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大国战略与南亚地缘政治格局
发布时间:2020-04-10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一、大国战略与强势外交
近年迅速崛起的印度经济是支撑印度推行大国外交的内在动因。从1992年至1999年期间,印度的GDP平均增长6.8%左右。印度1998-1999财政年度出口总值已从上一财政年度(1997-1998)的324亿美元,增至336亿美元,增长幅度为3.7%。软件业的高速发展是带动印度近年经济发展主要因素。印度政府于1991年撤销对软件出口及软件公司盈利征收的税项后,软件出口从1991年的1.64亿美元,上升至1998年的20多亿美元,占全国出口4.5%。据印度全国软件服务公司联合会统计,印度软件出口额1995-1996年度仅为7.34亿美元,而在1998-1999年度,印度软件业产值已达到40亿美元;
其中出口额已突破30亿美元,比上一年度猛增长84%,是1995-1996年度的4倍以上;
1999-2000年度,印度软件业产值为57亿美元,出口额为40亿美元。印度的软件出口目前在其出口总额中所占比例为10.5%。
在印度人民党上台前一年即1997年,印度按美元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为3739亿美元,居世界第15位;
按印度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和德国,名列世界第五。
这些为印度人民党上台后全力推行大国战略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1998年3月19日,瓦杰帕伊宣誓就职总理。印度人民党上台组阁后,立即对外宣布新政府的外交战略。同日,印度外交秘书迪克西特发表谈话,表示新政府要放弃印度自80年代以来国大党政府推进的温和外交政策,不会再向邻国作出单方面的让步。提出要重新审视“国家面临的军事和政治威胁”,印度将保留“使用一切选择的权利,以确保印度的安全、领土完整和统一。”为此“要重新评估我们的核武器政策,保留制造核武器的权利”,最终达到“在国际事务中印度要得到与其面积和能力相符合的地位”。
富有攻势的关于国家安全的理论,不能不产生富有攻势的外交战略。近代以来,印度国家安全战略一直在以北方陆地还是以南方海洋为国防重点的两难中选择。印度现任外交部长贾斯万特·辛格在《印度的防务》(Defending India)一书中认为:失去对印度洋的控制是印度近代亡国的重要“分水岭”。他说:“印度历史的转折点并不是最终发生在陆地上的冲突”,“我们只需思考一下17和18世纪的一个重要失误,就可正确地评价印度洋和通向印度的海路的重要性。这个失误导致外国势力到达印度洋沿岸,最初是为了贸易,发展到后来就是为了征服。”“在这里,陆地上的胜利是紧随着海上的征服而来的”, “因此有必要承认,出现一个意义重大的战略转移,即陆路被海路所取代。” 上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及9·11事件后美国打击阿富汗的军事行动,使印度政要们更加认识到制海权对于印度国家安全所具有的生死存亡的意义。
印度政府同时也明白,中国对印度洋地缘政治利益并不象美国那样具有急迫的现实需求,中印在印度洋上并不会发生现实冲突。近年来随着中印关系的逐渐改善,特别是印度成为事实上的有核国家以后,由中国挑起的两国直接发生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基本不复存在。而印度多年来的重陆军轻海军国防投资政策,已造成印度海上防务虚弱。鉴于此,近几年印度采取以“中国威胁”为幌子,采取瞒天过海的方式,渐次实现军事安全战略从北方陆地向南方印度洋的倾斜。
2000年9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美国期间,在对美国会议员讲演中说:“我们寻求的是一个没有大国威胁其稳定和安全的亚洲,我们也不想以挤占别人的空间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国防战略研究所讲话表示:印度的国防现代化应与中国保持同步,国防水平不能低于中国;
鉴于可能发生的有限的核战争,能够保证和平的手段就是印度可靠的威慑,不管它是核武器还是常规武器威胁;
“我们的邻国已发生了许多变化,这将影响我们未来的力量平衡。这些自然而然地提出许多问题,例如中国现代化对我们今后几十年意味着什么?” 10月18日,费尔南德斯在部队司令年度会上提出要持续注意和分析印度周边日益恶化的安全环境。他强调中亚独联体国家、次沙哈拉地区的国家,尤其是环印度洋国家及与印度洋相邻的东盟地区的地缘战略的重要性。加速实现军事现代化,获取高精尖武器是政府的优先考虑。他透露印度政府已批准独立研制航母的计划。
11月26日,费尔南德斯在全国军校联合会成立52周年纪念会上说:印度将在下个世纪成为世界领袖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印度的最大竞争对手。2001年3月5日印度内政部长阿德瓦尼在安达曼群岛首府布莱尔港视察时称:“20世纪属于西方,中国在21世纪想成为世界的领导,但本世纪未来的岁月属于我们印度。”
由于印度是陆地大国,北部与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及孟加拉等国接壤,边界问题和国内民族问题突出,因而陆军不可避免地要在印度国防安全中扮演主要角色。但近年来印度政府日益注意到印度洋对印度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的重大意义并将国防建设的重点向印度洋持续偏移。据印度国防部年度报告:1996年到2000年的国防支出中,陆军军费支出年均递增15%;
空军约9%;
海军约18%。
《简氏防务周刊》披露:印度2001-2002年度军费比上年度增长13%,陆军虽占整个预算的60.4%,但和上年度相比,陆军在三军中增额最少。印度空军于2001年4月下旬公布新的战略方案,呼吁增加15个战斗机中队,将空中巡逻范围向印度半岛以南推进。时任印国防部长的辛格在两年一次的司令官会议上保证 “全力支持”空军,“满足它的所有作战要求”。在4月20日结束的两年一次的海军指挥官会议上,印度海军决定增强对陆地纵深打击能力,使作战水平达到新高度。目前,印度海军正通过购置各类新型武器来实现装备现代化的目标。6月初印度与俄国签订的为期10年的军售合同主要集中在海空及核威慑、外层空间技术领域。印要求几乎所有新造的战舰上均装备反舰导弹。6月13日印成功试射首枚超音速巡航导弹射程达280公里,这类导弹预计在两年内可装备印度海军。10月1日印度接受俄国交付的第二艘升级型“基洛”级潜艇。这两艘潜艇装备有独立的空气推进器,能载8枚可携核弹头的巡航导弹;
装配有电子作战系统,该系统可向印海军指挥中心和航行在印度洋的战舰发送预警数据。印度计划建造6艘排水量为3500吨,共可携带36枚弹道导弹的核潜艇,力争在2010年前形成海上核打击能力。7月25日,印度政府批准一项价值1亿美元的开发计划,打算建立专用C41网络以增强印度海军的目标探测与攻击能力。2002年1月19日印度海军参谋长马德维德拉·辛格海军上将在印度南部港口城市科钦表示,印度军队拥有可信的反击能力,其造成的破坏程度超出对方的想象。印度海军拥有的火力已超出“足够”的范围,能执行任何类型的作战任务。在回答印度海军是否已在军舰上装载了核武器时,他强调,任何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都会确保拥有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第二次打击”的核能力。2月8日,印度和俄罗斯签署一个涉及范围广泛的军事协议,为双方即将进行的数十亿美元的军火交易奠定基础。2月6日,美国《世界网每日新闻》转载美国战略预测公司《印度扩展核能力》文章评论道:“印度的采购单清楚地反映了三个问题。第一,印度在集中发展海上能力。第二,它的战略计划范围已经扩大,并非专门针对巴基斯坦的威胁。第三,印度真正想成为一个核大国”,“它突出反映了新德里决心发展能够威慑南亚任何挑战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并使印度取得该地区霸权地位。这是印度防备决策的主要目标。”。2月28日,印度财政部长在对国会的演讲中表示,印度增加了2002年至2003年3月的国防预算,军方预算总额为133亿美元,比去年增长了14%。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预算宣布后发表谈话,对军费的增加表示满意。费尔南德斯说,他优先考虑的问题是军队装备的更新换代,国防部将抓紧购买先进的喷气式教练机和俄罗斯的“戈尔什科夫元帅”号航空母舰。
与此相应,印度外交迅速向西太平洋地区伸展。1998年8月24日,印度海军与新加坡海军讨论使双方联系制度化及双方签署谅解备忘录问题。10月24日,印度海军访问菲律宾,受到菲律宾国防秘书的接待。12月15日,印度与越南签署两国文化交流计划。2000年4月,印度国防部长访问越南,印度与越南签署了多项防御合作协定;
22日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透露:印度和越南、波兰,正在就联合生产军事装备问题进行谈判。同月,印度国防部长在一份声明中称印度将与越南日本分别在南中国海举行联合海上演习。2000年2月28日,印度与新加坡海军在安达曼海域进行为期11天的反潜艇作战演习。2001年1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越南、印尼进行访问。舆论普遍认为这是印度“面向东方”外交迈出了重要一步。2002年1月2日,台湾《联合报》“援引可靠消息来源”报道,台湾派出了校级军官担任驻印度武官,而印度空军高级将领也曾经到台湾访问,与台湾空军司令陈肇敏会晤。报道还补充说,台湾与印度的军事联系是在李登辉时代开始建立的。
多年来,印度一直抱怨缅甸与中国关系密切,指责中国以缅甸为进入印度洋的基地。印度核试验前后,曾指责中国在缅甸设有监听印度基地, 2000年起印度改变以往在印缅关系上所持的消极态度,采取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外交攻势。7月,印度陆军参谋长访问缅。,此后相继有内阁秘书、海军参谋长访问缅甸,11月,缅甸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主席访印。2001年2月,印度外长贾斯万持·辛格不顾西方所谓“民主国家”不与“军人政权”交往的惯例,对缅甸进行访问。辛格与缅甸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并就两国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问题达成一些共识。引人注目的是,辛格于13日出席了印缅基础设施合作项目德穆-葛礼瓦-卡列密公路的开通仪式。这条公路最终连接印度东部各邦和缅甸首都仰光公路,设计全长273公里,它的开通对印度从陆地上进入东南亚十分有利。在公路开通仪式上辛格称:“发展与缅甸的关系关乎印度的国家利益”。
二、安全战略的两难选择
近来印度外交举措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印度与美国关系迅速升温。2001年2月15至19日,印度在港口城市孟买举办国际舰队检阅活动,印度及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南非等19个国家的120余艘军舰参加了检阅。在各国军舰上,美国一反惯例,是唯一在参展舰艇上并列挂着美国和印度国旗的国家。检阅活动中,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说,现在世人已认识到印度海军必须在远至日本的航线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4月5日辛格访美,5月1日布什发表NMD讲话,2日,印度政府对布什讲话表示欢迎。12日,布什表示支持瓦杰帕伊关于克什米尔和谈方案并计划访问印度。7月18日晚,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上将开始对印度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7月19日谢尔顿在会见时任印度国防部长的辛格后向记者表示,美国和印度都有加强两国实质性军事关系的共同愿望。谢尔顿还同印度参谋长联席委员会主席、海军参谋长库马尔进行了会谈,并会见了印度陆军参谋长、空军参谋长和其他高级军事官员。他说,目前两国军方的对话将继续进行。9月11日,美国遭恐怖主义袭击后,随即挥师阿富汗。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摧毁巴基斯坦与印度抗衡的后方战略依托,这符合印度的战略利益。因此,印度给予美国军事打击行动以积极配合。
美印在中国西藏问题上,也有着心照不宣的合作。2001年5月9日美国参议员范斯坦和众议员兰托斯等分别在参众两院提出《2001年西藏政策议案》,这个法案要求美国政府尽一切努力,“促使北京政府坐下来与流亡海外的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进行对话”,要求“设立西藏问题协调员,拨款275万美元用于对西藏难民的人道援助,给流亡藏民提供奖学金和西藏人权活动团体的资助”。
5月17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任命负责全球事务的副国务卿为西藏事务特别协调员,这是自1997年以来任职最高的官员担任这一职务。鲍威尔表示:“西藏事务协调员办公室能帮助国务院制定出有助于藏人和中国人和解的政策。”“美国应该让中国知道,西藏问题将会影响美国与中国的全面关系”。23日,正值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签订 50周年之际,在会见鲍威尔之后,(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达赖又受到布什及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在白宫的接见,布什“声明坚定支持达赖喇嘛为倡议与中国政府进行对话所作的不懈努力”。2002年3月5日,美42名国会议员提出众议院第357号决议案(H.Res.375)称:如果北京三年内不能与达赖达成协议,美国政府就应当考虑承认“西藏流亡政府”。长期以来,印度给所谓“西藏流亡政府”以庇护,2001年2月2日,印度政府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正式给予噶玛巴难民地位并取消了对他自由活动的限制。2002年2月7日国际反华团体组织的所谓“亚洲声援西藏组织大会”在新德里开幕。参加会议的有西藏“流亡政府”官员及亚洲各“声援西藏组织”的代表等。此外,印度声援西藏组织9日至10日在新德里召开会议,会议讨论和总结印度声援组织的工作及今后声援西藏工作方面的问题。印度坚决反对将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但在“西藏问题”国际化上,却愿乐观其成。
就在印美关系上升的同时,在一些战略利益上印美矛盾开始显现。与“9·11事件”后美国开展反恐军事行动的方向相反,印度却着手加强其在印度洋的防御力量。2001年9月18日,印度国防部宣布成立安达曼-尼科巴战略防御司令部。
控制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海洋战略的重要部分。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下称“安岛”)位于马六甲海峡的西北端,是印度的东方门户。据此可扼守从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的航道并控制孟加拉湾,必要时还可染指亚齐和东南亚事务。其次,马六甲海峡是目前仅次于霍尔木兹海峡的世界第二大海上能源通道。如果马六甲海峡被封锁,这势必对严重依赖原油进口的印度经济构成重大打击。1967年印度在安岛布莱尔港设立基地,1984年设安岛要塞司令部;
2001年印国防部将其扩大为战略防御司令部。未来若有战事,印度可借助部署于印度大陆东西两侧的海军军区,与本土陆军相呼应,在空军的配合下形成强大的陆海空一体化的综合国防力量,并对美国在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基地形成犄角攻势。
目前,印军在安岛设立一个机场,印强调空军必须具备从该机场起降飞行的能力。安岛距离印度本土1200公里。印军方认为将飞机部署到安岛,能确保其在孟加拉湾的制海权。印将部署一个战斗机中队和俄制“米—8”或“米—17”直升机用于后勤补给和兵力投送。为增强安岛海军对地攻击能力,印度陆军还专门抽调一个旅约3500人的兵力进驻安岛,今后几年内将陆续增兵达到8000人的规模。印度还将在科科群岛附近岛屿设立先进的远程监控雷达,监控范围达200海里。新成立的安岛战略司令部将同时统辖印度陆海空三个军种部队和海岸警备队,是印军首个跨军种的“联合防御司令部”。
印海军中将阿伦·普拉卡什被任命为该司令部的首任总司令。
“9·11事件”后,印度紧随美国NMD立场及支持美国军事打击恐怖主义的卖力表现,不仅没有得到所期望的回报,反而因美巴关系急速升温而受到冷遇,印度机会主义外交受挫。印总理曾分别向布什和布莱尔提出将克什米尔问题纳入反恐行动,但美英反应十分冷淡。就在印度军方宣布布成立安岛战略防御司令部的当天(9月18日),辛格借会见中印名人论坛代表的机会向中国示好,称:印中两国互不构成威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对华关系是印度的基本政策。与此相反,印度在10月16日接待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到访时,机场场面冷清,既没有见到红地毯,外长辛格也没有亲自到机场迎接。卿鲍威尔会谈中提出敦促印度立即恢复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公路和铁路交通,向巴基斯坦飞机重新开放领空等建议,均为印度外长辛格拒绝。
美国南亚战略是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在欧洲和东亚两翼对俄中战略合围大体成型之后,实现对中亚中东地区的地缘利益及其油气资源利益的有效控制。“9·11事件”使美国借机挥师中亚。美国宣称反恐怖战争将是长期的,这意味着美军事力量将在中亚地区长期存在下去。一旦美国军事顺利介入中亚,如不出现国内政权更替,巴基斯坦势将被纳入美国势力范围。这有利于美国开通并控制从中亚独联体国家经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终进入阿拉伯海的油气管道线路;
如果再考虑到美国在中亚和沙特的军事力量将对波斯湾形成的钳制态势,美军在中亚地区的长期存在,不能不使石油自给率仅有35%左右的印度对其在北印度洋上的安全利益产生忧虑。
印度的大国战略及强势外交一开始就是自我矛盾的。从印度的地缘政治看,由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难以解决的矛盾,印巴经常发生军事冲突,印度不得不在北方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驻扎大量陆军,以应付所谓巴基斯坦 “军事威胁”。2001年12月13日,印度发生自杀性恐怖主义议会袭击案,印巴边境随即紧张。19日双方发生冲突后,两国在边界地区再次集结大量军队和装甲车备战,双方部署的导弹系统已经进入战备状态,舆论认为,自卡吉尔冲突以来,双方有再次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可能。由于克什米尔主权争执长期困扰,印度国防始终摆脱不了北方陆权和南方海权孰轻孰重的两难矛盾。
但从另方面看,印度发展具有核打击威力的海军,这不可避免地要与美国及其盟国在印度洋上的地缘战略利益发生难以调和的矛盾。
历史上印度洋一直被英美海权国家视为必须绝对控制的地缘利益。美国国防部2000年12月发表的《21世纪美国的战略》报告称:“能否保卫美国领土、我们的公民和我们的经济繁荣将取决于自由贸易和能否得到战略资源以及国际水上通道。”印度洋是世界战略资源及国际重要水上通道最密集的地区,美国所需部分石油,西欧所需80%、日本所需几乎是100%的石油,都须从波斯湾进口。因此在冷战期间,印度洋,尤其是位于北印度洋的波斯湾地区一直是美国全球安全战略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大国争夺最激烈的地区。目前,印度利用中美矛盾,全力加速具有核打击威力的海军建设,这不可避免地要与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在印度洋的地缘战略利益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2000年11月和次年1月16日,美国海军调研船“鲍迪奇”号及英国海军船只“斯克特”号进入印方宣布的专属经济区,曾受到印度海军和海岸警卫队舰船的拦截。2001年3月印度政府曾就此事要求美英两国政府就此作出解释。美国驻印度大使馆的新闻秘书表示:“根据《联合国海洋法》,从事军事研究的船只无须事先通知。这件事已经结束了。”美国《防务新闻》2001年11月28日报道,印度国防部长乔治·费尔南德斯在27日举行的印度海岸警卫队司令官会议宣布,政府已经批准为海岸警卫队新建10个海事基地。
目前,海岸警卫队在全部近海地区共有20个基地。根据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印度将耗资2.5亿美元用于建立新基地。海岸警卫队计划在这五年内采购30艘新型近海巡逻艇和快速巡逻艇、2艘气垫船、6架海军监视直升机和未透露数量的固定翼海上侦察飞机。印度海岸警卫队目前有9艘海上巡逻艇、一艘先进海上巡逻艇、21艘快速巡逻艇、15艘拦截艇、14架"道尼尔"(Dornier)海上监视飞机和15架"猎豹"(Chetak)攻击直升机。“9·11事件”后印度在安岛设置战略防御司令部使其与部署于印度西海岸的印度另外两大海军军区相互响应,并依托本土核打击力量,对其南面的美国迪戈加西亚海军基地构成的犄角攻势,这不能不引起美国军方的担忧。五角大楼一项研究认为,今后20年内印度可能会控制印度洋,并使美国在此失去立足之地。
印度计划试射射程超过5000公里的“苏里亚”洲际弹道导弹,这已超出印对付“中国威胁”的需要,此举已引起美军方注意。2001年6月4日美国务院官员透露,即使美国解除对印度的大部分制裁,也将严格遵守核不扩散条约规定的定义,不把印度作为“有核国”对待。8月21日,美国国防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助理部长彼德·罗德曼表示:美印关系是有限的,“印度不可能成为美国的盟友。”“同巴基斯坦建立关系对美国来讲是非常有价值的”。“核问题”有可能就是美国在与印度接近之初就为日后解决印美矛盾埋下的伏笔。
三、变动中的南亚地缘战略格局
1998年印度人民党上台推行带有机会主义特点的强势外交对南亚地缘战略格局造成了多方面的和深远的影响。
与核武器的出现使二战结束迄今没有发生世界大战道理一样,印度成为事实上的有核国家,使南亚大国之间发生大规模的国家总体战的概率有所降低,但大国之间,尤其印巴两国之间的战略威慑的烈度将相应加强。这种战略格局的变化促使印度国防重点发生自北向南的倾斜。值得说明的只是,为了避开美国的警觉,印度国防的这种战略重心的变化是在 “中国威胁”的幌子下用瞒天过海和小步低调的方式进行的。但因其自身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随时间的推移,在南亚北方地区原有矛盾的基础上,美国与印度在南方印度洋上的地缘安全利益的矛盾将会逐渐显现。南亚地区矛盾空间将进一步扩大,矛盾内容更加复杂。
美印重新接近的过程也是美印之间新矛盾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首先,波斯湾是印度石油需求的主要供应地,美国军事控制阿富汗的直接结果之一是巴基斯坦进入可以被美国控制的势力范围,驻扎中亚与阿拉伯半岛的美国军事力量将对波斯湾形成钳制态势,并与美国的迪戈加西亚海军基地北南呼应,从长远看,这对印度的地缘和能源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其次,美印双方均视印度洋为其绝对的海权利益所在。印度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在《印度与印度洋》及印度人民党重要领导人,现任印外长辛格在《印度的防务》中都明确指出印度洋对印度安全的极端重要性,认为“谁控制印度洋,谁就掌握了印度”(潘尼迦);
从美国方面看,美国也不会容许在世界海权“心脏”地带即印度洋地区有一个象印度这样的据有核威慑的海上力量的崛起并长期存在。目前,中国和俄国在印度洋地区并不据有现实和直接的军事安全利益,从而也不对美国和印度的印度洋利益构成“现实威胁”。但印度以牺牲其在印度洋及地区安全的长远利益,从美国那里换取比如军事技术等短期利益,可以预计的是,随着美国影响力在中亚和阿富汗及巴基斯坦持续加强,美印在印度洋乃至中亚的矛盾将会有所上升,这对印度的未来安全乃至整个南亚地区的稳定都将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四、简短的结论
南亚地缘战略格局因印度的强势外交以及“9·11事件”的发生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塔利班瓦解使巴基斯坦失去与印度抗衡的后方依托,南亚地区的地缘战略天平向印度倾斜,印度在与巴战略抗衡中进一步取得优势地位,并成为南亚地区的实力中心;
其次,印度成为事实上的核国家,这使北方有核国家间的核威慑水平在被迫相应提高的同时,南亚地区发生全面战争,尤其是南亚有核国家间发生全面性总体战争的可能性已大为降低;
最后,印度的崛起使印度对印度洋及中亚的安全需求持续增大,印度在与美国改善关系的同时,印度在印度洋和中亚地缘利益上与美国矛盾也相应增加并处于不利地位。不管印美之间如何掩饰,也不管印美矛盾以何种形式表现,南亚地区以印巴矛盾为基调的传统格局,将逐渐转向印度与大国之间,尤其是与美国之间更广泛利益协调和矛盾为基调的新格局,这种新格局——这是美国单边霸权主义与多极化共存时代必然出现的现象——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着印度外交的政策及其基本走向。
本文发布经作者授权。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