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可乐员工维权,康师傅并购案或增变数_百事可乐广告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百事可乐与康师傅双方签订协定不久,就在外界认为是“双赢”之时,却似乎遗忘了24家瓶装厂的员工们。      11月14日,百事可乐中国位于重庆、成都、福州、南昌、长沙的五家瓶装厂开始停工维权。当日早上,五个厂的员工集体递交了15-16日请假的假条。他们表示,如果公司不给出一个合理的说法,将会提起诉讼。
  
  触怒他们的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引以为豪的百事可乐竟然会变成康师傅的。他们更担心合作联盟达成之后自身的利益是否能受到保证。
  
  “百事可乐的一个价值观就是开诚布公。但是,百事现在做的所有行为我们都是最后知道的。它本身就违背了开诚布公的这个原则。”广州百事可乐工厂的一名员工如此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员工们的情绪与诉求从情感上可以理解,但多名律师认为,在法律上并无太多根据。尽管如此,员工依然有权利提出自己的诉求,只要双方协商,亦可很好地解决问题。
  
  一桩并购案瞬间演变成了一场维权运动,这或许让百事中国始料未及。而百事员工的集体维权事件又是否会为通过反垄断审核增加变数?
  
  员工维权潮起
  
  11月22日上午,时代周报记者来到位于广州海珠区敦和路的百事可乐瓶装工厂。工厂外一如既往的平静,使人难以想到几日前在这里就发生过维权事件。
  
  “之前有员工穿黑色衣服进行维权,但只是一小部分,很快就过去了。”一陈姓员工介绍。相比重庆、成都、福州等地的停工维权,这里略显安静,但并不能平息他们心中不满的情绪。
  
  陈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是后来听同事说才知道这件事的,公司事先并没有通过会议或者邮件来告知员工。“至少要告诉我们员工,自己毕竟是其中一员,这项决策也和我们自身利益息息相关。”
  
  近日,康师傅饮品总裁魏应洲以及百事大中华区主席孟可仕均承诺,承诺维持员工待遇不变。孟可仕更是授权给所有MU(瓶装厂)和Cluster(大区)员工一个月的特殊绩效奖金,“以鼓励大家顺利完成CNY(中国春节)”。
  
  然而,这样的承诺也未能平息员工的情绪,多家瓶装厂发生罢工维权。他们不满的是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卖了,更担心卖给康师傅之后自己的劳务关系。在请愿书中,他们表示,“昨天还是竞争对手的你争我夺,如今却要称兄道弟,作为成都百事人实在难以容忍、无法接受。”
  
  陈介绍,维权事件发生后,公司有发安抚性的邮件,但他认为并没有多大意义。尽管百事和康师傅都承诺联盟获批之后两年内,所有百事员工现有合同的薪酬福利待遇起码维持现有水平。但员工依然把两年的时间看成是一种缓兵之计,是对员工的“忽悠”。
  
  出于对自身利益的担忧,这些员工开始进行维权。员工迅速在网络上开始维权活动。百度贴吧、QQ群、新浪微博,都可以见到员工互相联系以支持共同维权的信息。以“百事荣誉小组”为用户名的微博上,标注为“维护所有不愿留下同事的权益,保持所有愿意留下同事的尊严”。
  
  但是21日这一切消息似乎戛然而止。百度贴吧无更多新消息,QQ群拒绝加入,“百事荣誉小组”之前的微博一并消失,仅留下一条,“感谢大家的支持,但很遗憾地要和大家说再见了。”发表时间为20日晚10时21分。
  
  针对此事,百事可乐中国将如何解决?公关副总裁樊志敏在给时代周报的回复中表示,“正在积极通过员工会议、管理人员致信、设立内部论坛和信箱等多种方式与员工沟通。待我司制订出更细致的员工权益保障方案后,将立即与员工协商,努力消除员工的误解和顾虑。”
  
  大多员工认为,百事可乐的做法侵犯了员工的知情权。不过,樊志敏解释,作为上市公司,按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要求,百事公司和康师傅不能在信息披露之前就通知员工。事实上,公司在康师傅信息披露完成之后,马上向员工公布了联盟有关信息,并立即与员工开始沟通。
  
  但是陈仍然表示,“就算和康师傅形成了联盟,但是应该告诉我们形成联盟之后的变化吧。这些都和大家讲清楚,让我们员工自身了解情况,也为自己的下一步做打算。”
  
  据员工介绍,百事将会在25日之后给出一个相关答复。目前对于百事可乐员工来说,他们最迫切的或许就是等待答复。
  
  维权诉求合情不合理
  
  为之奋斗了数年的企业,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卖掉了,而员工未来的归宿都成为担忧的问题。这一切诉求似乎都在情理之中,但实际上在法律上并无太多依据。
  
  员工并未提前获知公司在战略上的重大变动,因此认为公司没有尽到告知义务。上海劳动法律师谢亦团解释,一般来讲,公司股权转让、合并、分立等,需要按照公司章程、股东会、股东大会决议等,履行法定程序即可,无需征得员工的同意,也无需事前告知员工。
  
  但是员工认为,至少百事可乐变卖了他们的劳动关系,因此应该进行赔偿。美国凯易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并购专家李晓阳指出,公司名称变更了,改变的只是雇主名称,实体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实体是百事可乐中国,它是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有中方股东也有百事可乐的。只是其中的股东之一百事可乐换成了康师傅,变更的只是股东。实体才是员工的雇主,不是股东。”
  
  股权变更的发生,并不影响劳动合同的继续履行。证券律师张洪明指出,双方的合作,对瓶装厂来说即是股权的变更。因此,如果瓶装厂员工是与瓶装厂签的劳动合同,则瓶装厂股权变更并不直接影响劳动合同的继续履行。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而关于员工提出的买断问题更是值得商榷。按照《劳动法》规定,只有公司主动提出解聘员工时,才会涉及到买断。如果员工自己提出辞职申请,不能要求对方公司进行买断的。
  
  百事可乐承诺保证两年不变,但两年后如何并无保证,这也给员工带来了不信任感。“应该没有签订永远不裁员的保证吧。任何公司都有面临解约的可能。至于员工担心变相裁员,任何解雇都是有法律依据的,并不是公司想解雇就解雇的。”李晓阳表示。
  
  尽管在法律上,百事员工的诉求无一定根据,但并不意味着员工不可提出,只要和公司协商好,一些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
  
  “员工的心态可以理解。但事实上,股权收购后,理论上是不会伤害员工利益的。股权收购又与资产收购不同。在对资产进行收购后,对方会重新设立一个新的实体,这其中很大程度上会损害职工的利益。但是股权收购并不涉及到这样的问题。”谢亦团认为。
  
  百事可乐任重道远
  
  尽管维权事件看似已平息,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的正常生产,给企业造成损失。令人担忧的是,经过此事,百事是否会面临员工与高层流失的局面?是否又会给反垄断审查陡增变数?更重要的是,百事可乐所面临的挑战更不止这些。
  
  一位业内食品研究员认为,此事使日常经营活动受阻,导致了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企业员工及高层对百事可乐的归属感,损害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东方艾格分析师马文峰指出,百事中国或将面临流失员工和高层的可能。“公司出现并购,都会有一些人事上的调整。调整之后,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
  
  不过,中投顾问食品研究员简爱华表示,此次百事可乐员工罢工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考虑到自身利益得不到保障,担心康师傅接手后自身面临失业等风险,就这个原因来讲,若百事可乐妥善处理此次罢工事件,则大量员工和高层流失局面出现的可能性较小。
  
  然而,外界更为关心的是,百事员工的此次维权是否会影响反垄断审查?
  
  马文峰认为,如果该事件处理不好,将会影响审批结果。“如果员工的利益都无法保证,说明对并购结果并不负责。”
  
  但是中投顾问简爱华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百事可乐员工的维权问题主要涉及到双方的劳资纠纷问题,但此事并非是相关部门审批通过的关键依据,关键还是在于康百联盟后在饮料市场的集中度及控制力。
  
  目前,摆在百事可乐中国面前的难题是员工罢工问题和相关部门审核是否通过。康师傅与百事可乐合作后,接下来如何整合恐怕又是一件伤脑筋的问题。
  
  上述食品研究员指出,后续面临的问题包括,审批通过后两者在企业文化、人事结构、财务等方面的整合问题;不断加剧的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涨问题和行业竞争问题;在缺乏浓缩液定价权的情况下,康师傅如何将灌装厂扭亏为盈的问题。
  
  简爱华也指出,康师傅接手后,双方面临的挑战将更多,包括由于两家企业的文化、管理机制等都有着较大的差别,可能会因无法达到认同感而导致大量员工和高层流失。
  
  美的格力专利缠斗
  
  本报记者 彭岩锋 发自珠海
  
  “胜诉了。”格力电器一名中层员工告诉记者,言语中甚是喜悦。
  
  持续了三年之久的格力电器诉美的空调技术发明专利侵权一案,日前因广东省高院的终审宣判而暂告一段落。格力电器胜诉。
  
  11月16日,格力通过律师声明的方式,高调公布与美的胜诉的专利案件,并刊登在媒体的广告版面,声明提示商家停止销售、许诺销售侵权的空调产品。由此,这场专利之争反而更起波澜,引起美的方面强烈反弹。
  
  “格力的做法比较高调,不管是否有炒作的意图,但是美的侵权也确实存在。”家电观察家刘步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评述说:“这背后的实质还是竞争的产物,但客观上对于两家企业都是有益处的。”
  
  三年“专利战”落幕
  
  格力与美的的专利权侵权纠纷,始于2007年。
  
  当年4月,格力研发出了“控制空调器按照自定义曲线运行的方法”,即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睡眠习惯控制房间温度变化,从而提高睡眠质量,简而言之就是“睡眠空调”技术。格力在4月28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发明专利,并于次年的9月3日获得专利证书。
  
  2007年8月至11月期间,格力先后向市场推出应用了该技术发明专利的“睡美人”、“睡梦宝”等系列产品。而在同年12月,美的跟进推出了“梦静星”系列睡眠空调产品。
  
  格力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美的该系列产品侵犯了格力所拥有的“控制空调器按照自定义曲线运行的方法”的技术发明专利,“是客观存在的侵权行为”。
  
  2008年末,格力一纸诉状递到珠海中院,状告美的4款空调侵犯专利使用权。2011年4月,珠海中院认定美的侵权行为成立。美的不服,向广东省高院提起上诉。广东省高院经审理后维持一审判决,即美的立刻停止使用格力“控制空调器按照自定义曲线运行的方法”专利,立刻停止销售、许诺销售侵权的产品,并赔偿格力经济损失200万元。但是,美的对这一结果表示不服,仍将就此案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诉。
  
  而事情的发展,随着格力将这一结果“大张旗鼓”进行刊登,引起美的的强硬回应。美的制冷家电集团中国事业本部副总裁、新闻发言人王金亮公开表示,“同行之间的技术竞争再正常不过,类似于苹果与三星的专利纠纷,并且美的也有起诉格力侵权的案子。”美的方面还说“涉及的相关产品3年前已经淘汰”,并呼吁对手不要以“很常见的技术竞争事件”借题发挥。
  
  “格力的行为让美的方面十分不满。其实,前者这么做并不算聪明。”一位家电业人士评述说。在他看来,格力过于高调的行为总让人感觉“不舒服”,反而使舆论认为“格力炒作事件,压制美的”的意图太过于明显。“双方之间的‘暗战’是多年来公开的秘密,不过,格力通过广告形式将矛盾公开,由此打击美的的案例仍是鲜见。”
  
  “暗战”转向
  
  格力炮轰美的4款空调侵权,专利竞争背后是市场较量。
  
  美的与格力同在广东一省,自一成立就开始了竞争。在数十年的发展之后,二者基本形成了对国内空调市场的垄断地位―2010年,二者已经占据了国内将近70%的空调市场。格力电器201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02.4亿元,这一数字已经占到格力2010年营收的7成之多。美的2011年上半年实现营收620.37亿元,同比增58.97%,其中美的的空调及零部件收入425.16亿元,同比增64.44%,仍然超过格力一筹。
  
  虽然格力美的专利侵权之争,最后以格力的胜诉告终。但是美的的一番回应却让对手并未获得太多优势,矛盾也并没有进一步激化。“两者之间,都是很有分寸的。”刘步尘分析。
  
  在这次纠纷之前,格力美的已公开过招多次,互有胜负。2007年,美的空调在其空调产品宣传品中直指格力等同行空调产品的铜铝连接管是“黑心管”,是为了应对国际铜价上涨过程中给纯铜管找的替代品。此举引起市场恐慌。最后,中国家电协会出面澄清,避免事态扩大。
  
  2009年3月6日,格力空调在媒体发布的广告中称“3天格力空调销售突破15万套,市场占比达81%,空调专卖系统格力市场占比97%”等具体内容。但美的空调重庆分公司称,此广告数据来源与2009年3月5日格力公司出具的《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不一致,“格力在虚假宣传。”当年9月,重庆第五中级人民法院判定重庆格力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构成虚假宣传。
  
  最为严重的一次则发生在2010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安徽巢湖的家电卖场安德利里,格力与美的的工作人员发生冲突,最后造成美的一名业务员重伤死亡。
  
  就在格力高调宣扬侵权案己方胜诉的时候,发改委的一纸公告却给了格力“当头一棒”。10月2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评价结果,“掌握核心科技”的格力仅得60.2分,离不及格仅一步之遥。发改委对格力技术中心提出了警告,并希望进行企业整改。这可谓给了一直强调创新的格力“当头一棒”。
  
  对此,格力集团总裁董明珠11月18日对外界表示:“被发改委点名这件事情纯属我们操作错误,不能怪发改委,因为是新来的工作人员没做核实,将2008年的数据稍微改动了下,报给了发改委。”并且称,“我们有技术,不怕!”而对于美的方面的反应,她显示出了其“商界木兰”的强硬一面,“我们在技术研发方面付出所得到的成果,是不允许任何人无偿获得的!”
  
  “专利之争,是好事。”刘步尘介绍说,之前,中国家电企业也存在诸多的侵权案例,“能够公开化也是好事”:一则,公开的专利权纠纷,增强了企业的专利意识,二则,“不管怎么争,还是这两家在唱‘二人转’。”

相关热词搜索:康师傅 百事可乐 变数 百事可乐员工维权 康师傅并购案或增变数 百事可乐员工维权 重庆百事员工举行集体维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