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三公消费” 中国三公消费

发布时间:2020-03-19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今天的公款吃喝费用,很大一部分是用于迎来送往,所谓公务接待费,是财政预算的重要一块。但是在古代,衙门公账上没有公务接待的预算,所以陪送领导,让地方官员们不堪重负。   
  近来,中央部分部委相继公开了“三公经费”账单,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事实上,自古至今,抑制公款消费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过,作一盘点,或许有些启示。
  
  公款吃喝
  迎来送往让地方官员不堪重负
  “食色,性也”,历史上有无数饕餮之徒,想方设法满足口腹之欲,所以在一些人看来,反对公款消费的第一要务,是与公款吃喝作斗争。
  在今天,“四菜一汤”已成为勤俭的代名词。据说,这是朱元璋的发明。跟历朝皇帝相比,朱元璋日子过得还是非常俭朴的,一方面,朱元璋称帝之后,面临着一个经历多年战火蹂躏之后的一穷二白的大明王朝,需要节俭度日;另一方面,朱元璋穷苦出身,当年甚至做过乞丐,什么苦没吃过?君临天下之后,对物质要求还是比较低。坐了天下,发觉有公款吃喝的苗头,于是趁马皇后过生日,召集群臣,吩咐上菜:第一道菜是炒萝卜;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道两大碗青菜;最后一道是葱花豆腐汤。众臣不解,朱元璋解释,“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丞相”“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如日月”。于是“四菜一汤”就这么诞生了。
  事实上,皇室是花天酒地的大户,历史上最著名的公款吃喝之一,当属“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朱元璋与马皇后是异数,从《南京太常寺条》祭祀孝陵的祭品单中看,总少不了韭菜、荠菜、芹菜、茄子、苔菜、竹笋、芋苗这些农家土菜,应该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生前常吃的,这对同患难、共富贵的夫妻,节俭不假。
  今天的公款吃喝费用,很大一部分是用于迎来送往,所谓公务接待费,是财政预算的重要一块。但是在古代,衙门公账上没有公务接待的预算,所以陪送领导,让地方官员们不堪重负。
  古时等级森严,下属往往为接待好上级,什么招式都使得出来。明朝南京兵部主事管志道回忆说,他在乡里做生员时,曾经亲眼看见一位县令百般向前来视察的巡按献媚,拍马屁一直拍到马桶上,甚至到了用貂皮来装饰尿壶、将缎褥铺在厕所里的程度。
  当然,也有敢于挑战潜规则者,著名的清官海瑞就是一位。他出任浙江省淳安县知县时,在公务接待方面严格照章办事――一般官员的伙食费、下程路上的伙食费、下程用船用夫,合计不过五六钱银子,约一百四五十元人民币。如果上司驾到,另加一只鹅、一只火腿,市价二钱银子,再补充五六分银子的蔬菜,合计不过200元人民币。中央的部级离退休干部路过,也按这200元的标准办理。海瑞认为,这个标准足以保证客人吃得可口了。
  海瑞这个规定一出,得罪了不少人,不过他铁面无私,后来上级就索性不来淳安了,这事对海瑞的仕途颇有影响。嘉靖四十年(1561年),海瑞任满升迁的49岁关口,被平调江西兴国,到一个更穷的地方继续当知县。
  
  公车消费
  恢复官员坐轿的“好处”
  
  “公车”也是公款消费的一大块。这两字出于《史记?东方朔传》:“朔初入长安,至公车上书,凡用三千奏牍。”汉代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的举人。
  古代没有汽车,公车就是马、马车,还有轿子,以及船。虽然有话说“安步当车”,但“出无车”却从来被士大夫之流视为奇耻大辱,《战国策?齐策》中冯谖就埋怨过:“如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不过,古代官员们更喜欢坐轿子,轿子在中国传统中有太大太多的暗示意味,例如,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把小车叫做“轿车”。轿子最早叫“肩舆”或“平肩舆”,古时轿分官轿和民轿两种。官轿是皇家、官员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坐轿者身份不同,所乘的轿子也不同。百姓见之,必须肃静、回避。所用轿夫也分等级,官越大,抬轿的人越多。一般七品官多为四抬,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乘八抬,皇帝出宫时是十六抬,自然是最高的规格。
  不过,并非一开始官员就能坐轿。唐和北宋的官员一般不许坐轿。南宋高宗赵构南渡以后,因为江南多雨,道路泥泞,才允许朝官乘轿,但还规定祭祀时骑马,上朝时乘轿。从此,轿子才开始在官场中使用起来。但到明初,对乘轿仍有种种限制,规定“国朝文武大臣皆乘马,自景泰以后,例许用轿。勋戚一品,惟年老宠优者方敢陈请,其他则不允许”。但在交通不便的南方山区,它还是一种使用较多的代步工具。明中后期以后,轿子才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重要代步工具。
  当今天公车购买、维护费用成为一个巨大数字之时,不少人开玩笑说要恢复官员坐轿的习惯,他们认为,官员坐轿子有几大好外:一是环保低碳,迎合了目前的世界主潮流;二是增加就业率,司机一个人,轿夫几个人,等等,最大的好处当然是节省经费。与动辄几十万的豪华车相比,一顶轿子至多不过几万元,而且轿子不用加油,维护成本极低。
  这当然只是调侃了。
  公款旅游
  当胡总督的公子遭遇海瑞
  “三公”还有“一公”是公款出境,古代中国官员很少有出国的,他们更多是到各地公务出差,顺便公款旅游。
  古代交通业和接待服务业不发达,行旅服务经济短缺。因此,自秦汉时期起即建立了政府接待制度,由官办驿站和地方官府负责过往官员的接待服务。驿站所需要的物资、经费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负担。有唐一代开始,除了中央政府设置的招待所“驿”,地方政府还设置称之为“馆”的地方政府宾馆。
  古代规定很严格,官员利用驿站需要经过批准,持有特殊的通行凭证,过往官员凭通行凭证可以得到相应于身份秩级的待遇。同时实行消费等级制度,驿站按规定的接待标准接待过往官员。官员身份秩级不同,饮食、住宿、车马的接待标准不同。
  不过,再好的规定也有人钻空子,或者破坏。一些高干子弟,没有权力享受服务,但照样一路作威作福,什么待遇都少不了。
  还得再讲一下海瑞的故事,他就让高干子弟碰了大钉子。他任淳安知县期间,有一次,总督胡宗宪的公子路过淳安,被淳安驿丞(近似招待所所长)的接待方式激怒,将所长倒吊了起来。不过海瑞也不是吃素的,他也大怒,下令将胡公子关押起来,银子没收,上报胡总督,说您在通知中明确指示不许大操大办地搞接待,现在却有人冒充您的公子招摇撞骗。海瑞请示如何处理,闹得胡总督有苦说不出。
  但毕竟海瑞这样敢于坚持原则的人太少,驿站接待制度产生许多弊端。超范围、超标准接待,擅自乘驿,给驿泛滥,利用公驿恣行享乐、靡费公帑,献媚取容、贿赂诛求,十分普遍,成为吏治腐败的一个重要方面。巨大的接待费用,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古代 三公 消费 中国古代的“三公消费” 中国古代的三公消费 中国三公消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