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政务论文定量分析|2018金融毕业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2020-03-10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 对2008年至2010年间在我国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电子政务类研究论文进行系统的量化分析,采用多视角的框架,重点考察作者所在部门及系别、论文发表期刊、论文长度、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分析层级和研究地域等方面。研究发现我国电子政务研究已呈现了明显的跨学科特征,研究主题的覆盖逐渐全面,但仍不平衡,研究方法尚缺乏严谨性和规范性,论文深度和质量也有待提高。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电子政务学界、实践领域、研究基金、学术期刊等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电子政务 文献 研究 量化
[分类号] D630
1 引言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实践的开展,电子政务领域的研究亦不断深入,为全面反映我国电子政务研究现状,本文对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在我国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电子政务类文献进行系统的量化分析和评估,考察该研究领域的进展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为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议,也为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实践的深入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库与论文选择
本文从全国最大的中文论文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学术文献总库中选取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鉴于该数据库的高质量和完整性,本文选择该库中的核心期刊作为文献来源。核心期刊一般是指发表论文较多、论文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期刊,而本文所指的中文核心期刊,特指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中所列出的期刊。
本研究在上述数据库中,采用“电子政务”、“政府信息化”作为关键词对“论文题目”和“关键词”同时进行搜索,时间跨度电子政务论文较集中的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经手工检索与筛选,最终共有290篇符合搜索条件的论文,构成本研究的文献来源。
2.2 多视角的分析框架
鉴于电子政务涉及广泛的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以多视角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编码和分析,在参考前人的类似研究后,结合中国实际,确定以下多个分析视角,并对其做具体界定与描述。研究将重点考察作者所属部门与学科背景、论文发表期刊、论文长度、研究主题、
研究方法、分析层级和分析地域等方面,如表I所示:
选定这些研究视角的原因和目的如下:
作者所在部门:关注当前的研究人员主要来自哪些机构,属于哪个部门。
作者所属院系的学科背景:鉴于电子政务研究的学科交叉特征,该指标主要关注当前的研究者来自哪个学科。在参照中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国家标准》后,又结合国际上通行的学科分类方法,最终确定将所涉及到的作者系别归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类、信息管理类(包括图书馆学及情报学等)、公共管理类、工商管理类、经济学类及其他类学科等类别。
论文发表期刊:对论文的发表去向进行分析,了解当前电子政务领域的论文主要在哪些期刊上发表。
论文长度(论文页数):将论文长度作为反映论文质量的一种指标。
研究主题:对论文的研究重点和研究问题进行归类,以了解当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主题分类主要基于Dawes(2008)年提出的分析框架。
研究方法:将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分为理论研究、经验研究和描述性研究三大类,以考察该领域的研究论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的规范性。
分析层级:关注当前该领域研究所针对的政府层级。
研究地域:分为国内、国外与跨国比较研究,以检视当前研究的地域关注点。
通过对数据的分类与编码,借助SPSS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一系列的研究结果。
3 研究发现
3.1 作者部门
本研究以论文第一作者所标明的单位为准进行编码,如作者列明了两个以上的单位,则以其所标明的第一个单位为准。分析发现,约有97%的文章来自高校或科研机构,2%的文章来自政府,仅有不到1%的文章来自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如表2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各部门间相互合作的论文也占有不小的比例,共27篇,约占10%,如表3所示:
3.2 作者学科背景
本文还对来自高校或研究机构的作者所在院系的学科背景进行了分类。由于在不同高校或科研机构,院系名称有所不同,本研究对系别进行了归类。经分析,来自公共管理类、信息管理类以及工商管理类院系的论文所占比例较大,分别占到28%、26%和24%;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类、经济学类及其他系别如教育学、数学等也都对电子政务的研究予以关注。此外,跨学科合作的研究论文也不断出现,占6%,共18篇。以上结果清楚体现了电子政务领域的跨学科性质,而来自公共管理、工商管理以及信息管理领域的学者是该研究领域最活跃的研究者,如图1所示:
3.3 论文长度
图2显示了290篇论文的页数分布,其中论文页数最少为1页,最多为14页,平均值为4.23页。约77.2%的论文页数集中在3到5页之间,篇幅仅1页的文章就有3篇,而长度在6页及以上的论文仅占14.5%,9页及以上的论文仅有5篇。
3.4 研究主题
本研究采用美国学者Sharon s.Dawes的分类方法,其将电子政务的研究分为信息政策框架、电子公共服务、电子公民参与、政府管理与运作、行政与体制改革等5个基本主题。本研究还另增了两个类别,即多主题研究(一篇论文同时集中于2―4个研究主题)与综合型研究(一篇论文同时涉及所有5个主题)。
近两年来,国内研究电子政务的学者最多关注的主题是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善政府内部运作及加强内部信息化管理(占57%),其次是如何运用电子政务为公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占20%)。而对于信息化条件下的行政和体制改革、公民参与、信息政策框架等内容,则较少关注。此外,研究还发现9%的研究属于综合概述型研究,即对5个主题都有所涉及,但都不够深入,如图3所示:
3.5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研究方法分为三大类型,即理论研究、经验研究以及描述性研究。通过对图4、图5的分析发现,290篇论文中,仅有6篇(约占2%)属于理论研究,且都是文献综述,尚未有进行严格理论构建的论文。而这6篇文献综述性理论研究,也更多是对已有研究进行的整理与概述,而缺少严格意义上的批判性综述。
约有14%的论文开展了经验研究。问卷调查法、二手数据法、比较研究法以及观察法都被较多地采用,而深度访谈法相对较少(见图5)。其中,还有一些研究论文同时运用两种以上的研究方法。
研究发现,多达84%的文章采用了描述性研究方法,其中有98篇文章为阐述作者个人观点,而未应用严格的学术研究方法进行验证,这类观点阐述型文章在所有研究论文中所占比重最大(占总数的33.8%);另有61篇文章(占21%)是对国内外已有相关理论的 介绍;46篇文章(占15.8%)是对实践案例的介绍;有40篇文章(13.8%)介绍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3.6 分析层级
对政府分析层级的研究结果发现,约有72%的论文没有特别指明研究是针对哪一个政府层级或指明研究结果可适用于哪一级政府,而只是做笼统的概述性研究;只有12%的文章明确指明针对中央政府机构,5%的文章关注省级层面,6%的文章关注于市级政府层面,还有3%的文章将关注点投向基层政府层面。而对区域性或基层政府或机构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各占1%(见图6)。
3.7 研究地域
对研究地域的分析表明,有多达89%的国内学者关注境内电子政务的研究,4%的文章是对境外与港澳台的研究,还有7%的文章将其他国家(或地区)或国际组织与境内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如图7所示:
3.8 交叉分析:作者部门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还对作者所在部门与其采用的研究方法逆行了交叉分析。高校与科研机构对电子政务的研究不仅数量上占绝对多数,而且采用理论性研究以及经验研究的比例也相对略高于政府部门、企业及其他组织,但整体上仍以描述性研究所占比例最高。如图8所示:
3.9 交叉分析:学科背景与研究方法
表4对学科背景与研究方法关系的交叉分析表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在研究方法上没有显著差别,整体上仍以描述性研究占较大比例。相对而言,来自经济学类、公共管理类、信息管理类的论文有更高比例运用了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方法。
3.10 交叉分析:论文发表期刊与学科背景
2008年7月至2010年6月发表“电子政务”类论文超过5篇的核心期刊共15种。如表5所示:
分析发现,这些关注电子政务的核心期刊中,信息管理类期刊居多,共有6种,且收录文章数量最多,发文最多的前三种期刊都是信息管理类。分析还显示,大部分核心期刊更倾向于接收来自本学科的论文,例如《情报科学》为图书馆情报科学的核心期刊,在其刊载的总共26篇电子政务类论文中,有13篇(50%)来自信息管理学科。在发表论文5篇及以上的15种学刊中,明显具有类似特征的有11种期刊(加*号的期刊)。研究同时也表明,这些期刊在更倾向于接受来自本学科论文的同时,也乐于接受来自其他学科背景的电子政务论文。
3.11 交叉分析:论文发表期刊与研究方法
表6关注了采用不同研究方法的论文与期刊的交叉关系。相对而言,收录经验研究论文与理论研究论文占有较高比例的是信息管理领域的期刊,如《情报科学》、《情报杂志》、《图书情报工作》和《图书馆学研究》。其他领域的期刊发表经验论文与理论研究论文的比例则相对较低,而更多收录描述性论文,如计算机科学类期刊《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工程》等以及公共管理类期刊《湖北行政学院学报》、《中国行政管理》等。
3.12 交叉分析:分析层级与研究方法
表7显示了研究方法与分析层次的交叉关系:
从表中可以发现,在分析层级上属于区域性(100%)、中央政府(91.4%)、概述性(88.5%)等较宏观层面的文章的有更高比例采用了描述性研究方法,而分析层级在省级及以下的论文则有更高比例采用经验研究方法,这一比例在针对市级的研究论文中尤为显著。
3.13交叉分析:分析层级与研究主题
表8对于分析层级与研究主题的交叉分析表明,无论哪一个主题,在分析层级上都以概述性论文比例最高。在行政与体制改革(85.7%)、多主题(75%)、公共服务(74.1%)、综合类(73.1%)论文中的概述性论文比例相对更高。
3.14 交叉分析: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
表9显示了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的交叉分析结果。研究发现,除“信息政策框架”类论文(63.6%)和“综合类”论文(65.4%)采用描述研究方法的比例相对较低外,其他主题的研究论文采用描述性方法的比例上没有显著差别,都在80%以上。
3.15 交叉分析:研究方法与论文长度
对于研究方法和论文长度的交叉分析表明,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的论文在页数上存在一定差异(4.02至5.83页),运用理论研究方法和经验研究方法的论文平均页数相对高于描述性论文,这一分析结果进一步印证了描述性论文的质量和规范性程度相对较低。如表10所示:
3.16 交叉分析:研究主题与论文长度
对于研究主题和论文页数的交叉分析结果如下,公共服务类的论文平均页数较高(4.43页),信息政策框架类的论文次之(4.36页),而有关行政与体制改革类的论文平均页数最少(3.57页)。不同研究主题的论文在篇幅上的差距不超过一页(3.57至4.50页),没有显著差别。如表11所示:
4 讨论与启示
4.1 电子政务研究的跨学科特征
分析表明,研究电子政务的学者来自不同的学科背景,主要有公共管理、信息管理、工商管理三大类,并包括计算机技术与工程、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数学、教育学等学科。电子政务已成长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跨学科交叉性研究课题不断出现,如信息时代的公共服务、信息时代的公民参与、信息化时代的行政与体制改革等,这反映了信息通信技术与公共管理、信息管理、组织管理等传统领域的交叉融合;此外,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不同部门的学者合作完成的论文也开始出现,虽然总体比例尚不高,相信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与融合,电子政务领域的跨学科趋势将进一步显现。
研究也发现,发表电子政务论文的学术期刊具有明显的学科倾向,即某一学科的期刊更偏向于接收来自本学科的电子政务类论文,但大多数期刊仍乐意接收来自其他学科背景的电子政务类论文,顺应了电子政务的跨学科和交叉性特点,有利于推动该领域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4.2 研究主题的覆盖面尚不平衡
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电子政务类的论文所涉及的研究主题已较全面,对信息政策框架、电子公共服务、电子公民参与、政府管理与运作、行政与体制改革等主题都有所涉及。在注重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政府自身的行政效率效能之外,也开始关注通过信息通讯技术提供公共服务,推动公民参与,调整信息政策,加强政府内外的整合与协同。这表明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已从更多关注政府自身信息化的“电子政务”的理念走向“电子治理”的新目标,开始更加注重通过运用信息通讯技术来改变政府与公民、企业及第三部门之间的关系,推动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
然而,对不同研究主题的关注度尚不平衡。近两年来,国内学者对于电子政务的研究更多集中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政府内部的效率效能,有关政府利用信息化手段提供公共服务相对较少,有关信息时代公民参与的研究更少,而对于信息政策框架构建和信息化与行政与体制改革的研究关注程度相对最低。这些 不同主题间具有内在联系,彼此互为前提和条件,这些相对受到忽视的主题应成为下一阶段重点研究的方向,以推动电子政务研究的全面和平衡发展,并将电子政务研究与我国服务型政府、和谐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等目标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者对于研究主题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电子政务实践的发展状况。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初期,资金投入和建设的重点相对更集中于政府内部管理和运作改善,如办公自动化建设、政府上网工程、金字工程等,信息政策框架建设则相对滞后,而通过信息化手段改善公共服务与公民参与的理念近年才逐渐引起重视。2006年,电子政务专家汪玉凯教授曾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十大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其中大多针对政府后台的管理与运作,如顶层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协同共享、管理与技术整合、示范工程、IT管理等,有三条关注了行政体制改革、公共服务理念以及电子政务政策规范构建,而在2010年汪玉凯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新发展趋势,其中,“服务型政府”、“以公众为中心”、“服务均等化”、“行政服务中心”等成为亮点,这些都有望成为下一阶段电子政务的建设重点,与此相呼应,电子政务研究的重心也有望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公民参与等方向转移。
4.3 研究方法尚不严谨,论文深度和质量有待提高
首先,从研究方法上看,290篇论文中,仅有16%的论文采用了较规范的理论或经验研究方法,而大部分文章缺乏严谨的研究方法支撑,更多是理论介绍、实践介绍或者个人观点阐述。而且,无论部门、学科背景与期刊类别,采用经验研究和理论研究方法的比例都不高。该结果一方面可能反映了我国电子政务学界在研究方法上的欠缺,亟需得到加强;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电子政务实践和理论的实际发展路径。电子政务在中国的发展始于引进国外成熟概念和理论,然后开始出现我国本土的应用和实践案例,之后学界再对这些实践案例进行总结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这一发展路径也许可以解释为何我国目前有很大比例的电子政务类论文仍停留在理论和实践经验介绍或阐述个人观点等描述性层面,经验研究和理论构建刚刚起步。
其次,从研究对象的层级来看,大部分文章(72%)没有明确的研究层级或对象,而只是概述性地讨论中国电子政务的相关问题。“大题小做”的论文较多,而“小题大做”的论文较少。考虑电子政务实践在不同层级的差异性,宏观概述性的研究有可能将在某一特定层面得出的结论推演至所有层级,从而产生偏差,并对实践产生误导。
再者,从论文篇幅来看,现有论文的篇幅大多在4―6页之间,有8%的论文小于等于两页,6页及以上的论文则鲜见(14%)。虽然论文篇幅的长短并不是判断文章质量的唯一标准,但篇幅太短的文章往往难以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其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作为参照,西方国家学术期刊所收录的论文的篇幅至少在10页以上。研究结果也发现,描述性论文的平均页数相对低于开展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论文。论文篇幅较短的原因,一方面可归因于论文本身的质量和规范性,另一方面,也可能与许多学术期刊对论文的篇幅限制有关,面对国内学者发表论文篇数的压力和需求――些学术期刊不得不通过压低每篇论文的篇幅来提高每期发表论文的数量。
5 结语与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对我国电子政务研究人员、实践人员、研究基金和学术期刊有以下建议:电子政务学界未来应进一步推动跨学科交流与跨部门合作;在研究主题上应力求全面和平衡,更多关注公共服务、公民参与、行政与体制改革、信息政策框架等主题;在研究方法上也应加强运用规范的经验研究方法和理论研究方法,明确研究层级和研究对象,提高研究论文的深度和质量;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对学者科研考核中,也应更注重论文的质量而不是数量,鼓励学者撰写篇幅较长、方法规范、更有深度的论文。相关国家和地方研究基金应对符合以上特征的研究项目予以更多资助和奖励,而学术期刊也应对目前关注度不高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较规范的论文予以一定倾斜。在电子政务实践领域,应进一步加大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善公共服务和公民参与,推动行政与体制改革,调整信息政策框架的力度,为研究人员提供更多一手数据和素材,最终通过学界与政府的紧密合作,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Zhang P, Li N. The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human-computer inLeraction research: A critical assessment ot the MIS literature.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2005, 6 (II ):227―292.
[2]Dawes s s.电子治理的演进及持续挑战.郑磊,纪昌秀,译.电子政务,2009(10):108―126.
[3]汪玉凯.2006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呈现十大趋势[20i l一03一01].http://www.yunfu.省略/govmach/yfhg/html/77340―0.htm.
[4]汪玉凯.十二五期间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展望.[20lI一03一01].http://www.省略.cn/ziliaoku/news005/wangyukai/201010/112260.hfml.
相关热词搜索:定量分析 中国电子 政务 中国电子政务论文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论文 管理定量分析论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