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埃及那样保护古迹]埃及古迹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没有多少自然资源、又大片沙漠的埃及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旅游国家,一直在充分发展旅游业。那里的神庙能从凌晨开放到深夜,游客大巴被全副武装的军人护送,而景点处烦人的小贩则被赶到远处。很久以来埃及人就善于保护自己的文明,所以我们至今仍然可以在旷野中看到矗立的几千年历史的神殿,相比之下,中国的历史似乎只能从地下挖掘。
被充分利用的旅游资源
去埃及旅行不能不去卢克索。这是一个像刻在法老墓中神秘符号一样令人难以忘怀的城市,古埃及历史在这里烁烁生辉,建在尼罗河的旁边,一侧是王陵,一侧是神庙。
我们所乘的飞机早上四点多从开罗起飞,到卢克索不过是五点多,天刚刚亮。陪同我们的李主任告诉我,埃及有些景点六点就开放,跟国内的早市一般。有的晚上九点才关闭,一天最长开放时间能到15个小时。各景点开放时间还相互错开,组织得当的话,可以当天飞过去、看完主要景点后再飞回开罗吃晚饭。
他的话让我很吃惊,如果以这样的作息时间接待游客的话,那埃及可以比世界上其他的旅游景点平均每天多接待将近一倍的人。游手好闲的埃及人如果连午觉都不睡、还工作这么久的话,旅游资源真是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卢克索地处沙漠地带,中午时候温度高达三四十度,能把人烤晕,但太阳未出来的凌晨却又寒气逼人。身着短袖的我们一个个被冻得哆哆嗦嗦,跟在导游后面走进了寸草不生、阴森森的法老陵墓帝王谷。李主任手中的导游证跟军官证一样管用,到处受到优待,不仅任何景点都能通行,还可以带人进去,为此我们节省了不少动辄上百埃镑的门票钱。
除了导游,在卢克索最受优待的就是游客了。在神庙入口处,我看到几十辆大巴满载着游客在埃及军人的护卫下,从红海一带潮水般涌过来,一辆接着一辆开进连一棵树都没有的光秃秃的停车场。以军人护送游客,是向外界显示埃及政府不会惧怕当地原教旨主义的恐吓、保护外国人和国家利益不受打击的决心。
被清理的商贩
进景点大门前,有观察癖好的我四处乱看,发现竟然没有一个小贩向游客兜售礼品。周围地面尽管是沙土地,但还算干净,没有乱扔的果皮纸屑,这也许和游客大部分是西方人有关。
参观结束后我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走出神殿,依然没有见到小贩。我有点奇怪,记得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进神殿时沿途都是摊位,不像现在这样有秩序,所以猜想肯定是治理的缘故。
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验证。我离开大群游客向外围走去,果然看到了那些小贩们被隔在游客通道百米外的地方。他们可怜巴巴地远远望着游客,手握各色纪念品却不敢走近,也不能大声叫卖,因为中间横着的是警察的岗亭。
埃及警察戴着贝雷帽坐在岗亭的阴影里无动于衷,他面前就是楚河汉界,小贩们不能越过。游客们想买东西的话可以走过去,就是说游客可以主动过去买、小贩却不能过来卖。于是景区秩序得以维持,游客们可以畅游古迹而不会受到纠缠,从而没了兴致。
将摊位设在百米之外真是方便了游客,即使旅游大巴一起涌到,入口通道仍可以畅行无阻。这使我想到了北京长城脚下的那些入口,游客们想登长城必须艰难通过众多商贩的叫卖纠缠,想快走几步都难。
历史上的传承
埃及人保护自己的历史有着久远的例证。
在卢克索的神庙,有一处就融合了西方的基督教和东方的伊斯兰教,既有教堂又有清真寺的影子,是一个典型的双教融合的例子。本来,这两个宗教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是势不两立的,伊斯兰教主宰后就会驱逐基督教的痕迹。但埃及人会物尽其用,保留了敌人的建筑,也留住了历史。
这样的例子我在东西方交汇的伊斯坦布尔也看到过。那里有个著名的索菲亚大教堂,又称粉红清真寺,本来是东罗马帝国的教堂,被后来的占领者大度地保留下来并改建成清真寺。他们有这样的传承,并不是把敌对宗教的建筑物一把火烧掉,或者把它们推倒重建新的,而是把它们进行了改造为我所用,可见历史上就有这种宽容的心态。
相比之下,中国人似乎更善于“推翻”,动不动就烧光敌人的一切痕迹,所以,那么多朝代的历史很多只能从地下发掘,寻找些残?片瓦,拼凑出古代的辉煌。而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了,地方政府又热衷于定向爆破,把他们认为没用的建筑炸掉,还被当地电视台当作政绩宣传。
埃及人在这一点上比我们有远见。古代的法老还曾接受过远在另一端、既非同祖又非同宗的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的君主,为他们在自己供奉祖先的神殿里建雕像,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也值得国人思考。
至于卢克索这个城市本身,假如和开罗相比,那简直就是人间天堂。它的市中心有高耸的芭蕉树,街道上有成片的绿化带,酒店里还有露天游泳池,服务生也相当西化。本来飞机降落时看地面一片土黄,王陵周围没有植被,连草都不长。但车往市里开,沿途却有不少植物,有的地方甚至绿树成荫,可以称为沙漠中的绿洲。
这是因为埃及政府一直吸引国际投资,引入无污染技术,种植大量吸收环境污染物的树木。对环境保护优先投资,以优惠条件投资环保工程项目。为储备生态旅游资源,埃及政府还设立了21个自然保护区。
现代人的努力
由于埃及古老文明就蕴藏在地面和地下的宝藏中,所以政府十分重视考古研究和博物馆建设。和中国不同的是,埃及政府在相关数据、信息甚至挖掘领域积极寻求国际合作,许多埃及著名文化遗址的修复和挖掘工作都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国外文物考古专家在资金、技术方面的帮助,例如努比亚遗址、阿布新贝神庙、阿斯旺菲莱神庙、卢克索王后谷等。
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调查数据显示,一度有来自60个国家的100多支考古队在全埃及境内500多个文化遗址进行考古挖掘。这么多国家的考古队同时进入,一方面说明埃及财政方面的拮据,另一方面也说明的埃及人的胸襟,既然自己不行,就让行的国家帮助。
事实上,埃及历史之所以如此闻名,还真是依仗了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许多重大的考古发现,包括图坦卡蒙法老陵墓――这个20世纪最伟大的挖掘,都是西方人主导和资助的。西方人在入侵这片古老土地的同时也传播了它的文明,让其石碑和木乃伊流传到世界各地,以至于各国景仰者都要朝圣般地来到这里。
除了吸引国外考古队以外,埃及政府不断加大对古迹的保护力度。埃及设立的最高文物委员会准备对破坏古迹者出台重罚措施。其实,埃及一直对蓄意破坏古迹者实施最高判处五年监禁的严厉惩罚,并拟进一步延长监禁的期限。新的古迹保护法案规定,对破坏神庙、古雕像以及在古迹周围建造房屋者,可根据情节轻重,施以不同额度的罚款,最高可达10万美元,并判处无期徒刑。
少有红绿灯的都市
到了埃及就不能不提开罗,那儿基本是游客的首站,也常常是埃及行的终点站。
开罗是我见到的交通最混乱的城市,号称1800万人口,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那里的高速公路不发达,街道狭窄又脏又乱。汽车似乎和人一样多,像蝗虫一般无论到那里都能连成一片。
我在那里看到了在其他地方绝对看不到的标致504,法国生产的,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淘汰了。苏联生产的老掉牙的拉达车也在街上穿行,真是一个流动的破车博物馆!公交也不发达。
这么拥挤的城市,那么多的车和行人,竟然没有多少红绿灯,我们从机场出来开车到住处将近两个小时,见到的红绿灯不超过三个。汽车挤来挤去,都在乱开,却很少看见开车斗气的,甚至鸣笛的都不太多。不排队的人夹进来就夹进来的了,被挡住路的就被挡住了,很少见人吵架,埃及人的脾气真是够好。
和其他地方不同,那里机场的厕所是收费的,集市厕所也是收费的。如果没钱他也让你进去,比较好说话。他们明明知道你是游客可能不会再来了,也还要说一句:“下次一起交。”
埃及是一个历史遗产丰富、现实经济贫穷的国度,所以他们学会了友好对待外国游客,因为后者是他们收入的来源,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民众知道礼貌待客,政府知道要提供安全的环境,所以肯倾全力甚至不惜出动军队保护游客的安全。
我在十几年前第一次去埃及后,就告诉周围的朋友们:有条件的话,人一生中至少要去一次埃及。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去了两次。
相关热词搜索:埃及 古迹 保护 像埃及那样保护古迹 埃及如何保护文物古迹 埃及政局与文物保护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