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遗民间文学之熊知县故事 非遗民间文学包括哪些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熊知县破风水”是一个系列故事,从明末到民国,曾在长兴各乡镇广泛流传。那时侯,民间的传播手段就是依靠口耳相传,由于没有文字依据,民间文化人所讲述的故事不完全一样,但基本的故事情节相同:长兴本来是一块风水宝地,有三斗三升芝麻官将从长兴这块土地上养育出来,可是,自从来了个熊知县,长兴的好风水都让他给破掉了,从此以后,长兴就出不了一个象样的高官。
熊知县为什么要破坏长兴的风水呢?
据说,熊知县刚到长兴担任知县的时候,曾遇到长兴地方上一个很有地位的人物,熊知县在他面前吃了一个亏,于是怀恨在心。他觉得长兴人太高傲了,一旦让他们得势,以后局面将不可收拾,那么怎样才能既压制长兴人,又不至于引起百姓反抗呢?熊知县就采用破坏长兴人风水的办法,让长兴的子孙后代世世不得显贵。
得罪熊知县的地方权势人物是谁?有人说是顾尚书,有人说是臧顾渚。话说顾尚书是明朝弘治十八年时候的一位进士,曾担任过云南巡抚,后来又在南京担任过刑部尚书,但顾应祥出生于1483年,熊知县出生于1579年,两人相隔百年,不会有谋面的机会。臧顾渚就是臧懋循,臧懋循出生于1550年,根据史料记载,臧懋循,字晋叔,号顾渚,浙江长兴鼎甲桥人,万历八年(1580)中进士,先任荆州教授,后迁任南京国子监博士。他通晓五经,性情放诞,不屑于封建礼法拘束,又不满朝政,曾用诗文鞭笞流弊,受到朝臣弹劾,万历十三年罢官回家。回乡后隐居顾渚,以卖文为生,专事元曲研究。这样一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大才子,本来就不喜欢摧眉折腰事权贵,年龄又比熊知县大一辈,完全有可能在言语之间得罪了熊知县,让熊知县心怀不满。
民间传说中,熊知县破掉了长兴那些风水呢?四百年间,各地众说纷纭,言之凿凿,几乎每个乡镇都有风水被破坏的传说――
――位于长兴县白溪村的朱家祠堂建成于明朝,朱氏后人都奉理学家朱熹为自己的上祖。熊知县每晚出去赏月,发现东北角总是隐隐传来读书声。他问绍兴师爷,得知那边就是朱家祠堂,据说,若干年后要出三斗三升的芝麻官。熊知县一听,担心长兴人要盖过自己,就想破朱家的风水。于是他就在县城北门的护城河上造一座金莲桥,桥南高筑一座金莲塔,在月光映照下,塔影透过金莲桥和护城河,象是一支箭搭在弓弦上,正对着朱家祠堂。后来,朱家果然渐渐衰败了。
――虹星桥镇宋高村东北角有一块“二龙戏珠”宝地。熊知县就动工垫塞河流,筑道路改变地形。但民工无法施工,每次劳动,过夜之后,挖掉的泥土又会涨满,恢复原状,一连数次,无不如此。熊知县的师傅是个风水先生,就问师傅是什么原因,师傅说:“这地方下面有一条龙,可在收工时候,把民工的一百把铁耙扎在泥巴里。”熊知县就让民工照着做。第二天,民工的铁耙拔出泥土,每把的铁齿上面都沾有血迹,还看到有一股血水直向下游流去,一直流到一座桥边,人们就把这座桥叫做红血桥,现在已改名为虹星桥。而宋高村所在的龙脉也被切断了。
――小梅口是长兴和湖州交界的地方,熊知县来到小梅口,见山顶上好像有一根南瓜藤,一直往下爬到小梅口,那一个个大岩石就像大南瓜一样,他知道这个地方风水极好,非破除不可,就带了许多人,在似瓜藤的地方挖了一个个大坑,挖出几千斤石头,后来再看,那根南瓜藤就好像枯死了一样。据说这个地方的风水就是被熊知县破掉的。
――小梅口有个村子,村里的人经常见到有龙升腾在村子上面。村里人不知是祸是福,向县里报告,熊知县就来实地察看,见这里果然是真龙风水,就告诉村里的人说,只要在村子和太湖之间筑一条石埂,龙就不会出来了。村里人就照办,后来果然不见龙影。大家千恩万谢,说全靠熊知县。但从此以后,村里万事不顺,再出不了一个当官的。原来这条龙无法进入太湖,被困死了,这风水被熊知县给破了。
――洪桥南阳村有一个叫猪婆坟的地方,据说南阳村那里只要有了孕妇,每到晚上,远处的人也能听到小孩子读书的声音。熊知县一听说,就乘夜深人静时来到南阳村,果然听到冥冥中有读书声。他循声查访,发现一个叫猪婆坟的地方,晚上会有一些小猪出现,它们偷偷到下面的河里去饮水。熊知县知道这是一个地方的灵气,第二天,派人在猪婆坟和小河之间砌筑了一道石栏。后来,猪婆坟里的小猪因为喝不到水,都渴死了。而这个地方的孕妇,也因为灵气被破坏,肚子里的小孩经常胎死腹中。当然,这里的晚上不再有读书声了。
――新塘地处箬溪的入湖口,以前湖边有一座大石桥横跨箬溪,在大桥的南面,有一条道路直通南面,好象旗杆一样,东面有一个小田斗,呈三角旗形,熊知县这天来到新塘,在大桥上望到南面,见这个地方旗帜鲜明,不由心旌摇动,觉得非破掉不可,就命人在旗杆处建造一座牌坊,压住这面旗帜。结果,这个地方也给破掉了。
――白岘乡访贤村地处三省交界,熊知县得知这里山势雄伟,景色秀丽,有青狮(狮子山)、白象(五通山)把头,金鸡、凤凰把门,怀疑有显贵贤达出世,就特地前往,以访贤为名,在金鸡和凤凰两个地方建造亭子(意为让风水停滞),又在附近遍地打井(据传有一千多口),破坏这里的风水。这就是现在金鸡亭、凤凰亭以及千井湾地名的由来,访贤的地名也由此而来。
这是民间传说中的熊知县,那么历史上的熊知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呢?
熊知县,本名熊明遇(1579~1649),字良儒,号坛石,江西进贤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万历三十年任长兴知县,年仅二十三岁。到任不久,就和“三老”商议,筹粮米、募壮丁,开通内、外河道。兴修水利,奖励农商;又订立漕规,革除旧弊,政绩十分突出。筑金莲塔(在今酒厂河闸后),修飞仙桥都是铭刻碑文的实事。他在公务之余,还喜欢吟诗撰文,《罗?茶疏》、《箬下酒疏》、《长兴沟洫桥梁记》、《盗贼课》和《金莲塔铭》、《松水居序》碑文都是他写的。《茶疏》、《酒疏》,阐述长兴名茶、名酒的制作方法;《盗贼课》则记载了地方豪强凭借黑恶势力,如何把持县政、鱼肉百姓的典型案例。天启元年(1621)擢升南京右佥都御史,与东林党人接近,为营救御史游士任,与朝廷腐朽势力作斗争,结果被魏忠贤革职。复职后又任兵部尚书。
在长兴地方官府后来的记载中,熊明遇是公认的名宦,离任后,长兴还为他建立“生祠”以表示怀念,著名书法家董其昌还曾经应长兴地方请求,为熊明遇撰写了《知长兴县事熊侯生祠碑记》,残碑保存在长兴博物馆,1995年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秋季拍卖会上,董其昌《知长兴县事熊侯生祠碑记》真迹还曾经以18万元人民币高价出现在拍卖场上。
如果说“熊侯生祠”之类,还属于封建官僚官官相护的一种吹捧,那么,熊明遇的思想进展则值得中国人好好研究。
明朝末年,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利马窦来到中国,让当时的知识分子接触到了一种亘古未闻的思想观念,中国最早接受天主教教义的上层知识分子代表是徐光启。熊明遇和徐光启生活在同一个时期,他对西方思想文化也抱持一种包容接受的态度,现存的《绿雪楼集》是熊明遇一生的文集汇编,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对西方的天文地理知识,包括天主教《创世纪》观念,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那个时候,西方地心说的科学思想已摧毁了中国以往“天覆地载”、“天圆地方”、中央之国的陈腐观念,进而荡涤着传统的儒家学说,冲击着封建专制的意识形态。熊明遇在四百年前就能大胆接受西方基督教学说,不能不说是他的勇气。但是,随着明朝的灭亡,满清统治者为了继续实施其愚民政策,采取了抵制西方思想的态度,熊明遇的著作被列入了禁毁书籍,这使后人无从了解熊明遇,很少有人知道熊明遇在四百年前就已经欣然接受西方思想。
作为一个朝廷命官,熟读四书五经的熊明遇为什么会接受天主教的学说?这除了明朝末年的时代因素外,还和利马窦曾把南昌作为传教的重要据点有关,利马窦在南昌传教时期,正是青年熊明遇思想最活跃的时期。西方思想或许在青年熊明遇心中已经埋藏了一颗种子。
台湾清华大学著名教授徐光台,对熊明遇生平思想颇有研究,2005年曾专程来长兴考察,他认为熊明遇属于中国古代最早接受西方科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2006年,江西省南昌市谱牒研究会和《江西教育史》课题组曾联合主办了一次“西学东渐暨章潢、熊明遇学术研讨会”,海内外学者对熊明遇生平思想共同进行了探讨。
熊明遇既然是这么优秀的一位官员,在明朝时候就开始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在老百姓传说中为什么会走样,被扭曲成专门败坏人家好事的反面人物呢?这或许和中国几千年的专制文化有关。
在封建专制社会里,再有作为的官吏也免不了养成为民做主、独断专行的吏治习俗。熊知县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民享”工程,并非出于百姓“民治”的需要,而仅仅出自追求政绩的“吏治”目的。一个社会缺乏“民治”机制,官员和百姓的好恶观念经常处于严重的对立状态,因此,官员们推崇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不会得到认同的。这或许值得人们深思!
如今,长兴民间流传的“熊知县破风水”,故事总数可能上百,但都散存于60岁以上男性老人隐约的记忆中。由于近几十年音像媒体十分强大,年轻人不再听故事,老人们没有机会讲故事,有些故事张冠李戴现象已越来越严重,有些故事已丢失了完整的情节。要挽救这四百年的民间集体创作结晶,保存“熊知县破风水”的完整面貌,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民间。
相关热词搜索:遗民 知县 浅谈 浅谈非遗民间文学之熊知县故事 熊知县的故事 民间文学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