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走向开放、透明与合作|俄罗斯外交风波走向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在当前的反思中出现的关于“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的提法,虽然突出了“非典”疫情跨国扩散的特征,但仍首先将它视为国内问题,对其全球化背景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本质强调不够。
  
  步入风险社会和融入全球化进程的
  
   对于全球化的风险,我们并非没有耳闻目睹,也不是没有研究探讨,但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即使是在离我们最近的东亚金融危机中,中国大陆本身也没有直接受到冲击。但这次“狼”真的来了。
  全球化进程带给我们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既有效益,也有风险。信息、资金、物资和人员的跨国流动加深了国际间的经济关系,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同时使“一损俱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经济和社会安全问题扩散的速度更快?波及的范围更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恐怖主义、原教旨主义和有组织的跨国犯罪也有了新的发展。国界,无论是在限制危机扩散还是在界定危机范围的方面,其意义都受到削弱,以至于一国境内发生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往往会很快扩散到其他国家,有时甚至很难再将其界定为具体哪一国的危机。还有的问题如民族分裂主义,本身属于一国主权内的问题,但经与国际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结合之后,形成“三股势力”这种危及有关地区各国社会安全的跨国威胁。
  
  简单地提“国内问题国际化”容易引起混淆
  
  在国际关系和外交实践中,为区别于传统的?关乎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政权存续的政治和军事安全因素,我们将这类对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安全的威胁统称为非传统安全因素。“非典”这种致命的传染病正属于这一领域。
  在“非典”疫情初期,我们没有将它放到全球化的背景中、作为非传统安全因素去考虑,对其向外扩散的风险?国际影响和外界的强烈反应估计不足。在找到有效的控制方法之前,疫情及相关的信息已经扩散,直到中央采取果断措施才扭转了疫病防治和外交工作上的被动局面。因此我们认为,在当前的反思中出现的关于“国内问题国际化?国际问题国内化”的提法,虽然突出了疫情跨国扩散的特征,但仍倾向于将它首先视为一国的国内问题,对其全球化背景和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本质强调不够。
  另外,在国际关系和外交工作中,“国内问题”和“国际化”这两个词汇都有特定的含义。“国内问题”往往是指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这与非传统安全因素的跨国性和范围的不确定性是完全不同的。如,我们可以说台湾问题?西藏问题是国内问题,甚至(在反对外国干预内政的情况下)也可以说中国的“非典”防治工作是国内问题,但“非典”这种疾病本身并不是国内问题,而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国际化”一般指的是国际参与的解决方式,其解决的对象既可以是一国的国内问题,也可以是国际?特别是双边争端。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如联合国或地区组织进行或授权进行的维和行动?关于中东和平进程的多边安排以及不久前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将两国争议领土提交国际法院裁决的案例等。因此,简单地提“国内问题国际化”容易引起混淆。
  
  一次战争?一次核事故和一次金融危机:三个例子的对比
  
  下面我们对大家比较熟悉的三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
  第一个例子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利用前南斯拉夫政府在民族政策上的失误,将科索沃地区的民族冲突定义为种族屠杀,提出“人权高于主权”这一涉及国际法基本准则的问题,并绕过联合国安理会进行所谓“人道主义干预”。因此,无论从影响范围还是从解决方式的角度看,这个例子都可以称得上是“国内问题”被“国际化”的典型,但与“非典”疫情有着明显的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前者涉及的是传统的主权和领土安全问题,而后者属于非传统安全的范畴。另外,在这个“国际化”的反面案例中,北约国家出于地缘政治的目的,支持科索沃的民族分裂势力,粗暴地践踏前南斯拉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完全违背了国际参与必须尊重当事国主权和意愿的原则。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处理危机时,一定要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对境内危机处理的主导权,防止危机被人为和有政治目的地国际化。
  第二个例子是1986年苏联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今乌克兰?事故。核泄漏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虽然立即采取紧急措施,但却一度严密封锁消息。后因核污染危害到波兰等东欧国家并引起西欧的强烈不安,迫于事故的严重性和强大的国际压力,苏联才最终承认并同意西方国家派出紧急救援队。这个例子与“非典”疫情的相似点比较多,而环境污染也属于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范畴,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核辐射是衰减式扩散,而“非典”则是蔓延和转移式扩散。因此,核泄露这一根本问题始终在切尔诺贝利,尽管产生了严重的国际后果,但始终处于苏联国家主权范围之内,危机处理的主导权也始终掌握在苏联政府手中。其扩散主要受地理位置的自然限制,与全球化无关。而“非典”借助全球化大流动,很容易在新的国家和地区造成新的疫区和传染源,其扩散对全人类都可能产生威胁。
  第三个例子是1997年爆发的东亚金融危机。这场始发于泰国的金融危机,很快就席卷东亚,影响全球。与“非典”疫情的相同之处在于,它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是蔓延和转移式扩散,并对有关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产生强烈冲击。在这个事例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尽管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但普遍认为泰国只是这个危机链条中最薄弱?因而首先崩裂的一环,而不是泰国的国内问题发展成为国际问题。二是面对危机,中国政府没有置身事外,而是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支持香港特区政府进行港币保卫战,成为遏制危机的中流砥柱。这种负责任的政策和合作的态度是国际社会共同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关键。
  
  评估危机扩散风险、采取开放态度、坚持主权原则:几点启示
  
  从上我们可以得出几点启示,作为今后面对类似危机时处理对外工作的参考:
  首先,评估危机的扩散风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一国内发生的经济和社会危机都会对外界产生影响,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但是,不同类型的危机,扩散风险相差可能很大,而且在解决问题时对外界合作的依赖程度也大不相同。因此,冷静?客观地评估危机类型和扩散风险,对于确定对外工作的主要方向和具体目标十分关键。
  其次,采取开放?透明与合作的态度。非传统安全问题往往超出一国政府的能力和管辖范围,全球化时代的政府已不再可能是“全能政府”,政府对信息的垄断也被打破。因此,在发生危机时,政府不仅要首先考虑对可能受到伤害和影响的本国公民?外国侨民和有关国家及时发出警告,而且要积极寻求国际援助,开展国际合作,以增强应对境内危机的能力。只有采取这样负责和坦诚的态度,才能加强政府的诚信度和凝聚力,有利于妥善处理危机,减少损失。
  第三,在国际合作中坚持主权原则。主权原则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面对危机,各方由于利益?认识和能力上的不同,步调难免不一,一些敌对、分裂势力趁机破坏或将危机“政治化”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坚持主权原则,把握好国际责任与解决境内危机主导权之间的平衡,既是政府勇于承担责任的表现,也是为了保护本国人民利益不受外部势力的侵害。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是国际合作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外交 透明 走向 外交:走向开放、透明与合作 外交走向开放透明与合作 让外交走向透明和民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