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养生信息,别再祸害我

发布时间:2018-06-2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加强,大家逐渐重视养生保健,与此同时,互联网及新媒体终端里,涉及医学养生保健的话题最为常见,养生保健帖子比比皆是。加之各种微信养生公众号和健康管理APP的大范围传播,似是而非的养生保健方法让人真假难辨、无所适从。所以我们要擦亮眼睛,学会识别真伪,别让那些包装了高大上理论的伪方法、谣言坑了。

今年3·15,被打假的养生帖


  “眼药水不治白内障”,“奶茶里面那些糖,胖得让人心慌慌”,“对喝醋软化血管的人需要耐心游说……”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粉丝量3000万的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用一首嘻哈风的《不上当,不上当》掀起医疗、养生消费打假风潮。
  以往,人们对央视“3·15 晚会”总归有些偏见:这些问题早发现了为什么不解决?还要等晚会那天再曝光,多坑一些消费者?晚会曝光之后问题也未必就及时解决了,那晚会的意义就是吓唬吓唬我们,告诉观众吃啥啥有毒,用啥啥危险?
  今年,这些以往的刻板印象被改变了。“3·15 晚会”联合国家质检总局、中国消费者协会一起,早在晚会开始之前就已经把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最差的也是发了声明正在整改中。就是平常天天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的那些养生保健谣言,那些你不知道怎么解释才更令人相信的谣言,也被今年的“3·15 晚会”解决了。虽然他们没有让腾讯禁封那些公众号,却在一台2小时的晚会里把常见的朋友圈养生谣言都解释清楚了,还是请了专家、做了科学实验的。
  简单总结一下,今年“3·15 晚会”上关于养生保健吃东西的辟谣宣传,大概有下面这些:
  1.食物相宜相克是假的
  什么西红柿和螃蟹一起吃会变成砒霜,菠菜和豆腐一起吃会生成结石,牛奶和榴莲一起吃毒过眼镜蛇……全都是假的。相关机构委托大學实验室把市面上卖的书、发的公众号文章里食物相克的说法都做了一遍实验,认定全都是假的。专家说了,过于迷信食物相克的说法,不仅会减少食物多样性造成营养不均衡,还可能被误导偏离健康饮食的大方向。
  2.“XX食材是假的”很多都是假的
  塑料紫菜、塑料大米、塑料包菜这些传说中的东西,商贩是不会卖给你的。用塑料做这些东西比种菜贵多了。不良商贩往西瓜里打红色素也是假的,瓜瓤很脆弱,西瓜打了针根本就放不到一天。花生泡在水里会掉色,是植物本身含有的植物色素,就像桑葚一样。面条薯片等主食一点就着很正常,食物里碳水化合物、脂肪都可以点燃。冬瓜、蓝莓、葡萄等上面的白霜是天然蜡质,无毒无害,不是农药残留。
  3.关于鸡蛋的一些谣言
  鸡蛋里确实有胆固醇,但人身体内的胆固醇大多数是自己合成的,从外界吸收的很少。蛋黄中有卵磷脂,也可以阻止胆固醇在血管壁上堆积。柴鸡蛋和普通鸡蛋营养有一些差别,但对于人体吸收来说都差不多。蛋壳的颜色取决于母鸡种类,跟有没有营养没啥关系。
  这些在你看来可能很简单,甚至有些过时,但绝对都是中老年养生保健公众号里隔三差五就会出现的内容。

中老年人是伪养生信息最易感人群


  《2017年度食品药品辟谣分析报告》显示,对于食品药品类谣言,女性比男性易感程度更高。女性在家庭中通常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对食品药品类问题更为关注,在食品药品类谣言易感人群中,女性占比36.1%,而男性占比23.9%。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对食品药品类谣言更易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但“伪养生”大行其道,却很可能适得其反,让公众丢掉健康,甚至是因此丧命。比如一名26岁的安徽籍硕士研究生,迷信吃何首乌治脱发,最终因肝脏迅速衰竭,丢掉了宝贵的生命;养生馆随意给人扣上“气血两虚、脾胃不和”的帽子,不加甄别地进行艾灸、火罐,让人伤财更伤身。那么,伪养生信息何以能大行其道?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薛家明认为,首先缘于空巢之痛。许多老年人频频出入保健品店,其实并不是对保健品的功效有多信任,而是迷恋在保健体验店与“店友”一起谈心得、听体会,享受其乐融融的温馨感。对于长期忍受空巢之痛的老年人来说,这种温馨感无异于久旱逢甘露。正是看到这一点,养生体验馆借着舒解空巢之痛的契机,取得老年人信任,进而兜售保健品。
  其次是知识荒芜惹的祸。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养生知识荒芜程度可见一斑。而这样的匮乏,也是伪养生信息横行的重要诱因。另外,伪养生信息泛滥更缘于植入式养生广告的横行。无论是微信公众号的养生文章,还是电视广播的养生节目,其实都大量植入养生广告。比如“破壁养生料理机”能够将水果等打成极细的果汁果泥混合物,充分释放食物营养;喝青麦苗汁可防癌,等等。但由于对植入性广告缺乏有针对性的监管标准,导致“伪养生”长期处于被“无视”状态,野蛮生长、大行其道。
  数据显示,全国报纸有2000家,杂志1万家,但是今天微信公众号数量超过2000万,而且每天还在增长。这说明大部分的微信公众号都是私人注册管理的,这一部分人发布的信息是否可信值得商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最高人民法院特聘司法信息传播专家祝华新指出,“微信降低了网络表达的门槛,谁都可以在这上面发布信息,所以网络传播的保健信息不能全信。”

伪养生信息常用“4大黑招”


  知名医学专家、卫生部卫生文化委员会副会长袁钟郑重提出,老百姓对常见的“养生讲座”“养生书籍”“养生大师”一定要慎重理性对待,切勿上了“伪科学”“伪养生”的当。
  警惕1:以食物代替药物

相关热词搜索:祸害 别再 养生 信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