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8-06-2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初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迎来了新的契机,需要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提升团结意识以及心理素养。由于每位中学生在身体素质上参差不齐,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显露出弊端,无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并产生兴趣,教学发展停滞不前。本文以体育教学模式为主线,研究了现阶段的教学重点以及优化策略。
一、体育教学重点
(一)实现教学收益
教师应明确体育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保障教学进度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教学收益,理清教学效率、教学投入、教学收益三者间的关系。换言之,对于学校而言,应加强校内硬件设施建设,例如篮球场地以及各类体育器材的购置;对于教师而言,则应注重精力以及时间上的投入,确保在有限的体育课堂时间内提升学生运动技能、体育文化知识储备以及身体素质。从现有体育教学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以及体育课程的开设时间来看,教学收益远远达不到预期标准。
(二)提升学生参与性
中学生大多将体育课程作为课外活动课程,并没有认识到体育课对自身身体素质以及体育精神的有益影响。这类思想的存在主要与体育课程的趣味性有关,若课堂内容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则无法投入參与,导致学生仅仅将体育锻炼作为一项任务。例如在篮球练习时,若仅让学生机械的练习投篮,一节课的时间并不能够真正提升其投篮技术,反而还可能造成学生的抵触感。若能够提升趣味性,将投篮怍为分组游戏竞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将更高。
(三)重视教学效果
对于学生而言,体育课程的学习目标在于提升身体健康、感知体育精神,因此教学效果应以提升身体素质为核心。对于教师而言,教学效果则体现在学生是否完成各项体育活动、是否对中学生各项体育标准达标、是否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锻炼身心、是否提升了集体荣誉感。换言之,教学效果应体现在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沟通能力提升、性格品质优化、体育精神感知等方面,而非单纯的分数。
二、体育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一)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首先能够让教师在带领整个班级时难度降低,通过小组长的选派,教师仅需将任务布置给小组长即可,教学效果可明显提升。其次,分组可通过组间竞争、合作提升学生的体育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让体育运动类似于竞技运动,使之产生参与性,消除畏难情绪,提升积极性与热情。例如在篮球投篮教学时,可安排学生分小组,让每个小组内的成员依次投篮,比比看哪个组投中次数最多。相较于全班学生同时教学的模式而言,分组教学法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讨论投篮手法、姿势、力度等,在不断探索中提升投中率。
(二)信息化教学
体育课程并非只能够在户外完成,若遇到阴雨天气则可利用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模式,达到对体育知识的灌输。首先学校应注重此方面的投入,让体育课程也有机会参与到多媒体教室教学之中;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与能力需不断提升,为学生制作精美的PPT,以提升其课堂兴趣。在体育课程知识讲解时可融入比赛视频,增强学生兴趣。在阴雨天气无法在户外完成体育教学时,以往室内教学往往沦为其他教师的课程或学生的自习课,若可充分利用多媒体,体育教学效果将明显提升,更符合实践联系理论的教学模式。
(三)明确教学目标
“健康第一”是体育教学的指导性观念,直接关系到教学实践能否顺利完成、是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传统体育教学大多属于应付考试类型,仅让学生达到相关项目考核标准即可,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与团结合作体育精神培养。现阶段的体育教学在模式上应加以改变,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教师自身则应积极参与各项培训以及体育学术活动,强化自身教学方法及体育理念,打造高能力、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
(四)重视设施投入
学校应从设施设备的投入上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资金的投入能够确保体育资源建设及教学条件提升,可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对体育锻炼项目的兴趣,从而有针对性地购置设备器材,让学生更容易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体育设施设备的使用方面不应过于限制,可面向学生开放,让学生在非体育课程时间内同样可练习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在设备购置后需强调设备的清洁、养护与维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体育教学应认清现阶段的不足之处,从设备投入、教师教学模式、重视程度等方面着手,认清教学的最终目标,提升体育课程有效性。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