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发布时间:2018-06-21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 要: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不仅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要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得到充分发展,在小学数学中,应力争做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
关键词:优化;教学;提高;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227-01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不仅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且要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得到充分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呢?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争做到“精讲、善导、激趣、引思”。
一、精讲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解要层次分明,叙述有条不紊,多余的话不要说,许多老师上课总怕学生听不懂,于是针对某个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解,结果弄巧成拙,事倍功半,学生学得稀里糊涂,似懂非懂,好比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结果教师又来“热陈饭”。教师要把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给学生,讲解准确、语言精练,收到好效果,用时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体现时间观念。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分析数量关系:1、找准单位“1”;2、已知单位“1”,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未知单位“1”,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计算,或用方程解。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学生通过实践验证,掌握了解题要领,从而收到满意效果。
二、善导
教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服务,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的教法,而应积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俗话说:十根手指有长短,教师应力争给每一个学生均等的学习机会,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巧妙授法,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需要,使学生能及时地调动起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师导得好,学生会不负师望学得好。如教学“正方形、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为了教给学生正方形的边的特点,我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1、指导操作,学生动手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再用四根同样长的小棒摆正方形,然后对折正方形的纸(上下、左右、对角折);2、指导对比,引导分析,师问“对着的两条边长短怎样?挨着的两条长短怎样?”3、引导观察、分析概括,师问“通过不同方向的对折,你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的长短怎样呢?”教师有序的引导让学生轻松得出: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
三、激趣
“激趣”即激发感情、激起兴趣,为了使学生能兴致勃勃、兴趣浓厚、兴高采烈地学习,因此教师首先要充满感情,满怀激情,避免一脸严肃,不要让学生对你有畏无敬,要善于搭架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把学生当作朋友,有时在课中插播一个笑话;有时延伸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外知识;有时来一个搞怪的肢体语言。只有在这种轻松、和谐、充满笑声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更快地激发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手段要多样,如教师风趣言谈,幽默的动作,讲故事,听音乐,做游戏,竞赛等,运用多媒体手段等等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设计了一个学生考老师的游戏,让生任意报出一个数,老师猜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开始学生报的数还较小,看见老师一一回答出来了,有的学生来兴趣了,为了考住老师,有的学生报出了七、八位数,可老师还是迎刃而解,学生此时是既惊奇又羡慕,而且非常佩服老师的口算能力,于是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当“谜底”被揭穿时,学生们个个心情舒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了新知。
四、引思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只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如果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能在良好的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中进行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自身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更快的提高。长期以来,老式的教法根深蒂固,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按照老师预先编好的剧本,顺着老师的思维亦步亦趋,少参与、少思考、少独立见解,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现代教学不断更新和发展,强调让学生多参与、勤思考、有独立见解,如何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呢?(一)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5小时相遇,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学生轻松自如解答了此题,这时老师利用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说:“为什么要同时出发呢?我偏要不同时出发又怎样呢?”学生马上发言了“一先一后地行驶”,“怎么个一先一后呢?”这时学生进入了角色,思维调动起来了,有的说“甲车先开出1小时后,乙车才出发。”有的说“乙车开出20千米后,甲车才出发。”……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不但将原题进行了改编,而且找到了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的解答方法。(二)教师故意设置障碍,诱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時,教师说:“小明今年12岁了,可他才过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学生的思维突然受阻,他们对这个问题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带着疑问,急于知道原因,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不但要设疑,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予以争辩,在质疑、解疑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精辟的讲解方能画龙点睛;教师合理的引导,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灵活的思维方式,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培养出创新求异、勇于尝试、努力探索、不断进取的高素质的学生,输送合格人才。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