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安全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在世界各国竞争性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条件下,中国成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最集中地区。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FDI(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大规模地流入和日益重要的影响力,也引起了跨国公司是否危及了国家经济安全的担忧。全面科学评价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对于中国制定下一步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综合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阐述了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特征与未来发展。结合中国对外开放实际,从战略和敏感部门、技术和产业等视角,冷静地分析了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对策与措施。
  
  跨国公司发展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
  
  (一)跨国公司的发展概况及作用
  跨国公司作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载体,其数量不断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大约有3.7万家跨国公司,分支机构17万家。目前,全球跨国公司约有6.4万家母公司,其所属的分支机构约90多万家,平均每家跨国公司拥有15个国外分支机构。2006年,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总产值4.86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10%。
  如今,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投资流量占世界固定资本形成的7.3%,投资存量达到12万多亿美元。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的总资产达51万亿美元,分支机构的跨国界生产达到4.86万亿美元,约是全球GDP的10%。跨国公司分支机构的出口为4.7万亿美元,约占世界出口总量的35%。由跨国公司体系生产的产品总值约占世界GDP的四分之一;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销售额为25.18万亿美元,是2006年世界出口总值(14.12万亿美元)的近2倍;跨国公司所进行的研发活动占全世界研发活动的75-80%;另外,跨国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还创造了7263万个就业岗位。由此可见,跨国公司是当今最重要的组织国际化生产和服务国际市场的主要载体。
  
  (二)大型跨国公司的国际化发展
  大型跨国公司在实力方面超过许多国家。2005年,世界前100个经济实体,有47个是国家,53个是跨国公司。近年来,世界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国际化趋势不断提高,最大的跨国公司通常是国际化经营水平最高的公司。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统计,无论是国外资产、国外销售还是国外就业人数,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的三项指标都显著提高。跨国指数2003年为55.8%,2004为56.8%,2005年59.9%。国际化指数也是衡量跨国公司国际化水平的另一指标,它代表跨国公司的海外分支机构占总分支机构的比例,2003年为65.6,2004年为65.9,2005年提高到69.5。
  更为重要的是,当今国际分工的本质是由大型跨国公司主导的分工,一个地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分工的地位和作用,根本是由跨国公司来决定的。而且,一旦分工和格局形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很难改变。所以,一个地区吸引到大型跨国公司的实质性投资项目,使其成为跨国公司全球运营中的一个战略节点,对于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
  
  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特征与未来发展
  
  (一)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特征
  过去30年来,全球跨国公司直接投资额持续增长。从20世纪70年代的800亿美元,上升到80年代的2000亿美元,2000年达到历史高峰1.4万亿美元,然后,出现了历史性的回落。2004-2006年出现了强劲增长。2006年,FDI流量超过1.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38%。
  目前,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呈现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来源国和接收国高度集中。
  国际直接投资世界各国均积极参与,但主要的资本流出国和流入国十分集中。例如,在FDI接收国方面,2003年前10个国家吸收FDI占全球总量的55.3%,2004年为62.7%,2005年是66.0%,2006年占58.3%。2006年吸收FDI最多的国家分别是美国1754亿美元、英国1358亿美元、法国811亿美元、比利时720亿美元、中国694亿美元、加拿大690亿美元、中国香港429亿美元、德国429亿美元、意大利392亿美元、卢森堡293亿美元、俄罗斯287亿美元。
  从FDI的流出国来看,集中度更高。2003年前10个国家FDI流出占全球总流出量的79.4%,2004年为76.8%,2005年为77.9%,2006年为71.0%。2006年输出FDI最多的国家分别是美国2166亿美元、法国1150亿美元、西班牙897亿美元、瑞士815亿美元、英国795亿美元、德国794亿美元、比利时630亿美元、日本507亿美元、加拿大452亿美元、香港435亿美元、意大利420亿美元。
  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迅速成长,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例如,2006年巴西对外投资282亿美元、中国212亿美元、印度97亿美元、俄罗斯180亿美元、墨西哥58亿美元。
  第二,行业分布不均衡,服务业吸收FDI占主导地位。
  从FDI的构成来看,世界越来越多的FDI流入了服务行业。例如,从FDI存量看,1990年服务业FDI占全部FDI的比例为49%,2002年上升到60%,2005年为61.9%,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比例仅为25%。从FDI流量看,1997年,服务业FDI流入量占世界FDI总流量比例为47.7%,1999年50.3%,2001年63.3%,2004年上升到大约70%。2003-2005年期间,初始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吸收外资的平均比例分别为13%、24.8%和62.2%。发达国家是这样,发展中国家也呈现同样格局。
  从服务行业利用外资的内部构成来看,传统服务业所占比例不断下降。例如,金融服务业1990年占服务业利用外资的40%,2003年下降到29%;贸易1990年占25%,2003年降到18%。与此同时,新兴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比例逐渐上升,电信业1990年为3%,2003年上升到11%,商业服务1990年为13%,2003年达到26%。除此之外,外资的非股权安排例如委托管理、合作企业、特许经营、BOT方式等,逐渐在服务业兴起。
  自然资源导向型FDI继服务业之后成为全球FDI新的增长点。该产业扭转了多年来占全球吸收FDI比重持续下降的局面,所占全球吸收外资比重持续上升。
  第三,跨国并购成为跨国公司的主要投资方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已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1992年跨国并购出售额为792.8亿美元,1995年达到1865.9亿美元,2000年达到了最高峰11438.2亿美元, 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14095.7亿美元的81.1%。此后3年,跨国并购稍有下降,2005年恢复到7163亿美元,占FDI流入总量的78.2%,2006年为85.4%。
  发达国家是参与跨国并购的主体,占世界出售额和购买额总额的80%以上。但总体发展趋势是参与国不断增多,原来跨国并购仅由少数发达国家参与,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走上了跨国并购的舞台。
  跨国并购主要发生在服务行业,以并购额计算,1991-2005年,年均第一产业占7.5%,第二产业为37.5%,服务业占55.0%。2006年,全球跨国并购交易6974件,其中初始产业占6%,制造业占30%,服务业为64%;从跨国并购交易总额看,2006年初始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所占的比例分别是10%、31%和59%。在服务业的跨国并购中,金融业、运输、仓储和通讯业、商务服务业、水、电和天然气及贸易等行业并购最为突出。
  跨国并购与新建投资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有所不同,人们通常认为,通过新建投资方式进入的FDI对东道国经济是有益的,而通过并购方式则不同。
  跨国并购和新建投资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涉及到资产从本国人转移到外国人手中,开始之初不会增加东道国的生产能力。这就容易引起人们对跨国并购产生的资源转移、裁员、资产剥离(包括技术和创新能力剥离),尤其是对市场结构和竞争产生不利影响的担忧。进而担忧侵害国家经济主权、削弱民族企业以及失去对国家发展方向和实现社会、文化和政治目标的控制。
  事实上,无论跨国公司是以新建投资方式还是跨国并购方式进入,它们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没有本质性差别,从长期来看,这两种进入方式对发展的影响几乎是一样的。
  
  (二)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前景展望
  未来全球跨国公司的投资前景乐观,将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因为:
  第一,在宏观层面上,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强劲,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预期未来GDP仍将保持增长态势。经验表明,GDP增长与FDI的全球流动关系密切,呈现稳定的正向关系,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将有利于FDI的流动。
  第二,在微观层面上,跨国公司盈利状况普遍趋好,它的盈利情况预示着未来一两年企业运作和扩张的资本比较充足。
  第三,政策发展前景方面,全球FDI政策和立法的发展趋势继续朝有利于投资的方向发展。大部分新的政策变化(大约占政策变化总量的80%)都是有利于吸引更多的FDI。另外,争夺FDI的竞争还在继续,其中包括采取积极主动的投资定位和财政激励手段,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或者正在降低公司所得税。提高东道国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是推动这些政策调整的主要动力。再者,近年来,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政策也出现了二元化现象,即激烈的FDI竞争与日益增强的FDI保护主义同时存在。
  2007年全球FDI继续增长,估计2008年稍有下降,2009-2011年恢复到稳定增长,2011年全球FDI流量将达到1.6万亿美元。
  
  (三)关于中国吸收跨国公司投资的前景
  尽管全球直接投资总体规模不断扩张,但各国吸引的外资份额并不均衡。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前景调查》显示,南亚、东亚以及东南亚是跨国公司最青睐的投资地区,领先于北美和欧盟。全球前五个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包括中国(52%的反馈认为)和印度(41%),分别为第一位和第二位。越南位居第六位(12%)。2006年,中国继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加拿大之后,成为第六位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总体判断,中国吸收外资的前景乐观。
  
  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
  
  在世界各国竞争性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条件下,中国成为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最集中地区。跨国公司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FDI持续大规模地流入和日益重要的影响力,也引起了跨国公司是否危及了国家经济安全的担忧。全面科学评价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对于中国制定下一步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国家经济安全有多个定义,国家经济安全受到威胁是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一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受制于别国的控制和左右,失去了发展和管理本国经济的主动权。跨国公司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威胁,表现在多个方面:第一,战略或敏感部门被跨国公司所控制;第二,国家重大核心技术受到跨国公司的挤压,关键技术源头和创新能力丧失,技术上严重依赖于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垄断多个产业,市场经济被扭曲。
  
  (一)跨国公司与战略和敏感部门安全
  所谓战略和敏感部门主要指如军事、能源、文化等特殊行业。实际上,跨国公司不会通过这些部门对一个国家产生威胁。因为,几乎所有的国家,在敏感部门都禁止跨国公司进入。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允许跨国公司进入所有的行业,在国际投资协定和各国产业投资指导目录中,每个国家都对跨国公司的行业准入有明确规定。中国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列举了禁止外资进入的名单,因此,跨国公司对中国敏感部门的安全威胁是不存在的。但也不能以经济安全为由,保护本来不该保护的国内一些特殊的部门。
  
  (二)跨国公司与技术安全
  跨国公司对中国的技术安全影响主要表现为技术依赖。技术依赖常常导致东道国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在制定国内技术发展战略时丧失主动权。一个客观情况是,跨国公司占有世界R&D的75-80%,控制着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方向,既是技术研发的投资主体,也是技术成果的拥有者,先进技术的国际转移和扩散,都与跨国公司密不可分。
  中国要想以更快速度实现技术进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一是在R&D投资方面,采取比发达国家更多的投资;二是借助外部技术资源,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一切领域都独立地开发自己的技术。
  借助于外部技术资源,离不开跨国公司。事实上,跨国公司对国内技术发展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跨国公司的进入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许多技术后进国家正是由于跨国公司的溢出效应,大大加快了国内技术发展的步伐,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可能对当地的技术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0多年来,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全球的大型跨国公司绝大部分都已在中国投资,客观上为中国积极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创造了有利条件。如何扩大跨国公司的积极效应是当前中国技术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我们认为,中国的技术发展战略应当是三种技术发展模式:技术模仿、技术合作、独立研发同时并用,互相补充,协调发展。
  总之,从技术安全角度,跨国公司对中国技术安全的威胁是客观存在的,短时期内无法改变,跨国公司对中国 的技术进步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不能因为跨国公司有可能对中国技术发展构成威胁而关闭吸引之的大门。
  
  (三)跨国公司与产业安全
  从产业层面上,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行业的控制和支配上。根据跨国公司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及其占该行业的比例,结合该行业跨国公司的数量,可以大致估算跨国公司对中国不同行业的控制和安全威胁情况。
  本文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分析规模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占中国工业企业的比例,分别从跨国公司企业数、总资产、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主要业务收入、出口额和就业7个方面评估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影响力,并将其影响力划分为5个档次:10%以下、10-30%、30-50%、50-70%和70%以上。
  在产业选择上,根据1级产业目录划分,选择了三个1级产业作为研究对象,分别是(1)采矿业;(2)制造业;(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了较详细地评估跨国公司的影响力,针对三个1级产业目录,细分至4级行业,共包括523个具体行业。
  跨国公司的影响力划可分为:
  (1)不具影响力行业有:10%以下;(2)具有影响力行业:10-30%;(3)具有重要影响力行业有:30-50%:(4)控制行业:50-70%;(5)高度控制行业:70%以上。
  研究结果表明,跨国公司对中国的产业控制水平如下:
  (1)跨国公司对中国行业影响不大的行业约占19.5%:
  (2)跨国公司对中国具有一定影响的行业约占32.7%:
  (3)跨国公司对中国具有重要影响的行业约占25.3%:
  (4)跨国公司对中国具有行业控制力的行业约占13.7%:
  (5)跨国公司中国拥有高度控制力的行业约占8.9%。
  
  (四)产业安全标准与结论性评述
  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安全是否已经构成威胁,需要一个清晰的安全标准问题。安全的标准与一系列因素有关:
  第一与产业有关,不同产业对安全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产业分布看,外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服务业外资比例较低,与世界FDI流动的行业分布差距较大。中国的部分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仍然需要大量外资。
  第二与区域有关,不同的地理位置,对FDI的需求也不同。从区位分布看,中国东中西部地区FDI存量差距极大,31个省市之间利用外资的业绩和潜力也存在明显差别。
  第三与国家规模有关,国家经济规模不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不同,对跨国公司的影响力评估标准都应该有所区别。
  目前,没有统一的对外资影响力的评估标准,各个行业究竟多少外资比例是适宜的,多大外资比例是过高或过低,缺乏统一的划分标准。作为世界著名的国际直接投资专家邓宁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其发展路径应与新加坡、荷兰这样的小国不同。小国的外资产值可能会占其制造业和服务业产值的70-80%,而像美国这样的大国,其外国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只有15-20%,中国应该遵循美国的发展道路,外国直接投资对美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作用。每个国家都要努力提升本土的资源和能力,并且对其关键部门保持全部所有权。”
  总而言之,跨国公司对中国总体的产业影响力是有限的,被外资绝对控制的部门较少。虽然有些行业被外资控制,但每一个细分行业都存在数百家跨国公司,市场结构非属完全垄断。从跨国公司控制的细分行业看,也非属国家战略或敏感行业。由此,我们认为,中国利用跨国公司投资总体规模较大,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但总体影响并没有超出合理范围内,说跨国公司从产业视角危机国家经济安全言之过早。
  
  扩大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对策与措施
  
  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于区位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术界过去30多年的研究表明,只要提供适宜的制度框架和宏观经济政策,外商直接投资和跨国界信息与技术流动,就能够帮助一个国家和地区快速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经验表明,GDP增长与FDI的全球流动关系密切,呈现稳定的正向关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的研究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达到2-2.5%。
  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竞争是全球性竞争。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无不将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作为其优先政策目标。
  目前,尽管国内对利用外资的政策存在争论,但积极、合理、有效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仍应成为中国坚定不移的指导方针。因此,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不是外资是多是少、是好是坏的问题,而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在有利的国际背景下,如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问题。
  
  (一)目标锁定主要母国/地区,积极开展投资促进工作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研究结论,在东道国提供激励政策的自由化变革、目标导向和投资促进等措施,目标投资促进成为最重要、最有效的吸引FDI的措施。一方面是因为许多国家的外资政策已经比较开放,激励措施在吸引FDI中作用也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资源型促进也越来越受到资源局限性的约束。因此,在竞相吸引FDI的措施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认识到,有效地吸引FDI,需要结合本地区的比较优势,强化吸引外资时的目标导向。
  目标促进是指政府的投资促进不是针对所有行业、所有来源地和所有投资方式的FDI,而是采取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措施,选择部分行业、部分来源地和部分投资方式的FDI,吸引某些有利于其经济发展的关键部门中的FDI,并通过转移技术、增加就业、资本积累等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各个地方需要根据区位优先发展目标,针对不同产业和企业的特点,满足其生产经营和当地配套的具体区位要求。洞悉跨国公司不断变化的区位战略,致力于提高或改善决定FDI的基本经济因素。
  
  (二)主导产业规划与特色载体建设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需要合理、可行。通常,主导产业的选择依据三项指标:一是产业基础比较好,基本具备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二是具有大型跨国公司大型投资项目的存在;三是区位拥有支持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拥有竞争力的要素供给。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定位越清晰,目标越集中,效果就越好,发展就越快,竞争力也越强。
  统计表明,5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最好的开发区通常是主导产业鲜明而集中的地区。天津、昆山、苏州、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结构表明,无论开发区规模如何,实际支撑开发区发展的主导产业都是一枝独秀的主导行业,因此,集中选择优势产业,不是发展所有的新兴的知识密集型现代产业,而是切实根据当地要素禀赋和产业基础,选择1-2个主导产业重点发展。
  
  (三)政府效能建设与投资后服务提供   通过对昆山543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昆山吸引外资的首要因素是地理位置优越(53%);第二是政府主导招商引资活动,对外资企业服务好(51%);第三是产业聚集,规模经济显著(37%)。由此可见,对跨国公司提供周到的服务,特别是投资后服务是决定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投资后服务是投资促进的重要环节,周到的投资后服务,不仅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还会直接产生“增资效应”和“示范效应”。在大的区位环境基本相同条件下,政府效率成为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决定因素。
  政府在为跨国公司提供服务方面,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空间。投资后服务提供是当地政府的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需要塑造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第二,服务提供涉及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因此各部门的协调成为影响服务效率的关键;第三,服务提供重在落实,因此,政府对于服务的内容应透明、公开,建立服务提供承诺机制和投诉机制。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率先实行的政府以契约的形式,将向跨国公司提供服务的内容和方式等各项条款固定下来,为跨国公司提供了一个稳定、透明、可预期的经营环境,解除了企业的后顾之忧,极大地鼓励了跨国公司在当地增资扩股、利润再投资的积极性。他们创办的全方位、全过程、宾馆式、个性化服务,以及建立重点服务企业台账,建立结对联络机制,实行限时办结制等,成为全国效仿的提供投资后服务的楷模。
  
  (四)大力吸引服务业跨国公司投资
  服务业利用外资潜力极大。当前,服务业跨国投资增长迅速,服务业跨国购并大潮迭起。在500强跨国公司中,共涉及51个行业,其中28个属于服务行业,从事服务业的跨国公司有281家。从未来发展趋势看,生产的国际化将进一步带动服务业国际化的增长,信息技术的进步为服务业的全球化与跨国转移提供了技术支持,世界各国服务业政策的自由化变革也为服务业的全球化创造了政策保障。
  在吸引服务业跨国公司投资方面,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1、调整引资行业结构,大力吸引生产性服务业外资,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如现代物流服务、金融保险服务、法律服务、教育培训服务、信息服务、人力资源配置、工程技术服务等。
  2、在引资过程中关注服务业的离岸外包现象,寻找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和外包机会,注重新型服务业带来的引资机会。
  3、在发展服务业的同时,需要协调区域内的分工,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发展部分服务产业。
  4、针对限制吸引服务业外资的影响因素,切实改善投资环境。
  5、创建特色服务业园区,提供专项优惠政策。
  
  (五)提供适宜激励,强化投资后管理,注重投资后获益
  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的最终目标不是为外资而外资,而是通过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促进和带动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中国在新一轮国际分工过程中居于有利位置,全面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政府、社区、居民、劳工、环境全面和谐与发展。因此,在制定有关吸引跨国公司的政策和措施方面,需要注重跨国公司投资后能够使区位政府获得更多受益的机制。
  1、适宜使用激励措施。提供激励是政府向投资企业提供的具有经济优势的措施,有助于提高投资收益率,降低企业成本或风险,鼓励其按照某种方式经营。例如吸引新的外资到特定地区(区位激励),使当地的跨国公司承担相应的培训、研发和出口功能(行为激励)等。激励措施作为扩大吸引跨国公司的重要手段,是一种全球现象。许多公司通常不把激励作为投资决策考虑的因素,它只能使具有吸引力的区位变得更具吸引力,金融和财政激励措施仅仅是区位综合优势蛋糕上的糖衣。
  通过对543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表明,激励成本约占引资额的40%,是一个成本高昂的激励。在主要激励性措施中,所得税减免最为重要,其次是出口退税和进口设备关税减免,土地优惠对外商来说,是影响最小的一项激励措施。
  在向跨国公司提供激励措施时,需要精心选定对象,将目标锁定于本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考虑提供激励的必要性、激励成本、激励工具、激励方式、激励时间和激励动机,特别是需要区分区域激励和行为激励,并对激励的效果跟踪评估。
  2、促进跨国公司与当地产业关联。关联是指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之间通过市场关系所长期形成的一种供给方面的契约。依靠这种契约关系所形成的关联,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区位内企业竞争力的提高非常重要。通过关联,大量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从跨国公司转移到当地企业。这样所在区域企业就有可能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逐步提高自己的有效竞争能力,从而引起所在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质性改变。因此,如何促进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的关联成为所在区域制订外资政策的目标和核心。另外,大量关联企业的存在,也有利于增强吸引跨国公司的吸引力,因为产业聚集效应是跨国公司寻求的关键优势,并且,也有助于有效防止跨国公司的投资转移现象。
  国际经验的研究表明,政府在协助建立和深化关联的过程中,第一可以提供信息、牵线搭桥,以此帮助当地企业与外资企业建立关联;第二可以在技术提升、培训和资金援助等方面提供帮助。
  3、建立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绩效评价体系。为了鼓励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在积极为跨国公司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与周到服务,帮助跨国公司快速成长的同时,有必要考虑建立跨国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规模指标、效益指标、土地使用指标、劳工就业与保护、环境影响、技术水平、能源消耗指标、产业关联指标,以及企业税收和社会责任指标等。
  4、推动跨国公司在华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公司社会责任核心是指企业不仅要追求股东的经济利益,还要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注重相关者利益,特别是劳动者利益,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维护经济可持续发展。自觉地承担公司社会责任,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几乎所有的大型跨国公司都在积极追求成为形象良好、承担责任的社会公民。加强公司社会责任建设,也符合中国新时期的外资政策目标,是扩大从外资中获益的重要途径。
  为了推动跨国公司在华的社会责任行为,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措施:1、制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社会责任标准和行为准则。2、审核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规定和执行控制措施,督促企业建立一套完整的履行社会责任机制。3、要求跨国公司出版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公布有关社会责任行为信息。4、建立跨国公司在华履行社会责任的激励机制:包括荣誉激励、政策激励、政府采购优先等。5、鼓励民间机构、中介组织对跨国公司社会责任行为落实的监督。6、加强理论研究。无论是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标准制定、机制设计、社会监督、部门协调、行为评价、行业特征与分类指导等,需要研究先行,因此应该加强对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培训。
  
  责任编辑 肖雪晴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经济 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安全 研究经济全球化的目的 跨国公司名词解释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