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黑陶“守望者” 龙山黑陶

发布时间:2020-03-1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提到龙山文化不得不提龙山黑陶,提到龙山黑陶不得不提的则是阂伟黑陶。窥探现代龙山黑陶的历史,从最初的蹒跚学步,到步履矫健,直至如今的洋洋大观,作为龙山黑陶的传承者,闵伟功不可没。十几年来,他一直默默守望着,传承着……
  
  黑陶“不了情”
  
  黑陶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滥觞,是人类智慧的端倪。它融土之魂、水之魄、木之精、火之灵而成就自身,用土与火的融合艺术,诠释着古老的文明,演绎着力与美的结晶。而沉寂几千年的蛋壳杯的复原,将黑陶“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磐,亮如漆”的特点诠释得淋漓尽致。
  1989年,阂伟在中央艺术研究所教授汪易阳先生的指教下进入雕塑黑陶艺术领域。18岁那年,他拜山东工艺美术研究所陶艺家汤建奇先生为师,专门从事黑陶艺术的研究与制作。此后,阂伟便与黑陶结下不解的缘,走向黑陶创作之路。自幼对绘画有着特殊感情的他,有着独特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为他以后的陶艺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有一些让人铭记于心的故事。让阂伟终生难忘的是他与蛋壳杯的那段“情”。十几年前,凤凰卫视来到龙山黑陶的发源地――龙山镇寻找蛋壳杯,最终却一无所获。他们来到龙山博物馆,看到了龙山镇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及人文条件,却找不到将黑陶特征发挥到极致的蛋壳杯,不禁感到遗憾和惋惜。这让在场的阂伟也很失落。众所周知,龙山黑陶的特点讲求的是“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磐,亮如漆”,而蛋壳杯更能将这些特点发挥到极致。从那时起,阂伟便下定决心要将沉寂了几千年的蛋壳杯做出来,并让其代表龙山黑陶走出国门。
  他查阅资料,潜心研究,琢磨蛋壳杯的工艺、窍门……经过700多个昼夜的不懈努力,千万次不厌其烦的试验,他终于成功了――一个最薄处仅0.2毫米,最厚处不过0.5毫米的蛋壳杯问世了!蛋壳杯的问世,让中国黑陶界为之一震,也让更多的人记住了阂伟这个龙山黑陶的守望者。
  去过上海世博会山东馆的人们或许会记得,在山东馆展厅“智慧长廊”中,一尊仿古的“陶尊”被放在了一个相当显著的位置,与代表山东文化的孔子像、鲁班锁并列在一起。主展区另一个黑陶作品也同样引起了参观者的惊叹一个高62厘米,杯体厚度仅为1毫米的“蛋壳杯”。这两尊古朴的陶器,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只有陶体上有几处模糊的神秘远古刻印仿佛在昭示着它们独特而显赫的身份。它们的制作者正是阂伟。在这些荣耀背后的付出与汗水,或许只有他自已知晓。
  当谈到世博会上他创作的这两件引起众多瞩目的黑陶艺术作品时,阂伟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龙山黑陶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中如沧海一粟,如果能通过我的努力将这些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展现于全世界的面前,哪怕只是一点点,也是值得我毕生追求。”
  其实,一个人对艺术之所以锲而不舍地追求,未必如人们所想象的有多般缘由。艺术对于艺术家来说,也许仅仅是脑海中一闪的定格,一种发自本能的表达,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挚爱。
  
  艺术永无价
  
  走进阂伟的工作室,在橱窗里陈列着诸多造型的黑陶,有薄如蛋壳的蛋壳杯,也有如漆锃亮的黑陶花瓶;有精雕细琢的东荷西柳,还有生动逼真的孔子头像……每一件都是佳品,每一件都能使人大开眼界。
  仔细研究,你会发现:阂伟的黑陶更多地融合了现代艺术气息,给人一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感觉。阂伟向我们介绍黑陶烧制的整个过程:黑陶烧制工艺复杂,仅是陶土就要提前一年挖出放在地窖里发酵,然后进行晒干、浸泡、过滤、搅拌,再发酵等程序,才能进行拉胚,烧制。“蛋壳”杯更是烧制不易。极品蛋壳杯杯壁最薄处不超过0.2毫米,通体不超过1毫米。生产时拉胚机不能震动,而且烧制时有一点受热不均就会变形。为研发烧制技艺,阂伟曾经在夏天穿着淋湿的棉衣,带上头盔和手套,进入余温也高达800摄氏度的陶窑察看情况。
  正是有着这样锲而不舍、执着付出的精神,阂伟在壮大黑陶产业的路上收获了诸多荣誉与肯定。1996年,阂伟与诸多学者教授、艺界同仁共同创办了以研究制作黑陶工艺品为主体的“济南中国龙山文化研究院”。现在,研究院已经成为山东艺术学院设计系的教学基地。不仅如此,他的作品也屡屡获奖,其中《佛头》荣获“全国工艺品博览会金奖”;《拓荒牛》荣获“济南市建国五十周年工艺品展铜奖”。2003年国庆节,阂伟在济南趵突泉万竹园成功举办了个人作品展。此外,他还被中央电视台”中华文明”摄制组树为龙山文化代表人物,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乡村青年民间工艺能手”称号。2008年,他设计的”平安奥运瓶“由济南市市长张建国赠与国家奥组委,并且制作罗格先生黑陶塑像赠与罗格先生;2009年“全国十一运”设计作品被评为“最佳设计奖”、”支持象棋事业奖”;2010年受上海世博会山东馆组委会委托设计仿制了黑陶蛋壳杯及灰色陶尊,展在山东馆内。
  面对这些荣誉,阂伟并未满足。他常说,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能只顾经济利益,还要考虑为社会做点事情。在制作黑陶之余,他还经常参加慈善活动,投身公益事业。2006年,他设计制作了一尊高185厘米的阂子骞塑像,无偿捐给济南阂氏宗事会。在第二届中国孝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论坛上,他又无偿捐献50件价值3万余元的黑陶作品。2009年,阂伟被中国慈善基金会,中国阳光助残协会授予”爱心助残贡献奖”。
  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阂伟并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他说:“现在厂里的事务全部由父亲来料理,我只负责创作。我每天都感觉很忙碌,总觉得创作时间不够。我是个黑陶工作者,每天在脑海中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将每件作品形神统一,融入更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阂伟不但延续了尘封千年的黑陶文化,而且将龙山文化与现代工艺相结合,用自己的人生诠释着黑陶文化的传承,使古老的龙山黑陶文化永远散发着历久弥香的文化魅力。

相关热词搜索:龙山 黑陶 守望者 龙山黑陶“守望者” 龙山黑陶价格 龙山黑陶图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