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存 新华街道的数字化生存
发布时间:2020-04-05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被现代生活日渐疏离的居民,在E时代通过互联网热火朝天地交流信息,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文化活动,各取所需,场景和谐。 65岁的张志清是一名退休翻译工作者。两年多来,他一有空就要到新华社区的信息苑里泡上几个小时,“我原来对电脑一窍不通,退休后就是在家里看看书,生活很单调。2004年4月,孙经理向我们介绍新华社区的信息苑,里边的工作人员很耐心地教我电脑知识,我会了,他们也很开心。现在,网络让我的生活变得很充实,我在信息苑里上网看《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登陆上海世博英语网学习英语,还通过网上论坛认识了很多志趣相投的老同志,跟年轻人说话也有了话题……现在我的日程常常排不过来!”谈起网络,张志清话题不断、兴致勃勃,信息苑已经成为他交友与学习的新平台,在这里,张志清不仅学习制作Photoshop、Coreldraw,开设了自己的博客,而且正在学习如何制作网页。
地处上海市长宁区东南面的新华路街道,曾先后获得“全国街道之星”、“全国文明示范点”、“全国模范街镇”等称号。2006年,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城区工作委员会主办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自主创新奖”评选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颁奖大会,新华街道“绿色数字家园”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自主创新奖”称号。
“两苑三点”
张志清所说的“孙经理”指的是上海东方数字社区发展有限公司法华镇苑经理孙利军,在运行管理上,“新华社区信息苑管理委员会”作为信息苑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委托上海东方数字社区发展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化管理,提供公益性服务的运作机制。
孙利军告诉记者,2007年1月4日开课的Coreldraw班报名都已经满了,“还增加了不少名额,一些电脑知识比较好的社区居民已经在开始制作专门的电子杂志。2006年,仅仅我们这个点的流量是2万多人,上个月就来了2900多人。”
2006年12月31日中午时分,在位于新华社区文化中心的信息苑,记者看到,一些居民正在明窗净几的电脑室里上网,可容纳100人的多媒体演播厅成为社区居民聚会的场地,在这里可以实时收看上海图书馆的学术讲座。而通过“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装置,居民们可以观看3元一场的电影,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百姓影院”。
“东方社区信息苑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网吧,而是一个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我们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上海市长宁区新华社区党工委副书记李世?这样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一时间上海各条马路上的网吧应运而生,“网瘾少年”成了普遍存在的社会隐忧,网吧里不时可见聊天、打游戏的孩子们,有的孩子甚至发展到旷课、逃学通宵达旦玩电脑。
2003年10月,上海市在全市近200家街镇中选择2个街镇进行首批试点建设东方社区信息苑,新华街道位列其中。2004年4月,新华路街道在上海首家开展东方社区信息苑建设试点工作。建设社区信息中心,需有“两苑三点”。一个苑的面积要达到200平方米以上,一个点的面积也要100平方米,这样“两苑三点”的总面积需700平方米。而在寸土寸金的新华社区,要落实700平方米以上的场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市里、区里匹配的60万元资金只能解决信息苑里的计算机、局域网建设等费用,所以大量的资金需要街道负责解决。经过反复研究,新华社区决定从2400平方米的社区青年中心、文化中心各划出200多平方米房屋,在三个居委分别置换出100平方米房屋用于东方信息苑、点的建设,还为信息苑内部建设匹配了30万元专项资金,终于完成了信息苑场地的建设工作。
社区IT便利服务站
未成年人成为信息苑的一个重点关注对象。“小朋友只有在父母的授权下才能凭借‘少儿卡’到信息苑上网1到2个小时,我们将上网的最晚时间控制在下午6点前,我们保证提供的都是健康的网页,我们会跟踪这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并及时与他们的家庭取得联系,为他们构建一个健康成长的大环境。”李世?告诉记者。
对于家长来说,安全上网是首要考虑的因素。金志美女士以前总不放心女儿小郁单独上网。但自从信息苑成立后,金女士很满意这里的电脑严格过滤了不良内容和网站链接,当即就为女儿花15元办理了2小时的少儿卡。金女士感叹说:“刚开始还有点担心,没想到信息苑主动发短信,告诉女儿正在阅览新闻,让我放心。”
在2004年建成第一个社区青年中心信息苑的基础上,现在的新华社区拥有250多台电脑终端能力。每个信息苑形成上网区域、电子教育区域和多功能影视观摩区域三个服务区域。
社区信息苑不仅是青少年网络的“第二课堂”,也是老年人的数字文化家园、社区居民的IT便利服务站与新媒介。74岁的居民袁福根告诉记者,自己常常到信息苑里上网,目前他正在网上搜索为自己的口琴队制作扩音器的方法,“网络让我的思路开阔了很多,也让我老有所为”。
美籍华人居民殷苇婷在自己的60岁生日时策划了一个两岸三地的生日活动,通过新华社区文化中心信息苑的网络设备将生日聚会的现场同步传送到美国和台湾地区,引起朋友们的强烈共鸣。
视频生存
2006年9月16日,作为长宁区“全国科普宣传日”系列活动之一,以“预防疾病,科学生活,节约资源”为主题的社区网络可视互动科普知识竞赛在新华街道设主赛场,在位于南京路的演播厅开设网络互动点,开展四地居民“同场竞技”,让让科普活动的参赛选手和现场观众“倍感新鲜”。
2006年11月17日晚,上海京剧院院长孙重亮等一批京剧名家坐镇新华社区信息苑,通过网络传送的视频画面,他们为三个不同分赛场的30名孩子打分,从中选出“十佳超级小戏迷”,孩子们也可以通过屏幕“面对面”地交流,因而显得格外兴奋。
2006年11月26日上午,上海长宁区泸定中学、延安西路第二小学、徐汇区市二初级中学的学生们分别在长宁区新华街道文化中心和徐汇区田林街道文化中心,两个不同的活动现场远程互动演出“少年模拟法庭”。在这场别开生面的社区法制宣传活动中,学生、老师、家长及社区居民近200人,通过网络视频投影大屏幕互相交流,并有法律专家、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代表通过互联网远程视频对学生表演的“少年模拟法庭”进行点评。
网络时代下政府对民意的采集形式也在演变。2006年8月,新华街道丹枫苑物业向所在的泰安居委会建议,丹枫苑的很多洋居民都没见过大闸蟹,他们建议组织一次活动。在泰安居委会网站发帖后,洋居民反应热烈,泰安居委会组织了20多名洋居民专程赶到巴城镇去品尝大闸蟹。“有一家洋居民是祖孙三代都去了,玩得很开心!我们这一片的洋居民很多,他们居住在高档楼盘里,平时工作都很忙,他们也很重视个人隐私,所以我们都是通过网络预约活动的时间,接下来我们还想组织编织班和书画班的活动。”新华街道泰安居委会书记俞静告诉记者。
“通过网络,新华街道形成了对群众信息的采集机制,群众可以通过网络发布需要,包括对我们机关干部进行投诉。”李世?说。在新华街道辖区内有高档住宅,也有穷巷简屋,在社区信息苑,居民开展各种网络互助小组活动;通过社区内林立的数字互动平台终端,居民可以自由查询天气预报和社区政务信息,选择需要资助的贫困人士、残障人士与白血病儿童……
相关热词搜索:新华 街道 数字 新华街道的数字化生存 新华街道办 新华路街道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