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是什么级别 中国军民关系80年

发布时间:2020-03-03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从南昌起义走出来的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战士的身影在人民需要的任何地方出现:烽火连天的战斗前线,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抗洪抢险的第一前线,没有硝烟的非典战场……
  回顾建军80年来军民关系变化历程,我们会发现,不同时代的军民关系有不同的内涵。穿越80年的时光,我们看见了“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建军初期:“三大纪律六项注意”
  
  1927年10月24日,当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时,为了处理好军队、地方武装与群众的关系,向秋收起义部队指战员们宣布了三大纪律。
  老红军李立在《革命摇篮井冈山》一书中回忆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形成过程。
  李立说,10月24日,毛泽东向大家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条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1928年1月底,工农革命军主力在遂川城里过春节时,“毛泽东又向战士们提出了六项注意:第一,上门板;第二,捆铺草;第三,说话和气;第四,买卖公平;第五,借东西要还;第六,损坏东西要赔。”“以后,战争更加频繁,俘虏就更加多了,少数战士违反政策,搜了俘虏的腰包。有的战士在村边的小河里洗澡,引起了群众的不满。毛泽东把六项注意又改成为八项注意,添上了‘不搜俘虏腰包’和‘洗澡避女人’两项。后来,因为情况不断变化,又作了一些修改,把‘筹款要归公’改成了‘一切缴获要归公’。把‘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改成了‘不拿老百姓一个鸡蛋’。长征到陕北后,又改成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李立记得,1928年3月工农革命军进到湖南桂东县的沙田村,毛泽东向战士们明确宣布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有如下内容:“三大纪律是:一,行动听指挥;二,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三,打土豪要归公。八项注意是:一,上门板;二,捆铺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借东西要还;六,损坏东西要赔;七,洗澡避女人;八,不搜俘虏腰包。”
  
  40年代:确立“为人民服务”思想
  
  1944年,中央决定次年在延安召开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解决与会代表的烤火问题,中央的邓捷负责调人去安塞烧炭。警备团的战士张思德因会打窑洞和烟道,前去帮忙。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和战士小白一起挖一个新的炭窑时,因土质松软,上面雨水渗透,造成塌方。张思德把小白推出窑外,自己被压在窑内,不幸牺牲,年仅29岁。
  9月8日,毛泽东亲自参加了张思德的追悼会,亲笔题写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毛泽东在悼词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篇著名的演讲――《为人民服务》后来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与行为。
  出于统一延安军民思想的需要,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确立为党和军队的根本宗旨,因张思德事迹的触发,运用典型,推动工作,这是毛主席的领导艺术和一贯的工作方法。毛泽东规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系统地解决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如何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
  
  50年代: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悍然纠集所谓“联合国军”侵略朝鲜。他们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同时,美帝国主义派海军第七舰队到中国台湾海峡,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干涉我国内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从当时报纸上的一篇报道,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对志愿军的感情:
  首都街头披上了盛装,迎接志愿军代表团的到来。前门车站红旗招展,今天下午,志愿军代表团将乘专车到达这里。一清早,车站的工作人员就忙碌起来,他们把车站打扫得干干净净。在第一月台上,到处插满红旗和彩旗,无数幅巨大的横标,高悬在月台上空,上面写着:“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向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胜利万岁!”等大字。
  在车站上,女一中、女三中和育才小学等学校的500名少先队员手捧鲜花,等待着向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献花。女一中的少先队员们一律穿着蓝裤子、花毛衣,头发上还系着各种颜色的绸带。她们说,让志愿军叔叔看看我们和平的生活是多么美好,这种生活正是他们的斗争得来的。
  和这些少先队员一样,首都人民对志愿军的功劳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从排列在街头上夹道欢迎的人群的表情上就可证明这一点。从前门车站经公安街和东长安街,直到北京饭店这段志愿军下火车所经过的路上,沿途挂满了各色彩旗,天安门城楼像过节一样挂起红色大宫灯。将有10多万人在这里夹道欢呼。
  在这里面有工人、农民、学生、机关干部和街道居民,还有解放军战士和首都民兵。在这些欢迎志愿军代表团的人群中,有许多人是志愿军的家属。八年前,当美帝国主义把战争的火焰烧到祖国大门口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儿子、丈夫送上了前线;今天,他们的亲人胜利归来了,他们是多么高兴啊!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地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的朋友们……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自魏巍发表战场亲历的长篇报道《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遂成为50年代初全国人民对志愿军战士的普遍称谓。
  
  60年代:全国上下都学雷锋
  
  雷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班长。他热爱集体,关心群众,助人为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把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寄给受灾人民,送给家庭困难的战友。他在部队生活2年8个月,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受嘉奖多次,被评为“模范共青团员”“节约标兵”。
  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事故不幸殉职。1963年1月7日,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雷锋班”,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在60年代是青年军人的代表。而此后,雷锋在中国的影响力呈几何级递增,上升到一个很高的高度。80年代后雷锋仍然是青年军人当之无愧的榜样。时至今日,学雷锋仍然是每年3月份的主旋律。
  除了雷锋,当时还出现了另一名英雄――人民的好战士欧阳海。
  1963年11月18日清晨,他所在的解放军驻湖南耒阳六九五四部队野营训练沿铁路行军,部队走进京广铁路衡山车站南峡谷时,满载旅客北上的288次列车迎面急驶而来,炮兵连驮着炮架的一匹军马猛然受惊,蹿上铁道,横立双轨之间。火车司机紧急刹车已无济于事,高速行驶的列车以巨大的惯性飞奔而来,眼看一场车毁人亡的惨剧就要发生。欧阳海毫不犹豫地跃上铁路,冲上了铁轨,使尽全力把受惊的战马猛地往轨道外面推了出去,避免了一场列车脱轨的严重事故,保住了旅客的生命和人民财产的安全,而自己却被卷入列车下壮烈牺牲,年仅23岁。
  
  欧阳海牺牲后,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学习他的英雄事迹。1964年,广州军区党委追授他“爱民模范”荣誉称号。同年1月,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为“欧阳海班”。
  
  70年代:军人权威和军人崇拜
  
  70年代,军人在中国政治权力结构中拥有至尊的地位。身份的优越感、地位的高尚感、对政治权力游戏的敏感和洞悉,注定了军人在当时社会的与众不同。在色调灰暗的大街上,军装显著地标定了军人的显赫身份。在那段非常的岁月里,数亿的中国人,都以拥有一套军装而自豪,当时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着绿色的军装上衣,深蓝色或黑色的裤子,肩背军挎包,最好再别上个红五星。大街小巷穿梭着清一色的准军人,雄赳赳气昂昂地在各大集市中心演讲、辩论、抄家、斗地主、焚烧“封、资、修”。军人成了社会崇拜的偶像。工农兵,工人是领导阶级,农民是二哥,解放军是人民的子弟兵。兵虽然排在第三位,但地位其实是老大。
  70年代不仅仅是一个贫瘠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非凡的年代。恐怕我们民族的历史上,从没有哪一个时期,像那时那样全民崇拜英雄、向往英雄,那样企图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发现并创造出崇高感。军人历来都是和英雄、和崇高紧紧相连的,因此被推到了时代的巅峰。几乎每一个少女,婚姻的第一指向都是军人。“吃菜要吃白菜心,嫁人要嫁解放军”,姑娘嫁给军人被认为是莫大的荣耀。
  70年代还有一群特殊的兵,那就是文艺兵。“枪,枪,五尺钢枪。革命的本钱,政权的保障,消灭帝修反,全靠手中枪……”“渔鼓敲的咚咚响,战士的心儿向着党,唱唱我们的新党章………”多少艺术家放弃名誉地位来到部队,多少才华横溢的青年带着满腔热血成为一名文艺兵,也有多少本没有多少艺术细胞的战士为了政治的需要为走上舞台。师里、团里、连里都有宣传队,谁也不知道有多少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正是这些文艺兵,把样板戏演遍了全国每一个角落、把文艺节目送到边陲哨所的炊事班、把歌声留到了学大寨的地头田间。
  
  80年代:“老山战士”与《小草》
  
  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再一次让中国人民将最真诚的崇敬和爱戴献给了人民解放军。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著名战斗英雄史光柱从老山走来,唱着这首自己作词的《小草》,从1985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走进千家万户。伴随着“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响亮宣言,史光柱这个神圣的名字铸造了新一代不朽的军魂。
  史光柱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都不陌生:1984年4月28日凌晨,史光柱在收复老山的正义之战中,在4次负伤、8处重伤的情况下,带领全排战士收复了两个高地,胜利完成了战斗任务,被中央军委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史光柱依靠顽强的毅力,读完了深圳大学本科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学士学位的盲人。在和平年代,史光柱坚持文学创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发表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出版了《眼睛》、《黑色的河流》等6部诗文集,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上世纪80年代的那场战争让耸立在祖国南疆的老山一夜成名,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和热血青年报效祖国的地方。老山战士成了一个令所有中国人都倍感亲切的称呼。1970年代末对越自卫反击战持续到1980年代,这个时期军队最受欢迎,军人地位也水涨船高。
  
  90年代:一场洪水检验了我军的威力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1998年那场百年一遇的洪水,带给我们的记忆是永远挥抹不去的。在抗洪抢险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众志成城,用胸膛铸起了钢铁般的堤坝。这是人民军队与洪魔的一场英勇战斗。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勇于战斗,力克洪魔,及时保护了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挽救了一方平安。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军民同心抗洪抢险斗争中,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先进典型,高建成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他在人民生命财产遭到威胁的时候,舍生忘死救助遇险群众和战友,用年轻的生命实践了人民子弟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高建成,湖南湘阴县人,1965年10月生,广州军区空军某高炮团连政治指导员。1998年7月27日,他所在的部队奉命奔赴湖北咸宁地区执行长江干堤抢险护堤任务。8月1日晚,他奉命带领部队火速赶赴长江大堤内侧的嘉鱼牌洲湾民垸执行抢险任务。当满载着官兵们的车队距离险堤只有几百米时,久经浸泡的大堤突然溃口,洪水以近10米的落差向高建成他们扑来,车辆随时可能被巨大的洪流冲翻。在这紧要关头,高建成不顾个人安危,沉着镇定,迅速组织抢救遇险群众和官兵。救生器材不够,他毅然脱下救生衣给新战士穿上。被迫弃车转移时,他坚持最后一个离开。高建成在洪水中先后救出8名群众和战士,最后终因体力不支被洪水卷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年仅33岁。
  8月13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长江大堤上高度赞扬高建成在生死关头把生让给他人、把死留给自己的高尚精神和可贵品格,称赞高建成和他的战友是真正的英雄,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9月3日,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命名大会,授予高建成烈士“抗洪英雄”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军指战员向高建成学习。1999年8月1日,烈士生前所在部队和当地群众在武汉烈士陵园隆重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以志永远纪念。
  
  新世纪初:军魂依旧
  
  21世纪,在军队职业化不失为一种选择的情况下,军民关系的发展又如何呢?2003年非典时期的感人事迹,飞行员李剑英烈士的感人事迹……仍然有太多让我们崇敬的军人,仍然有太多让我们感动的故事。
  2003年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的肆虐,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在全民抗击非典的日日夜夜,军人是这场特殊战争中最耀眼的“战斗”英雄。4月26日,中央军委作出紧急选调医护人员支援北京市防治非典工作的决定后,全军上下闻令而动,报名参加医疗队的请战书雪片般飞来。来不及同恋人道别,来不及多给孩子几句嘱咐,首批人员接到命令6个小时后就踏上了征程。到5月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200名军队医护人员全部汇集到祖国的心脏,走进小汤山这所特殊的医院,开始一场支援北京决战非典的“战斗”。
  无法统计这些可爱的战士中,有多少人不顾身体和家庭困难主动请缨,有多少人为安慰亲人编织了美丽的谎言,有多少人推迟了婚期假期,有多少人把这场战斗作为生命中特殊的纪念。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的战士打了漂亮的一仗!在这场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中,我们的战士交出了令人感动的答卷!
  2006年11月14日,兰州空军某部河南籍飞行员李剑英驾驶某型歼击机,在训练结束下降途中,飞机撞鸟,当时飞机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还有易燃的氧气瓶等物品,如果跳伞后的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在生死攸关的16秒里,李剑英看到飞机下方密集的村庄和人群,毅然决定改跳伞为迫降,先后三次放弃跳伞求生机会,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不幸殉难。李剑英用宝贵的生命证明了人民解放军对人民的深情,赢得了人民的崇敬和爱戴。事故发生后,事发地周围的群众深深地为好战士李剑英感动,自发地到烈士殉难的地方为烈士祭奠。李剑英的感人事迹再一次证明:和谐的军民关系与不变的军魂依旧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相关热词搜索:军民 中国 关系 中国军民关系80年 军民关系 军民关系的文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