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需视角下的城市公园耦合协调发展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5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公园作为城市居民休闲空间的主要载体,其供给和需求是否相协调,对于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首先分析公园分布特征,然后从供需平衡的角度,选取街道居住用地被公园服务覆盖率、街道人均公园面积、街道平均可达公园个数作为供给指标;街道人口密度、街道60岁以上人口数、街道0~14岁人口数作为需求指标构建供需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公园供需协调发展模型,对城市公园供需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①广州市中心城区的各区公园分布不平衡,各类别公园分布存在差异,城市公园整体表现为供不应求,供需空间分异明显;②耦合度总体较高,且分布较为均衡,协调发展度总体偏低,供需之间所处的发展层次低;③协调发展类型中供给损益型最多,滞后型最少。
关键词:公园;广州市中心城区;供需平衡;协调发展度模型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8.02.013
引言
1978年至2016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9亿人,城市化率从17.9%提升到57.4%,年均提高1.04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7个。[1-2]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区域发展。另一方面,过快的城镇化,催生城镇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居住环境质量下降,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如何协调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地关系,如何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3]如何实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成为当前城镇化的重要议题。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色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一种,开展对城市公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对于城市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达性、[4-8]城市公園的影响、空间分布和景观格局、城市公园的使用情况等几个方面。具体如:陈秋晓等人在机会公平的视角下,运用ArcGIS网络分析法,对绍兴市的城市公园可达性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9]吴健生等人基于ArcGIS的OD分析,通过供与需两个方面分析福田区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10]邱慧等运用Hedonic模型分析株洲城市公共景观神农城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表明神农城对周边住宅价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11]陈庚等引入半对数特征价格模型,发现大型城市森林公园对周边住宅价格的影响存在方向和距离上的差异;[12]李华运用缓冲区揭示上海市生态游憩空间的空间分异特征;[13]毛小岗等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和景观指数分析2000年至2010年北京市城市公园的空间格局变化;[14]杨艳琼等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研究了广州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景观格局;[15]肖星等以广州为例运用因子分析法萃取调查问卷中6个影响城市公园使用满意度的因子,并对其进行验证;[16]张海霞等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主成分分析和方差分析,分析杭州市游憩幸福感的因素构成、空间分异与社会差异;[17]李芬等以北京市20个城市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湿地公园吸引力评价体系;[18]李建伟等以西安市丰庆公园为例通过问卷分析性别差异影响城市公园游憩行为时空分异特征的具体表现;[19]姚雪松等基于老年人的活动需求分析长春市主城区公园供给情况。[20]可见,在对城市公园的研究中,通过建立城市公园供需评价体系并分析其供需空间格局的研究较少。广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积极打造“花城”城市品牌,2016年底城市化率达到85.8%,森林覆盖率达42.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5平方米,在城市发展建设上先行一步,其城市建设管理经验对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广州市中心城区为例,首先介绍各类城市公园空间分布情况,其次构建城市公园供需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度模型,计算城市公园供需综合评价指数,分析城市公园供需耦合度、协调发展度、协调发展类型的空间格局。
一、研究区域、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本文研究区域为广州市中心城区116个街道,中心城区包括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和黄埔区等六个行政区,占地面积1 471平方千米,第六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810万人。依照不同公园面积将公园分成五个类型,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和口袋公园(表1),并确定不同类型公园的步行可承受上限,用ArcGIS软件通过成本栅格方法计算不同类型公园的最大覆盖范围,用于供给指标的计算。
(二)数据来源
文中公园数据来源于《广州市公园名录第一批(2015年)》,并通过百度地图POI数据,完善公园数据。运用ArcGIS对高分卫星图矢量化,建立包括公园及公园大门位置、不同等级道路、居住用地等的空间数据库。需求的体现在于人口,因此从广州市统计局获取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据用于需求计算。
(三)研究方法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更好地解释城市公园供需协调发展状况,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21]并基于数据的准确性和获取的可行性,从城市公园和使用者出发,以街道为尺度,构建城市公园供给和需求两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包含三个正向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表2)。供给指标子系统中,街道人均公园面积为基本供给状况,街道居住用地被公园服务覆盖率表征城市公园服务效率,街道平均可达公园个数表征城市公园可选择度;需求指标子系统中,街道人口密度代表城市公园基本需求量,60岁及以上人口和0~14岁人口是城市公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群体,代表特定人群的需求。
2.协调发展度模型和计算方法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