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大考 中南林业大学美术校考
发布时间:2020-03-16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一场冰雪之灾为何会在林业生产领域,造成如此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这一切难道仅仅是老天爷的错?执行几十年的植树造林政策到底有无需要完善的地方?林业保险是否发挥了分担风险的作用?在林权改革逐渐推进的当下,反思才刚刚开始。
1月份以来南方部分地区的雨雪冰冻灾害,对我国的林业生产造成了重大影响。根据国家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在2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提供的数据:截至2月16日,林业直接经济损失达573亿元。受灾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10,占受灾省区森林总面积的17%,超过退耕还林工程的总面积,相当于全国1个五年规划增加的森林面积,这将会严重影响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
局部地区森林面积的大幅度减少,会造成森林功能的整体下降,生物多样性遭破坏,对我国的生态产生长远的严重影响。在受灾严重的湘粤交界的南岭地区,广东部分的生态系统要恢复雪灾之前的情况,至少要三四十年的时间,湖南郴州部分的森林生态系统,因为雪灾至少倒退20年,局部地区需要30-50年才能恢复。
而且,这场冰雪灾害发生的主要地区也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行省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认为是我国的新一轮“土改”和农村的‘=次革命”,很多经济林木,包括竹林、用材林、油茶、柑橘等经济作物大部分都已经进行了家庭承包。雪灾不仅会影响林农未来几年的收入,也会影响人们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信心。
中国目前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材进口国之一,需求量的增长带来了木材价格的逐年上扬。从1991年到2001年10年间,国内木材的价格上涨了2.5倍,平均每年上涨了12%,仅2002年后半年就上涨了25%,国内林业在本轮风雪中的损失很可能会加剧竹、木市场价格在今后几年持续走高、影响下游造纸、建筑、建材行业的成本。一些木材、竹材加工企业的原材料供给会受到一定影响,未来可能出现一些工厂关闭的现象。
一场冰雪之灾为何会对林业产生如此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这一切难道仅仅是老天爷的错?相关的损失应该如何避免和分摊?执行几十年的植树造林政策到底有无需要完善的地方?虽然雪灾已告尾声,但相关的反思和总结显然才刚刚开始。
损失为何如此严重?
国家林业局在总结雪灾的经验教训时,除了归因于“这次大灾是百年未遇的”之外,也坦承“各个方面的基础设施以及指挥系统也都存在缺陷”,“长期以来并没有对冻害在标准设置上提出比较严格的要求”。但有那么多的林木倒伏、那么多的树枝和树干被压垮,这其中必然有更为具体的原因。
南岭是世界同纬度地区现存面积最大的绿洲,是广东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在南岭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南岭中恒生态旅游公司负责人陈旭军告诉记者,灾后的南岭山区,漫山遍野都是折断倒折和撕裂的苗木,有些山坡上更是连一棵树都没能幸存。海拔500米至1300米之间的森林资源受到整体性、毁灭性的打击,乳阳、大顶山等重灾区95%以上的林木被毁,主干折断、劈裂、断梢、连根倒伏普遍在50%以上。但区别在于,次生林和人工林的受灾程度更为严重,像被飞机轰炸过一样;但原始森林的部分,受灾情况就轻得多。
陈介绍说,半个多世纪之前的南岭是典型的原始森林,参天古木、一望无际,后来经过整整30年的砍伐,南岭几乎所有的原始森林都给砍光了。1990年左右不再允许砍树,开始进行大规模的人工造林。为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树种以松树、杉树、桉树等速生林和经济林为主,这类树木普遍长得很快,几年就能产生经济效益;长得很直,卖相很好,但脆、弱、细。抗压、抗灾的能力很弱,容易折断。
据了解,这种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普遍存在,一些地方政府还指定某些经济树种为人工林的推荐树种。目前我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超过7亿亩,约占世界人工林面积的26%,已经成为世界人工造林保存面积最高的国家。由于人工造林的贡献,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由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目前的18%左右。
另外,这些森林面积的一半左右是次生林,而次生林是原始森林经过多次不合理采伐和严重破坏以后自然形成的森林。次生林属于森林的不稳定性演替阶段,初期生长迅速,但成熟早,寿命短,而且容易发生干材心腐的病害。生态价值和抗灾能力与原始森林不可同日而语。
而集中连片、品质单一的人工林不但容易导致严重的病虫害,而且因为速生林砍伐频繁,根本不容落叶和落花有腐烂的时间,对土地只耗不养,再加上化肥催生、农药杀虫,土地贫瘠化的速度很快。人工林更深层的影响还在于,造成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
原始森林的植被复杂而多样化,一个山坡上可以出现多种森林植被类型。任何一片森林都是多树种混交,这种环境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也使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但单一树种或少数几个树种的大面积人工林,由于生物多样性严重下降,林区的生态环境恶化,森林各种功能与生产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森林的适应能力和稳定性也大大下降。
华南农业大学的相关专家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人对生态的理解还停留在简单地种树、种很多种树、一片绿色上,以为树种多了就好了。事实上,生态系统是复杂的、立体的,不单包括树木,还有蕨类、苔藓、各类动物等等。砍掉一些树,再种另一种树,表面上看似乎无损生态,实际上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新的生态系统的建立是非常漫长艰难的。他因此认为,华南虎在南岭的消失,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是捕猎过度的结果,更可能是华南虎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被人为破坏的结果。
历史上,18、19世纪德国放弃了尚可恢复的天然林经营又放弃了混交林经营,全然寄希望于速生树种纯林,结果走了200多年的弯路,这是世界林业史上严酷的教训。长期以来,中国偏好种植速生林,显然是因为速生树木生长周期短,成活率高,易于推广种植,因此,种植速生林是提高我国森林覆盖率的有效方法,最容易显“政绩”。而科研工作者追求成果,林业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正是这些心态引诱人们犯下盲目决策的错误。
据陈旭军介绍,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对雪灾的影响进行全面评估,下一步就要进行清理和恢复,但恢复并不是简单地种树,而是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犯以前的错误。人力对生态系统的介入要非常慎重,一片绿色并不一定就好。
林业如何保险?
虽然雪灾对林业造成巨大损失,但从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保险公司接到的雪灾报案中,数量最多的是车险,共43.35万件,占总报案数的85.8%”来看,林业保险还没有得到广泛关注和普及。记者就林业保险咨询过多名专家和相关媒体人士,竟有多人表示从 未听说过该险种。
在2月1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局负责人表示,该局将跟各地保险部门联系,研究重建林业的保险制度。据了解,我国从1984年开始森林保险的试点,保险公司曾经开办过针对国有林场的森林火灾险种,因为赔付太高,风险难以控制而失败。从全国范围来看,林业保险承保率仅占森林总面积的4%。巨大的市场潜力与低回报率使保险公司陷入两难境地,造成目前对于林业保险的研究和实践基本处于停滞阶段。
现实的原因是,森林植被丰富,品种繁多,价值难以确定。再加上林业保险手续繁杂,操作可行性差,更由于以往林区有关灾害资料的缺失、林业灾害事故发生极不规则,各地区之间和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受灾程度也不一样,使得保险公司在确定保险金额和赔付率这两个林业保险的核心内容时,缺乏科学的计量、测算模式。
目前,我国林业保险险种主要以森林火灾保险为主,保险责任较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广大林业生产者想要转移风险的需求;再加之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区商品林业的产权不清,主体不明确,使得林业生产者缺乏参保的积极性。
至于最基本的森林火灾险,由于火灾造成的损失巨大,保险公司需要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目前,我国森林火灾保险平均赔付率为70.3%,而一般财产保险是30%-35%,保险公司经营的积极性不高。只有少数的一些大型财险公司才有能力承保。
考虑林业的特点,林业保险是具有明显公益和准公共品性质的险种,因为整个社会和国家都是保险受益人。因此,无论从降低保险者及投保人负担的角度看,还是从保障社会公益的角度看,政府都应该承担起一定的扶持、援助责任,如对自然灾害保险进行财政补贴。事实上,这也是很多国家的普遍做法,如在美国,农林作物保险的保费,50%以上都是由政府承担的;而在日本,依据不同的品种,政府的保费补贴甚至高达70%以上。
森林保险起源于北欧的瑞典、挪威和芬兰,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这些国家的林业保险一般虽然由私营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但政府都会提供相应的补贴。而在我国,虽然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意识到这种保险补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具体的配套政策支持,却没有真正形成。
集体林权改革后,由火灾等灾害引起的林业损失将由承包者个人承担,银行也要求贷款的林农提供森林保险作为抵押,这就使相关的经济负担主要落在了个人的肩上。雪灾之后,国家林业局也意识到由于林业本身的属性,商业保险很难进入林业,因此将森林险作为林权改革的配套措施提出,并将之定义为公益性、政策性补助的保险制度。
据悉,福建、江西已经推行了由地方财政补贴保险金的办法,让保险公司为广大林农提供森林保险。
责编 宁 二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