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个路人】路人王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邓恩《John Dunn,1572~1631)在《祈祷文集》第十七篇中写道:“无论谁死了/都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后来海明威在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的扉页上引用了邓恩的这段诗句。所以,在大家痛悼小悦悦的时候,请别问我为谁而哭,我是在为你我而哭。
十九个路人,并不是个个都生有慈悲心。但是,第十九个路人陈贤妹――一个以捡拾垃圾为生的弱小妇女,她肯定生有慈悲心。她与前面十八个路人看到的景象一样:仆倒在血泊中的小悦悦,带着血迹的四道辙痕……只有她向小悦悦伸出了援手,那是因为只有她的心中生起了慈悲。如果不能感同身受别人的痛楚,则慈悲心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生起来的。因为有慈悲,不论是亲属或朋友,甚或是小动物,当见到他们的苦痛时,我们便会想要消除他们的痛苦,或者是使他们得到快乐。遗憾的是前面的十八个路人没有,绝大多数媒体都以“冷漠”来简单地概述,但我觉得还有让人深思的必要。
首先是心灵“麻木”,失去了引发悲伤的心智,失去了对所见所闻同心同感的能力。刺激这些人的只有地下的一摊血污,他们觉得恶心,因此有人以“晕血”为自己辩解(至少还知道该怎么做,只是没有做);引发这些人的只有心惊肉跳,觉得出事故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焉可等闲视之”,孔圣人都如是说,千万别遭受了牵连,遇上“南京彭宇案”岂不更冤;带给他们的还有自身器官上的变化――立马眼睛失明、耳朵失聪、双腿罗圈绕道走,表面上看是不知道面前发生了什么,其实是内心里实在感受不到除“自我”以外的任何喜怒哀乐。
但是,更多的华夏子孙犹然记得2400年前孟子的古训:“老人之老以及吾之老,幼人之幼以及吾之幼”,血泊中的可是刚刚才两岁的小悦悦呀,她可就是我们自己的孩子呀!孩子之痛,孩子的父母之痛,孩子的亲人之痛,你有感受到吗?有句话说“悲止害觉”,当你同感其苦时,你就会怜悯其人,你才会走出自我的胆怯与顾虑,所以你就会付诸行动施以援手。第十九个路人陈贤妹只有1.4米的个头,比前面的任何人都要单薄瘦弱,是因为悲悯情怀给予了她力量,而这些人所缺的正是这种悲悯情怀。
其次是缺少“爱心”,不懂得爱人,也不懂得爱物;不懂得给予,也不懂得包容。助人为乐、与人以乐是慈爱之根本,也是社会和谐之根本,但是,为什么小悦悦的遭遇却是如此的凄凉呢?十八个路人的“慈爱”都到哪里去了7大家知道,广东是中国最先富起来的地区之一,因为那里汇集了其他地区所没有的优惠政策,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投资、高端人才等等社会资本。但是生活在佛山的人们是否懂得,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讲,得到的这些都是“爱心”,都是整个社会所给予他们的“慈爱”。然而恰恰相反,从十八个路人来看,是因为对“金钱利益”的追求,使人们迷失了作为人本应具有的慈爱的本性;是因为在欲念影响下“驱利避害”的习惯,使人们忘却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善良天性。缺少爱心,害怕失去,所以他们东躲西藏,遮遮掩掩,眼前就是幼小生命的苦难却视而不见。观不到他人苦,就感不到他人痛,也就更别说拔苦为乐了。
但是,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第十九个路人陈贤妹的生活,她人到中年依然捡拾垃圾为生,难道可以说得到的爱要比别人多一些吗?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设想,她因为衣衫破旧、形象卑微,在捡拾垃圾的路上也曾遭受别人的鄙视甚至是驱赶。然而就在这里――“广佛五金城”,却只有陈贤妹救起了小悦悦,那是因为她没有泯灭爱心,面对他人的伤痛,是她的良心让她抛开了一切顾虑,包括担忧、抱怨与利益。有句话说“慈息贪欲”,人有了慈爱之心,就会想到应该给予旁人快乐,也就不会太多地顾及自己的利益,甚至情急之下还会舍身代苦,“雷锋精神”说的正是这种“慈爱之人”。所以后来有人给陈贤妹金钱,让她生活过得好一点,但她却分文未取。这并不是说明她认识有多高远,而是因为从头开始,救人就不是为了金钱。
“没有谁能像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侮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块泥土被海水卷走,欧州就会失去一角/女口同一个海岬,也如同你和你的朋友。”这还是约翰?邓恩的诗,让我们以天国里的天使小悦悦为始点吧,就像佛山市民宣誓的那样,“绝不做冷漠的佛山人”,让我们一起来做“慈悲人”。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