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百年世博_百年世博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作为人类文明的盛会,世博会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 水晶宫、埃菲尔铁塔、布鲁塞尔原子城⋯⋯它们的出现不仅在世博会历史上成为里程碑,同时也成为举办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文明象征。
在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往往在庆贺丰收、宗教仪式、欢度喜庆的节日里展开交易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定期的、有固定场所的、以物品交换为目的的大型贸易及展示的集会。
公元5世纪,波斯举办了第一个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览会。18世纪,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人们逐渐想到举办与集市相似,但只展不卖,以宣传、展出新产品和成果为目的的展览会。直至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具有现代意义的世界展览会,至今世博会已经历了150多年的岁月,先后举办过40多届,且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2010年,这一拥有百年历史的人类盛会将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
世博创意第一人
阿尔伯特亲王
阿尔伯特亲王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表哥。他博学多才,不善交际,看淡宫廷争斗,喜欢钻研科学艺术,对当时英国科技、工业和文化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年轻的女王在他的辅佐下,逐渐把英国从一个普通的欧洲国家打造成了一个傲视群雄的日不落帝国。
阿尔伯特最令人们称道的功绩是在他的提议下,1851年英国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工业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了英国当时先进的工业技术,令世界各国大开眼界。
阿尔伯特去世后,维多利亚女王悲痛欲绝,从此只穿黑色的衣服,并在英国各地修建阿尔伯特的纪念碑和纪念像来缅怀这位才华横溢的王子。肯辛顿花园的阿尔伯特纪念碑,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他手中拿着的是伦敦世博会的参展商名单,名册封面上就是“水晶宫”的设计图。
世博会举办国城市选举规则
根据选举规则,国际展览局成员国无论大小,各拥有一票的选举权。在第一轮投票中,如果某候选国城市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选票,该城市将成为世界博览会的举办城市。如果第一轮投票中没有任何一个候选国城市获得所需的选票,则将进行第二轮投票,但在首轮投票中得票最少者将不再参加角逐。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三分之二以上选票的候选国城市当选。如若仍没有城市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选票,则继续按照上述方式进行第三轮投票,直至选举出2个得票最多的城市。最后的角逐将由这2个城市进行,其中得票较多的获举办权。
进步,贯穿世博会历史的核心价值
早在1851年,水晶宫的创始人就高高地举起“进步”这面旗帜,为世博会以后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150多年的世博会,已经成为新理念、新知识、新文化、新技术、新产品首发“亮相”的集中地,并因此改变着人类的生活――1853年纽约世博会上,带有安全装置的奥的斯电梯亮相,摩天大楼从此崛起;1876年费城世博会,贝尔发明的电话首次展出;1889年巴黎世博会给世人留下了300米高的埃菲尔铁塔;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座摩天轮⋯⋯电影、X射线仪、机器人甚至蛋筒冰淇淋,诸多“世界第一”或创新在世博会后广泛应用于社会。
从首届伦敦世博会一直到2008年的萨拉戈萨世博会可以看出,“进步”这一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世博会全部历史之中。正如美国前总统威廉?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所说:“世博会见证着时代的进步,记录下世界的进步历程。它激发了人类的活力、进取心和智慧,促进人类的聪明才智的发展。”
经历过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从科学崇拜转向科学反思。而到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更加关注如何协调技术进步、人生幸福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三重目标。
创新,世博文化的追求
世博会已经超越了科技成果的单纯展示,创新发展成为对人类自身、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探索,进而成为人类不断迈向和平与进步的创新驿站。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博会已经从主要展示工业革命成就和各国先进工业品的博览会,演变为综合展示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发展成就的世界性盛会,但其创新的价值内涵却从未改变。
历史上有几届世博会是划时代的,都是因为有创新。1933年全球经济大萧条刚刚结束之年,美国在工业重镇芝加哥举办的世博会。这届世博会最大的创新在于提出了世博会的主题,而且主题非常豪迈,叫做“一个世纪的进步”,此前的历届世博会其实都是产品展,而1933年以后的世博会是主题展。思想变得更为深邃,焦点变得更为凝聚。
汽车文化、通信革命、信息浪潮⋯⋯先后从世博会源源不绝地涌出,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行。也许你从来不曾走进任何一届世博会,但你的生活不可能绕开世博会所展现的发明与发现。
“创新”是一种姿态,它激励人们去探索历史、自然以及大千世界的未解之谜;“创新”是一种方法,它强调用科学的方法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创新”在世博会早期主要体现在产品和技术的竞争上,后来重心逐渐地转移到对未来的探索、思考和文化理念的创新。
交流,世博会魅力所在
150多年前,世博会的主办者希望将整个世界全面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所以采用百科全书式的展示体系,让参观者可以在园区内体验世界最好的技术和产品。后来,随着世博展示的重心向理念和文化转移,传统的展示方式让位于能深刻反映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的主题展示体系。
参与,这是世博会的特色所在,现场感永远无法被取代。因为实实在在的参与,产生了物品的流通、思想的碰撞、文化的交流。
进入信息社会后,人们曾质疑世博会在当今时代存在的必要性,大洋彼岸不过一夜之遥,互联网随时带人周游世界。但是我们看到,人们并没有因为各种实时数据和图像的传输技术的高度发展而停止出行和会面,反而商务旅行和面对面的谈判沟通更加频繁了。
纵观150多年的世博历史,世博会的现场价值,事实上源于其自身的魅力。
世博会是课堂,它诲人不倦、教学相长。世博会本质上不是一种商业性的博览会,通过展示它承担者教育大众的功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宗教团体、青年协会、慈善组织这样的非政府组织陆续参与进来,越来越多的公民以志愿者的身份不断加入,这一切都只有世博会的现场效果是最好的。
世博会也是节日,它欢腾绚烂、释放梦想。在展示的同时,世博会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节庆”模式,这体现了人们隐藏着的一种“欢庆节日”的愿望。不管是表演者还是观众,活生生的人的现场参与,才能把节日的欢庆推向高潮。
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发达的大众传媒技术为人们了解世界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同时,世博会提供了思想交流的论坛。从19世纪末开始,人们就在努力促使博览会从技术竞争的平台转向思想交流的平台,把注意力集中到对全球未来的共同探讨上。世博会本身就是一个论坛,正像安娜?拉穆森(Anna Lamson)在《进步的辉煌》中表述的那样:参观者不再是商品的(潜在)购买者,他们已经成为理念、生活方式、社会计划的消费者……世博会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聚集在一起,为各种观念的碰撞和交流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方式。作者认为这就是世博会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世博会是人类进步的舞台
经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从科学崇拜转向科学反思。1958年布鲁塞尔博览会上二战后的第一届世博会,“总结更为人性的世界,科学文明和人道主义”成为其主题,而置于园区中央的一个巨大的原子塔表达了关注人类安全、和平应用原子能的愿望;1964年纽约世博会的主题是“通过理解走向和平”;延续了1958年布鲁塞尔博览会、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同样的“对进步的反思”这条主线。
1970年大阪世博会以“人类的进步与和谐”为主题,强调针对工业化的负面社会影响,现代发展应该提供为改进人类生活质量和奠定和平基础的平台。
同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更加关注如何协调技术进步、人生幸福和保护自然环境的三重目标。1974年斯波坎世博会是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将环境问题作为主题的世博会;1975年冲绳世博会提出的海洋主题侧重于人类探索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方面;1982年诺克斯维尔世博会是第一个以能源问题为主题的世博会。从那时起,人类开始酝酿新一轮主题――可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可持续发展”的口号响遍世界各个角落,世博会进入了其主办理念的新时代: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强调对“海洋,未来的财富”的关注;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涉及“人类-自然-科技”的讨论;2005年爱知世博会提出“自然的睿智”的阐释;2008年萨拉戈萨世博会推出“水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2010年上海开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同时,世博会评奖体系的演变过程也体现了世博会理念的变化。正如《国际展览公约》写到的那样,世博会详细罗列满足人类文明需要所拥有的手段,展示在人类活动的一个或数个领域所取得的进步或发展前景。这些手段、进步或发展前景,既包括人类的全部活动,也容纳自然的全部财富,以及人类通过智慧创造出成果之后,本着共同进步的目的聚集在一起。这才是世界的象征。
不可不知的世博会
●大功率蒸汽机
1851年大英万国工业博览会中,展出了英国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经济成就和参展国家先进的工业品,如自动链式精纺机、大功率蒸汽机、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起重机以及先进的炼钢法、隧道和桥梁等模型。这次展览意味着从简单的商品交换到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生活理念交流的重大转变,从此揭开了世界性博览会的序幕。
●时装模特和萨克斯管
1855年巴黎世博会不仅展出了混凝土、钢制品、铝制品和橡胶等,正是这第一次在巴黎举行的世博会,将法国文化的特质注入了世博会的发展历程。会上,沃斯展出了一种新礼服,其夫人一遍又一遍试穿并走动展示以观察和修正效果,这种以实际人体着衣的模特展示,成为后来时装模特表演的开端。
1855年巴黎世博会,在那届世博会上,由阿道夫?萨克斯发明的独特乐器成为了最风光的展品。1841年,这种独特新颖的乐器曾在布鲁塞尔工业博览会上亮相,但由于害怕对手竞争仿制,仅在现场吹奏一曲了之。直到1855年巴黎世博会上,一举成名。这便是“萨克斯风”,而它的名字取自发明者阿道夫?萨克斯。
●贝尔电话、爱迪生留声机
1878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展出了贝尔的电话、爱迪生的留声机、冷冻船等划时代的发明。在本届世博会中,共举行了29个国际会议,其中包括邮政会议、货币会议、度量衡标准会议以及由雨果主持的艺术与文学遗产会议等,其中对现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会议。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巴黎世博会中,作为参展国之一的中国也于各国展馆街上设立了中国馆,清末的政治家、企业家盛宣怀为此次世博会带去了中国的绸缎、瓷器和铜器。
●菲利斯摩天轮和蓝带啤酒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留给人们的记忆更像一场“美食节”或“嘉年华”。 崇尚流行文化的美国人,将平民化、大众化的娱乐与游艺活动融入此届世博会,今天流行的多种美食都是这届世博会上崭露头角的“明星”。
第二个是“蓝带啤酒”,其本名叫贝斯特啤酒,曾在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获得最高奖。19世纪80年代,贝斯特啤酒公司推出了系有蓝色丝绸带的“精选啤酒”,解决了长期以来业界大多数产品遭遇“变味”的难题,一经面世就大受欢迎。在芝加哥世博会上,人们似乎忘记了“贝斯特啤酒”的原名,而将其昵称为“蓝带啤酒”,“蓝带啤酒”由此而来。
●顾拜旦与世博会
1900年,世博会在法国举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了在世博会的同时举办第二届现代奥运会。顾拜旦的本意是利用世界博览会来扩大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但是,法国政府对博览会的兴趣远胜于奥运会,对奥运会筹备方案淡然置之,奥运成了博览会招揽观众的体育表演。有些选手即便进入了奥运会赛场并取得成绩,终身都不知自己当年曾参加过奥运会。但是,从这届奥运会开始,集体项目被列入比赛,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到1908年,奥运会的声势已经有赶超世博会的趋势了。
●蛋筒冰淇淋
1904年,在圣路易斯的世博园区,叙利亚的欧内斯特正在卖一种名叫Zalabia的中东煎饼,另一位阿诺德先生在一旁卖冰淇淋,起初他以普通的杯碟盛装出售,但到中午所有杯碟用光了,正当阿诺德不知如何应付下午的生意时,欧内斯特将自己的薄饼卷成锥状递给阿诺德。阿诺德就用这薄脆饼卷着自己的冰淇淋叫卖,于是Zalabia摇身就变成了经久不衰的蛋筒冰淇淋。
●茅台酒“一摔成名”
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茅台酒由于包装粗糙土气而顾客寥寥少人问津。一位参会人员将一瓶酒摔在地上,顿时酒香弥漫,众人齐赞好酒!于是茅台酒的名声大振,从此“一摔成名”走出国门。
●航天器
197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上,苏联馆成为最有人气的展馆。他们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振奋人心的瞬间:1961年4月12日,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进入太空,绕地球一周后顺利返回地面。由此加加林也成为该届世博会上的传奇英雄,遗憾的是他在蒙特利尔世博会后的第二年就不幸坠机罹难。
●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的建造缘起于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在设计方案中选之初,这个铁制的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庞然大物还曾经引起巴黎文化人的反感。
1889年正值法国大革命爆发100周年,法国人希望借举办世博会之机留给世人深刻的印象。53岁的亚历山大?古斯塔夫?埃菲尔建议法国当局建造一座高度两倍于当时世界上最高建筑物――胡夫金字塔、科隆大教堂和乌尔姆大教堂的铁塔。
巴黎的文化人士听说这个计划之后马上就发表了抗议信:“它如同一个巨大的黑色的工厂烟囱,耸立在巴黎的上空。这个庞然大物将会掩盖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凯旋门等著名的建筑物。这根由钢铁铆接起来的丑陋的柱子将会给这座有着数百年气息的古城投下令人厌恶的影子……”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埃菲尔铁塔建成后,世界各大城市竞相建造高塔,铁塔作为城市制高点和城市地标,一度演变为愈演愈烈的潮流。
叫板世博会――落选作品沙龙
1855年,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精心挑选了13件作品,交给了世博会艺术展审查委员会。结果他特地为世博会精心创作的《画家工作室――我七年的艺术生活的真实寓言》等重要的作品遭到拒绝。
无端受到排斥的库尔贝,以高傲、执着、果敢、尖锐和勇气向审查委员会发起挑战,在好友布留伊阿斯的财力支持下,就在距艺术宫不远的蒙太涅大街上租了一块地,搭建了自己的展厅,布置了名为“现实主义库尔贝的40件作品”的展览。他将遭到拒绝的作品包括在内的40幅油画、4件素描一并展出。
库尔贝是第一位公开叫板世博会的艺术家。受到争议的《画家工作室――我七年的艺术生活的真实寓言》,是画家艺术生涯的写照,这幅巨型油画反映了库尔贝对社会与人生的认识,是不朽的现实主义大作。
时至1863年,3000名艺术家送来的参展作品达5000幅,五分之三的画遭到了拒绝。人称之为“大屠杀”,堆放遭拒作品的大厅简直是一座大坟墓,怨声甚至传到了法皇拿破仑三世的耳中。为了平息众怒,皇帝传下旨意:“在工业宫另辟一室展出被拒绝的作品,让群众评定艺术家的不满是否有道理。”这就是“落选作品沙龙”的由来。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也参加了展出,前去参观的皇帝和皇后看到这幅画后,都愤愤地扭身就走。
1867年世博会开幕前,马奈因再次遭到学院派评审委员的拒绝。他仿效前辈画家库尔贝,于同年5月举行了一次个人作品展览,以此同官方权威进行对抗。
世博会评奖体系的演变
世博会是激励竞争和创新的舞台。早期世博会激励竞争和创新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是评奖。从1851年首届世博会后一个多世纪里,评奖是体现成就的重要标志。首届世博会设有5130个奖项,而1900年巴黎世博会获奖数达到45905个!奖项的存在意味着不同国家质检在产品上的竞争关系,如此,陆续有不少国家开始退出竞赛,主办国也开始动摇。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上,第一次放弃了传统的展品分类,取消了评奖体系,以“一个世纪的进步”为主题贯穿整个世博会。随后的几届世博会也曾恢复过部分评奖,但不断开始有国家退出了评奖竞赛。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有3个国家退出评奖竞赛,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有16个国家退出评奖竞赛,而1966年蒙特利尔世博会上,总代表团最终决定放弃评奖比赛,从此评奖制度正式淡出世博会的舞台。
此后,在终止了半个世纪的世博评奖历史后,2005年爱知世博会又出现了奖项,而这次100个爱知地球奖(又名“全球百个生态技术奖”)和只针对外国场馆的“自然的睿智奖”,传达给世人这样的理念:在关注展馆设计和建筑的同时,世博会更重视人类在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相互理解以及国际交流方面的表现。
不是建筑,是创意!
历届世博会的建筑和博览会上展示的产品一样,都是世博会的主要亮点,而且世博会建筑本身就是一种展品。
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水晶宫本身就具有轰动效应,开创了建筑工业化。
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的埃菲尔铁塔和机械馆堪称建筑史上的里程碑。
1925年巴黎世博会载入史册的建筑是新精神馆以及这届世博会所创导的装饰艺术派建筑风格。
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的德国馆(1986年重建)成为现代建筑的典范。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的原子塔成为标志性建筑,这届世博会的美国馆、飞利浦馆和工程技术馆引领了现代结构工程技术。
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节日广场和太阳之塔成为标志性建筑,并推动了膜结构的发展。
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展示了户外空气调节装置、柏林墙碎片等,这届世博会日本馆成为标志性建筑。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芬兰馆、荷兰馆、瑞士馆、日本馆等都是足以载入世界建筑史的优秀作品。
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筑的最大亮点是由世博轴、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和演艺中心所组成的“一轴四馆”,并将永久性保留,其他大部分展馆将在会后拆除。
相关热词搜索:世博 百年世博 五粮液百年世博 百年世博限量酒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