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中乾坤大【地道中的乾坤】

发布时间:2020-04-0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近日,利比亚反对派武装证实,在政府的办公大楼内发现地下通道,并且宣称在国内多处政府机关发现了类似的暗道。有韩国企业宣称,这些暗道实际上是以修筑水渠的名义由韩国承建商修建的,事后才发现竟然是用于军事用途。
  几乎每个有条件的国家都会修建这种地下逃生通道供领导人使用。如果战局不利或制空权尽失的话,整个政府首脑机关就只能转入“地下”活动了。
  最早用于战争的地道出现于中国春秋时代,当时率先将地道战投入实战的是地处中原的郑国。在与陈国的战争中,郑国在攻城作战中使用了地道,突击队突然出现在城防的背后,成功夺取陈国的都城。
  地道攻坚战术成为主流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自动武器的普及、堑壕战术和铁丝网的应用,一战变成了一场绞肉机式的消耗战,要想降低伤亡,采取坑道作业的方式进攻是个好办法。
  今年公映的战争题材影片《60号高地》便真实地反映了一战中地道作业的残酷性。为了夺取比利时境内60号高地的控制权,英军动用了以矿工为主的澳洲军队,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挖掘。在高地之下埋设了4万吨炸药。这次爆炸威力之大,英国本土和德国首都柏林都能感受到震动。
  一战后期,随着装甲部队的普及,地道进攻作战很少出现。二战中的欧陆战场几乎没有出现过成规模的地道进攻作战。但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战争中,地道战仍然是非常有效的战术,这是日军的机械化程度不高所致。
  随着空中武器的加强,地道作为庇护所的功能凸现。二战初期,整个欧陆几乎落入德国法西斯手中,英国本土成了德国空军的靶场。在地道中度日是当时英国人的共同记忆。
  除了专门修建的战时地道,英国的地铁也成为重要的公众避难所。当然,那时候的地道规模并不大,丘吉尔专用的地下指挥所总共只有21个房间,深度也不过3-5米而已。这和当时的航空炸弹威力不大而且精度有限有关。
  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地道变成了一种需要专业技术和巨大财力的“奢侈品”。
  首先,要想防备核武器,地道至少需要10米以上的深度。战时指挥所的防护层的深度至少需要30米,有些甚至深达150米。并非一定在平地挖坑。大部分有条件的国家会选择在花岗岩为主的山脉中开凿地道,因为花岗岩本身就是非常好的防护材料。修建这种依托山体的地道时,只需要在关键部位用钢筋水泥加固即可。
  要想防护核武器仅仅在山里挖个洞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非常完善的自循环呼吸系统和过滤装置,这样才能防止致命的辐射尘埃进入地道内。除了层层的过滤装置,还要有加压装置使内部的气压略高于外部,这样可以保证只有内部的气体能出去,而外部的气体无法进入地道内。
  由于核武器可能引发强烈地震,因此在修建的时候,很多大型地道除了挖空山体之外,还会在地道和地面用弹簧和液压装置进行连接,这样即便发生强烈震动,地道本身也能避免因地震引起的损毁。
  前几年曝光的台湾前领导人陈水扁的战时指挥中心便属于这一类。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台军修建佳山基地,将台湾中央山脉的东部掏空。战时台湾绝大部分的先进作战飞机藏于山洞,以躲避第一轮攻击,保存作战实力。该基地的修建历时近二十年才全部完成,能够保存250-300架战斗机,这几乎是台湾空军全部的第三代战斗机兵力。为了防备大陆的攻击,基地的开口全部向东做反斜面设计,增加了大陆空中打击的难度。
  佳山基地并不是台湾高层惟一的避难所。如果爆发战争,台湾会首先启用衡山指挥所。这是一个位于台北市内的地下指挥基地。除了具有高级别的防护功能,这里还有非常完善的通信和数据指挥系统,并且备有地道可以直通“总统府”。
  与当年丘吉尔的小型避难所不同,衡山指挥所内有可供装甲车辆通行的甬道,方便首脑机关及时转移。2005年,台湾曾经展出过陈水扁作为指挥所转移之用的云豹装甲车。
  一国首脑在战时遇到危险,无论是地道掩体还是装甲车都只能救一时之困。如果把地道作为最后的阵地,下场无外乎是亡命天涯和坐以待毙。
  

相关热词搜索:乾坤 道中 地道中的乾坤 乾坤 道闯乾坤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