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的信仰_信仰

发布时间:2020-03-26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每年的“五一”劳动节都提醒着我们:劳动最光荣。   在今年这个专属于劳动人民的节日,我们探访了全国劳动模范申纪兰。   这位生于1929年、我国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曾经在太行山下的西沟村,用辛勤和汗水书写了“石头上能种出树”的传奇。
  申纪兰老人用60年的光阴,一锄头一锄头地刨出了西沟村的春天,她有着劳动者独有的神采与干劲,更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劳动的价值与尊严。
  今天,我们向申纪兰老人致敬,向所有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人致敬!
  
  太行山下的西沟村,在过去的半个世纪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这条被人戏称是“金木水火土”五行俱缺的石头沟,书写了走出贫瘠、重获新生的传奇。
  时间倒回1952年,站在风沙猛烈的黄土高坡上,站在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的梁间地头,谁也不会想,也不敢想,这住了世世代代西沟人的石头山,将来会变成什么样。人们把这里看作老天的诅咒:天不下雨年年闹旱,贫瘠的土地甚至收回了它最后的怜悯,连草都不长了,西沟成了不折不扣的石头沟。
  就是在那个时候,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姑娘站在这里,望着比“恒河沙”更广袤的石头地,心生遐想:这石头山石头沟,什么时候能变成青山绿水,郁郁森林呢?尽管那时没有人相信这“荒诞不经”的想法,尽管那时没有人知道西沟村未来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这个女孩还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丫头.......但这个想法让人肃然起敬,因为至少,他们有信仰,他们相信劳动能够改变一切。
  这个“丫头”就是申纪兰。
  
  目的地――中国西沟
  想探访申纪兰是一个埋藏了很久的愿望,她堪称离奇的经历足以让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作为唯一的一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被称为“国宝”、“活化石”。
  五一将至,一个专属劳动者的节日,这似乎是探访申纪兰的最佳时机了,因为申纪兰曾不止一次表达过,“离开劳动我就活不了”。申纪兰老人今年82岁了,作为新中国资格最老的劳动模范之一,今天的申纪兰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3月20日记者来到了山西省平顺县,从县城出发汽车行驶过一段山路,两边郁郁葱葱一望无尽的森林让记者不禁为之一怔:这真的就是石头上栽出来的森林吗?片刻之后,路边出现了“中国西沟”的字样,据说,西沟是中国地图上唯一有标识的村级行政单位,这时我们已经进入了西沟村的地界。
  到了村口,村支书郭雪岗迎了出来,寒暄之后支书面露难色,说,“本来申主任(申纪兰现任长治市人大副主任,西沟村党总支副支书)早上要来等你们的,但是突然发生了一件事,申主任可能要晚点才能过来。”当问及发生了什么事,支书沮丧地说,“李顺达的爱人昨夜过世了。”
  李顺达是谁?并非每个人都知道。但提到西沟村的历史,提到申纪兰,不得不提到李顺达,因为他也是全国劳动模范,更是申纪兰劳动上的导师,在记者有限的认识中,李顺达多次在关键时刻对申纪兰产生过重大影响。
  1983年,劳动模范李顺达积劳成疾与世长辞,申纪兰就把李顺达的爱人当亲姐妹一样照顾,直至今天。李顺达爱人过逝,申纪兰应该非常难过。
  因为申主任暂时不能赶到,记者被安排参观西沟展览馆,这里陈列了西沟村重要的历史资料。因申纪兰和薄一波交情甚好,2001年建馆之时,息笔多年的薄一波还特为展览馆题了“西沟展览馆”这五个大字。进入馆内异常安静,每一副图片都静默地矗立在那里,虽无声息,却将西沟往事娓娓道来。
  西沟独特的近代史,应该是从李顺达开始的。1943年,李顺达响应边区政府“组织起来”“生产自救”的号召,组织6户农民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业互助组――李顺达互助组。1951年3月9日《人民日报》对李顺达互助组进行了报道。西沟,一个偏远小村,也在一夜之间声名鹊起。
  转过李顺达农业互助组的照片,就能看到申纪兰扛锄头的照片,照片上的申纪兰看起来只有二十多岁。
  
  申纪兰和西沟娘子军
  作为妇女劳动骨干,那时的申纪兰对劳动有着极高的热情和冲动,当时西沟的情况是风沙肆虐、水土流失、十年九旱。这让申纪兰产生了一个想法――要让石头山绿起来。因为当时的劳动力少,男人们要种庄稼打粮食,种树的任务更多地落在了申纪兰和妇女们的身上。可当时的传统思想是,“好男走到县,好女走到院”,很多妇女并不愿意走出院子参加劳动,于是申纪兰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妇女们终于下地干活了,可没过多久很多妇女就不愿意干了,因为干同样的活,却记不一样的工分,男人下地劳动一天记十分,而妇女劳动只记五分。申纪兰决定为这事讨个公道,社务委员和中共西沟村党支部经过研究讨论,终于同意并制定了男女同工同酬的记工分办法。有人称这件事在中国妇女解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种说法是否有夸大之嫌暂且不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1953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申纪兰的通讯,作为新中国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第一人,申纪兰出名了。
  沿着展厅接着往前走,一幅幅老照片把时间推进到1953年,申纪兰当选全国妇女代表,来到祖国的首都北京等待毛主席的接见。申纪兰曾说“我们又唱又跳,兴奋得像小孩子过年一样。”毛主席知道太行山上妇女争取同工同酬的事,高兴地说“很好很好。”
  但是,荣誉和认同并不代表着西沟恶劣的自然环境会有所变化,也不代表着西沟娘子军种的树一定能活。春更夏替,在妇女们栽满了树苗的石头坡上,整整一坡树,就活了一棵。开始有人埋怨,“早就说石头上种不出树来,全都白忙活了”。
  在娘子军军心涣散的关键时刻,李顺达帮助了申纪兰,他召集妇女们谈话,告诉他们,树不是活了一棵吗?种活一棵,就不愁一坡。这在很大程度上稳住了“军心”,也坚定了申纪兰改造西沟的决心。这树一种就是60年,活了多少棵?整整25000亩!
  当然这是后话,眼前的两张照片让记者眼前一亮,这两张照片中的女子身着旗袍,妆容时尚,气质不俗。身边的讲解员笑着告诉记者,“这是申纪兰1953年出席哥本哈根世界妇女大会时的照片”,虽然照片是黑白的,但依稀能看出她经过了精心的装扮,和在山里劳动时的照片判若两人。接着解说员指着第二张照片说,“在哥本哈根开完会以后,申纪兰和各国妇女代表一起走出广场,有趣的是申纪兰劳动惯了,没穿过旗袍,走起路来总是感觉蹩手蹩脚的,所以一赶上没人注意的时候,她就提起裙摆来大步流星地走几步,人多了再小步挪动。每次申纪兰老人看到这副照片,都会忍不住哈哈大笑。”
  回到西沟,脱下旗袍,申纪兰还是照常劳动,树越栽越多,成活的也渐渐多了起来,西沟人逐渐积累了一套石头上种树的办法,简单地说,就是在石头坡上打培土坑,然后对坑里的人工土壤进行施肥。来时路上看着满坡的石头坑,记者曾问,这是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随行的县委工作人员解释说,“一般来说一个坑里要栽两棵苗,要竞争,强的要打败弱的,这样能保证每个坑都有成活苗,当然,两个都成活了,再好不过。”
  展板中还有一张合影,这张合影的正中是周恩来总理,旁边还站着几位妇女代表,其中笑得最开心的一位,正是申纪兰。解说员告诉我们,“申纪兰有时会站在这些照片前面发呆,每次面对这张照片,她都会说,那个时候周总理向我们每个人敬了一杯酒,我们都告诉他不喝,却谁也不知道说一声谢谢。”
  西沟开始发生着巨变,石头山已经渐渐披上了绿装,西沟娘子军靠坚强的意志战胜了风沙坚石,申纪兰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1973年3月,中共山西省委决定,任命申纪兰为省妇联主任,享受正厅级待遇。申纪兰不愿意当这个官,她说自己就是个劳动者,但她对于党组和群众的意愿不好推脱,最终达成妥协,妇联主任可以当,但是要尊重自己的“三不”原则,那就是“不脱离农村,不脱离农民,不脱离劳动。”
  申纪兰每天都会早早起床把机关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人看见了会上去抢扫帚,还说,“申主任,怎么能让您干这个啊?”申纪兰就会把扫帚抢过来反问道,“我是劳动者,我为啥就不能干这个?”以至于后来有人开玩笑:一个正厅级待遇的省妇联主任,把清洁工的饭碗给抢了。
  后来经过省委领导的商议后决定,特批准申纪兰不在机关坐班,可以回到西沟劳动,但同时还要履行妇联主任的职责。这才让申纪兰的生活舒服了一些,妇联主任坚持干了十年。在这十年当中,申纪兰又把自己的“三不”原则发展到“四不”原则,那就是“不定级别、不转户口、不要工资、不坐专车”。在这正厅级待遇的十年当中,申纪兰的确没有领过一分钱工资,没有坐过一次专车。
  1987年西沟村成立了西沟金星经济合作社,申纪兰担任社长。她上北京,下江南,跑项目,引人才,先后办成了西沟铁合金厂、磁钢厂、饮料厂、石料厂、焦化厂、采矿厂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项目。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申纪兰迅速完成了一个农业劳模向现代企业家的角色转变。
  2007年9月19日,申纪兰赴京参加全国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当胡锦涛总书记来到来到申纪兰面前时,停了下来,他握着申纪兰的手亲切地说:“申大姐,你也来了,祝贺你当选全国道德模范。”申纪兰热泪盈眶:“总书记,不要叫我大姐,叫我纪兰好了。”总书记爽朗地笑了起来,嘱咐申纪兰多保重身体。摄影者抓拍了这张照片,现保存于展厅里。
  可以说,这些照片既是申纪兰传奇人生的证明,也见证了历代新中国领袖对劳动者最崇高的敬意。
  申纪兰印象
  中午时分,屋外有汽车驶近的动静,支书郭雪岗带着记者迎出屋外,看到一辆广本轿车刚刚停稳。尽管申纪兰曾立下“不配专车”的规矩,但长治市人大出于对她安全的考虑,仍瞒着她配备了一辆,并强行开到了她的院子里。即使这样,申纪兰依然很长时间没有用过此车,后来大家强烈要求她出远门要用车,申纪兰才答应下来,但要求用车要自己买油,坚持至今。
  车门推开走下来一位老人,看上去虽有年纪却精神矍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那更像是太行山风沙吹掠六十年在她脸上留下的记忆。
  纪兰老人见到本刊记者的第一句话就是“让你久等了”。接着把记者让进屋里,先后落座。 她跟记者的交流更像聊天:“过去的西沟呀,金木水火土,什么也没有,山是石头山,沟是石头沟,没土光石头,谁干也发愁。我刚开始带领娘子军栽树的时候,一坡树就活了一棵,当时李顺达就说了一句话,种活一棵,不愁一坡,是这句话鼓励了我。”
  提到李顺达,记者关注着纪兰老人的表情,没有看到想象中的沮丧和伤感,从她脸上沧桑的褶皱里,我们看不到关于任何情感的信息,也许正如支书郭雪岗所说,没有人能看穿她的内心世界。其实,申纪兰就是这样一个人,她要传递给别人的,是坚强,是信仰,是执着。
  申纪兰还说,“一定要记得共产党的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西沟,就没有今天的纪兰。我会永远坚定地拥护党,希望你们年轻人也一样。”在这里,记者丝毫感觉不到言语里有说教的味道,这更像是一个家长怕孩子们走歪了路,语重心长的叮咛,这是一个老人对人生得出的结论,这也是一个新中国资格最老的劳动模范献给建党90周年最好的礼赞。
  
  
  卸去所有的光环,我们发现,申纪兰最本质的身份就是一个劳动者,唯一的不同的是,她有信仰,她就是相信――有一天,石头上能种出树来!风雨60年,石头山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林海――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来共同见证奇迹的时刻,但这不是魔术,没有任何技法,她是用60年的光阴,从年轻姑娘到白发老人,一锄头一锄头刨出了西沟村的春天。
  对申纪兰的采访是简短的,可带来的思索是长久的,记者永远不能忘记申纪兰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气息,那不是百媚千娇、胭脂香水的迷幻,而是泥土的味道,它有磐石般的坚毅,那是属于劳动者的不可抗拒的独特气质。

相关热词搜索:信仰 劳动 劳动的信仰 信仰 我的信仰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