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历程与启示:新农村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依照我们党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和提高阶段。每个阶段的时代背景不同,图书馆工作的重心也不一样。全面回顾图书馆服务新农村的历程,总结其各个阶段的状况与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馆事业新农村建设
  [分类号]G250
  
  图书馆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其兴衰历来是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建国以来,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多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图书馆每次都积极参与并做出了贡献。依照我们党新农村建设思想的发展脉络,可以将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和提高阶段。
  
  1 萌芽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改革开放初期
  
  1.1该阶段我们党的新农村建设思想
  这个时期,新中国刚刚成立,剥削制度和产生剥削制度的社会基础被打破,农民翻身成了国家的主人,他们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建设新中国的大潮中。但是,这时我国的农业基础极为薄弱,生产力极其低下,解决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成为我们党面临的头等大事。因此,我们党确立了“依靠自力更生,通过合作化的方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服务,发展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保障基本需求”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具体体现在《一九六五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纲要》的制定,标志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中国农村发展的总方向。
  
  1.2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状况
  这个时期,在党和政府的号召和推动下,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其特点有二:①图书馆的普及工作得到重视,开始面向基层,为广大工农群众服务。据统计,从建国到1965年,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只有573所,高校图书馆只有434所,而到1956年底,全国的农村图书馆(室)就有182 960个,至1958年6月,更达到288 326个,随后的“大跃进”也催生了一大批农村图书馆(室)、公社图书馆(室);②我国图书馆事业摆脱彼此孤立的状态,走向统一规划、统筹安排的道路,标志是1957年《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的公布和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图书小组”的成立。随着这些馆(室)的建立、方案的公布以及“图书小组”的成立,我国图书馆网的雏形基本建立起来。而各类型图书馆更克服藏书少、技术落后的困难,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学习文化、学习科学”的号召,努力投身到服务大众的第一线,变被动为主动,采取了开门办馆、方便读者、送书上门、改革规章制度、延长开馆时间、主动吸引读者等多种措施,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农民学习文化的热情。
  
  1.3存在的问题
  1.3.1图书馆服务的作用有限
  国家“百业待兴,百事待举”的状况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主人翁精神,人们纷纷加入到为人民服务的大潮中。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各类型图书馆都站在了普及图书馆工作的第一线。但是应该看到,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还很有限。首先因为国家在建设新农村时,总是把“发展生产、保障需求”放在第一位的;其次,在“文革”期间,图书馆事业遭到了严重破坏,图书馆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状态,有些图书馆的藏书部分或全部散失,图书馆人员的流失现象也非常严重。在自身都难保的情况下,是谈不上服务新农村建设的。
  1.3.2只重普及不重提高虽然此时图书馆服务工农群众的工作开展得很好,但是只重普及不重提高的弊端开始显现,一些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科研项目所需要的高质量、高层次的图书资料服务,图书馆却无法提供。为了改进为科学研究服务的条件,在周总理1956年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图书馆改变了过去过分强调为工农兵服务,只注重普及而忽视提高的弊端,确立了为科学研究服务的目标。
  
  2 发展阶段:改革开放之初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2.1该阶段我们党的新农村建设思想
  这个阶段,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打破,我国的经济开始步入高速增长的轨道。据统计,1978―1990年间,农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13%,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8.8%,财政收入增长了1.6倍。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越来越坚实。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我们党顺应时代要求,在更高起点上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方针、目标和任务进行了创新,提出了“文明村(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城市对农村的服务,提出要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和健康水平等。
  
  2.2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状况
  我国图书馆事业进入本世纪最繁荣的时期,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无论是在图书馆的数量方面,还是在图书馆的藏书、馆舍、设备、服务、图书馆教育和图书馆学研究方面,都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图书馆的技术和方法,也在这个阶段完成了第一次变革,即由原始、分散、落后的古代手工操作技术与方法向科学、系统、先进的近代操作技术与方法的变革Ⅲ。也正是基于此,虽然图书馆工作开始由普及向提高转变,由为广大工农服务为重,转为为科学研究服务为主,但是图书馆服务新农村的热情没减,农村图书馆的发展仍很显著。据统计,县以上公共图书馆1979年有1651所,1987年达到2440所,高校图书馆1980年有670所,1985年达到1053所。从图书馆的依附物农村文化站的数量来分析,1978年全国有文化站1729个,1979年猛增到22304个,1981年28417个,1986年达到顶峰,有53519个,1986年以后虽逐年减少,但到1993年时仍有46212个。
  这些图书馆(室)的蓬勃发展,不仅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而且根据各地农村的特点和农民的需求,通过挖掘、开发馆藏文献资源,对各种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加工,编辑如索引、指南、综述、动态、评介等,将有关农业政策、科技信息、商品流通、市场预测等信息,编印成科技信息小报向农民发放,使他们的生产经营具有前瞻性,从而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3出现的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2.3.1新农村建设对图书馆的需求呈多元化改革开放以后,虽然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在运行,以致于随着改革的深入,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导致了农民对农业的兴趣减弱,促使了农民逐步分化。如今,我国农民实际已经分化为农业劳动者、农民工、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雇工、私营企业主、知识分子、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等几个阶层,他们的需求层次多样,内容广泛,水平也逐步提高。因此,图书馆为农民服务,将不仅仅是为农业劳动者提供农业生产方面的服务,还要为其他各个阶层的农民提供与其相关的服务。
  2.3.2农村地区公共财政出现问题
  图书馆虽然是 一项公益事业,但是由政府完全包下来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图书馆在农村的活动,需要农村地区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但是从有关方面了解到,这个时期除了少数经济发达地区,我国大部分乡镇的财政状况都非常紧张,根本无力支付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所需的资金。结果,乡镇文化站图书室建成后,大多数出现了资金奇缺、藏书溃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单一、发展缓慢等问题。加上图书室管理人员大都是兼职,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业务能力较差,整体素质偏低,以致于有的图书室始终处于半瘫痪状态,很难在农村文化活动中发挥阵地作用。
  3 巩固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
  
  3.1该阶段我们党的新农村建设思想
  经过20年改革,我国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供需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我国农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8年我们党在十五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及时总结了农村改革20年的基本经验,部署了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目标和方针,提出了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立了“农业政策目标应由以保障粮食供给为主向稳定粮食供给与提高农民收入并重转变;国家应建立起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取代对农业的长期挤压政策。新农村建设既要不断解放农村生产力,还要加强新型农民的培养,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进步,改善党的建设等”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决定》在党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3.2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状况
  在这个阶段,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技术和方法完成了由传统向现代化的变革,打破了传统图书馆服务受地域、馆舍、时间、载体、传播方式等限制,不但使得图书馆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使得图书馆兼顾普及与提高成为可能。
  这个时期,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不断加速。20世纪60至70年代,我国数据库建设还以文字型的书目数据库为主,到80年代中期,全文数据库的比例扩大。从1985年的28%增加到1996年的50%,而书目型数据库则下降到24%。国家图书馆这时已拥有书目数据500多万条。这种发展趋势,不但使得农村图书馆(室)的数字化进程加快,更使得农村图书馆(室)在服务手段、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上发生了质的变化。目前通过网络,图书馆可供广大群众查询的信息资源有:电子图书期刊、科技成果信息和影视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图书馆(室)藏书少、服务单一的问题,社会效益逐渐显现。
  另外,图书馆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送书下乡活动”和由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10个部委组成的文化共享工程部际联席会,使得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逐步得到巩固。
  
  3.3存在的问题
  3.3.1新形势下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乏力 随着生活的改善,农民整体面貌也发生了改变。他们强烈要求维护自己的利益,提高自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逐步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他们的需求也开始由以往的被动适应转为自主选择,这给图书馆培养新型农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是图书馆仍为自身的发展问题所困,根本无暇在服务创新方面投入过多精力,以致于“资金奇缺、藏书溃乏、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单一、发展缓慢等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图书馆也无法得到农民的理解与支持。
  3.3.2重图书支援,轻馆舍建设 这个时期,政府常常组织由多个部门参与的“送书下乡”活动。不可否认,这一活动不仅临时丰富了农村图书馆(室)的藏书,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但是,农村图书馆(室)的馆舍建设时常被忽视。实际上,正是由于没有自己的馆舍产权,农村图书馆(室)才极易倒闭,反过来使支援的图书打了水漂。因此,如何促进农村图书馆(室)的馆舍建设,已成为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4 提高阶段: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今
  
  4.1该阶段我们党的新农村建设思想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农村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我们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确立了“既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还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农村建设思想。其目标更高,内容更丰富。
  
  4.2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既需要接受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就业技能,又需要进行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一系列文明创建活动;既需要丰富多彩的广播电视节目,又需要全国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服务,这对图书馆提出了现实需求。事实上,多年来我国基层图书馆在开发馆藏、促进共享,营造环境、培训技能,转变方式、提高层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公共图书馆无法单独完成这项任务。据相关资料统计,现在我国1000余所高校拥有藏书6亿多册,公共馆仅为4亿册;高校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的65%,公共馆仅为28.6%;高校馆拥有联机数据库为30%,而公共馆仅为2.9%。与高校馆相比,我国公共图书馆的资源还显得十分缺乏。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图书馆界的相互支持,大力配合。
  在这个阶段,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图书馆的建制又开始向农村延伸。“农家书屋”的蓬勃发展就是例证。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农家书屋”工程被正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我国已建成的“农家书屋”约有20 000个,建设形势十分喜人,效果也相当不错。
  
  4.3存在的问题
  4.3.1图书馆间的规划与协调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图书馆界从“文革”以后,就没有了统一的规划与协调,各类型图书馆之间彼此缺少联系和协作。而今,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现代农村的信息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领域和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单一类型的图书馆都无法满足。如何调动各个系统、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及图书馆专家,把他们共同组织起来,全面规划、统筹安排,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成为当务之急。
  4.3.2图书馆造血机能缺乏的问题
  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的投入,尤其是财力的大力支持。但是图书馆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几乎全靠政府拨款,其本身并不具备造血机能。而这个阶段,我国虽进入了工业化中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扶持力度并不大。这就 使得图书馆服务新农村时困难重重,不但服务的覆盖面小,而且效果也不明显。
  4.3.3“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农家书屋”是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进行的,政府的意图是将之作为村级图书馆来建设。因此,“农家书屋”工程既应有相关法律的支持,也应该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但是目前的“农家书屋”工程不但得不到法律法规的支持,而且其管理模式也是多元的,大多采用“自管自用”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农家书屋”在运行之初往往“热闹”非凡,但是无法避免图书登记不规范、胡乱摆放、损毁丢失严重等问题,若任其发展下去,“农家书屋”可能会形同虚设。另外,没有法律法规的支持,政府是否有足够的财力和精力来持续推动“农家书屋”的建设,值得怀疑。
  
  5 启示
  
  5.1我国的图书馆事业,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从以上看出,每次都是在国家提出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后,图书馆事业才迎来了大发展。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变化和满足社会需求,在考虑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将图书馆系统放在国家社会长期发展的态势中,以新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密切关注社会对图书馆需求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图书馆发展的正确方向。任何孤立、封闭地制定和执行图书馆发展计划的行为,都将误导整个图书馆事业的发展,阻碍社会的总体进程。而六七十年来,图书馆事业走走停停、进进退退的状况也表明,若不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或者说不能得到公共政策大力支持,图书馆事业是不可能有快速或长足发展的。
  
  5.2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应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和农村需求变化的总趋势是不断上升的,这是任何社会形态下需求变化的普遍规律。正是认清了这个变化规律,我们党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问题上,认识一次比一次深刻,工作思路一次比一次明确,内容一次比一次丰富,新农村建设在全党工作中的位置也一次比一次突出。但是针对农民和农村“总量上升、结构变化、层次提高”的需求状况,图书馆界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当然,理由可以找出很多,但是图书馆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创新不足,服务乏力”的现状是不能否认的。
  
  5.3图书馆建制向农村延伸必须有法律保证
  图书馆作为一项公益事业,一直由政府主导。从建国到现在,我国政府也一直努力将图书馆的建制向农村延伸,以便培养高技能、高文化、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但是,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图书馆建制向农村延伸的进程不断被打乱。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少,但关键还是没有法律上的保证。因此,图书馆界应从各方面进行努力,促使“图书馆法”的早日颁布实行,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上的支持。
  通过回顾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历程,我们既感受了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也目睹了其步履的蹒跚。但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广大图书馆工作者服务新农村的热情一直没减,即便是在三年自然灾害和“文革”期间,只要图书馆的活动一经恢复,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便立即将目光投向农村,协助农村办图书馆(室)、图书流动站。因为他们清楚,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只有在农村繁荣起来,才是真正的繁荣。

相关热词搜索:新农村 启示 历程 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历程与启示 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新农村建设政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