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承诺:大山

发布时间:2020-04-06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一本图书或许会影响他们一生,而一个好老师则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教师节前的一个炎热午后,当他们一头扎进古竹小学时,倾盆大雨就倒下来了。一分钟前还在教室里坐得很安静的孩子们欢呼了起来,因为他们看到了他们手里捧着的图书。
  他们---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党支部委员何智明、办公室副主任黄慧鸣,还有团支部书记蒋逸征和团员张磊,将一大摞图书放在讲台上后,大大地喘了一口气。
  教室里的光线很暗,不仅是因为下雨的缘故,据记者观察,灯光布置并不合理,但郑远荣老师向记者叹息道:农村穷嘛,有两盏日光灯相当不错啦。
  不过,黑屋子里,孩子们的眼睛像一颗颗闪烁的星星。新学期前夕意外地得到这样一批书,抑制不住的欣喜写满黝黑的脸蛋上。今年12岁的张忠诚,穿着一件显然是大人的旧衬衫,甩着两条长袖,他的父亲是一名电工,不幸在一次作业中触电身亡,母亲转眼间就跑了,他从此就与爷爷相依为命。家里只有一本翻烂了的《电工手册》,能得到一本课外读物是很久很久的梦想。
  几乎所有的孩子,家里都找不出一本课外读物,大山那边的世界很陌生。
  这里是郁郁葱葱的井冈山,是白云缭绕的吉安市青原区,由一排很简陋的平房构成主体建筑的东固畲族古竹小学就在大山的脚下。一条村级公路逶迤到这里,戛然而止。
  
  这样的学校如雏菊一样分散在井冈山老区,条件都很差,但这所学校的环境看上去还很不错。教室前还有一片小操场,盆栽的鲜花在雨中格外鲜艳,雨棚下居然还有一张乒乓桌!这一切,因为有了郑远荣老师。
  28年前的一天,也是雷声大作,暴雨如注,高中毕业的郑远荣来到离家15里外的白云山小学任教。当他满怀欢喜地走进学校时,看到的只有顺山而垒的两间破仓库,门窗残损,雨水哗哗直流,地上积了一大片污水,一块门板做成的黑板,屋内光线昏暗,正在惊愕时,老鼠吱吱地叫着从他脚下蹿过。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无限伤感地流下了泪水。这时有人告诉他,这个学校在过去的一年里,已经换了3个老师。第二天,郑远荣背起行囊要走了,但几个光着脚板的孩子站在他面前:"老师刚来就要走了,我们又没有老师了。"走了几步的郑远荣突然感到脚底被什么东西粘住了,他回过头来对孩子说:"我不走了,我们报名吧。"
  就这样,郑远荣作出了大山一般坚定的承诺。
  白云山村是东固畲族乡最偏远的村子,红军第二次反"围剿"的主战场就在这里,土地贫瘠,经济落后,不少孩子因为家里没钱而辍学。郑远荣刚到时,学校只有16名学生,是全村适龄儿童的一半。郑远荣翻山越岭动员学生读书,甚至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抠出900元钱,帮助付不起学费或父母有病的学生重返课堂。
  从学校到家里要翻过三座山,由于不通车,郑老师只能靠双脚走,一路上默默地备课。在学校,他既当教师,又当校长,还要当炊事员,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是他一个人教,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一把抓。在混合班里,前半节教一年级的学生,后半节教三年级的学生,这情景跟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里一模一样。经过多年的实践,郑远荣居然总结出一套复式教堂模式,他教的学生在全乡统考中成绩连续几年名列前茅。
  
  老房子要倒了,郑远荣带着学生到河边捡石头、捞沙子,利用休息时间打建房地基。不久,一排崭新的瓦房起来了。
  2003年,郑远荣又来到离家更远,条件更差的古竹小学。呈现在他眼前的只有3间破屋,20多张缺胳膊少腿的课桌椅。郑老师马上从家里取出2000元钱,给教室安装了门窗,配齐了玻璃,购置了扩音机和复读机。每天,他要骑自行车赶十几里地来学校,给孩子们打开校门,将叠得整整齐齐的国旗交给值日学生,中午放学后,孩子在玩耍,他则猫在厨房里添柴烧火,给孩子蒸饭热菜。看他们吃得差,就把自己碗里的肉片拨到他们碗里。星期天在家里也不闲着,找来废旧木料做课桌椅,一年后,孩子们用上了新课桌,一色的果绿漆。
  2004年,古竹小学被评为"全乡文明卫生学校",他本人年年获得优秀教师奖,还被评为省模范教师,去年底又被评为江西省十大爱心人物。
  53岁的郑老师,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山坳里的教育事业,献给了贫困家庭的苦孩子们,他的面容上深深地镌刻着风霜雪雨,因而比实际年龄要老得多。但是他很快乐,粗糙的大手一遍遍抚摸着这批新书,也高兴得像孩子一样,并对上海文化出版社的同志说:"在我们这里,这样的学校真很多,像我这样的老师也不少,你们下回再送点书来吧。我先谢谢你们啦。"

相关热词搜索:大山 承诺 大山的承诺 大山的图片 大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