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累了 生活好累好压抑的句子

发布时间:2020-03-14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冷战结束十五年祭   1991年12月25日,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宣告解体。15年来,这一问题已被各国政治家和学者们讨论得翻天覆地。正当本刊策划“冷战结束十五年祭”这一话题时,普利策奖获得者刘香成先生的特殊经历,以及他和我们的晤谈让我们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创作灵感和激情。恰在驻伊美军单月死亡人数创历史新高,鹰派大佬拉姆斯菲尔德、博尔顿相继落马,共和党在国会中期选举和州选举中全线崩溃这些情况接踵而至的时候,“超级大国累了”成了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于是,本刊编辑记者团队集体激情出手,写出了本期的封面话题。
  ――编者手记
  
  “如果毁灭是我们的命运,那么它的发起者和结束者是我们自己。”――亚伯拉罕•林肯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悬挂了近69年的苏联镰刀锤子国旗徐徐从克里姆林宫降下,19时45分俄罗斯联邦红蓝白三色新国旗缓缓升起……也许是巧合,这一天是西方的圣诞节。现场目睹这一历史时刻的人稀稀朗朗,寒风中人们行色匆匆。随着超级大国苏联的不复存在,世人忽然发觉――一个旧时代(冷战)结束了,同时清晰地意识到一个新时代正在来临。未来的时代到底该是个什么样,不同的人的勾勒和诠释是不一样的,可谓人言人殊。美国一位叫福山的学者出了一本书――《历史的终结》,欢呼西方取得的胜利和一统江湖(世界)。此时,因打赢海湾战争而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为取胜冷战而顾盼自雄、睥睨四方的仅存的超级大国――美国,更是雄心万丈,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建立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和平与安全、自由及法治的”“世界新秩序”(老布什语)。于是就有了“新帝国主义论”、“先发制人”、“单边主义”……
  弹指之间,15年过去了。不久前,原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副主席格雷厄姆•福勒提出一种论断:超级大国累了。言里言外:经过这些年的“忙碌”,美国可能真的感到疲惫了。这个立论成立吗?
  
  面对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按下葫芦浮起瓢――劳累
  
  从19世纪90年代末美国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一以来的100多年间,美国一直牢牢坐在世界经济头把交椅上。据说二战中日本所以要偷袭珍珠港是因为策划者山本五十六认为:必须速战速决,一下子打蒙美国迫其早日谈判,否则战事一拖久,面对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日本无胜算。而正焦头烂额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听到偷袭珍珠港的消息后,不禁额手称庆,因为他知道这一场战争盟军胜定了。从此美国成为“盟国的兵工厂”,数不清的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战场、亚洲战场……眼下经济全球化浪潮掀起一波又一波冲击,世界经济的面貌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化,这股不期而至的汹涌浪潮不仅猛烈地冲击着广大发展中国家,而且对西方发达国家也形成强烈挑战,就连美国这个世界经济的大哥大也被裹挟其中……都说全球化是把双刃剑,对美国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数量和实力都居世界前列的美国跨国公司进行全球生产、全球销售。由于IT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工作流的软件,出现了很多网络方面的技术,使得跨国公司能在全球范围内将其生产链条拆成一个又一个环节,然后将这些不同的环节放在世界上生产成本相对低廉的不同的地方;而另一方面,美国国内一些成本高、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行业遭到巨大打击,工人纷纷失业。如,美国纺织产业工人每小时工资为18美元,而中国只有0.5美元,美国纺织产业自然成了“夕阳产业”,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品打败美国纺织品就成为必然。这样一来,美国国内部分行业的就业以及国际收支平衡就会受到冲击,“可能使特定的工人、公司、产业和社区遭到痛苦的‘移位’”。经济全球化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弹也就不足为怪了。
  
  1986年,美国国产鞋占其消费量的20%;到2004年,仅为3%。1997年《商业周刊》做了一个调查,有56%的美国人认为贸易的扩大减少了美国的工作机会。美国人患上了“全球化恐惧症”,担心他们无法与新兴市场国家的低工资工人进行竞争,担心美国人的生活水平落在这些国家之下。虽然这种焦虑在后来几年里有所缓解,但这已经深深地影响了美国的国内政治。美国国会,在经济全球化中利益受损的团体、丢掉饭碗的工人频频向美国政府发难,要求政府采取措施阻挡这股潮流,制裁那些对美国进行产品“倾销”的国家。然而,美国的跨国公司早已从全球化中赚得盆满钵溢,它们当然不能让国内这部分人“坏了自己的好事”。“得利者”要美国政府向东,“失利者”要美国政府向西,白宫按下葫芦浮起瓢,好不辛苦。这也正是中美经贸摩擦的背景。今年中期选举后,民主党人又控制了国会,今后布什政府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12月中旬,美国将派出包括财长保尔森、联储主席伯南克、商务部长古铁雷斯、贸易代表施瓦布以及卫生和公共服务部部长、能源部长和环保局局长等诸多重量级人物在内的“豪华阵容”来到中国,真可谓“用心良苦”。不过,美国经济自己有了“病”,却让中国的人民币来“吃药”,显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看来,白宫还得再受些累,自己的病还得自己治。
  美国政府累在国内,更累在国外。
  这些年来,全球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很不顺利,2001年启动的WTO多哈回合谈判磕磕绊绊、踉踉跄跄前行,但终因多方分歧严重、互不让步,于今年7月份被迫中止。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多边贸易谈判失去了信心,而是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双边的、区域的贸易安排。而区域内、集团内成员享受的优惠,区域外、集团外国家则不能享受。且不说欧盟扩大给美国带来的冲击,单就东亚地区来说,10+3、10+1,搞得红红火火,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目光,美国人心里自然有些酸溜溜的。美国担心自己被排除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之外,生怕在东亚出现另一个“欧盟”,因此积极主张建立亚太自由贸易区。据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如果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美国将由于它的歧视性影响每年损失250亿美元的出口,这就是所谓的“在太平洋划界的危险”。然而,在今年的APEC会议上,各成员在亚太自由贸易区问题上持有较大意见分歧,该设想也只能是停留在“宏伟蓝图”阶段。看来,美国政府在这方面还要多受些累。
  
  面对西方联盟――劳心
  
  正当美国雄心勃勃要建立自己理想中的“世界新秩序”时,哪曾料到麻烦首先出在内部――西方联盟身上,更准确些说出在欧盟身上。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形成鲜明对比。同是在一个地方打仗――中东,打的是同一个敌人――萨达姆,盟国的态度却前恭而后倨!想当年海湾战争,老布什打出“锄强扶弱”的大旗,登高一呼,八方响应,盟国更是没二话,出钱、出枪、出人,上下一心、一鼓作气击败萨达姆、帮科威特复国,那时是何等威风荣耀?等轮到小布什祭起“除暴安良”的旗号要推翻萨达姆政权时,盟国的态度却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法德等重要盟国同声说“不”,连土耳其也不肯借道提供方便。眼下美军陷于伊拉克难以自拔,小布什内外不讨好弄得灰头土脸,盟国不但不搭把手,反而在一旁冷嘲热讽。也难怪心中窝火的拉姆斯菲尔德要抛出什么“新欧洲”、“老欧洲”之说反唇相讥。
  盟国内部关系的这种微妙变化源于冷战的结束。冷战期间美苏两强对峙,夹在中间的西欧只能倚靠美国的军事保护尤其是核保护伞,在政策制定方面特别是外交政策上主要是力求与美国保持一致。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强敌消失,西方联盟的凝聚力明显减弱,美国和欧盟在对新时代的看法上的矛盾逐渐凸显。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冯仲平指出,“欧盟与美国最大的一个战略分歧点在于,欧盟坚信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安全和繁荣有赖于卓有成效的多边体制”,“世界上的问题要靠对话、协商解决”。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欧盟应该有所作为,欧盟的影响主要是靠思想、文化、贸易、经济、对外援助等软实力来实现的,欧洲也有这方面的优势。正如欧洲人自己所说,“冷战时期欧洲的利益及其政策都是由东西方冲突决定的,现在欧洲能够选择自己的战略了”。“美国人的安全战略主要目标是维持军事统治。……欧洲人优先考虑的事情则是确保各国际机构正常运转。我们希望生活在一个法制的世界中”(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设计师罗伯特•库珀)。德国学者韦登费尔德更是直言:“欧洲和美国迟早将重新为他们的利益下定义。”
  总之,欧盟认为,美国搞单极世界,搞它主导下的世界新秩序,靠的是“力”(军事、强压、制裁等),这在当今世界行不通。而欧盟寻求的是多极化、以“理”(软实力、经贸、协商、对话)服人。为了实现自己与美国不同的理念,欧盟在各个方面都做了许多铺垫,在经济总量方面经过多年努力已与美国平起平坐;外交上力求以统一的声音增加自己说话的分量;金融方面欧元已三分天下(美元、欧元、日元)有其一;军事方面除强调北约向政治方面转型外还组建了法德联合旅;科技方面不管美国心里痛快不痛快,发起了伽利略计划和尤里卡计划……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指出:欧洲一体化不仅在经济上,在贸易、金融、科技诸领域都(对美国)形成挑战。欧盟要在多极世界中扮演有声有色的一极是全方位的。
  美国政治术语中有一个虽不算新但近来却频频出现的词――“临时国盟”。按美国人自己的解释,就是不寻求长远结盟,不寻求伙伴固定,仅就一个时段、一个议题,“志同道合”者暂时集合在一起,任务目标达成后就散伙。这一方面反映出当前美国对冷战后突然冒出的诸多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极不适应和尚未有好的应对之策,另一方面也透出美国人骨子里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倾向。细思之,与老盟友不怎么听招呼了似乎亦不无关联。如何处理好与传统盟友的关系,美国还真得好好费些心思。
  
  与俄罗斯打交道――劳神
  
  俄罗斯独立之初,采取全面倒向西方的政策,可换来的却是北约步步进逼,“颜色革命”在周边频频发生,美军借反恐进驻中亚……俄罗斯对外政策虽一再调整,但始终不合西方和美国的心思,俄罗斯在折腾中终于悟出:不管我怎么做,反正西方、美国都要整我!随着普京掌权,俄罗斯对外政策再次出现变化……
  在国际关系与外交方面,普京一直本着他自己确定的三原则――现实主义、实用主义和维护国家利益。普京领导制定的俄对外政策新构想指出,俄“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其活动的各个领域都拥有可观的潜力和资源,同世界上主要国家保持着紧密关系,对世界新格局的形成施加着实质性的影响”。新构想是对国际关系多极化体系的一种构想,是俄的国际战略目标。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王郦久研究员指出:9.11以来,从阿富汗战争到美国的大中亚计划,再到伊拉克战争、朝核问题和伊核问题,俄罗斯的表现充分说明,俄罗斯的政治意志、独立意识和自主性在不断地加强。
  布什2001年第一次见到普京时曾说过,“看着他的眼睛,我知道他是一个可以信赖的人”。然而,就是这个“可以信赖的人”使得俄美之间早就存在的许多矛盾与分歧不仅没有得到缓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化和加剧了。随着经济开始复苏,俄罗斯对外政策也日趋活跃,特别是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频频打出石油牌、天然气牌,让闹别扭的周边国家和西方叫苦不迭。
  9.11恐怖袭击改变了世界安全局势,俄美关系出现重大与实质性的转变,俄美之间签署了一系列双边条约和文件以推进双边关系和多领域合作。然而,两国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完全消除,甚至在反恐问题上两国也存在着重要分歧;俄罗斯在联合国始终不同意美国提出的关于安理会自动授权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的议案;在同伊拉克、伊朗等所谓“邪恶轴心”国家的关系等问题上,俄美龃龉不断;俄罗斯对美军在中亚长期驻扎心存戒备;俄还对2002年2月美国军事人员进入格鲁吉亚甚为恼火。2001年俄美贸易总额由2000年的100亿美元下降为90亿美元。
  在朝核问题上俄罗斯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2006年10月25日,普京在俄罗斯电视台直播的节目中回答俄国民的问题时说:“不要一味向朝鲜施压。”“解决目前局势的办法就是重返六方会谈。我们不应该把谈判的一方推到没有退路的境地,这样这一方惟一能做的就是让局势升级。”
  11月15日,在APEC会议举行的前夕,布什总统乘坐“空军一号”,以中途加油为由,经停莫斯科机场,而普京总统对布什此举心领神会,携夫人亲到机场迎接,并与布什夫妇共进晚餐。有学者指出,两位总统的此次会晤,是以形式上的交替“让步”达到了心理上的动态平衡,以便各取所需。就眼下而言,美国在伊核问题和朝核问题上就亟需俄罗斯的理解和配合。特别是在伊核问题上,俄罗斯出于自己的利益考虑一直同美国唱对台戏。就在11月初,俄罗斯就伊核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安理会决议草案,对欧盟提出并得到美国首肯的草案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坚决反对制裁伊朗。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孔寒冰教授指出,此次俄美总统的“机场会晤”预示着,俄罗斯的守势渐弱,而美国的攻势渐弱。
  普京曾经说过,“柔道不是简单的体育运动,而是哲学”。他从柔道中体会出的哲理是:不管对手有多强大,只要你掌握技巧、抓住对手的破绽,就能借势击倒对手。“柔”是为了“克刚”,退让是为了取胜。普京不愧柔道高手。
  
  
  解决朝核、伊核问题――劳而无功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也是惟一一个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自从核武器和导弹武器问世后,美国原先拥有的两洋阻隔的战略安全优势不再,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也就成了美国安全战略中的重中之重。
  9.11事件打破了美国本土不受威胁的神话,使国内人心惶惶。而国际恐怖分子寻求所谓不对等的战争手段,更使美国面临着不可琢磨和无法预测的安全威胁,用拉姆斯菲尔德的话说就是:“美国要防窃贼却根本不知道窃贼在哪儿。”核生化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是美国最为忧心的问题。小布什上台后,在继承克林顿政府的“无赖国家”概念后,进而推出了伊拉克、伊朗和朝鲜的“邪恶轴心”说,这既有对这些国家集权体制的极度厌恶,也有对它们正在研发和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纵容甚至策动包括恐怖活动的疑惧。
  在以发展核生化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发兵拔除“眼中钉”伊拉克之后,美国盯住了伊朗和朝鲜。在美国人眼里,“邪恶轴心”有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国民的绝对安全就不会得到保障。美国认定朝鲜、伊朗不仅在暗中发展核武,而且朝鲜还向叙利亚等国提供导弹技术甚至导弹,造成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
  对此,美国决不能容忍,可一时又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办法,对朝鲜与伊朗发展核武器,布什大有“狗咬刺猬无处下口”的尴尬。美国在伊拉克的悍然行动,增加了朝鲜和伊朗的疑惧。朝鲜就明确表示,朝鲜不会接受核查,因为伊拉克战争表明,接受核查依然带来战争。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朝鲜出现核问题至今,朝鲜在国际协调与美国恫吓下一路走来,但最终的结果还是朝鲜核试爆,公开宣布自己已经拥有了核武器,并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据中共中央党校朝鲜问题专家张琏瑰分析,朝鲜在跨过核门槛后,将稳步推进其核武器的实用化与小型化,把科研产品变为具有军事意义的核武器。面对朝鲜造成的既成事实,美国除了发出一些硬话、狠话之外,也只有让朝鲜回到六方会谈谈判桌边来这一条路。六方会谈朝方代表团团长、朝鲜外务省副相金桂冠11月30日在北京表示,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已故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主席的遗训,但在现阶段朝鲜不会单方面弃核。美国六方会谈代表团团长克里斯托弗•希尔在会晤金桂冠时提出可以举行朝美外长会谈,但朝鲜要先冻结和废除核设施。美朝观点是对立的。可见,对美国来说,当前并没有解决朝核问题的真正办法。
  再说说伊朗。
  伊朗和朝鲜不同――至今伊朗仍坚持说,自己的一切核活动都是为了和平利用,并非谋求核武器,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对无核国家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是尊重的。但美国人认为伊朗的真正目的就是发展核武器,如果伊朗的核计划不能被及时制止,致使伊朗闯关成功,对后继者将是一个巨大鼓励,世界反核扩散防线将全面崩溃――伊朗总统内贾德曾高调宣称要把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并扬言要同穆斯林国家“分享核技术”――伊朗的言行描绘出一个掌握了核武器的伊朗将会如何涂改中东政治地图,这种前景无疑使美国胆战心惊。因此,国际舆论认为,伊拉克战争一结束,美国就会把枪口对准伊朗。然而,时至今日,美国并没有这样做,指责伊朗的核计划仍停留在“可能”与“意图”层次上,并没有抓到过硬的证据证明伊朗正在研制核弹。而且伊朗还愿意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更严格的检查。面对在法理上占据有利地位的伊朗,再看看美国当前在伊拉克的现状,美国人无疑知道,说服国际社会特别是说服中、俄等大国对伊采取实质性制裁或武力打击行动简直没有可能。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小国、弱国在与大国、强国对峙时并非总是处于下风。朝核、伊核问题再次表明,有时候小国有小国的办法,大国有着大国的无奈。
  
  处理伊拉克、中东乱局――身心俱疲
  
  冷战结束前后至今的十五六年,美国共打了四次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其中两次发生在中东地区绝非偶然。石油――这个被誉为现代工业血液的资源给中东带来滚滚的财富,也带来无尽的苦难。自从中东发现石油,这块土地就再无宁日。
  “2006年是美国在中东陷入全面困境的一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问题专家李绍先诠释了他对美国中东政策的最基本看法。李绍先认为,目前中东形势处在一个十分紧要的关头,美国面临三重危机――伊拉克危机、伊朗核危机和阿以和平危机。伊拉克此起彼伏的爆炸、频频发生的暴力袭击和教派仇杀等,仅仅是问题的一部分,伊朗核问题和巴勒斯坦以及黎巴嫩问题前景都令人担忧。
  中东在美国全球战略中一直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冷战后,美国在世界舞台上独占鳌头,使它有机会独揽中东问题的解决大权。老布什和克林顿领导的两届美国政府大力开展中东外交,主持了巴以奥斯陆协议和约旦―以色列和平协议的签署;克林顿1998年邀请巴以领导人赴美会谈,达成《怀伊协议》。虽然巴勒斯坦方面有时批评美国偏袒以色列,但总的来讲还是接受美国的调解,希望美国压以色列让步。但布什政府上台后,一改克林顿政府的中东政策,尤其是9.11事件之后,布什政府决意通过推行全新的政策实现其霸权目标,伊拉克战争和“大中东计划”就是布什政府外交的“大手笔”。然而,令布什和拉姆斯菲尔德没有料到的是,作为惟一超级大国,耗资数千亿美元、牺牲几千名士兵性命,非但没有使其在该地区的利益更加稳固,反而使美国深陷战争泥潭,还导致了美国最大死敌伊朗的崛起。本来,黎以冲突发生后,美国想假以色列之手,除掉真主党和哈马斯,同时孤立并打压叙利亚和伊朗,从根本上改变中东地缘政治格局,但美国对以色列的公然偏袒,对黎巴嫩人生命财产的蔑视,使阿拉伯民众的反美情绪犹如干柴遇烈火,美国难圆其梦。7月30日,一幅被从瓦砾中挖出来的满是尘土的孩子的尸体的照片传至全球。他是以色列轰炸加纳村50多名无辜死难者中的一个。就在这一天,正在中东地区斡旋的美国国务卿赖斯也经历了难忘的“痛苦24小时”。她对媒体发表讲话,“我对发生在黎巴嫩的空袭造成无辜者伤亡惨重深感悲伤”,“太多人失去了生命”。她谈到,“美国中东有些政策确实需要反思”。
  美国正在吞食穷兵黩武的后果,也正在品尝颠覆他国政权的痛苦。伊拉克战争三年来,有将近2900名美军士兵死亡,美国已耗资3000亿美元,光是1.6万名伤兵的终身医疗与抚恤金就需花费350亿美元。美国人民对这场战争的反应,已由进军巴格达后的欢呼变为举国上下怨声载道。电影《华氏9.11》的导演摩尔收到了大量驻伊美军士兵的来信,其中一个落款为“死了的士兵”的人写道:“我并非为我的祖国牺牲,我为它的贪婪而死。打仗是我的责任,我原本信任它会将我们引上正途,我竟错误地以为它珍视我们的信仰……”很多老兵很潦倒,在夜晚抽大麻提神。“很多执行任务的士兵一到大街上就把事先做好的牌子挂到车外面,上面用阿拉伯文、英文写道:我们什么都没看到,希望你们也什么都没看到。我让你活着回家,你也让我活着回家;这条街已经两个月没有爆炸了,我们一起再坚持两个月吧!”这样的牌子甚至还挂到值勤的街道上。
  美国本想战后能控制中东战略要地伊拉克,结果却把伊拉克变成一个战乱不休、四分五裂的烂摊子。原以为西方民主可以在伊拉克开花,结果不但是种子撒在石板上,伊拉克还进一步陷入内战沼泽。伊拉克已有60多万平民死亡。据联合国驻伊拉克援助团人权事务办公室最新公布的一项报告,10月份,伊拉克平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屠杀,死亡人数为3709人,创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的新高。11月23日萨德尔城又发生了三次大爆炸,200多人死于非命,这也是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单日死亡人数的最高纪录。与此同时,黎以冲突已经迅速转变为黎巴嫩内部危机。反叙利亚的工业部长皮埃尔•杰马耶勒遇刺身亡后,黎巴嫩四处弥漫着紧张的空气。11月26日,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采访时,以严肃的口吻警告说,中东地区存在爆发三场内战的危险性,巴勒斯坦、伊拉克和黎巴嫩都有可能爆发内战。李绍先认为,阿卜杜拉“道出了时下中东局势的实情”,非常深刻。
  美国著名学者沃勒斯坦曾悲观地预测,“当布什离职时,他留下的将是一个弱得多的美国”。
  
  领导世界者――高处不胜寒
  
  “我们整个国家的历史就是一部扩张史”(老罗斯福)。且不说从独立之初的北美13州到现在美国的疆域扩大了多少倍,就拿另一超级大国苏联来说,二战中苏联付出惨重代价,战后其扩张支配的地域亦不过离国土960公里,远远不及美国的11200公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出现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实行战略收缩,其控制的地域仍比苏联大得多。林肯总统曾说过这样一句颇值得玩味的话:我想上帝是喜爱穷人的,不然他不会造就这么多穷人!我们不妨将这句话再引伸一下:上帝是喜欢我们这个世界的,不然不会令她如此多彩多姿!
  不错,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科技最发达、经济最雄厚、军事最强盛的惟一超级大国,它可以干它想干的事,也能干成一些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绝不会事事如愿!如今的美国利益遍及全球,更多的利益也就意味着更多的义务和责任,更多的付出和损耗,意味着更多的麻烦!
  高处不胜寒,也许美国真的累了!

相关热词搜索:美国 累了 美国累了 美国成人av电免费观看 美国成人av电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