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铭葆:称呼不可庸俗化
发布时间:2020-06-09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中国自古以来就号称礼仪之邦。稍加考察便可发现,所谓的礼仪,既有文明礼貌,也有虚假的客套。体现在对人的称呼上,有高下尊卑褒贬的分别,也有逢迎捧场的庸俗习气。这种庸俗化不仅民间有,在官场则更为严重。比如,在地方上,明明是副职,称呼时“副”字是一概省略的,直呼某书记,某市长;
又比如,对已经退休的党政官员,仍然称之为某书记,某市长。当然,这样的称呼若是用在客厅里,餐桌上,为了表示对老领导的尊敬,也无不可。但是,在严肃正规的场合,就显得很不妥当。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电视转播解说中,把一些已经退休的领导人仍然称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是一个最新的例子。这是一种很不严肃的庸俗化做法。
第一,庸俗化的称呼不合国家法度。所谓领导人,是指经过法定程序出任公职的负责人员,因此,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应当是经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全国政协全体委员会议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已经退休的领导人,离开了领导岗位,就不能再称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如果退休的领导人仍然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这个领导人从何而来?是自封的呢,还是某个人钦定的呢?我们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不仅要抓宪法落实这样的大事,在一些细节问题上也不能忽视。否则就容易造成思想混乱,给人治留下活动的空间。
第二,庸俗化的称呼误导国际舆论。我们对西方舆论批评中国缺乏民主,一再进行过反驳。然而,我们的一些做法却常常自打嘴巴,授人以柄。把已经退休的领导人仍然称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而且是面对近40亿电视观众的奥运会开幕式的转播解说,真是名符其实的国际玩笑了。外国人不禁要问:中国不是已经宣布废除领导职务的终身制吗?为什么已经退休的领导人还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呢?中国的制度,中国的法律,还算不算数?还有没有权威?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的宣传官员又该怎样解释,怎样回答呢?因此,从改善中国国际形象的角度来考量,庸俗化的称呼也是有害无益。
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同志为我国的改革和建设作出的贡献,后来的人是不应当忘记的,对他们表示尊重,也完全合乎情理。但是,这种尊重的表达,应当区分不同的场合,而且要适当、适度。不然的话,就会对党和国家的形象,同时也对老同志本人,都造成不好的影响。这是应当引以为戒的。
(2008年8月11日)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