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石之门0动漫在线 [核科学家的命运]
发布时间:2020-03-15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他们是一个特殊群体,与普通人相比,他们的命运更离奇。 1月12日早晨,伊朗德黑兰大学核物理学教授阿里-穆罕默德走出家门,正准备开车上班,附近一辆绑着遥控炸弹的摩托车突然爆炸,穆罕默德当场身亡。此人的核专家身份引发各种猜测。伊朗直指幕后黑手是美国和以色列情报部门,认为它们欲通过暗杀破坏伊朗核研究。伊朗的指控并非没有根据。2009年2月已有传言,说以色列要对伊朗实施“斩首行动”,派遣职业杀手刺杀伊朗核计划高级人员。此前伊朗核科学家已有离奇遭遇:2007年,伊斯法罕铀加工厂的高级核科学家阿尔德希尔•哈桑普尔中毒身亡;2009年6月,另一名伊朗核物理学家前往沙特朝觐时神秘失踪。所有这些不由得让人把目光投向一个特殊的群体――核科学家。
在天堂与地狱间游离
自从人类发现核能的巨大威力以来,作为掌握潘多拉盒子钥匙的人,核科学家就受到了世人的关注。与普通人相比,他们的命运更显离奇。
有人说,核科学家不仅仅是科学家,他们有时扮演着上帝的角色,既可以把人类带入使用核能的天堂,也可以把人类打入毁灭的地狱。他们手中掌握着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技术,因此,成为各国竞争和角逐的对象。一方面,他们的祖国将其视为瑰宝,给予巨大的荣誉、地位和优渥的待遇;另一方面,敌国则将他们当作魔鬼,必欲除之而后快。如1944年,美国战略服务办公室(中情局前身)曾派遣特工伯尔格欲在一次讲座上刺杀纳粹德国核武项目负责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海森堡。由于海森堡在会上一直阐述他的矩阵力学理论,无暇谈及原子弹问题,才侥幸躲过一劫。敌国也可能将核科学家视为情报富矿,为其设置金钱美色的陷阱。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曾为苏联克格勃的“燕子”(美女间谍)而意乱神迷。核科学家的命运又常常随着国际风云的变幻而出现戏剧性的变化。如纳粹德国战败后,昔日为纳粹政权效命的核科学家们沦为了盟国的战利品,转而为苏联、美国的核与导弹研制领域工作。再如,曾在冷战期间致力于与美国进行核军备竞赛的苏联核科学家在苏联解体后,却不得不仰赖美国的资助以求生存。
在“圣人”与“斗士”间选择
站在科学前沿的核科学家对核武器的超杀能力有着清醒认识,在发展核武时往往要面临道德和良心的拷问。由于性格各异,信仰不同,他们做出了不同的抉择,这也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走向。
有些人如“道德的圣人”,他们选择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审视和思考核武器的价值,向人类发出警告,从而踏上一条孤独呐喊的苦旅。如美国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在第一次原子弹试验成功之后向《纽约时报》的记者表示,他感到“恐惧”、“不无沮丧”,还说“许多孩子还未成长就面临死亡”。他呼吁人们要警惕核战争的风险,并坚决反对美国发展威力更大的氢弹。这些主张让奥本海默遭到了美国军方和其他一些核科学家的忌恨,他们怀疑奥本海默的忠诚,美国空军司令的一位高级助手甚至因为担心奥本海默是一名危险分子而彻夜难眠。就在这个时期,迫害民主进步人士的麦卡锡主义开始在美国大行其道,不少科学家遭到了攻击和非法调查,甚至上了黑名单,奥本海默也未能幸免。1953年,国会联合原子能委员会执行主席博尔登致信美国联邦调查局,称奥本海默可能是苏联间谍。此前,著名的“苏联核间谍福克斯事件”已经曝光,美国政府生怕出现另一个“福克斯”,所以此信引发了华盛顿高层的震动。195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就奥本海默的忠诚问题举行听证。在其政敌的操纵下,原子能委员会最终认定奥本海默有安全危险,剥夺其继续接触核机密的权利。此次听证会使奥本海默的职业生涯由巅峰跌入了低谷。他几乎在一夜之间白了头,13年后抑郁而终。
再如苏联的“氢弹之父”萨哈罗夫。他对苏联的氢弹研制有着决定性贡献,在30多岁时就毫无争议地被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接连三次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53年获得苏联国家奖,1956年获得列宁奖金。但他在工作中逐渐发现,核试验后果极其严重,造成了很多人的死亡,而且爆炸后所产生的核污染要持续几千年。因此,他开始转而激烈地反对核试验。1961年,他给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写了一个便条,指出进行核试验是不明智的。这触怒了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说:“萨哈罗夫走得太远了,他由管技术转到管政治了,管他不该管的事情。他可能是一名好的科学家,但他对政治根本不懂。他不应该对我们搞政治的人指手画脚。我若是听像他这样人的话,就是个没有主见的人,而不是苏联的部长会议主席!”但萨哈罗夫没有止步,他注意到苏联社会发展和政治体制存在的诸多问题,公开发表文章呼吁进步、和平、人权和思想自由。1979 年苏联军队入侵阿富汗后,他三次发表声明,召开记者招待会予以谴责。这种与当局对抗的做法使这位“氢弹之父”彻底丧失了以前备受尊崇的地位,并遭到逮捕,流放达七年之久,直至戈尔巴乔夫上台,他才重新被允许返回莫斯科,并当选为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有些人像“斗士”,他们选择研制更新、更大、更强的核武器,追逐着权力,追逐着霸权。美国的“氢弹之父”泰勒便是这样一个人物。他对美国的安全决策有两个重大的影响。一是劝说杜鲁门政府下定决心发展氢弹,二是劝说里根政府发展战略防御计划(“星球大战计划”)。此外,他还积极游说美国政府坚持进行核试验。为了实现自己制造氢弹的梦想,他不惜中伤持反对意见的奥本海默,他获得了政治上的成功,但却遭到了科学界的鄙视和排斥。有一次他到洛斯•阿拉莫斯去,一位老邻居想为他举办一个招待会,但是没有一位知交故友出席。1991年,他被美国一家科学幽默杂志授予搞笑诺贝尔和平奖,授奖理由是“他改变了我们对和平的认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伊西多•艾萨克•拉比说,“这个世界没泰勒的话会好得多”。
还有人像“商人”,他们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选择放纵贪欲,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地位谋求私利。卡迪尔•汗是巴基斯坦研制核武器的头号功臣。他1972年在荷兰的物理动力研究实验室开始从事核研究,之后,又到欧洲尤伦科核燃料集团公司从事动力研究工作,在那里学到了离心浓缩技术。1974年,印度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后,他写信给巴基斯坦总理布托,称自己掌握核武器制造知识,此后便应布托邀请回国领衔巴基斯坦的核技术开发项目,并创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阿卜杜勒•卡迪尔•汗研究实验室”。在他的领导下,巴基斯坦掌握了浓缩铀技术,并最终于1998年5月成功进行了核试验。此外,他的实验室还成功研制出中程弹道导弹。他因而被巴基斯坦人视为“民族英雄”。但这位“英雄”还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他通过一个复杂的跨国网络经营着一个出售核材料生产部件的“核黑市”,覆盖范围包括巴基斯坦、朝鲜、马来西亚、俄罗斯、德国、日本和阿联酋等国。此事经由国际原子能机构曝光后,卡迪尔•汗于2004年被解除了职务,并遭到了长期软禁,直至2009年9月才重获自由。
文学艺术的题材
这个群体奇特的命运也成了一些文学家和艺术家捕捉的题材。英国剧作家迈克•弗雷恩创作的话剧《哥本哈根》通过海森堡与丹麦物理学家玻尔1941年夏天的一次会谈,探索了他内心深处的思考,并将海森堡究竟是故意拖延纳粹原子弹计划的“圣人”,还是有心无力的纳粹帮凶的问题留给观众去思考。该剧在欧美引起轰动,连获普利策、托尼大奖,也已引进国内上演。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电影《奇乐博士》塑造了不顾一切、致力于发展核武器的“科学狂人”形象。歌剧《原子博士》描述了参与原子弹研究工作的美国科学家对发明的恐惧与担忧。其实,核科学家真实的命运远比文艺作品中表现得更为曲折和丰富,因为他们往往身不由己地卷入权力与阴谋、智慧与道德的种种矛盾中。
(此文得到北京工商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支持)
相关热词搜索:科学家 命运 核科学家的命运 中国第一代核 科学家 核科学家是谁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