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拓荒岁月]拓荒岁月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2010年10月,张朝阳又回到了他互联网之梦开始的地方。 他给麻省理工的学弟学妹们做了个演讲,中间不可避免地说到了他刚回国那会儿,“当时美国有十几万中国留学生,包括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有很多。没有第二个人在那时会回国做互联网。”
言外之意,只有他回国做了互联网。
那个骄傲的往事,已经是1995年的事了。现在,时光已经走过15个年头。
一个时代的开篇
那年7月,身为麻省理工中国联络负责人的张朝阳第二次回到国内,目的是陪同校长与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朱?基见面。随后,他又陪着那位校长到北京大学参观,刚刚就任北大副校长的陈章良接待了他们。彼时,陈章良34岁,张朝阳则还有3个月就要满31岁了。
“这件事对张朝阳的触动很大。回到美国后,张朝阳就决定三个月后一定要回到中国。”资深互联网观察者林军在他的《沸腾十五年》一书中说,在美国的华人并不在主流文化圈子里,他们跟周遭的社会几乎没有太多关系,只是麻木地生活在另一种世外桃源里。回国,让他们感到非常充实。
带着“干一番事业”的强烈冲动,1995年10月,张朝阳回到了北京。多年以后,他经常跟人亦真亦假地吹嘘,“那天北京下着雪”。
创业的艰辛远比之前的想象来得复杂。甫一回国的张朝阳,首先面临的选择就是以什么方式创业。当时,作为DOS时代“终结者”的Windows95刚刚问世,诞生仅15个月的第一家网络公司网景在美国纳斯达克风光上市,一场被称为“新技术革命”的互联网创业风潮瞬间刮起。已经抢先一步接触过互联网的张朝阳,隐约感觉到,里面存在机会。
他最先捧出的一份名为“中国在线”的商业计划书,其大致内容是,用互联网搜集和发布中国经济信息,为在美国的中国人或者对中国感兴趣的人服务。这一思路与美国IT企业ISI的想法一致,当年年底,张朝阳获得资金100万美元,开始以ISI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的身份展开工作。
根据媒体后来的描述,张朝阳在ISI做首席代表的生活并不轻松,需要每天抱着笔记本电脑跑到新华社抄录与商业有关的信息,回到驻地后还得整理成数据库,上网发回美国去。物质条件也不怎么样,“办公面积只有24平方米,热水也没有,张朝阳工作、住宿都在那里,每天觉也睡不好。后来才知道,窗户外面有个锅炉,老是半夜三点响……”
就这样,折腾了几个月之后,张朝阳不再满足于替人打工的生活,他从ISI辞了职,转而以自己的名义寻找新投资。
彼时的中国,已经到了改革开放的第17个年头,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刚刚通过了“经济体制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决议。经济大环境开始打破沉闷,呈现出一种蠢蠢欲动的蓬勃之姿。
时年24岁的丁磊,突然向宁波市电信局提交了辞呈。这让那里的领导十分诧异,“我们这里从来没有大学生辞职的,你是国家培养的大学生,你怎么能够辞职?”促使丁磊做出此项决定的,是一个叫做CFIDO的小玩意,这是一款用电话线连接起来的网络,参与网络的成员可以通过点对点的方式互转信件。
马云还在杭州电子工学院当英语老师,教书之余,他创办了一家叫做海博翻译社的翻译机构。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陪客户到美国谈投资,在西雅图参观了当地的互联网公司VBN,一时间眼界大开。
在互联网业内人士看来,这两人的故事充其量只能算是“前传”,真正能称得上中国互联网开局人物的,是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播种人”的张树新,和率先让种子开了花的张朝阳和王志东。
处女地上的开垦
张树新,媒体记者出身,曾在中科院高新技术企业局工作过,后来下海创业。1995年初,这名颇具胆识的女子和她的丈夫一起,把全部家当抵给了银行,注册成立北京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一家处于摸索状态的互联网企业。
王志东,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专业。他先是在北大方正待了几年,继而辞职与几个朋友合开了一家软件公司。再后来,他又离开这家公司,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与四通集团合资组建四通利方公司,这就是新浪网的雏形。
当时没几个人能说清互联网是个什么东西,张树新曾回忆说,当年她跑到邮电部门去申请从事互联网服务的运营资格,结果那里的工作人员却表示无法办理,原因很简单,当时没人知道该将它放在哪一类目录下,也没人知道该如何收费。
这是处女地开垦者的尴尬,不过也是他们的自由。在一个无人理睬的领域里,他们各显神通,使尽浑身解数。
张树新发挥自己做过新闻记者的特长,不断在大小报章上向公众推介互联网知识。1996年,她还在中关村白颐路南端的街角处竖起一块硕大的牌子,上面赫然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尽管大多数人当时都看不懂,但起码成功地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
如何把公众的注意力转化为唾手可得的真金白银?张朝阳似乎要比张树新聪明。
1996年,张树新的瀛海威公司接受中国兴发集团的5000万元注资,后者是一家隶属于原国家经贸委的国企,张树新的腰包一下子变得丰盈了许多。
同年,张朝阳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创建了爱特信公司,这就是搜狐的前身,也是中国第一家以风险投资资金建立的互联网公司。
接下来,两位中国互联网的元老开始比拼起智力。
1997年,国务院信息化产业办邀请美国未来学家、《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来华宣讲互联网知识,张树新打算以此为契机提升瀛海威在国人心中的影响力,遂主动请缨,表示愿意出钱出人操办此事。
尼葛洛庞帝是麻省理工的教授,张朝阳在美国就读期间曾与之有过接触。1996年爱特信公司成立时,其中就有他的部分投资。这次访华,张朝阳顺理成章地做起他的翻译。
于是,当尼葛洛庞帝真的过来时,人们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画面:张树新代表中国互联网从业者,被一大堆人簇拥着,伸手迎接尼葛洛庞帝到来,一时间风光无限;而与此同时,那个充当翻译的小伙子却使劲儿往她和尼葛洛庞帝中间挤,而且一有机会就跟到场媒体强调,他是尼葛洛庞帝的学生。
就这样,张朝阳没花一分钱,取得了跟张树新差不多的宣传效果。
除此之外,张朝阳还利用这个机会向尼葛洛庞帝展示了爱特信公司取得的成绩,并成功说服他帮自己引荐更多的美国投资人。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现在为大多数人所熟知的“创意产业―风险投资―上市”创业模式,在当时还是很新鲜的行为,更多的公司还是像瀛海威那样,以接受资金入股的形式与其他公司合资。
不过,即使张朝阳采取了吸引风险投资的方式,而且也有尼葛洛庞帝的引荐,但他的赴美融资之旅依然做得很艰苦。
最辛苦的时候,他一天之内马不停蹄地见了4个风险投资人,而且分布在不同的城市。奔波一圈下来,最终实际给钱的也就只有一家,而且给钱也不利索。张朝阳后来回忆说,那名投资人对他进行了前后长达6个月的“审问”,平均每天6个问题。有一天晚上,投资人又打长途电话过来,说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张朝阳当时在发烧,但是生怕投资人觉得自己身体不好最后不再投资,所以不敢说自己在发烧,只好咬着牙回答了他的问题。
和张朝阳一样,王志东也主要靠风险投资起家。1995年,与四通集团合资获得的500万港币快花光了,他也不得不四处去找钱。
当时,美国网景上市的神话让王志东深受启发,他四处打听网景的投资方摩根士丹利。后来,他未能与摩根士丹利达成合作,却获得了另一家投资公司的垂青。1996年1月,美国投资企业罗伯森•斯蒂文森公司与四通利方签订了总计700万美元的国际融资服务合同。
不同的命运
今天,稍微懂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资本是一把双刃剑,它的逐利天性注定了风险――既能把你推上高位,也必然可以将你带入深渊。但在当年那样的时代,人们很容易被前期尝到的甜头冲昏头脑,以至于后来当王志东与资方闹僵离开新浪的时候,整个社会都投来了诧异的目光。
自此,企业家们渐渐明白了,在资本面前,即使是自己一手创办起来的公司,也不是完全自己说了算。
此前的1998年,张树新的互联网之旅也走到了尽头。她的故事也与资本相关。
1998年6月,由于亏损严重并且后继资金匮乏,张树新与大股东兴发集团产生了冲突。危机四伏中,张树新黯然辞职。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好几年以后的事了。这些人的命运也没有影响中国互联网蕴藏的激情。1995年到2000年的中国,是互联网的狂热发展期,张朝阳和王志东利用美国投资创办搜狐新浪的故事,鼓舞了一大批渴望改变自身命运的知识青年,他们争先恐后地拟定与互联网有关的商业计划书,频繁出入于北京国贸附近的办公楼,努力寻找他们的资本“伯乐”。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1997年丁磊创建网易,1998年马化腾创建腾讯,1999年马云创建阿里巴巴,同一年,陈天桥创建盛大网络,2000年李彦宏创建百度,各路英豪如同梁山聚义一般,相继来到互联网的江湖。曾有机构统计,当时的北京,曾经有过平均每天诞生两家网站的辉煌纪录。
再后来,这些日后被称为“战国七雄”的互联网公司陆续登陆美国或香港的股市,丁磊、陈天桥、李彦宏、马云相继登上富豪榜。其财富聚集之快,令那些传统行业的企业家们纷纷侧目。
草根创业者似乎由此看到了更多希望。时任《经济观察报》记者的林木曾写文章这样抒发她的感慨,“没有讳莫如深的第一桶金传奇,没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幕后故事,也没有转型期历史上曾经的灰色,就是这么阳光地给财富意识觉醒的普通中国人一个可资参考的模板。尽管成为首富的概率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只有十三亿分之一,但至少在起步的时候,你不是没有机会。”
这符合互联网的特质――平等,开放,共享。
初战“国家队”
或许是同样认识到了这一点,当中国互联网产业走到第十个年头的时候,张朝阳在搜狐IT系列丛书《网事十年》中写下了这样的话――
“十年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史,惊心动魄、可歌可泣,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全依靠市场力量产生的巨大产业。这一产业几乎完全由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领导,并将在不久的将来使中国成为最领先的国家。”
当时的他恐怕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仅仅在五年后,他会说出诸如“不完全的市场经济时刻在妨碍竞争”、“否则我们发展的将不会是完全的市场经济,而可能是权贵资本主义”之类的话。
事实上,早在新浪、搜狐尚在幼年时,中国互联网产业里就已经有国有企业的身影在闪烁了。
1995年秋天,《人民日报》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刊发了一条小新闻,向世人宣告互联网公司“笔电新人”诞生。这条在新闻题材里被称为简讯的小文章里,提到这家公司由人民日报社和美国传媒巨鳄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联合创办。
这条新闻发完后,在国内基本没有什么影响,但在海外却引起了轰动,外电以“世界上最大的右派默多克与世界最大的左派报纸之间的联姻”为题大肆渲染此事,一时间风雨欲来,笔电新人面临夭折。
所幸的是,“笔电新人”当时在政策上并不违规,经过复杂的政府公关,最终以中文信息为主要内容的ChinaByte网站于1997年1月正式开通,人民日报社旗下的一家公司和美国新闻集团下属投资公司各占该网站50%的股份。
同样微妙的故事还发生在新华社身上。1996年,一家名为中国国际网络传讯的公司投资兴建“国中网”,前者是新华社全资子公司,其主要功能是过滤从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境内的所有信息,并把内容翻译成中文。一开始,国中网试图利用这样的垄断优势,把自己打造成一家有偿提供国外商业信息的网络平台,但由于当时的互联网用户还不习惯付费看内容,国中网的如意算盘最终落空。
但由于拥有深厚的新华社和邮电部背景,国中网在1997年前后,还是成了国内少数几个有影响力的网站之一。尤其是1998年,国中网获得当年世界杯专题广告费用300万,成了中国最早获得网络广告的网站之一。国中网由此看到了做门户网站的前景,遂于1999年3月正式启用China.com域名,网站名称也改成了“中华网”。
有意思的是,尽管笔电新人和国中网有着其他网站难以企及的丰厚资源,在当时的竞争中还是输给了非国有背景的新浪。1998年,当世界杯广告花落国中网之后,新浪网(当时还叫“四通利方”)负责人汪延很快找到笔电新人负责人宫玉国,两人决定联手对抗国中网:Chinabyte上的资讯可以拿到四通利方的论坛上发表,四通利方的BBS里有什么好贴子,Chinabyte也可以做导引,然后再转到四通利方BBS讨论。一来二去,双方果然获得了共赢。最后,世界杯网站评比,四通利方网站第一,Chinabyte第二,他们一起打败了国中网。
就这样,新浪、搜狐、网易、腾讯日益成长为实力强劲的互联网门户,后来加入的人民网、央视网等“国字头”的网站,再也没能撼动它们的江湖地位。
再战“国家队”
也许,现在做上述结论还有些早。当互联网技术发展到3G时代之后,身经百战的民营互联网英雄们愕然地发现,更有资源优势的“国家队”进场了。
在网络视频领域,湖南广电集团、浙江广电集团和中央电视台不约而同地“触网”,竞相推出网络电视台,因为有相关部门高举“打击盗版”大旗做掩护,先前在这个领域已经耕耘了好几年的土豆、优酷等网站吓得闻风丧胆。它们以前还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如今在重压之下,不得不以资源互换的方式抱团取暖。
在即时通讯领域,中移动捧出了可供手机和互联网交互使用的“飞信”,有些功能似乎比腾讯的QQ还要实用。2009年年底,中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参观腾讯,坊间立刻传出了前者收购后者的消息。
在电子支付领域,最近又有央行研发的“超级网银”横空出世,马云颇识时务地在多个场合表示,“支付宝随时可以贡献给国家”。
今年初,广电总局颁发的3G手机视听牌照现身。首批获得牌照的8家企业,分别为中央电视台、上海文广、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国际广播电台、央广视讯、视讯中国、华夏视联等八家企业。作为视频业下一站制高点的手机视频业,民营派“全军覆没”。
据说,早在2001年全球爆发“互联网泡沫破裂”大危机时,这个领域里曾经有过一次国有收购民营的机会:当时,搜狐股价长期处在1美元之下,面临被纳斯达克摘牌的危险;网易也因为“财务问题”被纳斯达克停牌,急欲出手;新浪则在王志东辞职事件中面临最大的管理层危机;而与此同时,中华网却因为独特的背景坐拥大量现金,市场上曾一度传出了中华网将把三大门户一起纳入囊中的消息。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收购未能成行。
未来的某一天,类似的剧情会不会重复上演?3G时代的民营互联网还能否守住既有的江山?“国头字”大军会借助垄断资源长驱直入吗?没有人能够预言。
至少,对于张朝阳来说,他显然不会看着搜狐没落下去。他近期的转身,对企业运作的关注,对自我状态的调整,以及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抨击,都彰显着那颗创业的激情和雄心犹在。他说,“要么辉煌,要么毁灭,没有中间状态。”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他在《网事十年》中所写的另一段:“很多人倒下去了,少数公司活下来了,这些幸存者的过去和现在被充分地研究和传播,成为互联网的正史;而大批公司在十年间的几次资本浪潮中产生、继而转瞬即逝,他们的辛酸历程散落在人们记忆的深处,并最终被遗忘。”
张朝阳会被我们遗忘么?现在,他正通过努力改变,向世人回答着这个问题。
相关热词搜索:拓荒 十五年 岁月 十五年拓荒岁月 光辉岁月十五年 光辉岁月歌词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