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海待回国取暖] 海归回国好找工作吗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海归海待回国来抢饭碗   自封为“不得志‘海龟’”的李以明早晨6点起床,从北京南三环赶到位于海淀区的展览馆现场,却看到门前“至少200米的队伍,乌压压一片人头”。这是近期在京举办的为本土硕士和海归提供职位的高级人才招聘会上的一幕。超过2000名海归将场内挤得水泄不通,主办方加开了四部“休假”电梯,才缓解了电梯超载的燃眉之急。
  “这几个月是海归分批毕业高峰期,很多海归都回来找工作。就业形势如此严峻,我们和本土研究生抢饭碗的竞争已不可避免。”李以明无奈地说。
  美国密歇根大学金融工程硕士林森赶上跨洋的夜班飞机从美国回来。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公司都表示不招收外国留学生。一出首都机场,林森来不及擦脸,便奔赴某世界级美国咨询公司北京办事处面试。他和面试官侃侃而谈一个多小时,非常投机,当场敲定下个月就可以上班。
  “当时觉得,回国找工作真是容易啊。没想到一周后,公司给我发邮件说,因为经济不景气,美国总部决定暂时不扩张中国办事处,近几个月内都不会招人。真郁闷死我了。”林森无奈地摇头。
  据美国华文报纸《世界日报》报道,近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办的“留学、创业、海归”论坛爆满。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加深和美国经济的衰退,北美华人归国创下了空前的纪录。当日与会的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参赞岑建君感叹,最近他为海归签署回国档批到“手发麻”,“急需更有效率的做法”。
  在一项关于留学生背景的调查中显示,不少海待并非只求混张文凭,60.5%的海待属于“国内一本+海外硕士”,背景为“国内大专+海外硕士”的只占10.5%,背景为“海外本科+海外硕士”的占到13.7%。
  林森说,因为华尔街金融危机,大批有经验的banker早已回国攻占比如中金(CICC)之类的中国顶级投行,今年应届生基本连第一轮interview(面试)都拿不到。另外,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笔试名单里居然有好几个从MIT(麻省理工)商学院回国找工作的海归。
  “大学同学约我聚会,我都抽不出时间来,除了在飞机上,就是在赶往机场的路上。海归在国外难找工作,回国也一样艰难啊。”林森在发给朋友的msn信息里说。他表示海归回国找工作要遭遇面试与课业冲突,导致无法按时回国的问题,还面临经费投入的问题。另外,“国内很多公司是要笔试的,我们人在美国没办法回来参加,所以只能放弃了很多机会。”
  融资难问题让许多“海归”在创业初期举步维艰。让他们苦恼的是,风险投资大多喜欢投向有大量订单的成熟企业,而对处于萌芽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少有关注。
  同时,有些政府部门的办事风格,也让“海归”有些无所适从。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海归”告诉记者,由于政府信息不透明,自己在注册企业时白白跑了好几趟。当时申请注册“某某生物科技公司”,办事人员没有告知不行。让他哭笑不得的是,10多天后申请被拒,办事人员才告知其原因。除此之外,由于难以习惯国内环境,特别是学术官僚化、复杂的人际关系等等,不少“海归” 选择“二次出国”,这个问题值得关注。
  
   本土研究生腹背受敌
  宋颂是北京语言大学应届研究生,奔走在jobhunting(找工作)水深火热中的她在参加某时尚媒体招聘时,遭遇了严重打击。因为该杂志是通过西方某财团的版权贸易在中国创办的,因此偏爱有海外学习、生活经历的应聘者。
  “我都进到终面了,一共10个人,留6个人实习,最后要3个人,本来觉得我应该没问题,没想到10人里有4人都是海归。”宋颂感叹。
  周琳是中国传媒大学应届研究生,在外企、国企的海投、笔试、面试中,周琳沮丧地发现,自己不仅在本土研究生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还遭受了各类海归的夹击。她在参加国内某英文版报纸笔试时,发现40%的应聘者都是刚刚从国外回来或者已经回国一段时间的海归。
  “这种情况,我们本土的研究生还真没办法,不管我们的外语多么牛,还是抵不过人家的海归证书。”周琳说。
  海归回国就业,不仅使本土研究生在传媒、外企等就业职位应聘上遭遇激烈的竞争压力,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用人单位也纷纷将招聘对象向海归倾斜。
  据了解,一些高校人事处的有关负责人就表示,今年各大高校招聘海归已是大势所趋,要紧紧抓住机会多招收海外精英。不少高校预计,今年“海归精英”将占招聘人数的3~4成。
  国内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作为金融危机“风暴眼”的英、美等国失业率早已刷新历史记录,留学生的就业空间被急剧压缩,纷纷选择回国就业。中华英才网对13305名留学回国人员进行的求职状况调查,结果显示,2/3的留学生归国首选上海、北京,薪酬预期更加务实,创业型、专业技能型海归最受欢迎。“移民”、“求学”,逐渐向“镀金”转变,加之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僧多粥少的城市资源,日益缩小的创业空间,愈演愈烈的人才竞争,都带来了明显的留学人员就业趋势变化。
  由于近期国内接二连三出台的各类鼓励大学生就业政策,有竞争力和政策扶持的中型城市无疑将为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到内地中型城市创业”的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留学生的认同。外企仍是当前留学人员的首选,比例高达36.5%,国企占31.5%,中外合资企业占13.4%。
  而在最为敏感的薪酬调查中,今年海归们对于异常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充分的认识,对于“第一份回国工作可接受的最低月薪(税前月薪)”,大多数海归们将标准降到了4000到5000元,也有14.省略

相关热词搜索:取暖 海归 回国 海归海待回国取暖 海归海待 海归变海待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