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战争论文2000字【政策与市场的战争】
发布时间:2020-03-16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经济发展到现在,政策的逻辑和市场的逻辑冲突开始加剧。同样的政策,即使达到预期效果,其负面的破坏性也越来越大。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爆发的各种问题,似乎和经济增长成正比。猪肉等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城镇居民对物价满意度下降,5月份CPI高达3.4%。据预测,2007年全年的CPI可能会超过国际警戒线,宏观经济再次面临偏热危险,企业家信心指数近期明显下降。一线城市已高得离谱的房价,再度上涨一触即发。突然上调印花税的做法,以貌似市场化的手段干预了股市的运行轨迹……
中国经济的问题按下葫芦起来瓢,这不是偶然,而是政府决策和市场逻辑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
行业的身不由己
不管过程如何,股市的调控起码最后有了一个想要的结果,而其它很多行业和领域面临着如股市一样的政策管制,最终并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房地产行业是一个典型,近几年,房价畸高并持续疯涨,为稳定日益高涨的房价,限制房地产过快增长,从2004年底起,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央行12l文件、831土地大限、央行两次加息、新旧“国八条”、银监局212文件,以及地方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房产文件等,但政策调控的作用并不明显,房地产投资开发依然飞速增长,全国大部分地区房价,依然直线攀升。泡沫过多的北京和上海房价虽然上涨幅度减小,但深圳和二线城市的房价开始迅速拉升。
随着股市转慢牛,一些投资者的目光又开始转向楼市,炒房团从一线城市转二线、三线城市之后,现在又返回来再次盯住大城市。经历诸多调控和政策的朝令夕改之后,结果是一轮长达18个月的持续上涨,以至很多人认为国家最初调控房地产的初衷并不是稳定房价。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7年明,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6.4%,涨幅比上月高1.0个百分点。其中,深圳涨幅12.3%位居第二,第一是北海涨幅15.1%。
房地产大亨王石认为,房地产泡沫即将破灭,长达两三年,短则随时。更有声音认为房地产拐点已经隐现。但如果房地产业的泡沫真的破灭,最后买单的只能是老百姓和政府。此时政府其实也处在两难境地,控制股市将给楼市提供资金,加热已经高烧的楼市,反之亦然。
医药行业更是如此,几年前就已经是药价虚高,中间商加价过高已经是共识,从1997年至今10年来,发改委对于列入政府管理价格的药品共计降价23次,每次平均大概降了15%至20%。但是经过发改委一轮又一轮的降价,药价并没有真的降下来,被列入降价名单的药品不是消失就是变脸,更多的高价药问世,中间商的利润没降反升,受到打击的反倒是原料药企业,纷纷从利税大户转向全面亏损。
综观建材、纺织、能源等诸多行业,其发展无不和国家调控息息相关,这些行业似乎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轨迹,即在行业发展早期,得到政策扶持,快速发展,随后就遭遇调控,发展受阻,行业和企业的兴衰和政策密不可分。
以比较典型的电解铝行业为例,中国进行经济建设之初,市场对铝制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地方政府和国家的一些政策对电解铝企业进行扶持。1998年2月,国家计委发出《关于电解铝行业用电免征电力建设基金的通知》,在2003年以前,电解铝属于暴利行业。在政策的鼓励之下,资金的疯狂进入造成了电解铝行业重复建设严重。本世纪初,国家认识到电解铝行业重复建设的问题,于是陆续出台政策,规定电解铝项目资本金比例由20%及以上提高到35%及以上,取消电解铝出口退税,反征5%的出口关税。电解铝投资骤减,78%的产能处于亏损状态,整个行业陷入困境。从2003年到2005年电解铝行业步入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局面。
随后,因为国家放开电解铝原材料氧化铝的价格,氧化铝价格走低,2006年电解铝行业回暖。“前几年盲目建设、低水平扩张的后果开始显现。”这是国家发改委发言人对电解铝行业亏损的评判。但是,当初的盲目建设,正是基于政策的鼓励。一些企业人士一再抱怨政府政策缺乏连续性,认为前几年电力充足时,上马电解铝项目地方甚至中央都有很多的鼓励政策,但如今还没等电解铝的投资全部回收,国家就从鼓励电解铝改为大力整治了。但是,因为国际和国内的电解铝需求都存在不小的缺口,虽然去年和今年国家依然控制电解铝行业,目前国内在建和拟建电解铝项目有21个,合计未来将有252万吨新增电解铝产能。宏观调控再次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作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行业和企业的盈亏被政策左右,这是不正常的,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总量日益庞大,政策的控制力减弱,这时的经济政策如果依然继续以前对市场的干预方式,不仅达不到最初的目的,反而会对经济发展造成破坏。
政策的边界
中国的经济发展,最初都是政府政策推动,经济特区的设定,优惠政策的给予,各行业最初的积累,国有企业开始的壮大,招商引资等等。可以说,没有政府政策的推动,便没有中国经济的今天,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经济已经从政府促进阶段走向了以市场为主,这时政策干预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
中国的发展已经过了靠政策推动的阶段,而且政策已经跟不上市场变化,所以造成了失误增多等错误,就有了政策更大的破坏性。政策往往是有关部门根据一时一地的形势需要而制定,利用政策来实现所谓调控目的,必然造成为了短期目标的实现而伤害市场的长远利益。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政策经常表现为决策部门甚至只是决策部门领导的意志。如果领导或部门对形势产生误判,其制定的政策就容易产生不良后果。在中国资本市场将近17年的发展历史上,我们经常看到政策的反复和随意。
中国的改革进行到现在,政府每出台一项经济政策,都会改变某些利益集团的收益预期,从而导致利益集团总会试图通过各种行为选择,来抵消政策对他们造成的损失,在这种博弈中,往往会使政府出台的政策失效或者朝令夕改,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则因丧失公信力而进一步下降。政策的调整总是不可能顾到方方面面,政府必定出现顾此失彼,即使是好意。政策朝令夕改是政府在经济领域的一个病态,现在已经很严重。当经济诸多领域的繁荣与惨淡都受制于政府政策,而这个政策又不能保持连续性的时候,人们心里对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方向便没了基本的判断和信任。
正如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十字路口,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即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思维模式也面临转型的重要关口。政府有关部门还不适应市场力量的作用,而是习惯于用政策来调控市场,导致经常出现政策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学会艺术地干预市场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目前大多数国家的宏观调控是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一般情况是先以法律确定基本经济国策,之后依法制定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和具体政策。目前,宏观调控法已经逐渐成为三大经济基本法(市场障碍排除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宏观调控法)的核心。
政府调控的目的在于矫正市场失灵。广义的市场失灵包括无效率、不公平、不稳定,相应地,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也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增进效率、促进公平、保持稳定。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发展的战略性进一步增强,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正在酝酿新的变化。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西方国家的宏观调控,已由过去的“弥补市场缺陷”转向“塑造国家的未来。”而中国虽然市场经济正日益完善,但宏观调控还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离“弥补市场缺陷”尚有距离,更无助于“塑造国家的未来”,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透支了未来。
改革到现在,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进一步放权了,但随着利益部门化和利益集团的博弈增强,政府部门却在收权,所以行政政策越来越多,失误也越来越多,政策的破坏性越来越大。改革和经济发展到现在,政策的逻辑和市场的逻辑冲突开始加剧。同样的政策,即使达到预期效果,其负面的破坏性也越来越大。
相关热词搜索:战争 政策 市场 政策与市场的战争 战争边缘政策 中越战争三光政策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