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学预习单为载体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萧山第三高级中学 浙江 杭州 311209)
摘要:“预习单”作为学生吸收数学新知识、积累旧知识、创新知识过程中的一个起始环节和一个“古老”话题,研究其者不乏众生。在新课程环境下,预习作业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载体,应当成为“培养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创造新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数学预习单”的分类设计、分别使用等方面,全面挖掘和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使“数学预习单”真正为学生的学而“生”,为学生的学而“设”。
关键词:预习单;学生预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049-02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与现状
我校高一、高二学生普遍没有良好的数学预习习惯。本人对学生进行了有无“数学预习”的大实话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对预习不重视,或走马观花,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恒心,其原因之一在于教师无法检查或者无法大范围的检查,学生存有侥幸心理。而对试卷等这种要上交的笔头作业,学生还是比较重视的。试问一下学生的作业就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吗?答案肯定不是。那为什么教师检查不力,学生作业就不行呢?我想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问题,教师必须用检查来督促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二、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与方法
(一)“数学预习单”的设计
“数学预习单”的设计要以教材为依据,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进行设计。在这里,本人主要研究新课的“数学预习单”。新课的 “数学预习单”的设计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即“自主梳理区”、“自主探索区”、“自主巩固区”、“师生交流区”。
(1)“自主梳理区”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建构好一定的心理基础,梳理好相应的基础图式,为学习新知作好铺垫,学习准备包括知识准备、情绪准备和工具准备。知识准备主要是学习本节内容具有的知识储备。情绪准备就是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心向,为学习新知做好情绪状态上的准备。为此,设计“课前导学”与“情境创设”两个栏目。“课前导学”一般设计填空题型来考察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有时也可用相应的基础图式;“情境创设”则以设置引发学生问题意识、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为后期的探索讨论作准备,也就是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心向。
【案例1】
(2)“自主探索区”即问题探究,设计恰当的问题串引导学生探索求知新知识。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好的问题设置可以使学生有一种层层跟进、水到渠成的感觉。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数学预习单的“自主探索”中,以问题串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获得新知识。再者,自主探索也是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着力点,所以,自主探索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在“自主探索区”中,一般采用填空格、问题串、提示语等形式去引领学生解读教材、探索新知。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数学知识特征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采用不同的探索方式,如引導式探索、开放式探索,逐步引导学生走向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预习习惯。
【案例2】
(3)“自主巩固区”即通过精选的预习练习题,让学生自我测评和发现问题。这部分的设计题型可以有填空、选择和解答多种类型;设计应考虑练习的难度、量度及进度。难度是指练习相对于学生现有实际能力水平的难易程度。教师设计预习练习题时应设计基础、稍有层次的题目,将难度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上,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多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学生才会对数学产生兴趣。练习量度是指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数量。教师对预习的练习量的控制和把握,直接影响学生完成“预习单”的时间和质量,直接关系“预习单”能否有效的长久生存,一般以四五个题目为主。练习进度是相对于教学进度而言的,学生的掌握情况是练习进度的主要依据。科学合理的数学练习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预习练习对知识落实、能力培养和品格养成的有效功能,使学生能有效的利用预习时间,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同时教师也能借助预习练习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案例3】
(4)“师生交流区”即学生对自己在前面预习过程中所存在的疑惑需要与老师进行讨论、交流,希望通过老师的帮助来解惑,以便于更好的掌握知识。设计这一区,旨在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从知识整理、探究方法、知识之间联系、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用文字语言(即自己的话记录)反思自己学习中的得和失,如“通过本课预习,我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等,而教师通过批改“预习单”中的这一区,既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近,还可明确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进而能及时改进课堂教学,保证课堂的有效进行。
【案例4】
(二)“数学预习单”的使用
学生提前一天拿到“预习单”,这样就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或者与同学讨论等方式进行思考,完成“预习单”上的“自主梳理区”、“自主探索区”、“自主巩固区”、“师生交流区”。然后再通过“预习单”找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相互进行讨论;最后把“预习单”上自己不能能解决的疑问做好标记,等老师上课时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在课前把学生预习单收集起来,进行批改,深入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把握讲课的方向、重点和难点。在课堂45分钟分段式模块的第一段中,安排3—5分钟时间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与学生一起交流,解决学生预习中存在的疑问。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