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1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某高校在校本科生240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和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得到结论:成就动机存在性别差异;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理解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成就动机,而父母的惩罚和过分保护能够降低大学生的成就动机。
关键词: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美的优异结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1]。成就动机对任务的完成由重要的意义,相比于低成就动机者,高成就动机者在学习和工作中获得成功的概率相对较高。但我们不难发现,在部分大学生身上看到颓废的影子,特别是在当前学业和就业日趋激烈, 有一部分大学生当起了“袋鼠族”[2]。因此,激发成就动机对大学生提升学业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成就动机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许多的联系。本研究拟对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其成就动机的相关分析来了解大学生成就动机与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从某高校在校生大一至大四中分别抽取60人,共240人作为研究对象。共回收有效问卷204份,有效率85%。其中男生103人,女生101人。
1.2研究工具
1.2.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由岳冬梅等修订而成[3]。该量表共有66道题目,每道题目采取4个等级(从不、偶尔、经常和总是)计分,分别几位1-4分,将可以计算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因子所包含的题目计总分,可以得到各因子的得分,分值越高,父母也就越倾向于使用这种教养方式,该量表一共可以测量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的6个因子和母亲的5个因子。
1.2.2成就动机量表(AMS)
由叶仁敏和Hegtvet,K.A.修订而成[4],该量表由两个分量表组成,一共有30道题目,采取4个等级(符合、比较符合,比较不符合和不符合)计分,记分方式:分别以4分、3分、2分、1分的方法对上面的选择进行评分。该量表可以测量追求成功动机(MS),避免失败动机(MF)和总成就动机(MS-MF)。前15道题目的总分为追求成功动机得分,后15到题目的总分为避免失败动机的得分,前者减去后者则得出成就动机总得分。
1.3数据处理
使用SPSS17.0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研究结果
2.1大学生成就动机的性别差异
对男女大学生在AMS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到结果:男女大学生在追求成功因子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大学生避免失败动机(37.97±6.22)显著高于男大学生(34.50±7.67)(t=-3.33,p<0.01);男大学生在成就动机总分(6.36±12.11)上显著高于女大学生(2.92±9.23)(t=2.17,p<0.05)。
2.2大學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成就动机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成就动机进行相关分析,得:
由表1、表2可得:追求成功动机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父亲过分干涉两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避免失败动机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呈负相关,与父母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等因子呈正相关;成就动机总分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呈正相关,与父母惩罚、过分保护等因子呈负相关。
3、讨论
研究表明,女大学生避免失败动机高于男大学生,而男大学生总成就动机高于女大学生,这与前人许多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现实社会中,男生一般是家庭的主要的经济和责任承担者,被灌输的更多“事业心”、“进取心”,而女生被灌输的观念大多是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之类的思想,这也造就了男生的高成就动机。
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追求成功动机和总成就动机呈正相关,与避免失败动机呈负相关。父母亲的温暖理解可以增加子女的自信,自由民主的促使子女追求成功,提高成就动机。而过多的温暖理解以及母亲偏爱被试会给子女营造一个甘于堕落、躲避竞争的环境,使子女害怕接收挑战,增加避免失败的动机。如果父母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对孩子过分严厉、经常采取各种方式惩罚孩子,在这种强烈的负性强化中,会使孩子采用回避的方式加以应对,这样无形之中增加了避免失败动机,而减少成就动机,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吴宓.吴宓诗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35.
[3]岳冬梅, 李鸣杲, 金魁和,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 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3):97-101.
[4]叶仁敏,KuntA.Hagtvet. 成就动机的测量与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 8(2):14-16.
作者简介:周华斌(1992—),男,汉族,江苏东台人,研究生在读,硕士,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心理咨询与治疗。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