想一想真是太不应该了。怪不得竺可桢爷爷能成为一位著名的气象学荚冬光凭这个数字就能看出他工作认真的态度和高度自觉的精神,这一点我更应该他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脚踏实地的学习,长大后要像竺可桢爷爷一样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剥削记忆:领导日记 (2011)

《竺可桢爷爷的自然日记》读后感

竺可桢的日记篇二:一篇关于竺可桢的故事--学到终生

一篇关于竺可桢的故事--学到终生。

一九七四年春节,已八十四岁高龄且重病在身的竺可桢躺在床上,发出一阵阵咳嗽声。但当他听到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员的外孙女婿汪容的声音后,就让他进来给自己继续讲关于国际理论物理研究的一些前沿课题。汪容讲起来,可是竺可桢戴上了助听器还是听不清,他则着脑袋,慢慢地身子跟着歪了,额上由于病痛冒出了一层层汗珠。汪容看到外公这个样子很难过,劝说竺可桢休息一下,可竺可桢似乎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坚持要汪容把这一次的讲课内容记下来,对他说即使自己离开了人世,也一定要做一个明白人。两个星期后,竺可桢已到了弥留之际,但他还是明白无误地记录了当天的气象,第二天便告别了这个世界。

竺可桢是我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他三十八年对每天天气和物候的日记记载无一间断。那“学到终生”这永垂不朽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以及衷于事实的理念在世间流传

3. 钱学森 一片丹心向祖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在美国呆了近20年的钱学森异常兴奋。在新中国诞生的第6天,钱学森夫妇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可爱的担国去,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但回国道路充满着的曲折和艰辛,是钱学森始料未及的,这位“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学者,在已将科学书籍和自己的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时,却遭到美国移民局的刁难。他们对中国的这位爱国学者百般恐吓,并把他关进拘留所,人身自由受到极太限制。整整5年时间,他几乎过着被软禁的生活。但重重磨难并没有泯灭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他们收拾好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乘飞机回国。1955年,饱受磨难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向祖国发出了求救的呼声,中国政府出面通过谈判设法营救他回国。终于在这年9月,经过长达5年多斗争的钱学森夫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8. 陈嘉庚

爱国华侨陈嘉庚,17岁漂洋过海出外经商,惨淡经营,终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贵而归乡的陈嘉庚决心在家乡兴办学校,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对于英国人的刁难,他坚定地表示:“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他变卖家产,坚持要把学校办下去。 对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行为,陈嘉庚给予积极支持。他曾筹款20多万元,帮助光复福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尽可能多地为抗战提供财力和物力的帮助。从1937年到1940年,陈先生为抗日募捐的总数

达30亿元之巨。

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从来不轻易乱花钱,自奉俭约,素食布衣。临终时,他把遗产300多万元全部献给了国家。

几十年来,陈嘉庚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一位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

竺可桢的日记篇三:优秀作文--“日记狂人”寇广生

优秀作文--“日记狂人”寇广生

“日记狂人”寇广生

1957年,毛主席通读了王桂芹的《假期回乡日记》后予以精心批改,并做了批示,认为这些日记写得非常好,可以在报刊上发表。

随后此事在《中国青年》刊登,从那时起寇广生就下决心每天坚持写日记。

年近七旬的他,因对日记有着近乎痴狂的热爱,多年来一直希望建立一家日记博物馆,如今——母校愿助力,“日记狂人”梦将圆。

67岁的寇广生是个在全国都出名的“日记狂人”。50多年来,他自写日记800多万字,还四处购买、收集古今中外名人和普通人日记出版物、手稿500多册。

多年来,寇广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筹建一座全国性的日记博物馆,收藏一些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科学家等以及普通干部、教师、工人、农民的日记,以反映时代和人们思想的变迁。

现在,他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我们获悉,寇广生已和母校洛一高联手,开始筹建全国首家日记博物馆。

1.寇广生和他的三张“名片”

67岁的寇广生回洛阳了。

行走在故乡的大街小巷,这位“日记狂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离家40多年后终于回来了,我心里高兴;能在家乡办一个日记博物馆,实现我多年的梦想,我心里更高兴!”他乐呵呵地说。

寇广生1944年10月出生于洛阳,1969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1970年起在河北省保定市工作。

自幼爱好文学,以写作为乐趣的寇广生16岁起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且一发不可收。1979年,寇广生发表了第一篇研究日记的文章,对日记的兴趣自此更加浓厚。之后,他潜心研究日记学,并先后在全国各地期刊发表杂文、小说、诗歌及介绍名人日记、论述日记的文章200余篇。

他热衷日记的事情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他也因此被称为“日记狂人”。

寇广生的第二张“名片”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因为他独辟蹊径,以“骡子”自喻,潜心钻研骡子的哲学。【优秀作文--“日记狂人”寇广生】优秀作文--“日记狂人”寇广生。看到我们有疑问,老人笑了:“说一个人是骡子,终归有些不雅。我自称骡子,别人还

觉得我这人有毛病。不过我们要知道,这称呼里也包含着哲理——骡子非驴非马,代表的是一种人生的中间状态。人们常说,事物可以一分为二,也习惯用非此即彼的观点看问题。实际上,事物是一分为i的,亦此亦彼才正常。这种观点其实就是多年来人们研究的‘一分为三法’。”

您可别小看了他的“骡子哲学”。在2015年元旦中央电视台举行的《中国日记——我们的2015》活动中,寇广生凭着“骡子小姐”的名号成为80名现场观众之一,并有幸在节目中通过大屏幕与当时远在大洋彼岸的篮球明星姚明通上了话。

寇广生的第三张“名片”是他自创的一套老年人养生理论——“爬行疗法”。

寇广生虽已将步入古稀之年,但精神状态特别好。他说,这些年他走南闯北到处收集日记,还宣扬自己的“骡子哲学”,关键是有一副好身板儿作支撑。他说,20多年前,他在上海一份杂志上看到爬行对人身体有种种好处后,便开始实践。一段时间后,他觉得挺有用,就坚持了下来,有时外出住酒店,还在酒店的长廊上爬。“每次爬行后,都觉得全身舒畅;时间一长,腰部、腹部的肌肉明显结实了!”他说。

2.与日记结缘,研究日记渐出名

了解了寇广生的“三张名片”,我们重点来了解一下他此次回洛阳的主要目的——倡导筹建日记博物馆。

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寇广生能坚持记50多年的日记,并醉心痴迷于“日记事业”呢?

寇广生说,读初中时,他偶然看到一本《假期同乡日记》。该书作者王桂芹是北京实验中学的学生,1957年回河北老家时曾写了14篇日记。【优秀作文--“日记狂人”寇广生】还批注他的子女也要认真读上两遍。

此事经《中国青年》刊登后,在全国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尤其是作者的一段话让许多人受益匪浅:“我觉得记日记能使自己生活得更认真,使自己想一想今天过得如何。记日记也是一种思想意识的锻炼。”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那以后,寇广生就下决心每天坚持写日记。他至今保存最早的一篇日记,是他从市11中升入洛一高时写的。那一天是1960年2月26日,是一个晴朗的星期五。

随着时间推移,寇广生写日记、收集日记也渐渐出了名。因为这项“日记”事业,他和许多知名人士建立了友谊,如硬笔书法家庞中华、作家张抗抗等。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女儿还给他寄来了两篇竺可桢的日记。曾任国务院研究室教科文卫司司长、畅销书《国民素质忧思录》的作者解思忠给他回信说:“您从事日记研究非常有意义,如果我们每一位国民都能在一个领域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下去,我们国民的素质将会大大提高。”

曾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担任教授的党建理论专家赵生晖给寇广生回信说:“您的执著追求,深深地感动了我。现在什么都成了一门学科,唯独日记这门学科,还没有人(建)

立起来。看了您的信和文章,我感到这个任务,非你莫属!”

3.母校支援,助其打造仝国首家日记博物馆

写日记、研究日记的同时,寇广生还热衷于收藏日记。他介绍,40多年来,他四处购买、收集古今中外名人和普通人的日记出版物、手稿500多册,其中比较罕见的有两本民国版的《徐旭生西游日记》和18册《有泰驻藏日记》,另外还有《杨尚昆日记》、《李伯钊(杨尚昆夫人)日记》、《谢觉哉日记》、《恽代英日记》等。

拥有一辆日记大篷车、建立一座日记博物馆是寇广生的梦想。他说,许多人对公开发表的日记都有一种看法,认为这都是经过加工、写出来给别人看的,因而对这种日记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实际上,纯粹的私人日记和公开发表的日记是有区别的。刘心武曾说过:“私人日记就像自己的家,什么样的东西都能放在里面,但是当有客人来访时,你总要把屋子打扫一下才好迎接客人吧?这能叫假吗?”

“我的日记博物馆就是想为更多人建立一个精神家园,让大家认识到日记的重要性,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自

己每一天的生活,同时又能真实地记录生活和时代的变迁

竺可桢的日记

。”寇广生说。几年前,寇广生在一次教育年会上结识了时任洛龙区教育局局长的张欣。听闻寇老是洛阳人,对日记收藏又很痴迷,张欣颇为感动。【优秀作文--“日记狂人”寇广生】作文zuowen.html。今年9月,在一次通话中,寇老听说张欣已调至母校洛一高任校长,便表达了想在母校建博物馆的想法。对此,张欣表示支持。

今年十一长假,张欣和学校其他领导邀请寇广生回洛阳,和学校部分教师探讨筹建日记博物馆的想法。没想到,会议上,几乎所有教师都表示认可。大家一致认为,现在不论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写 title='作文'作文普遍存在“假大空”情况。如果在学校建起博物馆,同时在学生中倡导记日记,不仅有助于孩子们提高写作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道德观。此外,国内目前尚无日记博物馆,如能运作成功,对我洛阳市知名度的提升也将起到一定作用。

张欣介绍,目前学校已与寇老达成一致,决定在图书馆辟出一块1000平方米场地,用于筹建“华夏日记博物馆”。这一博物馆将主要有两大职能:一是面向全国日记爱好者征集藏品,做日记史料的展示;另一方面是将日记和中小学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全校甚至全市中小学生中倡导日记文化、拓宽语文教学(写作)。同时,洛一高还将依托该博物馆在网络上开辟师生日记园地,举行日记狂欢节及日记论坛、日记大赛等,将构建遍及全世界的日记人网络,全面掌握具体资料,吸引更多的人投身日记热潮,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等博物馆建好了,我就拉着我的一大车日记藏品回来,叶落归根!”寇广生说。

相关热词搜索:日记 竺可桢 竺可桢日记 竺可桢的自然日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