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外交家 [蔡廷干:民国军人外交家]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民国外交人系列●      “外交人很熟,地亦熟,事不熟,只好画诺,其责仍在诸君。余抱先做人、再做事、次做官目的而来。故官可以不做,而事不可不做;事可以不做,而人不可不做。”
  
  “好斗的中国人”
  
  蔡廷干,字耀堂,1861年3月6日出生于广东香山县。蔡廷干虽家道清贫,但仍接受私塾教育。10岁时,蔡廷干赶上一次难得的机遇,从此改变了他以后的人生道路。
  
  1871年,经曾国藩领衔奏请,清政府同意中国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选派幼童出洋留学的建议。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向西方选派留学生――计划从全国各地选派聪颖子弟,在上海设立的预备学校学习后,选拔优秀者共120人分四批前往美国留学。但那时中国社会风气未开,大多数国人还恪守着传统观念,仍把熟读四书五经、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视为追求的理想,又有谁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往“洋鬼子”的国家?因此,在所选派的幼童中,以来自容闳家乡――广东香山――的孩子居多。蔡廷干被引荐为第二批幼童前往美国。
  赴美后,蔡廷干被派住在麻省斯普林•菲德尔•麦连太太家中,最初在康纳狄格州哈特福德语文学校学习,随后进入新大不列颠中学读书。由于蔡廷干生性顽皮果敢,被美国同学送了一个“好斗的中国人”的绰号。
  和大多数留美学生一样,蔡廷干受美国社会风气和教育思想的影响,日渐对中国固有的传统产生了抵触情绪,他是率先剪掉辫子的几名留学生之一。结果,留美学童日渐增多的“出格”行为,终于引发了清政府的干预行动,1881年下诏撤回全部留美学童。尚未从美国高校毕业的蔡廷干,只得提前结束留学生活。尽管未能完成学业,但留学美国,开阔了蔡廷干的视野,使其具备了良好的国际知识基础。
  
  甲午战争中的“俘虏”
  
  蔡廷干回国后,先是被清政府分配在天津“大沽水雷学堂”学习。1885年毕业后被派往福建水师担任把总拨补,曾参加中法战争。1888年又以“守备衔尽先补用”被调往北洋水师服役。正是在北洋海军服役期间,让蔡廷干心中记下了刻骨铭心的耻辱。
  1894年,处心积虑地想排斥中国在朝鲜影响力的日本,借朝鲜东学党起义的机会,出兵朝鲜,并伺机挑起中日战争。9月17日,北洋舰队在护送增援朝鲜清军返航途中,突然遭到日军舰队的偷袭。甲午战争爆发。猝不及防的北洋舰队,与日本舰队血战五小时,最终失利。黄海海战爆发时,蔡廷干正担任“福龙”号鱼雷艇管带,率艇为舰队担任侧翼警戒任务。他临危不惧,曾指挥所属艇队,将日军主力舰“西京丸”与其舰队隔离,向其发射鱼雷,谁知鱼雷竟从舰底穿过,功亏一篑。无奈,蔡廷干只得下令已无鱼雷的“福龙”号退出战斗。日舰“西京丸”差点被击沉,是黄海海战中精彩的一幕。
  黄海一战,震动清廷。北洋大臣李鸿章下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基地,不得出战。1895年春,日军从水陆两路进攻并占领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此时,蔡廷干与左一营管带王平率艇突围,但为日军追截,溃不成军。痛不欲生的蔡廷干受伤后,欲投海自尽,却为日军捞起作为俘虏押往东京。《马关条约》签订后,蔡廷干作为战俘遣送回国。临行前,日将告诉蔡廷干:“君回中国,若誓不为将,则今日释汝;若为将,而他日敌我,则今日毙汝。”蔡廷干回答说:“我回国若复为将,苟中日有战事,我必尽力以击敌。”日将为之动容,赞称:“义士也!”遂释放蔡廷干回国。
  甲午战争后,蔡廷干遭清廷革职遣散处分,回乡休养。他万念俱灰,闭门读书,不问世事,几乎与世隔绝。经此磨难,蔡廷干更加成熟,也为日后东山再起打下了基础。
  
  袁世凯的外交心腹
  
  晚清中国政治衰败,国运维艰,终究不是有报国之志的蔡廷干退隐的环境。此时,政治强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以推行“新政”为名,大力网络人才,保奏起用甲午战争中被革黜的海陆官员,这为蔡廷干重新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机会。1905年,经袁世凯心腹、蔡廷干同乡唐绍仪的举荐,蔡廷干成为袁世凯的部属。其娴熟的英语和广博的国际知识为袁所赏识,奏保以“参将补用”。1909年宣统继位,位高权重的袁世凯被罢黜回家“养疴”。蔡廷干立即辞去官职,以示与袁世凯共进退,此举令袁世凯大感欢心。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重新起用袁世凯。大权在握的袁世凯,政治野心膨胀,蔡廷干穿梭往来,成为袁世凯实现自己图谋的重要助手。袁世凯奏请朝廷,委任蔡廷干为“海军部军制司司长补授海军正参领”,实际上专门负责外事活动。此后,蔡廷干作为袁世凯在外交方面的心腹,扮演了不平凡的角色。11月,蔡廷干等秘密前往武汉,会晤革命军都督黎元洪。蔡廷干还将此事和谈判情况通报给自己的朋友、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循,由其进行公开报道。12月,南北和谈之际,蔡廷干再次秘密前往南方,与革命党人接触。
  蔡廷干忠心、能力出众,令袁世凯颇为信任――1912年2月,在只有一名秘书和其子袁克定在场的情况下,蔡廷干为即将登上总统之位的袁世凯剪去了辫子!蔡廷干还将莫里循举荐给袁世凯,扮演其国际代言人的角色。“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莫理循则致电英国外交部,要求“禁止孙中山等人在香港登陆”。蔡廷干倾心尽力助袁,袁世凯也投桃报李,迅速擢升其为“高等军事参议,中将海军副司令”,并授予“二等嘉禾勋章”。1913年以后,又派充其担任盐务稽核总所总办、税务处会办,1914年5月任大总统府副大礼官。
  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开历史倒车,深受西方思想影响的蔡廷干开始与其“渐行渐远”,脱离袁世凯的阵营。
  
  华盛顿会议“联袂抗争”
  
  袁世凯去世后,一度脱离官场的蔡廷干重新返回政治舞台,自1918年起曾先后担任“敌国侨民遣送事务局会办”、“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等职,为争取和维护国家权益做出了一定贡献。其实,军人出身的蔡廷干,其果敢和胆识也体现在外交活动中。
  1921年,美国主持召开华盛顿会议,蔡廷干以“税务处会办”身份担任中国代表团高等顾问。审议我国关税自主案时,英、美、日、法等国均表示反对,尤以英、日为烈。为抗议大会漠视中国主张,蔡廷干随即与中国代表团秘书长刁作谦、高等顾问周自齐、梁如浩一起,于12月初提请辞职。后在政府全力挽留下,蔡廷干等人撤回辞呈。作为施加压力的成果,蔡廷干协助政府促使列强签署同意中国修改税则、加征关税的《关于中国关税税则之条约》。1922年2月,中国政府成立修改通商进口税则委员会,蔡廷干出任主任。4月,修改税则会议在上海举行。经过近五个月与13国代表的讨价还价,会议最终达成了税则修改协议。这是中国在争取关税自主方面最有意义的成果。
  出任外交总长
  上世纪20年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北洋政府更迭频繁,穷于应付。1926年6月,杜锡?政府上台,7月6日,一直活跃于外交舞台、颇著声望的蔡廷干出任外交总长。蔡廷干感慨万千,在外交部就职演说中坦率指出:“外交人很熟,地亦熟,事不熟,只好画诺,其责仍在诸君。余抱先做人、再做事、次做官目的而来。故官可以不做,而事不可不做;事可以不做,而人不可不做。”蔡廷干身兼外交总长、税务督办、关税会议中国总代表三职,终日忙碌。然而,蔡廷干在外交总长任上,作为不大。关税会议因各国代表借口中国时局动荡,拒绝开会,无法推动;蔡廷干要求苏俄政府撤回驻华大使加拉罕,只是纸上谈兵,难以实施;向日本公使馆提议改订中日通商航海条约,日本外交省借口“与关税会议关系密切”,拒绝开议;9月5日,英国军舰丧心病狂,炮轰四川万县县城,屠杀中国军民,制造“万县惨案”。蔡廷干深感棘手,只得指示由外交部驻宜昌交涉员与英国领事交涉处理。旧中国积弱积贫时代,外交家难做,改朝换代前夕的外交家更难有作为。8月,蔡廷干拒绝了法国公使提议延长到期的中国安南(今越南)通商条约一年的要求,通电声明该条约作废,是他最有成就的外交行为。
  蔡廷干出任外交总长时,曾表示以两个月为限。9月21日,不愿恋栈的蔡廷干提交辞呈。为表示辞职决心,他甚至住进一家法国医院,闭门谢客,不问政事。10月1日,北洋政府解除蔡廷干外交总长职位。1927年5月,蔡廷干又辞税务督办,从此彻底脱离官场,隐居大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蔡廷干返回北平定居。1935年9月20日,蔡廷干病逝于北平,享年75岁。

相关热词搜索:外交家 民国 军人 蔡廷干:民国军人外交家 蔡廷干民国军人外交家 蔡廷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