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的“英镑情结”】英国人的乡村情结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怀旧的英国人认为,英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上。但实际上,英镑纸币是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后才开始发行的。早期英镑没有固定面值,只是一种支付等价黄金的“代金券”。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百万英镑”的故事。18世纪中期,大额英镑纸币开始有了面额;又过了几十年,10镑以下的小面额钞票才开始流通。1928年,彩印的现代英镑纸币正式发行,史称“A系列”。目前英镑纸币的版式是由1970年的“D系列”确立下来的,正面印英国女王头像、背面印英国历史名人。现在流通的英镑是“E系列”,有新旧两个版本,替换工作还正在进行。
  
  英国人心里的“结”
  
  对英国人而言,英镑纸币凝结了国家的骄傲。正面的女王画像象征着英国的国体,背面的名人像简直就是一部缩微的“英国史图册”。目前,流通中的英镑纸币有5、10、20和50等四种面额,常见的是前三种。D版钞票背面的名人按照顺序分别是打败了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亚瑟?韦尔斯利、现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弗洛伦丝?南丁格尔、剧作家莎士比亚、建筑家克里斯托弗?任恩。E版旧钞的名人是发明了蒸汽机车的乔治?史蒂文森、文学家查尔斯?狄更斯、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和英格兰银行第一任行长霍布伦。E版新钞的名人是慈善家伊丽莎白?弗雷、提出进化论的查尔斯?达尔文、音乐家爱德华?埃尔加,50镑的钞票还没有换。这些人物串起了一条断断续续的线索,把英国人最得意的事情差不多全摆了出来。
  从理性上说,英国人对英镑的感情来自于对本国历史的留恋。但实际上,却未必有多少人认真地想过这件事。有人看重的可能是女王画像代表的正统,有人则更看重背面人物代表的荣耀。但是,对多数英国人来说,“钱”就应该是现在这样的;如果变个样儿,怎么也是个让人不舒服的变化。文化的力量就在这里,许多想不清楚的情绪决定了人们行动的逻辑。英镑在很多英国人的心里已经成了一个“结”,把各种复杂的心理和感情拧在了一起。这个疙瘩的核心是怎么看待曾经辉煌的英国“融入欧洲”的过程,“英镑情结”实际上系在这个更大的“结”上。
  
  一部英国经济史
  二战之后,英国由世界性的“日不落帝国”回到了普通欧洲国家的位置。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很多英国人似乎还是不愿意接受这种变化。英镑记载着英国昔日的辉煌,是历史留下来的纪念品。放弃了英镑,好像就彻底地放下了大英帝国的“架子”,足以使不少英国人黯然神伤。
  英镑完整地见证了英国由盛而衰,由“世界”回到“欧洲”的过程。1821年开始,英国实行金本位制,1英镑兑换7.3克纯金。此后100年中,英镑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一战之后,美元逐渐取代了英镑的国际地位。为了防止黄金外流,英国在大萧条时期放弃了金本位制。二战后英镑两度贬值,由战时的1英镑兑4.03美元下降到2.40美元;此后继续下跌,现在1镑只等于1.65美元了。
  为了维护英镑的国际地位,1931年英国组建了英镑集团,1939年改称英镑区。在除加拿大以外的英联邦各国和地区,以及爱尔兰、冰岛、马尔代夫、科威特、约旦、阿曼、巴林、卡塔尔、阿联酋、也门、塞拉利昂等国用英镑当基准货币,各国货币的汇率以英镑为准、可以自由兑换,贸易、信贷都用英镑结算。但是,二战后英国持续衰弱,英镑连充当小范围国际货币也越来越费劲了。1971年世界货币危机之后,英镑区成员国的货币先后与英镑脱钩,“英镑区”只剩下了英国、爱尔兰、开曼群岛和海峡群岛。但即使如此,英国还是不愿意将英镑等同于其他的欧洲货币。1973年3月,英国拒绝参加西欧八国组成的联合浮动集团。1990年10月,英镑加入了欧洲货币体系;但两年之后宣布退出,从此游离于欧洲货币联盟之外。
  
  “个性”岂能丧失?
  
  虽然英镑越来越不值钱,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小;但对不少英国人说来,废弃英镑则意味着英国彻底地失去了自己的“特性”,成了欧洲的普通一员。历史上,英国和欧洲大陆虽只有一水之隔,却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国力最强盛的时候,英国与大陆国家不在同样的重量级上:英国是“世界”的,而德、法是“欧洲”的。当时的英国以维持大陆列强的“均势”为己任,保持着高人一等的“光荣孤立”。二战后,英国的保守派还想维持本国与“欧洲”并列的位势。在他们看来,虽然英国的实力不如从前了,但毕竟还保有“英美特殊关系”、维系着一个“英联邦”,尚不至于和战败的德国、衰弱的法国为伍。可是残酷的现实却证明此路不通。到20世纪60年代,多数英国政治家已经认识到:英国“回归”欧洲的时候到了!1973年,英国加入了欧共体,变成了“欧洲的英国”。
  
  但是,30年后的英国似乎还没有完全适应这种历史性的转变,总想保持自己在欧洲的“独特性”:在对外政策方面,从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开始,英国就重新唱起了“英美特殊关系”的老调。在一体化的前景方面,英国对共同体的“联邦主义”倾向保持高度警惕,坚持反对构建超越民族国家的“欧罗巴合众国”。这样,英国在欧盟中的地位总是显得有点“别扭”,在让渡主权方面尤其不“配合”。80年代英国和欧共体的关系经常闹得很不愉快,布莱尔工党政府上台后情况有所好转,但英国的“个”劲并没有彻底改变。对待欧元的态度反映了英国人对待欧盟的态度,“英镑情结”的社会心理根源也许就在这里。
  
  立场终究要变
  货币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在这个问题上老百姓却没有多大的发言权,拿主意的是企业家、金融家、政治家。在这些人的心里,利益的分量要远远超过感情,对利益的理解变了,立场也就变了。不久前,英国《镜报》报道,25家雇员超过10万人的英国大企业联名致信布莱尔,认为“加入欧元区有利于英国的长远利益”,否则“将对英国未来的繁荣产生严重后果”。在这种压力下,英国政界的立场正在发生动摇,虽然财政部长戈登?布朗坚持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据英国媒体报道,半数受访者声称,为了保存英镑他们宁肯让布朗担任首相,也不愿看到布莱尔将英国带入欧元区。
  但实际上,很多英国人已经认识到,放弃英镑只是早晚的事了。民意测验显示,超过半数的英国人认为,10年之内英镑就会被欧元所取代。其实,欧元问世之前,法国人又何尝没有“法郎情结”,德国人何尝没有“马克情结”呢?贴身使了几十、几百年的东西,人们的留恋和珍爱是自然而然的。但是,政府一声令下,法郎、马克、里拉、比赛塔、奥地利先令……说没有也就没有了。时代要发展,生活要继续。那么,该留在记忆里的只能留在记忆里,该送进博物馆的也就只能送进博物馆了。从根本上说,英国拖着不愿意加入欧元区,到底还是经济政治原因;文化起了些作用,但不是不可改变的。
  

相关热词搜索:英镑 英国人 情结 英国人的“英镑情结” 英国人 德国人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