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回响]回响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秋去冬来,北京的冬天以“风鸣为冬”,虽有“瑞雪兆丰年”之说,“风后暖,雪后寒”,穷人们可最怕北风呼啸天寒地冻的日子了,他们的屋里也不比大街上暖和多少。   那年月,穷人们是“临上轿现扎耳朵眼”,因为穷。妇女们大夏天就起早贪黑地开始为全家老小的过冬衣服作准备。她们拆大改小,千针万线缝连补绽,耳朵还要留心胡同里传来的货声吆喝叫卖――针头线脑小百货,买梳头油、桂花油,买拢子买篾子、猪胰子球、松香皂、胭脂、口红、雪花膏!
  这亲切的吆喝声把妇女们唤出家门。她们一边跟街坊四邻聊着家长里短,一边挑选家用小百货。她们心里知道,要先给外出挣钱的男人做保暖御寒的冬衣,一是体面,二是怕冻坏了身子;然后再给上学的孩子们做,晚上又得点灯熬油地为日子挣命。
  木梆子的形状和声音很吸引人,大家都知道它是农村卖豆腐用的,但是那年月的北京城,除了卖小磨香油、花生油、芝麻酱的敲木榔子,还有囊日用杂货的货鄹也敲木梆子。甭管是榆术梆子还是枣木梆子,只要有回响声,结实耐敲打就是好梆子。卖货的敲响木梆子吆喝道:“干黄酱、甜面酱、花椒、大料、打点油、打点醋、芝麻酱、韭菜花、辣椒糊!”干黄酱很干,便于携带,调水后为稀黄酱。老北京人爱吃这日小碗的肉丁干炸酱,或者小葱蘸酱,烙饼卷大葱,甜面酱是吃口轻的和天津人的最爱。阴天下雨、天寒地冻的日子,就能在自家门口购买这不可或缺的老北京黄酱了。
  花椒、大料、小茴香是家中必备的佐料,缺谁都别扭,其中花椒的用途略多一些,像花椒油拌面,炸花椒油拌各种蔬菜,都是可口的做法。
  油和醋更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甭管是吃饺子、包子、馅饼还是面条,都要用醋来提味儿。它的价钱也很便宜。芝麻酱,韭菜花、辣椒糊这三味佐料,解放后成立合作社,就被取消了!劳动群众到饭铺煮一碗白皮面条。再到油盐店买一角钱的芝麻酱、韭菜花、辣椒糊,就可吃顿最简单省事儿的热面条。再买条黄瓜蘸蒜,最后再要碗解渴的热面汤,这就是普通劳动群众最便宜实惠的家常便饭。
  冬日,理发师傅的“唤头”声常在胡同街巷由远及近地响起。这种响器声代替了语言的吆喝,这也是他们行业自古以来的规矩。您想啊,要是冷不丁来一声:“谁家理发剃头啊?”谁听了都不顺心。
  这种理发剃头行业,有开理发馆的坐商,店主和手艺师傅,甭管剃头、理发都是三七分成,节假日顾客多,活儿忙就改成了三五、六五分成,当然伙食要好。
  另一种手艺好的师傅则衣着整齐,夹着理发的工具包四处穿街走巷。或者挑着剃头挑子,挑子前头可以洗头,后头有抽屉和装物件的凳子,顾客可坐着理发剃头。如果顾客感觉师傅手艺不错,再看人懂礼貌,态度好。就会和理发师傅定下口头包月合同,每月两次(多为初一和十五)登门服务。多数师傅还会按摩等手艺。
  给孩子剃“满月头”,钱就多拿些。师傅还要会给“护头”的孩子理发,连哄带逗地给孩子顺利理完发,也是一种手艺。
  孩提时,我们特别喜欢站在锔锅锔碗的挑子前,仔细看师傅是怎么锔锅锔碗锔大缸的。他先用金刚钻给细瓷碗钻孔,细细地把摔碎的细瓷碗和描画花鸟的瓷盘用细线捆好,钻好孔后再镶上铜锔子,用小铁锤轻轻敲好,最后抹上白铅油,整个细瓷器就完好如初了。
  我也看到过师傅们用铁锔子锔大缸等物件。收完钱后,他挑起颤悠悠的挑子沿街巷走去,那叮儿当的声音也由大渐小,消失在胡同深处
  当师傅停挑子,叮儿当不响时,他便歪着脖子捂着耳朵,张大嘴喊道;“锔锅、锔碗、锔大缸!”这时附近的街坊们有拿瓷碗来锔的,也有凑热闹听师傅唱调的。这首唱词从农村唱到北京城,师傅为了讨好街坊每次应邀便唱一段――
  锔锅锔碗锔大缸,走东村、奔西庄,扁担颤悠叮儿当,铜锔子锔细碗,铁锔子锔大缸。我锔坏了旧缸赔新缸,新缸没有旧缸酸菜香,我锔的旧缸不漏汤,我锔缸的手艺强不强,十里八村叮儿当!

相关热词搜索:回响 冬日 冬日回响 冬日 冬日那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