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个“全裸乡政府”的台前幕后]乡政府
发布时间:2020-03-05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四川省大巴山余脉之上的白庙乡,一夜之间闻名全国。它出名的方式寻常而又另类:乡政府向村民公布了详细的公务财政支出,大至公款招待,小至购买纸杯,事无巨细,无所遮掩。 2010年3月12日,这份账单被转发至天涯等论坛,引发网络热议。白庙乡政府被誉为中国第一个“全裸乡政府”。众多目光开始聚焦这个偏远的山村。
前 夜
此前的张映上不过是四川省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偏远乡镇的党委书记,如今他是风口浪尖上的“明星官员”。
带来这一切的是张映上在网上公布白庙乡的财务开支――大到1269元的餐费,小到1.5元的信纸,四川省巴中市白庙乡将1月份的家底和盘托出,这在中国几乎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而天涯论坛3月12日的一个帖子――“中国第一个全裸乡政府”,短短三天,点击率超过30万。
舆论将张映上奉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外界有所不知的是,他只是站在前台的“主角”,而幕后推手来自多方。他们原先都在各自轨道上行走,一次偶遇,拉开了“中国第一个全裸乡政府”试验的序幕。
巴中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国旗是“导演”之一。
2008年3月,巴中市委书记李仲彬在一次交流基层党建工作时,对一旁的王国旗说:“你们可以做些探索性的试验。”李仲彬在巴中推行的党务政务公开,唯独财务公开一直是难点。
市委书记的定调显然鼓励了王国旗,王决定在财务公开上寻找突破口。王的本意是要找一个花钱较多的县局级部门。
利用给党校学员上课的机会,王国旗开始向局长们抛出自己的想法:“把每笔开支都公布出去,提高政府部门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公信力,也防止你们犯错误。”
然而底下的官员并不积极:“钱都捏在上级手中,项目要靠下面去争取,把吃饭的钱都公开了,谁还愿意把钱给你?”
既然县局一级阻力大,王收回了当初的高标准设想,把目光又投向了乡镇,但乡镇官员们的回答跟县局如出一辙,要么直接拒绝,要么搪塞。
就在王国旗辛苦寻找试点的同时,另一个“导演”――世界与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凡――也一直苦苦寻找胆子大一点的“演员”。
2009年10月,机会来了。
相 遇
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凡结识了四川省委党校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大鹏,彭推荐了巴中的白庙乡和恩阳镇。
与巴中其他乡镇领导相比,张映上的履历并不出挑:师专毕业,2000年5月才入党,先后在巴州多个乡担任纪委书记、乡长,2007年9月到白庙就任党委书记。
张映上的难处显而易见,白庙是出了名的穷乡――2009年人均收入3393元,比巴州区平均水平还低400块,青壮年都外出打工。
捆住手脚的不仅只有贫穷,还有紧张的干群关系。
张映上一筹莫展。有时去市委党校培训,碰到王国旗,他就请王帮忙出出主意,王说:“你可以考虑多从基层民主建设上想想。”但并没有跟他提财政公开试点的事,王此时的重心还是想找一些大的乡镇。
反倒是李凡抢先相中了这个“个子不高、胆子却很大”的年轻人。
2009年11月的一天上午,李凡和彭大鹏一起到白庙,给张映上介绍参与式民主预算怎么搞。
张映上一开始觉得是好事,能把民心凝聚起来,但紧接着就有了顾虑。一些乡干部更是担心:“你这不是让我们‘抗上’吗?”
李凡说,“不能让老百姓什么话都不说,你上级要我怎么花,我就怎么花吧?”一周后,张映上打电话给李凡:“你说得对,要是这样,‘抗上’就让我来吧。”
得知此事的王国旗也决定“去看看”。2010年1月24日,在白庙乡一个教室里,62名基层代表挤得水泄不通。白庙乡财政预算暨民主议事会召开,主席台上,王国旗和其他市、区领导一字排开,这次终于没有了“抗上”之忧。
王国旗没有料到预算公布之细――连村干部每月新增10元补助都有。午饭,他试探性地问张映上:“你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了,为什么不把每笔钱的去处在网上公布?”
王的话让张映上心头一动。“一个目的也是约束干部们,大家不能随便吃喝了。”事实上,四五年前,张就有这个想法,当时他还在别的乡当乡长,当地老百姓对干部误解很深,但那时,时机并不成熟――因为不是一把手。
轰 动
2010年2月4日,白庙乡1月份公布财务,连同其他预决算统统在网上公布。
为了防止引起上级部门顾虑,在公布财务开支中,张并没有在接待费中直接点名,而是代之以“上级领导”“区级领导”模糊的称呼。
王国旗看了,相当满意。但在官场中游走多年,王知道张映上将会面临的压力。“改革很超前,但掌握钱的部门可以给张三,也可以给李四,对我不尊敬,为什么要给你啊?”王对记者说。
他随即给张打电话鼓气。“我们找些媒体,帮你报道一下。”王说。连夜,王国旗请两名同事撰写了一篇题为《从“透明财政“到“透明政府”》的文章,陆续以笔名“毕程”投给各大官方媒体――人民网、新华网等。“希望先得到官方媒体认可,如果有人非议的话,就拿给他看。二来也想试探一下民意,如果民意普遍接受,领导应该也能接受。”
但这些信都有去无回。3月4日,白庙乡公布了2月份的开支,但媒体依然并无动静。
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在3月12日凌晨,一个署名“prover2000”的网友在天涯杂谈发表文章《中国第一个全裸的乡政府》,几天之后,白庙乡已然名声大震。
3月15日上午,张映上接到一个朋友的恭喜电话:“张书记,你出名了。”两分钟后,又接到了一个提醒电话:“张书记,你糟了。”
第二天,人民网强国论坛请他做客――在张映上看来,只有部级干部才有这样的待遇。他当时感慨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但紧接着,媒体的蜂拥而至,他开始失眠。“我怕媒体批评我。如果媒体不停地批评我,这个试验就完了。我怕上级领导不支持我的行动。”
3月15日后的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0点,张映上都要在宣传部门的安排下,轮番接受记者的访问。
震 荡
此时的张映上不仅要应付外边的媒体,还得安抚内部的动荡。
天涯论坛公开后的一天晚上,为“到底先公示,还是先结算”,张映上和同僚们产生了分歧。结果,几乎所有人都赞成先结算后公示,理由是“发票加上乡长签字才叫公示,不然,公示只是word粘贴,是违法的。”
张映上用了“孤独”来形容自己的感受。“怎么作出的决定,被媒体报道后就不敢坚定呢。”在白庙消费,一般都不能即时开出发票,如果等到发票下来,至少得等半年以上。“七八个月还没上网,叫公示吗?”
白庙乡所属的巴州区区长张平阳表示了支持,这位区长决定在自己的辖区内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3月16日,张平阳主动给王国旗打电话,请教意见。
“现在媒体关注度高,应该趁热打铁。”王国旗说。
3月17日,张平阳从51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中邀请15个乡镇负责人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他要求在场的人“别说官话”。结果举双手赞成的有8个,“如果你搞,我们就搞”有4个,还有3个人说“最好别搞”,他们的理由和白庙当初的如出一辙――万一上边有领导不同意怎么办?
张平阳对记者说:“不搞不行,这里上访,那里上访,这里不稳定,那里不稳定,新的制度出台前后,可能影响上面的一些情绪,尤其是具体办事的,但是作为一个干部,必须站在执政党的生死存亡上对待这个问题。”
于是3月18日凌晨3点半,张平阳写的一篇动员稿终于搞定,其中,比白庙现行做法更有特色的地方在于:除了会议、网络、政务栏外,还必须专门对在外人员进行信函公示。
第二天下午,张平阳召集所有的乡镇、街道办、局级部门一二把手,召开动员大会。
隐 忧
巴州区决定,每个月的10日前,巴州区所有的乡镇必须公开前一个月的财务收支状况。而巴中市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担心,手里掌握着审批权的乡镇和局级部门一把手们,不一定会满意。“官场潜规则,谁动一下谁都可能付出代价。”
事实上,现实的困境是,跑项目依然是基层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如果只是你公布了这些跑项目的费用和上级部门下来的招待费,而别的地方不公布,那么你在争取项目的时候,显然就处于劣势。
推动者之一王国旗希望媒体能持续关注,因为如果被逐渐淡忘了,这个改革的风险将无形地转移到巴州区一家头上。
不过,让改革者们略感宽慰的是来自上层和公众的支持。
事件被热炒之后,王国旗觉得给市委书记李仲彬汇报的时候到了,李仲彬回答:“你们这个事是一件好事,你转告那个党委书记,市委支持他。”而许多“朋友的朋友”也给张映上发来短信安慰。
3月22日,一份关于白庙乡改革过程的汇报材料已经送达四川省政府办公厅。
3月23日,中共巴中市委组织部发布了一篇名为《晒在阳光下――从白庙乡“全公开”看巴中阳光党务的脚步》的文章,开头说:“国内主要媒体,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和人民网的‘强国论坛’等都相继进行报道,引起了中央、省、市委及相关部门的关注。”
喧嚣过后,张映上的工作开始步入正轨。现在,他最大的希望是,能有投资商愿意把钱投给这片“阳光的地方”,在当地投资白蜡加工基地。
相关热词搜索:台前幕后 乡政府 全裸 中国第一个“全裸乡政府”的台前幕后 中国第一个全裸乡政府 中国第一个全裸的乡政府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