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韵,崂山道教音乐】 崂山太清宫有什么传说

发布时间:2020-03-11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崂山道教音乐,吟经时专用的一种经歌,有曲有词,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部分。崂山道教音乐盛行时期,曾一度成为北方道教音乐的中心……    中国现有基督教、夭主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五大宗教,前四者属世界宗教,只有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崂山是中国道教发源地之一,源远流长的崂山道教文化,在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漫长的道教文化长河中,崂山不仅吸引了一代代“天之骄子”和大批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诗赋词文和笔墨刻石,它还对中国中医学、养生学、气功、武术等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巨大贡献,而传承千年的崂山道教音乐,更是崂山道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形简意远的道家音乐
  崂山道教音乐,是吟经时专用的一种经歌,有曲有词,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崂山道教音乐分为功课经、应风经和琴曲道歌――功课经是每天诵吟的经文;应风经是“祭祀”时的经文;琴曲道歌是炼气功的歌曲。崂山道教音乐盛行时期,曾一度成为北方道教音乐的中心。
  崂山是中国最大的道场所在地之一,其宗派多而复杂。各教派用的经文大部分相同,但韵曲各有差异,或根本不同。崂山历代的隐逸方士甚多,他们将各地民歌雅曲带进崂山,特别是琴曲,对崂山的道乐经韵有极大的影响,故崂山的道经韵曲既有独特的崂山经韵,也有全国通用的十方经韵。
  早在西汉时崂山就有了道士和庙观,经文和经韵音乐也随之产生。崂山太清宫道人们演奏的道教音乐崂山道乐经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间号子演变而成,后来,风行全国的“十方经韵”传入,融入了崂山道乐。金代,全真道北七真来崂山传真布道,特别是丘处机三次来崂山,把崂山道乐和十方道乐进行了广泛交流,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和档次齐备的道乐体系。崂山的道乐分布在120多处宫观之中,依地理状况而被分“内山派”和“山外派”,外山派道乐使用管弦伴奏,并直接参与各种民俗活动,进而促进了崂山地区民间吹奏乐的蓬勃发展。许多民间老艺人多师承崂山道乐,许多道乐名曲在民间流传至今。
  乐种古老、乐曲量多的崂山道教音乐,是一种无形的艺术。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崂山道乐的历代先师,除了用口传心授之外,还开创了该乐种独特的辨音记谱方法,以手抄曲簿为载体,使各种的“指”、“谱”、“曲”传承下来,是一个容纳丰富古代音乐作品和音乐信息的宝库。道教音乐崇尚空灵的审美境界,在整体的音乐形态中,崂山道乐始终追求着形简意远、清雅磬淡的自然风格,崂山道乐还从不同角度体现着道家所推崇的清、虚、简、远、雅的品格。
  
  源远流长的无形艺术
  在崂山道教音乐1500年的传承中,历朝历代都对其有着诸多影响。《即墨县志》记载:东汉著名经学家张恭祖到太清宫创办康成学院,聚众讲学,传播经文与经曲,被认为是崂山较早的真正经乐始祖之一;东汉末年,五斗米道首张道陵的经韵曲牌,传至崂山一些外山庙观,并多用于民俗的应风活动中;至南北朝时,崂山各庙的经韵曲牌已居正统之列,其内容也十分丰富,在节日的咏颂上界或师祖时不单纯用功课经的各种赞和诰。
  唐王朝建立后,政治经济颇为强大繁荣,朝廷又偏爱道教,在中唐时,宫廷演奏的乐曲启用道教音乐,于是,道乐地位也随之提高,同样,崂山的道教音乐也空前兴旺;南宋灭亡后,末代皇帝的两个妃子谢丽、谢安来到崂山太平兴国院隐名修道,二谢将宋朝宫廷音乐融入崂山道乐中,对崂山道教经韵曲牌和道乐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作用,对后来的崂山道乐和本地区的应风乐都有很大的影响。
  明代初期和后期是崂山道教音乐史上的两次发展高潮,随着各教派的兴起及庙观数目的增加,明代成为崂山道教音乐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明亡后,明宫廷内的后妃蔺婉如、养艳姬来到崂山入道,又一次把宫廷音乐充实进崂山道教音乐中,她们还将许多应风乐曲传给附近村庄的民间艺人,使崂山从清初到民国,成为北方最有名气的道乐基地;清代是崂山道教史上一个较为平静的时期,以太清宫为中心的各庙观道士,多以习武传玄、鼓琴书写以及朝拜星斗为常业。但这一时期,各方的文人雅士及一些琴曲专家来崂山参访的很多,故对崂山道乐的交流、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鲜为人知的名人乐缘
  历代许多名人,如张廉夫、郑康成、李白、苏轼、文征明、赵孟颐、兰田、陈沂、黄宗昌、顾炎武、王渔洋、宋荔裳、郑板桥、高凤翰、蒲松龄、康有为、郁达夫、臧克家等都留下了名句,为崂山的道教文化增添了色彩,但人们不曾知道,许多名人曾与崂山道乐有着不解之缘。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诗仙李白曾在天宝年间游览崂山,在诗人的浪漫幻想中,见到了羽化成仙的安期生。仙境般的崂山让李白如醉如痴,流连忘返,借诗表达了他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的美好理想。据传,李白与浙江道士吴筠同到崂山旅居时,在太清宫北之阳,蟠桃峰下一块巨石上饮酒唱和,为峰顶的“王母瑶池”咏叹抒怀,共创一支曲子名《清平调》,随之传给太清宫道士,此曲即为太清宫等山庙一直沿用至今的《步虚》殿坛经韵曲牌。
  据传,有一次丘处机游崂山,上至南天门,有道士演奏了《空洞步虚曲》,面对如此胜景,聆听如此仙乐,丘处机即兴作《青玉案》,其序云:“余自胶西醮事完毕,与道众来游鳌山,道众多雅士,奏《空洞步虚曲》毕,余乃作《青玉案》词一首。”这首描绘崂山山海风光词的《青玉案》被道士广为传唱,成为崂山道教音乐中的一只仙葩。
  清康熙年间,文学家、音乐家蒲松龄,在太清宫寄居时,除创作了《聊斋》中一些篇章,还和道士共同研究琴法和经曲。蒲松龄精晓“俚曲”和鲁南弦子戏,他把其中一些精采片断传给了太清宫道士,从此,使道家一些经曲中有了明显的俚曲乐汇和弦子戏的段章。
  2008年6月,崂山道教音乐因正式入选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再次受到关注,它将重现崂山道教文化的神韵。
  
   In the long process of history of Taoist culture, the millennium Laoshan Taoist music is a wonderful work of art in Laoshan Taoist culture.
   Laoshan Taoist music, a kind of music special used for chanting scriptures, with both words and melody, is a part of Chinese folk music. In the popular period of Laoshan Taoist music, Laoshan was once the center of Taoist music in North China. As an ancient type of music, Laoshan Taoist music is an intangible art and has a unique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usic. Besides the teaching method of oral instruction and rote learning, the masters of Laoshan Taoist music in successive dynasties created a special method of note identification and musical notation. The manuscript music scores are a treasure house for preserving rich musical works and musical information.
   In June, 2008, Laoshan Taoist music was formally selected as a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 will reproduce the charms of Laoshan Taoist culture.

相关热词搜索:崂山 道教 古韵 千年古韵 崂山道教音乐 崂山道教音乐视频 千年古韵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