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平,王琳:从“倡导繁体字”看中国“精英”们的“复古主义”和“精英主义”
发布时间:2020-06-20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去年人大政协两会中有文艺界精英们联名提出一个有关在小学教育中增加繁体字教育的提案,没有获得多大的反响。今年初,又有好事者借季羡林老先生在病榻边的尊口,为这项提议打气。于是,今年两会期间又有人重新提出恢复繁体字的提案。尽管反对的声音不小,但是都没有涉及到问题的根本。
我们先来看看“繁体字”不应该被倡导的原因。首先,文字是一种信息载体或媒介,它最重要作用是传播科学知识(包括文化)。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它最好是简便快捷,从而使其使用者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就可以掌握,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去掌握它所承载的知识。显而易见,因为繁体字要比简体字复杂得多,学习起来也会困难很多。因此,恢复“繁体字”就意味着我们要把大量的时间用来习字,从而挤占我们用于汲取科学知识的时间。学习古代传统文化固然重要,但是学习从而能够创造更多的有益于人类的科学知识更重要。让大家,特别是小学生,都学习繁体字,只能给他们增加很多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从而延缓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吸取。
其次、简体字从建国之初到现在历经几十载,已经被推广和普及了。
因此,“倡导繁体字”几乎等于是在低教育程度的人群中搞一场再造文盲和半文盲的运动。这是与建国初期实行简体字以便逐步消灭文盲,从而逐渐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是背道而驰的。
最后、除了恢复繁体字的一次性社会成本(比如教科书的编写和印刷),恢复繁体字将几乎无限地增加和文字有关的各项成本。繁体字与简体字相比笔画多,这意味着从铅笔芯、钢笔墨水、计算机字体输入的热能、打印机的喷墨量、学生练习繁体字所使用的纸张、出版业印刷繁体字所需要的纸张等一切都要相应的大大增加。因此,恢复繁体字将消耗更多的地球资源,同时释放出大量的不必要的热能加速全球暖化。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看,恢复繁体字是一个大灾难。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倡导繁体字”是绝对不能推行的。那为什么我们的一些“文化精英们”非要在“重视传统文化”的大旗下不断推波助澜呢?这其实是这些“文化精英们”的“文化复古主义”和“精英主义”在作祟。而这恰好表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
一些“文化精英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了,我们曾经拥有的传统文化就都是优秀的了。他们忘记了我们过去曾经落后的事实,陷入了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盲目陶醉。而事实上,中国的现代化历史,包括我们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我们从传统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积极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之处的结果。因此,中国现今的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决不是主要依托于传统文化的结果,而是恰恰相反。如今我们的一些精英开始大谈“恢复传统文化”,是好了伤疤忘了疼,是忘记中国过去几个世纪的惨痛经历的“自慰”。
“文化复古主义”只能导致我们所取得的成就不能持久,从而又回到中国历史中王朝兴衰的悲剧循环中。且不说现今的中国还远没有到了“歌舞升平艳阳天”的时候,即便是达到了,我们也绝不能再自我陶醉、固步自封。我们的挑战将永远是是创造更多更好的适应时代的新文化而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或者是简单地照搬西方)。
“倡导繁体字”更是反映了推行“文化复古主义”的精英们总是以他们的偏好而不是从人民的福利来考虑社会问题,是典型的“精英主义”。精英们以现今可以使用计算机来输入繁体字为由,做为此倡导可以实行的理由之一。试问究竟有多少学生家长能够买得起计算机呢?如果小学生都要用计算机来学繁体字,学生家长要承担多少额外的费用呢?尽管人民的生活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还有很多失学儿童,也还有很多劳苦大众在为一天的衣食辛苦奔波,在温饱线上挣扎。
事实上,我们的文化精英们没有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是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而是真正的“士大夫”的精神。真正的“士大夫”或者精英一切以天下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正的“士大夫”或者精英是去积极减轻人民的负担,考虑国家切实的国计民生问题。而那些把众多精力放在书画鉴赏、古玩收藏、挥毫泼墨上的“精英们”事实上不具备这种“士大夫”精神。他们只是从他们“高雅”的品位和格调去考虑问题,却很少从广大劳苦大众的福利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些精英们忘记了他们之所以能够专心于琴棋书画、鉴赏收藏是他们都不用为衣食温饱而发愁:因为有广大的农民和工人在养活他们。他们可能是“名人雅士”,却绝不是社会所需要的真正的精英。
季羡林老先生老了,老眼昏花也就算了。可是我们的许多文化精英们确实需要问一问自己:他们真的是为天下、为百姓考虑吗?如果我们的精英们都从劳苦大众的福利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话,大概不会动辄以文化传承为借口继续加重他们的生活负担吧。
唐世平是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和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王琳是自由撰稿人。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