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永志:新闻如何进入历史

发布时间:2020-06-16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做新闻的,大概都想为历史打草稿,可即使大事不断的2008,很多新闻却只像街头派发的小广告。要想进入历史,需要接续断点。

  回头看,文革中亩产万斤的报道本身就是一段史实,至少可以进入科学史、新闻史和文革史;
但,如果有记者那时候就揭穿“放卫星”背后的虚夸,就能报道顾准、林昭、张志新的言论和遭遇,那中国新闻和中国历史就会是另外一种面貌。当然,这不仅仅是“敢不敢”的问题。

  不敢苛责前人,只能反躬自问。大喜大悲的2008,有人说是中国的大考之年。对记者,2008考验的是我们如何报道大灾巨变,如何记录全球庆典。且不说若干年后,单说年终岁尾,对雨雪冰冻、对汶川地震,我们记下的仅仅是御驾亲征的亲民、部队驰援的爱民和民众互助的温情吗?对奥运会、残奥会,我们留下的仅仅是全球称颂的成功、百年圆梦的骄傲吗?有学者神采飞扬:汶川地震报道和奥运报道是新闻界献给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一份大礼、一份厚礼!有记者自我表扬:我们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开放、坚强、团结的崭新形象!

  我倒想起有的观众、读者对很多报道中有意无意缺失的重要信息的文雅批评——断点太多!比如灾难报道,不见灾民困顿、损失大小、灾难原因、责任者有无疏失,只见众志成城、只见领导关爱。

  虽然罕见,还是总有人在接续断点。

  对年初那场雨雪冰冻,灾害尚未过去的3月1号,在《新闻调查》播出的《孤城记》中我们终于感受到两个字:反思。雪灾中成为孤城的郴州,没有应对长达十天的全面停水停电的预案,断电之后,要低温保存的化学品可能爆炸、需温箱呵护的婴儿面临夭亡……市长对记者柴静说:“说实在的,这里面是有漏洞的。……灾难可以磨炼精神,磨炼意志,也可以凝聚精神,但是我们一定要从灾难当中走出来,要总结灾难的经验教训。”

  汶川地震两周之后,《南方周末》记者丁补之和朱红军在四川绵竹带我们去探究有127个孩子遇难的富新二小的垮塌校舍是怎样建成的;
记者陈敏让我们听到了四川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林强的声音:“如果发生了那么大的悲剧,我们却一点反思都没有,一个说法都没有;
如果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名誉和前程看得比孩子们的生命更重要,这样下去,怎么可能有心灵的提升和机制的重建?”

  对奥运报道,我们来对照两个表。表一统计的是某著名电视栏目的奥运新闻,表二统计的是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新闻发布会上的提问——

  

  表一

  

  

  

  表二

  

  

  

  一对比,简直让人怀疑:是不是同一个奥运?幸亏还有《财经》,让我们哪怕无法进京、没票观赛,也看到了更加立体的奥运。

  更多的报道,不过是街头派发的小广告,根本不可能为历史留下哪怕半行草稿,更不会积淀在历史的某一岩层。

  倒是有“非典型记者”之称的前辈钱钢,在汶川地震后用笔发问:“在汶川地震前的两年间,如果确有对龙门山断裂带的震情判断,那么政府究竟有没有中期预警举措?……有没有‘内紧外松’的应急措施?有没有小范围或特定目标的局部防范?是否有过犹疑、彷徨、顾忌、争论,直至最终未能实施预警?” 雅斯贝尔斯早就说过,我们只能通过对意义的理解来领悟事实;
正是心中有追寻意义和真相的热望,面对保密和不保密的事实,典型和非典型的记者们才会写下像《唐山大地震》一样的史书。

  

  2008年11月24日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 新闻 庄永志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