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雷藏诗情【北京古玩藏风雷】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古往今来,京城聚集了大量的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社会名流和文人学士,他们构成了古玩收藏的群体基础和文化基础,使历代京师的收藏,数量和质量均优于其他地方。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收藏市场格局、收藏群体,乃至收藏类型都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收藏经历了一个从精英小众向产业化多元化大众化时代的变迁历程。在这个变迁过程中,故事永远都是它的佐料,而市场布局的伸缩扩展,则是其不变的主题。
北京的史志随笔不少,其中涉及京师收藏掌故、轶事者,像《养吉斋丛录》(26卷)详细记录清代同治以前宫廷藏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京师宫廷收藏的盛况以及当时的趣味。据说,乾隆曾花千金买下西华门外真武庙的道人腌咸菜用的一件黑玉酒瓮,在承光殿的南面专门为它建了一座石亭。除了爱玉,乾隆还爱藏砚。据《西清砚谱》一书记载,乾隆收藏了陶砚55种,石砚145种,其他如玉砚、瓷砚、紫金砚、红丝砚等不计其数。
而民间的收藏充满着传奇色彩和交易上的刀光剑影。至今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的“鬼市”,就是指在黑暗中摸索着交易的市场,分布在京城外城的东西两边,也叫东小市和西小市,生意兴隆。
老古玩店古风不再:懂故事的人和有故事的货都日渐寂寥
北京的老古玩店能叫上名儿来的,用多如牛毛形容虽有点夸张,可早先做生意的、落拓贵族、失意文人,都爱干这行。官吏骚客云集,既带来了大量的古董珍玩,又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古玩需求市场。更为要紧的,不管是皇家二大爷还是王公家三孙子,总不能辈辈火爆,栽面的时候怎么办呢?把家里的“古物” 拿出去换点儿银子花,逍遥一把再死的人多了。清末的一位储君,也就是预备皇上,一个不留神被下了岗,还想潇洒一把,仗着家中珍玩多,一件件拿出去卖,一次次挨人蒙。最后弄得只好满街卖臭豆腐。练古玩的,自古以来绝对不会按质论价,他们从来不高抬送上门来的东西,碰到那位下岗的预备皇上,也就近水楼台了,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嘛。
咱们京城的老古玩店老到什么时候?怕是没人能讲得清,明清时开始火爆总差不多。老古玩店现在还能让人想起来的实在没几个,如“文禄堂”“蜚英阁”“保古斋” 等,它们各有各的持色,卖青铜器的、卖瓷器的、卖玉器的、卖文房四宝文人字画的,不仅一望可知,而且店里的氛围也恰到好处。
不久前,在老古玩店炳麟阁,见到一只明代万历年的青花荷花龙缸。从前老北京四合院里差不多都有这样的荷花缸,一般放置在正院垂花门前面,配上一些盆花,构成了一幅有趣的庭院图景。龙缸的主人姓赵,据他说,这龙缸原来是他父亲的,“文革”中他们全家正准备把家里的古玩上交单位,突然闯进来一帮红卫兵小将,领头的说要破四旧,“封资修”的东西统统要带走。赵家是老古玩店出身,全是四旧不说,还都是“封”字号的。他们就跟红卫兵反映,正在准备上交单位呢。领头的说这可不好说,等我们一走,您把“四旧”再藏起来怎么办?赵家人说那就和单位联系联系。费很大劲儿和单位联系了一下,红卫兵证实无误,临走的时候发现这只龙缸中还有鱼,“这四旧的生活味,也得破。”说着有个人用手里的棒子,照着大缸敲了一下,“把里面的东西赶快处理掉”。这几百年的龙缸还真结实,仅边缘上被砸掉了一小块儿。赵先生说亏了砸掉的那一小块儿还留着,要不然就成兔唇了。这拨人走后,单位也没来人,他们还以为东西都被红卫兵抄走了。龙缸算是幸运地在赵家保留了下来。
赵先生的父亲,年轻时在琉璃厂振云阁学徒,出徒后与古玩打了一辈子交道。这只大缸就是他老人家当年收藏下来的。青花荷花龙缸上书“大明万历年制” 六字楷书款。此缸直径73厘米,高39厘米。平口,平沙底。古代龙纹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为皇帝专用。
青花龙缸的烧制,开始于明代初期,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大缸的官窑。因为这种缸有龙纹,人们又称这种窑为“龙缸窑”。这种龙缸绝大多数都存于宫中,流散出来进入民间的少之又少。眼前这只荷花缸的收藏价值在于,一、器型特大,属于最大器型。二、釉好,回青料,万历的时候只有皇家的器物上才使用。三、龙缸很正,不瓢不歪。四、龙缸壁很薄,而且薄的程度很均匀。我用手沿着缸口摸了一圈儿,的确缸口很平,没有忽高忽低的现象。又用手顺着缸壁摸了一圈儿,大约有手指头那么厚。大缸的整个瓷器装饰丰满、庄重、浑厚,看上去气势磅礴,端庄舒展,画工用笔流畅。明中期青花瓷,瓷胎做得细腻轻薄。这只荷花缸,炳麟阁的赵先生请故宫的有关人士鉴定过,定为“一级官窑”。
荷花缸,怎么种荷花?后来读汪曾祺的《荷花》才知道,种荷花的藕不是吃的藕,要瘦得多,节间也长,颜色黄褐,叫做“藕秧子”。在缸底铺一层马粪,厚约半尺,把藕秧子盘在马粪上,倒进多半缸河泥,晒几天,到河泥坼裂,有缝,倒两担水,将平缸沿。过个把星期,就有小荷叶嘴冒出来。再过几天就冒出花骨朵了。
因是个人的买卖,老古玩店的主人总是把顾客当作自己的朋友、老师。每一个历史老店的背后都有成堆的故事和传奇,就像炳麟阁。如今老古玩已不存在,古风早已淡化,所剩的仅是一个玩儿了。现在古玩店多如牛毛,有特点的却寥寥无几。
归来已非旧模样: 十年一步,由公私合营迈向大型古玩商业区
解放初期,古玩市场还保留着解放前的格局,古玩商大都集中在琉璃厂、隆福寺、老东安市场。据炳麟阁主人说,当时在王府井南口马路对面有一排平房,开有几家古玩店。后来公私合营,私人古玩店淡出,北京市的古玩收藏市场上只有两家商店,一个是北京文物商店,专门经营古玩。另一家是中国书店,专门经营古籍旧书。古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市场上一直处于禁限状态,当时采取的是“三统一”政策,即由国家统一收购、统一定价、统一销售。据有关人士的介绍,这种局面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家希望通过这种操作,把流落在民间的文物收回来,以充实国家博物馆藏品;另一个原因就是想通过推陈出新,销往国外以此获取一定的外汇。这种格局下的市场,只对外宾开放,国人却不能进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国内收藏爱好者只有冒违法之险,独自到民间去收购。而其交易也只能处于地下状态。这种专营一直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被改革开放的步伐所打破。
改革开放使人们手里有了余钱,先富起来的人们在改善日常生活的同时,开始把眼光投向了收藏。据北京古玩城佛缘斋的阎先生回忆说:“80年代,为单位出差办事,见到许多古玩,买一些小玩意儿带回来,偷偷卖掉。最多的时候,一件东西能卖二百多块钱。几块钱买的东西,能卖出这么多钱,真觉得发财了。”现在阎先生一边收藏,一边做古玩生意,他的经历可以看作是北京改革开放初期古玩市场起步的一个注脚。
步入90年代,收藏热起。北京的红桥、白桥、鼓楼、后海、官园等处,每逢周日就有人摆摊设位,卖一些旧货。工商部门担心其中难免夹有文物,最开始采取的办法就是查抄罚没,这种办法对付市场成本很高,而收效甚微。疏导的办法于是应运而生,北京市率先开办了第一家旧货市场――北京民间艺术品旧货市场,古玩旧货的经营方式从地摊发展到坐店。交易从地下走向合法。这样的市场,在不到十来年的时间里,飞速发展。
如果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明清乃至民国时代,其古玩市场的中心偏西,主要集中在琉璃厂一带;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心开始向东移动并最终在劲松、潘家园、十里河、分钟寺一带形成大的古玩艺术品商业区,北京的收藏品市场出现产业化趋势;步入21世纪后,古玩旧货市场在北京城迅速扩展。它的发展,不仅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就业机会,也为其周边的商业、地产业的发展带来商机,更重要的是,它为大众鉴赏水平的提高以及传统文化的普及奠定了基础。在后现代语境下,我们已经无法再用过去的单一收藏模式来衡量市场、藏品以及人们的收藏活动。
目前,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多层次多元化的大众收藏文化景观。
古玩市场的新气象:规模大了,国际化了,档次高了,敢花钱玩文化了
古玩市场上的买方变了,人们开始用自己手里的钱来买文化,买品位,买档次。今天的收藏家,不同于以往的收藏人群,他们不仅对藏品有着很高的要求,对古玩市场的购物环境也有很高的要求。过去那种一小间铺面到处摆满了古玩,灯光昏暗,是一种氛围,是一种很早以前流传下来的传统经营方式。现在到古玩市场来的收藏者,多数都是有着一定身份、一定文化修养、社会地位的人士。古玩的摆放要有艺术性,店面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审美水平,要有小型博物馆的气氛。
古玩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变了。过去古玩商有了一件好东西,都是把它摆在店里面,然后,坐在那里守株待兔。这是一种传统的做法,因为有好东西就不怕卖不出去。然而现在,古玩商要能够主动地为收藏者服务,为收藏者去找好东西。比如你花80万买了一件好东西摆在那里,一年无人问津,是不是就压了你的资金?如果只是一两件东西,你压得起,那么件件都压着,你还经营得起来吗?在这种趋势下,就要求古玩商要有好眼力。
古玩经营者的进货渠道变了。要想为收藏者找好东西,就不能像从前那样了。从前,我们可以骑着自行车,后面挂着两个筐,到外地去收东西。现在的收藏者,要求的是好东西,甚至是传世的好东西,还像以前那样骑着自行车寻摸就不行了。现在古玩商中的一些精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到国外去为国内的收藏者找好东西。目前古玩城就有四五十人已经开始走出国门,有的还到国外拍卖市场上往回拍东西,这两年人们热炒的“文物回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古玩商买回来的。古玩商进货渠道的改变,又进一步引起了古玩商在国际地位上的变化。
古玩经营者在国际上的地位变了。说个实际的例子,十年前,古玩商到国外拍卖会上去看人家的预展,工作人员总是跟着我们的古玩商,不为了别的,就是怕古玩商“偷”东西。那时咱们古玩商的确买不起国外拍卖会上的东西,看看算是饱一饱眼福。现在就不然了,我们出去,拍卖公司的老总带着高级职员来接我们。国外的一些报纸甚至把中国古玩商放在好的版面,把你一通好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就是因为我们能买他们的东西,不仅能买,而且买的数量之大让外国人都吃惊。有人说我们现在买的都是一些中低档货,这不错,现在我们能买人家拍卖会上的中低档货,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实力的增加,用不了多久,我们就可以买那些最顶尖的货了。
市场变了,经营方式、经营理念变了,买古玩卖古玩的人也变了。古玩演变成了一种可以用来交换并使双方都获得快感的符号,“在商品氛围中,文化被购买,被出售。”我们如果从后现代的角度上看今天古玩市场的多姿多彩,那么任何挑剔拒斥的理由,都将变得与时代格格不入。古玩市场充满着神话,过去是精英神话,现在是大众神话。
我玩固我在、我快乐。
编辑/王文娜wangwenna@yeah.net
相关热词搜索:风雷 古玩 北京 北京古玩藏风雷 北京古玩市场哪个好 北京古玩市场潘家园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