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局势又起波澜|中东局势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随着奥巴马上台及其中东新政的逐渐成形,一向被公认为“火药桶”的中东地区,一年多来总体局势有所缓和。其实,貌似平静的昔日“多事之秋”,一直是暗流涌动。最近,同绕伊核危机的新博弈、以色列袭击国际救援船队以及伊拉克暴力事件再次抬头等事态发展,又使涌动的暗流逐渐浮出水面,致使中东局势又起波澜。
  
  新制裁下伊核博弈将会继续
  
  2010年6月9日,联合国安理会15个理事国以12票赞成、2票反对和1票弃权的表决结果,就伊核问题通过了1929号决议,决定对伊朗实行2006年以来的第四轮制裁。安理会此举,引发了伊朗的强烈反应。围绕伊核问题的国际博弈,必将拉开新的帷幕。
  2009年10月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的核燃料交换协议草案,建议伊朗将其当时库存的低纯度浓缩铀的75%(约1.2吨),一次性运往俄罗斯提炼至20%的纯度,然后再运到法国加工成供伊朗研究用核反应堆的燃料棒,再由伊朗回购。美国等西方国家坚持要求伊朗全盘接受“草案”,并把2009年底设定为伊朗正式答复的最后期限。否则,国际社会将对伊朗实行新的制裁。
  国际原子能机构“草案”的真实意图,显然是要按西方的意图釜底抽薪,让伊朗断了在今后若干年内继续进行铀浓缩的念头。故此,德黑兰迟迟未对“草案”作出答复。于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便于2010年初加紧推动安理会出台新的制裁决议。
  新决议是大国妥协的产物。2010年2月,美国首先在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德国五国范围内散发了有关制裁伊朗的新决议草案要点。六国之间随即进行了多轮艰苦磋商,经过对“要点”的大幅度修改,最终于5月18日达成一致,并向安理会全体成员国散发。在长达数月的博弈中,美国等西方国家遇到的最大阻力来自中国和俄罗斯。中俄坚持认为,伊朗核问题应该继续通过外交谈判加以解决,而不是必须加大制裁力度。最终在充分吸纳中俄的修改意见后,美、俄、中终于就大大降低了制裁力度的决议草案达成了一致。虽然伊朗、土耳其和巴西核燃料交换协议的签署以及以色列袭船事件的发生,给安理会通过第四个制裁决议增加了一定难度,但新一轮制裁决议最终还是在美国的大力推动下出台了。
  新决议的主要制裁措施包括:禁止伊朗在国外参与核领域的投资活动;禁止各国向伊朗出口坦克、战斗机和军舰等重型武器装备;禁止伊朗进行任何与可运载核武器弹道导弹有关的活动;加强在港口和公海对涉嫌运送违禁品货船的检查措施;禁止各国与伊朗进行与核活动有关的金融交易,同时禁止伊朗在国外开设可能会被用于资助其核活动的独资或合资金融机构。决议附件中包含了自安理会制裁伊朗以来通过的最大的一个制裁清单,其中包括将受到资产冻结的40多家伊朗实体,其中许多实体与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有关。
  从上述制裁内容可以看出,新决议的制裁力度的确比前三个决议力度更大,范围更广,给伊朗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肯定会更大。但是,制裁主要局限在防扩散领域,占伊朗国民收入75%以上的原油出口、占国内需求40%以上的汽油进口,还有伊朗国际贸易赖以进行的正常金融活动,没有被列入禁止之列。可以说,被中俄“磨掉了棱角”的新制裁决议,基本没有涉及伊朗的经济命脉――石油领域,只是将扩大军售禁运范围、限制伊朗投资海外敏感项目和监视伊朗金融机构的活动等。而且,出于各自的利益,世界各主要国家,即使西方国家,对决议的执行也不会“铁板一块”。据此,分析人士认为,新一轮制裁不致使伊朗伤筋动骨,也不会过度影响伊朗人民的正常生活。
  令人欣慰的是,新决议体现了“制裁与谈判”并重的双轨原则,这就为未来的外交努力预留了空间。正如一些分析人士所说,新决议的通过并不意味着围绕伊朗核问题的政治解决宣告终结,而是试图激活新一轮外交努力。决议以附件的形式重申了六国在2008年6月向伊朗提出的复谈方案。六国外长当天还发表联合声明,强调这一方案依然有效,六国愿意进一步加强外交努力,以促进对话和协商,包括不设先决条件与伊朗恢复对话。
  安理会在决定制裁的同时,也强调通过政治和外交努力解决伊朗核问题的重要性,认为土耳其和巴西最近与伊朗达成的核燃料交换协议是为此目标采取的“建立信任措施”。5月17日,巴西总统卢拉、土耳其总理埃尔多安在德黑兰同伊朗领导人签署了核燃料交换协议,伊朗同意将1200公斤纯度为3.5%的浓缩铀运到土耳其境内,用以交换120公斤20%纯度的浓缩铀。
  人们注意到,安理会制裁决议通过后,伊朗虽然作出了强硬表态,甚至扬言要采取一些对抗措施。但分析人士认为,伊朗采取不理智的极端行为的可能性似乎不大,最终可能还是会回归政治谈判的轨道。当然,谈判在短期内不会取得突破。
  据伊朗学生通讯社报道,决议通过后,伊朗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称新决议对伊朗“毫无意义”,那些利用自己核武器威胁别国的国家以伊朗今后可能发展核武器为借口,推动对伊朗实施一轮又一轮制裁,但“它们无法击倒伊朗”。伊朗外交部发言人称,新决议不会阻碍伊朗“和平”核计划的步伐,伊朗将继续进行铀浓缩。有消息说,伊朗目前的铀浓缩能力已经达到19%以上的水平。
  伊朗同西方的新博弈即将开始。西方外交官宣称,新决议为欧盟、美国等自行强化对伊朗的制裁提供了法律根据。6月16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宣布,美国将对伊朗邮政银行、伊斯兰革命卫队相关实体及个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船运公司相关实体等实施制裁。欧盟成员国领导人17日同意对伊朗实施包括禁止向伊朗石油和天然气部门投资、限制伊朗炼油能力在内的新制裁措施。西方要加大制裁力度,伊朗又不会放弃铀浓缩。看来,伊核危机的持续将是必然趋势,伊朗同西方还要对抗下去。
  分析人士认为,伊朗核问题的实质,是美伊关系和互信缺失问题。美国认为,伊朗在秘密研制核武器,而伊朗则坚称其核计划是和平目的。可以断言,制裁不是解决伊核问题的根本办法,谈判一时也难以谈出结果。只要横亘在双方之间的“信任鸿沟”不能填平,伊核危机恐怕无法真正得以解决。
  
  袭船事件致使中东局势升温
  
  2010年5月31日,以色列海军在公海武力拦截并袭击了正在驶向加沙海域的国际救援船队,酿成数十名救援人员伤亡的惨剧。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军人对和平志愿者大打出手,牵动了有关各方的敏感神经。它不仅令国际社会为之震惊,为巴以间接和谈蒙上阴影,从而也使中东局势进一步升温。
  以色列袭击国际救援船队的野蛮行径,招致了国际社会的同声谴责。联合国安理会6月1日发表主席声明,对“以色列在公海对驶向加沙的国际救援船队采取军事行动期间,因武力造成的人员伤亡深表遗憾”,对这一事件造成平民死伤的行为表示谴责,并要求以色列立即释放被扣船只和被羁押人员。联合国人权理事会2日在日内瓦举行的特别会议上通过决议,以最强烈的言辞对以色列安全部队的粗暴行径予以谴责,并决定派遣一个独立的国际事实 调查组对该事件展开调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则要求以色列立即解除对加沙地带的封锁,称这一悲剧只是突出了严重存在的潜在问题,长时间对加沙地带的封锁导致反效果,是“不可持续的和错误的”。
  国际社会反应最为强烈的是土耳其。在袭船事件中,8名土耳其公民和1名美籍土耳其人被以军打死。事件发生后,土耳其立即针对以色列发表了措辞严厉的谴责,称土以关系遭到了“难以修复”的创伤。土政府宣布立即召回驻以大使,取消原定举行的三场联合军事演习,并敦请联合国安理会就事件召开紧急会议。值得指出的是,作为美国的盟友,土耳其是以色列在中东地区关系最紧密的唯一国家。作为伊斯兰国家的土耳其,曾多次调停巴以冲突和阿以纠纷。土耳其的立场,应该是以色列最为在乎的国际反应之一。
  在国际社会的反应中,值得关注的还有伊朗的表态。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代表6月6日表示,伊朗海军已经做好为国际救援船队护航的准备。他说,如果伊朗领袖为此下达命令,革命卫队海军将竭尽全力维护这些船只的安全。保护加沙无辜人民的安全是伊朗的责任。
  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国家的反应也十分强烈。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6月1日发表声明,宣布巴方将在巴土地上对国际救援船队的死难者举行为期3天的哀悼。阿巴斯2日在伯利恒会见到访的美国中东特使米切尔时,呼吁美国介入调查以色列袭击国际救援船队事件,并要求联合国成立“可信”的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哈马斯高级领导人哈尼亚6月1日强烈谴责这一事件,并将以色列的做法称为“海盗行为”。他还呼吁巴民族权力机构立即停止与以色列的间接和谈,同时希望国际社会对以色列加以制裁。
  同以色列有着外交关系的两个阿拉伯国家――埃及和约旦,分别召回了驻以色列大使。埃及总统穆巴拉克还于事发当天下令开放拉法边境口岸,准许人道主义救援人员以及医护人员进人加沙地带。阿拉伯议会联盟6月6日派高级代表团造访加沙地带,考察以色列袭击国际救援船队发生后的当地局势,声援遭受封锁的加沙人民。阿拉伯联盟秘书长穆萨也于6月13日首次访问加沙地带,强调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封锁必须被打破。叙利亚总统巴沙尔6月17日在大马士革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以色列袭击国际救援船队事件,扼杀了“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中东和平的机会”,并使导致地区战争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面对袭船事件给以色列带来的处境被动和外交孤立,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不得不提前结束对加拿大的国事访问,并推迟了原定对美国的造访。不过,内氏回国后首先为以军的行动辩护,称以色列“别无选择”,只能阻止那些试图打破加沙封锁圈的船队。他坚持认为,控制加沙地带的哈马斯将从伊朗获得足以打中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的导弹,而以色列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他还警告说,国际救援船的目的并不是向加沙地带输送物资,而是打破封锁。内氏还反对国际社会参与调查。
  以色列袭船事件,给奥巴马总统竭力促成的巴以间接和谈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继以色列坚持拒绝停建定居点的顽固做法后,再一次打乱了美国的中东战略。目前,巴以间接和谈虽然没有宣布中断,但事实上已经处于被搁置的状况。不过,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奥巴马在为以色列的行为进行辩护的同时,也在对内塔尼亚胡适度施压,称“加沙局势不可持续”。奥巴马还希望袭船事件能够成为推动巴以和平进程的契机。
  分析人士认为,国际社会对袭船事件的重视,折射了人们对以色列长期封锁加沙的不满和对处于悲惨境地的加沙人民的深切同情。袭船事件发生后,立即打破封锁已成国际社会的共同呼声。自2007年6月哈马斯武装控制加沙以来,以色列对加沙地带实施了严密封锁,只允许少量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物资运入。150多万加沙居民在生活物资和药品极度匮乏中煎熬。在遭遇全面外交孤立和国际压力,特别是奥巴马政府为推进巴以和谈而施加的压力的情况下,以色列的顽固立场已有松动迹象。以内阁6月17日宣布部分放松对加沙地带的封锁,同意一些民用物资在国际监督下运入加沙。虽然此举还不足以还加沙以“自由”,但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那里的人道主义危机。不过,如果以色列的立场松动仅是“缓兵之计”,那么,巴以间接和谈的阴影不会散去,巴以冲突还会进一步升级。如果加上伊朗的可能护航及其可能出现的伊以碰撞,中东局势将可能更加紧张,中东地区重燃战火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伊拉克的安全局势仍不乐观
  
  随着2009年6月底驻伊美军从伊城镇撤出,作为中东三大热点之一的伊拉克问题似乎有所降温,伊拉克反美武装的活动已经大大减少,伊安全局势有所好转。但由于大选后新政府迟迟不能产生,加之驻伊美军部分撤军的临近,“基地”组织和反美武装的活动有所抬头。进入4月至今,巴格达暴力事件数量急剧攀升,人员伤亡惨重。未来伊拉克的安全局势不容乐观。
  伊拉克战后的第二次议会大选,已于2010年3月7日举行。在325个席位的争夺中,前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领衔的“伊拉克名单”以91席胜出,现总理马利基为首的“法治国家联盟”以2席之差屈居第二。由于无一党派取得宪法规定的超半数席位的优先组阁权,未来的伊拉克只能由不同党派联合执政。经过3个多月的党派合纵连横,伊拉克的新政府至今仍未诞生。选举后出现的长时间政治权力真空和激烈的政治斗争,为暴力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致使伊安全形势逐渐恶化。各种迹象表明,伊拉克各类武装分子依然非常活跃,他们有能力继续制造各类袭击事件。
  造成伊拉克安全局势恶化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即将部分撤军。根据美伊达成的协议,美军战斗部队将于2010年8月底前全部撤离伊拉克,只留下5万非战斗人员,继续为伊安全部队提供支援与顾问服务。驻伊美军最高司令奥迪尔诺4月19日表示,美军战斗部队将按照原计划全部撤离伊拉克。他说,目前约有9.5万名美国军人在伊拉克,预计2010年夏天结束时,驻伊美军人数将减半。一般认为,美军撤出伊拉克前后,将是伊拉克反美武装的最后机会,也是“基地”组织兴风作浪的最佳时机。从现在起,伊拉克的安全形势必将日趋恶化,从而影响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促使中东局势升温的三大要素正在发酵。伊朗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伊核博弈方兴未艾,袭船事件酿成的地区紧张局势尚未缓解,伊拉克安全局势将随着国内政治斗争的激化和美国的部分撤军而继续恶化。中东局势将会泛起更大的波澜。
  
  (责任编辑:李瑞蔚)

相关热词搜索:中东 局势 波澜 中东局势又起波澜 中东局势最新消息 中东局势分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