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经济大融合猜想] 浙江长三角军民融合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0-03-16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中央政府的一纸任命书,又重燃了人们对长三角融合的期望。3月24日,习近平在完成了5年浙江省省委书记任期之后,被任命为上海市市委书记。 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和素有中国经济之都称号的城市,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市市委书记的人选在相当一个时期内都是出自本地干部系统内。而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形象一向是中国向外展示的一扇窗口。中央政府对于上海的重视程度,仅从其干部任命中就可见一斑。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上海的第一把手必须要熟悉上海的情况,了解上海的特点,以便把握这个城市的发展脉络。而刚刚履新的习近平在整个从政生涯中,虽然辗转管理过多个城市和省份,但与上海却一直无缘。因此,在2007年春天的这个任命,多少令人有些感到突然,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而人们最大的憧憬,当然是这项任命,将会带来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区――长三角之间的进一步融合。
无论是从地理上还是从发展基础上看,位于长三角中部、有着良好的人才和环境储备的上海,都应该成为长三角的龙头。但在整整10年的时间中,上海作为这个区域的最大城市,却一直在与长三角城市争夺制造业。而由此引起的明争暗斗,也不断成为坊间的话题。现在习近平作为刚刚卸任的民营经济大省浙江的第一把手转任上海市市委书记之职,自然引起了种种联想。人们都在期望,中央政府的这次人事任命,将给长三角从政府到民间的真正融合带来机会。
上海之忧
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两个先发地区。珠三角由于靠近香港地缘文化因素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而有着良好的教育和工业基础的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起步于上海的技术外流,无论是江苏还是浙江的乡镇工业,完成了草台班子的小打小闹之后,企业主几乎无一例外地到上海的国有企业以重金挖来素养良好的技术人员,帮助自己完成最初的技改,才获得从同行中脱颖而出的机会。
如果没有跨国公司这股力量的出现,作为一座城市,上海也许可以通过产业的不断转移来维持自己的繁荣。但开放的中国使得上海在面临低端产业的成本竞争时,在高端还同时面临着跨国公司技术上更为有力的竞争,因此上海本土企业在90年代中就已经进入了全面的不景气时代。
不过跨国公司的进入,在挤垮了上海的本土企业的同时,也把上海从产业之忧中解放出来。因为上海的白领文化和人才密集,这里成了跨国公司的天堂。随着资本的不断涌入,上海的繁荣得以延续。尽管有着大量的下岗失业人群,但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巨型跨国公司的涌入使上海的政府力量大增,税收的增加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力量。跨国公司的白领人群则使上海的本地服务业和信息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密集的资本和中央政府的优惠政策使上海的地价增值不断,“上海活力”依然存在。
但是上海的这种活力是有代价的。在上海吸引着越来越巨型的国际资本之时,城市的成本也在不断抬高。而资本是有选择性的,当上海的成本开始与国际接轨的时候,跨国公司们也有自己的选择。到2005年,一批制造业跨国公司如联合利华这样的公司,都开始全面撤出上海,而这正是上海的未来之忧。
长三角之争
其实,早在2004年,一些清醒的官员和学者就已经指出,上海以吸引跨国投资增加政府财力,再以政府财政投入公共事业建设拉动城市发展的模式,其可持续性值得怀疑。上海的优势,应该在服务业上,作为整个长三角的龙头城市,向长三角地区输入技术和技术服务,这才是上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门。
但是为追求发展的速度,上海的公共建设还是层出不穷,从大型网球场到新机场、从F1赛车场到世界速度第一的磁悬浮列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上海成了起吊机的世界。国外媒体把上海的这种发展模式总结为:大型建筑项目得到公共资金出资;优良资产通过精心设计的交易从政府手中转移;拥有良好社会关系的企业获得利润丰厚的合同。
在这种模式下,上海的政府方面对税收的渴求是显而易见的。上海在浮躁的“起吊机经济”刺激下,并没有静心来发展它的优势产业,相反,在一段时间内还制订了“173”计划来发展本地制造业,而这就与整个长三角区域内在的经济发展规律相违背,令上海孤立于长三角的整个发展圈之外,并造成了很多奇怪现象。比如上海机场的搬迁使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的运费高涨;上海的洋山港建设一直深入浙江境内,造成沪浙政商两界的议论纷纷;上海建设磁悬浮之后,为产生效益试图把磁悬浮延伸至浙江;等等。
上述一系列行为使上海与长三角内在的联系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上海真正的优势――技术扩散和技术服务,则都以民间的个人行为在进行。到现在为止,上海的跨国公司和本地企业的技术人员,还是在以跳槽的形式进入江浙民企。而客观上,上海的制造业生产率已经被浙江追上,而跨国公司撤离上海的暗潮也有增无减。甚至一度被上海市政府认定为支柱产业的索尼、英特尔、中芯国际、现代汽车等产业,都已经制定了以上海以外区域为重点的发展计划。上海的产业断层,已经清晰可见,而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超前的基础建设投资抽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资金,居高不下的土地价格使城市的竞争力透支。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位于长三角两翼的江浙两省,甚至远到安徽、江西等数省,对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抱以极大的热情。谁都知道,接受上海的辐射,就意味着发展的机会。无论是向上海输入人力得到劳动力回报,还是接受上海的产业输出,对于当地的经济发展都有百益而无一害。上海作为本地区的中心城市,聚合着来自全国的资本、来自全世界的产业。但上海市政府对于这种融和,一直以来却抱有相对保守的态度。总是希望把所有的机会都留在本地,而一些相对有风险的项目却希望与江浙合作。
如果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市地方政府的这种态度,也许可能制造出一片上海繁荣的孤岛来,但到了改革年代,地方政府的这种态度,只能使自己处于更加被动的位置。因为这无法阻止经济发展的要素在暗中流动。因此到了现在,长三角的各个城市都发展起来了,跨国公司也开始因为上海的要素价格过高而向外转移。“起吊机”经济的最后结果,是上海市政府的领导人为上大型项目,甚至把手伸向了老百姓养老金的口袋里。
新思维足可预期
习近平的履新是很被海内外媒体看好的,甚至包括中央政府在他到任时也都作出了格外高的评价。
格外高的评价背后,蕴藏着格外高的期望。正如本文前述,上海现在到了转换发展模式的时候,“高成本+高增长”的模式现在已经有些无以为继。高房价、高地价带来的高成本不仅使产业在本地的聚合成为问题,也影响着新的人才在上海的聚合。下一步上海该往那里去?
在浙江省省委书记任内,习近平本人也是接轨大上海的坚定支持者。在他任内的浙江,为接轨上海作出的举动相当之多,无论是横跨杭州湾的数座大桥、还是磁悬浮进入浙江,富庶的浙江为与上海之间的融和确实付出了一些代价。就算是非议甚多的洋山港建设,浙江也给了上海莫大支持。
从习近平到任后的一系列举动中透露的,是一种亲民和服从大局的色彩。习近平到任后的首次讲话,是以“当好学生、当好公仆、带好队伍”为主题的;随后他又带队去一大会址参观、到浦东新区考察。个中意味,嗅觉敏感的上海官员们自然明白:首先,上海是全国一盘棋中的上海;其次,上海还是要保持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先进性;另外,上海的发展,要以民生为重。
那么上海下一步会如何走呢?现在的问题正如媒体披露的那样,上海的起吊机经济带来的是上海在高投入之后高房价和相当高的空置率。同时还有被挡在高房价外面的大批上海急需的知识型年轻人才。没有这些人才,上海的发展就失去后劲和动力,但他们的实际问题将如何解决?上海还会再孤立吗?如果不是,那么它可以向长三角输出什么?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习近平领导下的上海,将沿着民生――人才――输出服务这样的路线前进。上海的民生问题是解决人才聚合的最重要环节,作为全国人才高地,上海聚集了相当多的人才和机会。而商务成本和民生成本的下降将会使机会更进一步地聚合;而人才的聚合才会使专家们早就指出的上海向外输出服务成为可能;而同时,上海市政府如果主动向全国一盘棋的方向靠拢,也会得到中央政府的进一步支持,使上海已经初步形成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从而使大上海可以获得服务长三角的不败地位。
从整个中国来看,京津唐、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三个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带。而长三角地处东南,腹地深厚,同时有着良好的教育传统,是中国最好的经济发展区域。而上海地处从苏南的苏锡常和浙江的杭宁温城市带构成的大“W”字形的中间,又有着临海的天然良港,是被长三角一连串城市带托起的明珠。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只要放下身段,坚持以服务的姿态主动向长三角靠拢,它的地位在中国还是无人可替的。
相关热词搜索:猜想 融合 经济 长三角经济大融合猜想 长三角经济大融合 长三角一体化三种猜想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