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守儿童日记
发布时间:2017-01-1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篇一:留守儿童日记
我们很阳光李绪杰
留守儿童在一般人认为我们的心理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在今天的活动中,你们会发现我们却有着特阳光的一面,我们打球玩的忘乎所以。我们没有什么孤僻的行为,阴暗的心理,我们像其他正常的孩子一样,对生活的非常的热爱。
我在学校伙伴成群,在玩的时候都很放得开。对于“留守”这个词我是这么理解:“就是爸爸妈妈把我们留在家里,自己外出工作,但是他们会回来看我们乖不乖,我们都很乖,我会帮家里做些家务”,我们热爱生活,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世界,我们同样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能够幸福快乐地成长成才。
我很快乐盛传莹
今天是是我第一次参加留守儿童活动,我不知道该如何去和其他同学交流。 来的最早的是我和周文语。还有其他班的及格同学。接下来陆陆续续大家都来了。四班的同学很开朗,很好接触,他们主动和我们说话,告诉我们一些关于他们同学之间的事,我们玩的很好。在他们的眼中我看到的是活泼和开朗,完全不是孤僻和难以相处的,他们浑身上下都散发着阳光!
在戏中,我大多数跟着一个四班的同学,他很活泼,我们都很喜欢他。从刚见面,他蹲在地上不说话,到后来组织我们玩球,他没有一刻是消停的。他总是带领着我们,向我们的领导者一样,我们也很信服他。在他的影响下,我们慢慢都放开了,我们玩的和开心。我发现,我们并没有什么特别,我们一样将抗快乐的成长。。没有谁有防
备心,我们彼此信任。活动结束后,我们依然意犹未尽,期待下次活动。我对他们的印象 彭浩翔
今天下午在留守儿童之家集合。由于我们来自不同的班级,我建议先让大家先围成一个圈,做自我介绍,建立友谊。周文语是最小的女孩,怕生蹾着靠在围栏上;盛传莹话不多但是不怕生因为她很懂事;李绪杰人小鬼大,往高处到处攀爬不听劝说,调皮的男孩;陈祥磊相比之下是一个内向平凡的女孩;袁贺政
是一个特别开朗的男孩。然后我们开始聊天拉近我们的距离减少彼此的羞怯心理。我们发现游戏人数不够,于是各自邀请班上同学。
游戏开始时,有些同学奔跑,叫慢点走就是不听。我们就追着跑。有的同学跑到留守儿童之家后面的夹缝,我开始担心出事。
接着准备室外活动,于是我们拿出篮球。不一会儿就出现各种小问题:我们累得气喘嘻嘻,李绪杰爬墙膝盖磨破了皮,其他小孩要水喝,老师为我们一 一解决。有的同学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玩丢手绢,还玩他们提出的其他小游戏,我们一起体验运动和游戏的快乐,并从中相互了解互相熟悉。
难忘的一次劳动 周文语
今天留守儿童活动老师告诉我们要参加一次劳动。
同学们有的带了抹布,有的带了刷子,有的带了小水桶。同学们忙得热火朝天,有的用扫把扫地,把地扫得干干净净,有的用拖把拖地,把原本己经干干净净的地面拖得更加一尘不染。我去给盛传莹当帮工,也就是帮她换水,洗抹布。只见她爬上窗户,拿起我刚洗好的抹布,仔仔细细地擦了起来,窗户上有许多小污点儿,她就用力擦,擦不掉的就用手指甲去抠,把污点儿抠掉。擦完了窗户,我们又去擦墙壁,直到把墙壁擦得白白的,我们才收工。
大扫除完后,老师对这次大扫除做了总结:盛传莹做得最多,也擦得最干净,我回头望了望她,她正不好意思地笑呢,我心里也甜丝丝的,因为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功劳。这次大扫除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成功。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篇二: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10社法 吴梦瑶 108328119
我写的是有关留守儿童的题材。根据2000年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表的抽样数据推算,我国2000年农村的“留守儿童”人数约是2000万人。随着2005年来农村外出打工人员的流动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将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留守儿童,是现阶段特殊社会形势下形成的一支庞大的队伍,这支队伍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支队伍还有壮大的趋势。她是社会中出现的一个普遍而又十分严峻的难题,留守学生的教育是迫在眉睫的研究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因为研究探讨范围很广我仅仅就从家庭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一点来写。写这篇论文是源于在腾讯微博上看到的一位采访者采访留守儿童要对在外打工父母说的话时,一位一个志愿者手牵小学生参7岁的孩子说出了一句:爸爸妈妈我可以去你们家玩么?当时眼眶就红了,心里面酸涩一片。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直是我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就在前几天,铜山镇团委联合我们江苏师范大学,邀请铜山实验小学50名留守儿童开展“大手拉小手,留守儿童进校园”活动。观了师大图书馆、物电学院趣味实验室、美院画室等教学场馆。大学生志愿者还为孩子们送上书包等文具,并与这50名留守儿童填写了“一对一结对爱心卡”。这只是一个善意的活动,仅仅只是徐州市铜山县的一处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而还有很多地方有着无数多的留守儿童需要社会的关注,等待着关爱。
留守儿童我们都知道是父母外出打工,而他们的子女留守在家中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具体说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她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不知大家看过没有,这本书是由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26个平均年龄为9岁的留守儿童撰写的。我初步看了一下,大概是没有
一口气读完的缘故,又大概是之前已经接触过太多这样的故事,又又或者是没有文字的描述终究没有图片来的直观,触发情绪,感觉心里是百感交集。看到有的留守儿童吃的是自己弄的咸菜拌饭,或是烧柴做饭吃的是玉米糊,吃的最好吃的就是玉米糊,肉记不得是什么时候吃的了。她们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最为代表的一个事件是,贵州深山一所小学,一栋破败的学校,两间残破的教室,两名年近60岁的老教师,50余名留守儿童。在这里,家长们每月只要交280块钱,就能包午餐和学费。桌椅、图书、玩具大部分是志愿者捐赠的,有的孩子连水杯也没有,于是把老师给的一次性纸杯反复用。我看到有关他们的一个视频关于孩子们的儿童节。二十分钟的表演,老教师弹钢琴伴乐,一部分孩子在台上唱歌,剩下的孩子在下面坐着观看。是观众是自己,演员是自己,掌声也是自己鼓给自己。问爸爸妈妈听过你们唱歌么,回答是没有,妈妈就听过一次。其中一对留守姐弟,父母打工5年未归,他们每天挑水煮饭,喂猪,打猪草,与自家的狗相依为命。
儒家传统讲“父母在,不远游”,我们现实的状况却是孩子在,父母在外游。因留守而缺少家庭亲情的温暖,因父母的远离而丧失家庭教育的,这是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面临的困境。
不管是城里的,还是农村的,不管是有钱的,还是贫穷的,都把孩子的教育看成是最重的。一个具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他无论走进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能很好地去发展自己,哪怕他没有什么学历。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呢,可是父母眼中最好的孩子,他的成长不仅仅是靠学校的教育,也是需要家庭给予的关怀的。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播知识的地方。而家庭会给孩子生活常识的教育,教会孩子做事,有时候父母的行为也是无形中教会了孩子如何做人。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是最早将“自我” 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并对其做出出色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库利认为,家庭就是这样一个最重要的群体在家庭中,孩子对父母的意见有同感,由此而形成自我意识。通过注意父母的手势和话语,孩子们开始认识到父母对他们期望什么,父母如何评价他们的行为父母对他们的意见是什么,有了这些知识和认知后,孩子就试图形成一种父母所期望的自我。可见,家庭对于儿童早期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关于留守儿童的新闻都与“父母”这一词紧密相连。有的是自己一个人在学校生活,过着寄宿的生活,只有等过年了才会见到爸爸妈妈一次。有的是和爷爷奶奶老一辈的相依为命,甚至有两三年都没有见到父母了。我想有再多的新玩具、新手机,或者是寄回家再多的辛苦钱,也抵不过无助与父母的思念。父母对这些留守的孩子们而言是什么,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一个离去的背影,是仅仅屈指可数的的几面,是眼泪、思念和电话线另一端沙哑的声音。给孩子留下的是这些酸痛,那何谈在一起生活时,所需要给孩子的帮助教导爱护呢。最基础的家庭温暖都给不到一半,这样的孩子他享受不到应有的父母关爱教育,他的身心健康不敢说是完全健康,但肯定是绝大多数已经是处于亚健康状态了。
家庭family,有人说Father and Mather I love you的意思。这个含义简单充满童趣意义,但却真实的反应了一个核心家庭的关键,父母双方和子女。
父母的离开。导致了留守儿童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因而逐渐使他们的成长环境了变化。没有父母悉心管教,身心的发展会产生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若日积月累最终会成一个恶性循环,留守孩子们的整个成长环境发生了质变。除了不确定性还有底下的认知水平,便会造成底下的认知水平,导致行程很多恶性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正逐步深厌恶入且渲染,造成群体的统一。在这种环境下,能健康成长的孩子确实不简单。根据搜集资料所得,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在情绪上是非常的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的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少一部分的孩子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说到父母时,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大多表现得很默然,有的避而不答,有的则是闷不吭声。他们中85%的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可见,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不同程度上都会产生一定的情绪问题。思想决定人的行为举止。最常见的是他们会厌恶学习、迷恋网吧、早恋、打架群殴….走上辍学道路的不少,走上犯罪道路的亦不少。最后受伤的是留守儿童他们自己。留守儿童们有思念外地父母的伤痛,也有忌恨父母离去的愤懑—他们是可悲的矛
盾体,便自暴自弃,或是自奋自勇。我身边有个同学她奶奶快60岁了,严重的腰间盘突出和心脏病,爷爷照顾他们。而爸爸也是生病没有工作能力,一家只有妈妈在外打工。家里还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我同学,一个是她弟弟。因为家庭原因,弟弟就给外公外婆抚养。弟弟本来就调皮,外公外婆对他又是拼命的溺爱,在家就是小霸王,在学校很快就混上了老大,经常带着一群手下欺负别的同学,搜刮钱财,经常炫耀他的混迹江湖故事。书是读不下去了,不好好学习就算了,在学校也不听老师的话,喊家长又是老人,根本管不了。我不禁问那位女同学,在农村管教孩子,最行之有效的是在犯错时候将其痛打一顿,中国父母最基本的管教是棒子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都调皮成这样了,你爸爸还有爷爷怎么教育他呢。后来转念又想舍得打么,本来就是家里的宝贝孙子,而且就算教训,也不服你的管教啊。每一个爷爷奶奶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是捧在手心里当宝贝的,更是护着不给家长打,连骂都不给。那么对于连父母中有不在身边的,缺少一层关爱的留守儿童们,老一辈的家长更不会打骂并且教育他的不对之处了,老人会把所有的爱都给孙子。
其实最关键的是,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父母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这一辈的养,老人们只知道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睡好和照顾孩子的人身安全,这便是他们所有的工作。除了我听闻的溺爱型的管教方式,另一种是对孩子们严加看管,打骂被他们认为是最好的管教方式。大多数老人年老体弱,不仅要辛苦劳作、操劳家中的全部农活,还要承担起照料孙辈的责任,他们中的许多人对孩子的教育上往往就失去了太多的耐心,更不会考虑教育儿童时需要选择一个适当的方式,只是简单地采取在他们看来最有效的方式——打骂。打骂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打骂是种管教方式,这些和爷爷奶奶文化素质是有一定联系的。他们大多数都是文化素质较低的老年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所以关于“德”的问题,然后“智”呢,就是靠学校了。可是再往上看,贵州深山一所小学,不说学校设备是否齐全,就拿师资力量来说,两名将近60岁的老教师,他们接受的教育基本是半农半新的,现在是一个日益更新的时代,而老师们能教给他们多少知识呢,看其教育水平和方式,便无需多谈了。除了“德”和“智”,那么“体”、“美”、“劳”都是次要的问题,光是其中的“体”,相信留守孩子们中大部分已经在一次次的打架斗殴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我们现在身为大学生,身心上已经算是成熟了不少,尽管如此,当我们受到委屈、烦恼、困惑时候,都会忍不住想得到父母的关怀,给予指导帮助。那么留守的孩子们呢,衙门的身心不成熟,更需要得到父母的关爱,在爸爸妈妈不在,缺少关爱的生长环境中,我相信他们内心是孤独的,感情需要寄托并且心灵需要慰藉。对他们的早恋、打架、逃课,甚至更深的慢慢堕落,看来是可以理解的,用武力宣泄不满愤怒情绪是可以理解,逃课顶嘴消极错误的态度也可以理解。可是我们在感叹关注现象,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的同时,在意的是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父母为了家庭生活只能外出打工,为了供养孩子老人。做父母的哪有不把孩子当做心头宝贝的呢。提到孩子眼眶便红了,泣不成声。可是我想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请在外忙碌的父母尽可能回到孩子身边,给孩子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帮助和关爱。孩子的成长为人父母少了一次次的见证机会,那就请抓住能陪伴他们的时光。虽然在外打工回家不易,也应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通过电话将父母的关爱送给他们,对孩子出现的错误应提出批评教育。
如果条件允许,我个人建议家长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尽量避免双方同出打工,可让一方选择本地务工,使自己能不隔太长时间回家一次,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心其成长。或者是把孩子带在身边,父母工作忙碌之余也可以在孩子心灵上给以安慰依赖感。陪读是一种选择。我看到一位打工母亲的话,她说:在她的家乡,陪读不是个别现象,绝大多数农民工家长无论在哪个大城市打工,一旦孩子念高中,一位家长、更多的是妈妈们就会选择回到县城租房陪读,有的靠孩子父亲的打工收入维持生活,有的则一边陪读、一边在县城打零工。高月琴说,含山县城虽是个小地方,但近几年房价也涨了不少,租房子也比前些年贵多了,家里经济条件允许的陪读,经济条件不允许的“砸锅卖铁”也陪读,家长的想法是:牺牲三年,也要供孩子上学、看着孩子念书,做好后勤,千万不能让孩子荒废了学业。父母这样做,是希望孩子日后能考上一所大学、大专,将来能有个比较好的出路,彻底摆脱农民的身份。“打工是为了下一代,回来也是为了下一代,挣钱顾不上孩子,顾孩子挣不上钱。”这位母亲的话的话,代表了所有在外打工妈妈的心声。
中国留守儿童日记篇三:献爱心、共成长、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
献爱心、共成长、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
陈家琪
对于一个备受人们关注的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大批的农民工进城,使得他们的数量与日俱增。这些留守儿童要么放在农村爷爷、奶奶家,要么放在外公、外婆家或者由其他亲属监护照顾,他们的心灵缺少雨露的滋润,他们的生活失去了阳光的照耀,久而久之,这些儿童就成为了问题学生,不是成绩落后,就是调皮捣蛋。面对这些即将长成的幼苗,是辛勤培育,还是放任不管?答案不言自明,我们必须辛勤培育,他们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之栋梁;放任不管,他们只有枯萎而死,或成为农家的灶中薪炭。可见如何选择,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关系到民族的兴衰,我们决不能等闲视之。因此,关爱留守儿童,关心他们的生活问题、心理问题,教育问题以及安全保护问题,刻不容缓。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300多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9%至23%。并且有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
(一) 留守儿童的生活问题。
留守儿童有的由隔代亲人监管,由于监护人知识观念、年老体弱、照顾多孙等原因,他们大多简单的认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身体不出问题就行,从而采取老一辈重物质轻精神的抚养孩子方式,忽略了对孩子而言更为重要的心理成长。也有的留守儿童是由父母寄养在亲戚家的,这些临时监护人很多是出于情面接受的留守儿童父母委托,对待留守儿童的态度不比对待自己孩子那么认真入则,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十分冷漠,有的则态度粗暴,留守儿童的小过失就采取谩骂、体罚等不利孩子成长的惩罚手段,这些,都给留守儿童心理造成了严重影响。除此之外,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情感是空白地带,孩子们是孤独的。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我更能体会
到这一点,很多次批改作文,都能让我看到一些留守儿童让人心酸的作文:“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希望画好多好多的钱,让爸爸妈妈不再去打工,永远留在我身边。”“春节快到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妈妈能够回来看我一次,我已经有三年没有见到她了。”在《中国留守儿童日记》里孩子们这样写到:“我真是想哭,爸爸好不容易才到家,可是才这么一个晚上,他又要走了。”“我一个人在新房子里睡,过两个星期就不害怕了。”“我想对妈妈说:你只生了我和弟弟,没有养育我们,你根本没有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今天开家长会,我也给爷爷讲了,可是我爷爷又老又忙,他没有来。”这些孩子对爱的渴望无疑给了我们家长心灵上无比巨大的震撼。亲情的缺失使他们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越了道德、法律底限。
(三)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就肩负起农活、家务活的重担,导致学习精力不足,顾得了家里却顾不了学习,成绩就这样下降了,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逃学和辍学的心理。还有的留守儿童因父母亲不在身边,而其代由监管的亲人们出于溺爱,对孩子一些出格的行为予以放任不管,导致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并偏离了健康的发展轨道甚至越轨。
(四) 留守儿童的安全保护问题。
据报道,部分留守儿童因其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的欺负,邻居的冷眼,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有的监护人对孩子不管、不问放任自流,觉得只要不闯祸就好,没有进行自我安全保护的相关教育,以致每年暑假都有儿童溺水身亡的事件发生,这些儿童无不让人扼腕叹息。
从上面的简单说明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身上出现的问题很多也很严重,这已经不是个别问题,它已经演变为社会典型,这是关系到祖国花朵们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古语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所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完成好,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呢?
一、政府方面:之所以出现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主要是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产生的,所以政府这边应该想方设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国家应适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村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尽量留住当地的年轻劳动力,同时也吸引外出务工的农民向本地城镇转移。政府还应多出台一些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以此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政府部门还需加大力度宣传“留守”的危害性,以多种方式让农村父母认识到“留守”对孩子的不利影响,父母尽可能不让孩子“留守”,也将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二、学校方面:由于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是不完整的,就迫切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进行弥补。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如指导留守儿童每月给父母打电话、写信,加强与家长的亲情交流的主题活动;洗脸、刷牙、洗脚,作息习惯,就餐方面的指导的挑战活动。让学生明白,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父母一直在关注和爱他们,老师也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关爱他们。学校还应把一些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不定期地开展心理调查,了解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困惑,从而进行心理训练和指导,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帮助,坚决制止“管优不管差”的现象;要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而且通过活动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
三、家庭方面:留守儿童比其他的孩子更脆弱,更无助,父母应倾注更多的时间在孩子的教育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尽可能消除孩子内心的不平衡感和孤独感,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农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和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家庭的温暖。同时,抚养管理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其他亲戚应民主、平等地面对孩子,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塑造孩子健康的心理,高尚的人格。这比挣钱,更有价值——因为有孩子才有将来。
四、社会方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其法定监护人的事,也并非只是政府和学校的事,而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群策群力。因此,应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来宣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大力组织开展社会关爱行动 。比如在社会上广募大学生、志愿者、“爱心家庭”与留守儿童结对关爱行动,在亲情上关爱,在生活上
关心,在学习上鼓励帮助留守儿童;呼吁当地村民积极配合各村组织做好工作,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孩子,落实好监护和教育责任;多方争取社会资助,帮助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在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通过用全社会的爱心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健康的成长。
由此可知,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教育面临的新难题、新考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且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借此机会,我呼吁大家应从不同的角度 、层面去发现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当然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必须关注重视起来,只有三者合力,用心去关爱他们,用情去感动他们,用爱去温暖他们,给他们多一点关爱,少一点伤害,才能让他们也和其他孩子一样拥有幸福的童年。正如歌曲《爱的奉献》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样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
相关热词搜索:留守 中国 儿童 日记 关爱留守儿童日记 留守儿童家访日记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