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情报学共同体的历史源流] 人类命运共同体源自

发布时间:2020-03-07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摘要]我国情报学历史源流主要有图书馆领域、技术领域、决策咨询领域和管理领域。每个领域都把自身的独特理论与理念融入到情报学理论构建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情报学共同体。这些共同体都是对信息对象与信息过程的不同视角解析,根植于不同的领域环境与目标。基于共同信息对象与信息过程的基础,应把它们在一定视域下集成融合起来,以整合的情报学共同体形式实现情报学发展的历史跨越。
  [关键词]中国情报学学科共同体历史源流
  [分类号]G350
  
  1 问题提出
  
  20世纪信息爆炸使情报学在50年代进入学科之林,经过几代情报学家的努力,已经取得了相应的学科地位。但情报学到底是什么?情报学研究现状怎样?应该怎样研究情报学?这些问题的回答取决于不同时代情报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因而梳理当前我国情报学的学科源流及相应共同体的发展变化特征对于把握当前我国情报学内涵、现状与发展态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我国情报学的主要源流分析
  
  2.1 图书馆领域源流
  我国情报学诞生的催化剂是1956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随后于10月成立的科学情报研究所是我国情报工作的正式始端,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建立情报大学是我国情报学正规教育的肇始。从那时起,情报学与图书馆学间就呈现出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在我国,图书馆学的发展比情报学大约早40年(1920年文华图专),早期大部分情报学工作者或情报学家或多或少的都具有图书馆学渊源。有图书馆学认知背景的人来研究情报学必然带有浓厚的图书馆学色彩,最常见的现象是图书馆学范式摇身一变有意无意地贴上了情报学标签。这部分学者与实践工作者感同身受地认为情报学与图书馆学具有很大相似性(如相似的业务流程,相似的工作方法等),因而长期强调图书情报一体化。而且由于大部分人从事教育工作,他们带有图书馆学思想印记的情报学理念就随着学生迅速蔓延,成为我国情报学的主要表现形态,表现出超强的情报学话语权。
  由于发展过程的孪生性,图书馆学对情报学的深刻影响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为情报过程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思想与工具;②为情报学用户研究的范式方法建立提供了基本素材与思想来源。
  然而,它们之间还是存在较大差异。从信息对象与信息过程来看:图书馆关注组织与检索,情报关注抽取与挖掘;图书馆关注加工存储,情报关注分析与理解;图书馆关注元数据,情报关注内容;图书馆关注词法与句法,情报关注语义与语用;图书馆关注用户访问量,情报关注决策反馈效果。从发展路径来看:从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最终走向知识服务是图书馆的发展路径;尽管情报活动中三种服务形式都存在,但这三种服务并不是递进的关系,而是依用户需求的不同呈并列关系。
  当然,图书馆活动及其结果为情报活动提供了基础平台(即各种序化的资源集合),但情报活动绝不仅限于这个平台,还包含该平台无法解决的另外一些内容;图书馆活动更强调结果的社会公用性,而情报活动的结果是生产对特定用户有特定用途的情报,从而为决策服务,强调的是价值私有性。因而,图书馆活动与情报活动在平台建设技术方法上是相似的,但由于其服务目标、服务方式、服务对象等的差异必然导致两者分道扬镳。
  
  2.2 技术领域源流
  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一直伴随着情报学的成长,曾一度被研究者用来作为区分情报学与图书馆学的标志。前美国情报科学与技术协会主席哈恩女士在论及情报学20世纪的重要贡献时曾把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重视技术发展与应用一直是情报学传统,以布什《诚若所思》为始端,从早期的信息处理技术到信息传播的网络化技术,无不体现技术对情报学发展的支撑作用。我国也不例外,从早期的计算机试验处理,到联机检索的发展,到单汉字检索系统的开发,到现在的全文数据库及网络化信息提供,无不标识技术的深刻影响。当下,不仅情报学领域的研究者对技术热情不减,而且技术领域的一些专家学者也深入到情报学相关领域开展研究。
  信息技术对情报学的影响主要有:①为情报学诞生提供了直接依据与动力;②为情报学的现实化应用及海量信息处理提供了基本物质条件;③作为外部驱动力为情报学平衡态的打破提供了主要涨落力。
  然而,情报学与计算机科学在对技术的态度上是有差异的。情报学关注结果与实现,注重效果;计算机科学关注过程与算法,注重效率。情报学关注技术应用,从需求的角度来研究新技术应用;计算机科学关注技术研发,注重技术对人脑信息功能的模拟。情报学解决的是海量信息的内容分析处理,注重分析结果的意义解读;计算机科学解决信息的形式化处理,更关注信息处理方式的通用性与普适性。
  由于情报学历来有技术传统,因此情报学深受计算机技术影响,以致在相当一段时期(尤其是在情报学发展初期),情报学往往被简单地看作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信息实践活动领域中的应用。其结果,对情报学技术特征的片面强调和对情报学人文属性的忽略与抹杀导致了情报学沦落到依附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地步。实际上,计算机科学技术对于情报学而言只是工具性作用,情报工作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目的在于能够更好地实现其人文意图。情报学只有特别重视目.充分挖掘出自身的人文内涵,才能从处于强势地位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阴影下走出来,找到本学科的独立定位所在,并不断提升本学科的地位。所以,技术对情报学来说仅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而绝不是情报学本身。
  
  2.3 决策咨询领域源流
  在我国,决策咨询领域自始自终都参与了情报学的发展建设过程。从1956年的科学技术情报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技术经济情报,都体现了情报学与决策咨询的紧密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情报爆炸。在工业化发达国家,获取情报的主要方法是公开渠道,主要矛盾是如何应用自动化技术进行查找与检索;而经济不发达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情报学所面临的任务除通过公开渠道查寻与获得资料外,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对有限资料的内容分析来了解一个学科发展态势,为国家的科技政策与科技战略制定提供咨询。当时很多国家都成立了国家级的科技情报中心,我国也成立了相应的科技情报研究所。我国当时提出的科技情报工作口号是“尖兵、耳目、参谋”,是对科技情报工作精神非常准确的概括,时至今日仍对我国情报工作具有指导作用。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技术经济情报迅速蔓延,日韩等国通过技术经济情报的研究,通过引进改良相关技术,取得了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技术经济情报研究始于改革开放的大量技术引进,但由于情报意识的淡薄以及对情报分析的漠视,我国技术引进过程走了不少弯路,其教训是深刻惨痛的。
  情报的基本功能是为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决策 方案的优选提供咨询意见。情报学的价值体现就是为特定约束条件下问题求得优化解,增加决策的科学性,降低决策风险,本质是知识的智能化升华。故而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情报学从来不缺乏“intelligence”功能,只是说我们没有自觉应用而已。
  可以说,无论是早期我们自前苏联引入的科技情报工作经验,还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技术经济情报研究,为中国情报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与演化路径。它们对于情报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①基于科学交流思想深入研究了情报传递、情报转化、情报共享与情报吸收利用等基本规律;②确立了为决策服务的情报咨询观念。
  
  2.4 管理领域源流
  管理科学对情报学的介入主要是各种信息管理实践,如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企业知识资产管理等。对这些领域的综合,人们提出了信息(知识)管理的范式。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试图改变信息利用过程的文牍主义提出了信息管理概念,其主要目标是实现政府的信息资源共享;80年代,企业管理在研究企业知识资产管理时提出了“知识管理”概念,主要目标是通过组织知识资产共享提升组织竞争力,创新组织竞争模式”;另外,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的加剧,特别是产业环境的加速变化,使企业必须面对迅速变化的环境,竞争情报研究迅速提上日程。我国情报学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接触并引进这些基本概念,并把这些观念迅速融人情报学基础理论中,形成了情报学的信息管理范式,尤其是1998年教育部将本科专业调整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后表现得更为突出。
  信息(知识)管理范式对于情报学来说,主要贡献表现在:①确立了情报可为组织竞争优势获取提供基础条件的观念;②确立了情报学的研究内容必须转移到知识及知识转换过程上来;③弥补了我国早期情报学研究在组织层面的缺失。然而,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尽管很多研究内容在本质上是情报学的内容,但很多的范畴名称并不是以情报学的方式体现出来的,表现出了很多研究者对情报学的认知顾忌以及普遍缺乏的共同范式。
  然而,信息(知识)管理与情报学还是存在着差异。信息管理的核心是信息,侧重信息过程管理,目标是实现组织信息(知识)资产价值最大化;而情报学的核心是信息分析和研究,侧重于对情报内容的理解与规律把握,目标是获得情报并为决策服务。信息管理主要是对组织内部的信息(知识)进行管理,所涉及的过程包括搜集、组织、存储、分类、排序、标引、转化、共享等,对信息的分析并不是信息管理所必需的;情报学不仅包含组织内部的信息分析研究,而且更注重环境信息的分析研究,并探讨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匹配程度,以及如何创造条件提高两者间的吻合程度,因此更多地体现了系统的范畴意义。
  综上,笔者对情报学有直接重要贡献的领域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
  不同来源领域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情报学的职能与属性。图书馆源流反映了情报学的信息(information)属性,侧重于社会客观信息资源序化及用户利用;技术源流表达了情报学的技术特性,侧重于以需求为导向的信息处理技术开发与应用;决策咨询源流反映了情报学的情报智能(intelli―gence)属性,侧重于知识转换的方法技术及对决策的支持职能;管理领域源流则体现了情报学的经济属性,侧重于知识共享与创新特征。显然,正是由于情报学的多学科与跨学科属性引发了情报学身份的不确定,体现为局外人所见的情报学游离于不同的学科领域之中。这种不确定的根本原因在于情报学的学科来源差异及这些差异引发的不同学科共同体无法对情报学的基本概念与领域内涵达成基本共识,相互之间的不理解造成了对情报学的身份置疑,甚至为了争夺话语权而相互诘难。所以,如何解决这种不同共同体共存、游离或排斥局面成为当前情报学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3 不同源流的我国情报学共同体进一步分析
  
  3.1 情报学共同体的类别与特征分析
  从我国情报学发展历史源流可以发现,不同领域发展起来的情报学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拥有自己的实践支撑领域,它们还会在情报学的历史发展中继续自己的角色与使命。
  由于每个源流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理念与研究焦点,因而实际上形成了情报学的不同学科共同体。任何一种共同体的存在,事实上都标志着两方面的内容:①共同的心理因素,即处于同一共同体中的研究者在一定历史时期对情报学的独特信念与态度,这是它们区别于其他共同体的基本内在规定性;②共同的理论与方法技术,即他们通过构建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释框架来认知情报实践,在与竞争者斗争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根据不同来源的情报学共同体的范式特征,笔者称之为:信息资源共同体,技术共同体,决策咨询共同体,信息管理共同体,这些不同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总结。
  
  3.2 不同情报学共同体的关系分析
  仔细分析不同情报学共同体的特征,可以发现:①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的研究基础,即都涉及到信息对象与信息过程;②彼此间因着眼点或理念差异导致研究重点不同。比如,信息资源共同体侧重于以社会环境的需求配置信息资源体系,以个人为主要对象解决信息的交流问题;技术共同体则仅抽象信息对象与信息过程的语法形式,从形式上解决信息及其过程的相关算法、界面及系统问题;决策咨询共同体以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为背景讨论情报的应用问题,更多地涉及到特定环境中信息的适用性问题,属于语用范畴的内容;信息管理共同体以机构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以机构文化为基础讨论知识的共享与创新问题,实现知识的经济价值。
  情报学的不同共同体是对信息对象与信息过程的不同视角解析,根植于不同的特定领域空间与目标。但它们都是以信息对象与信息过程为共同基础,因而我们可以把它们在一定共同范式下集成融合起来,形成有共同逻辑基础的、综合的、兼顾各方且能代表情报学发展方向的情报学共同体范式,结束情报学发展中各学科共同体的游离分散状态,实现情报学发展的历史跨越。
  
  4 结语
  
  我国情报学发展目前正处于关键期。如何才能更好地集成现有的研究力量,整合各个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形成情报学统一的共同体,这些不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迫切的实践问题。下一步笔者详细分析讨论历史发展过程形成的不同情报学共同体的主要成就,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彼此间的交叉耦合关系,基于现实环境的要求及信息社会的发展态势集成融合现有情报学共同体,创新情报学研究范式。
  (下转第34页)

相关热词搜索:情报学 源流 共同体 我国情报学共同体的历史源流 情报学的发展历史 情报缺失的中国情报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