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黄埔大学现状【王世红:英雄本色,黄埔情结】
发布时间:2020-03-02 来源: 日记大全 点击:
编者按:9月的黄埔大学,秋高气爽。校园里不时能看到新生的身影,耳边间或传来军训的呐喊声,校园一派秩序井然。在临窗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黄埔大学的董事长――王世红先生。董事长办公室十分简朴。两个多小时的采访过程中,他身体前倾,乐于倾听。他的自信令记者印象最深刻,他坚持走自己的路,不随波逐流:他曾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在职博士,却不顾亲人朋友反对,毅然辞去共青团中央的职位(正处级干部),下海经商;试水,出任北京创格科技集团执行总监及美国环宇学苑公司副总裁。但国企以及外企并不能施展他的抱负,遂鼓起勇气,向海的深处行走;在民营教育频频下滑的2001年,接手当时效益极差的民办学校――北京高等秘书研修学院,招致不少非议,但他丝毫不为所动。
不过,正是这次选择,让王世红与民办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不是一个单纯的商人
谈到为何选择民办教育作为自己的事业时,王世红说:“我出生于教育世家,外祖父和母亲都是教育工作者,我喜欢教育这个行业,喜欢将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他不愿意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单纯的商人,在他身上仍然具有读书人的执着与坚持。他曾在自己担任董事长的黄埔大学里发起“品读经典”活动,实行他一贯赞同的“开卷有益”理念。提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是他信奉的真理。
而对于当前中国教育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他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敢于直言不讳。他戏称,中国的某些教育理念是三聚氰胺加牛奶,其犀利与深刻,可谓一语中的。
一直在路上
苏轼曾经说过:“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时也”。但凡要做成一番事业,必定要有一定的机遇。1993年,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响应政府号召,利用民间力量投资办学,建成了秉承黄埔军校精神与作风的北京黄埔大学。对于还在民办教育之路上不断探索的王世红来说,这个转折发生在2007年,这一年,王世红担任北京黄埔大学的第二任董事长。
已经有了丰富办学经验的王世红在这个职位上可谓如鱼得水,他真正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全身心地投入到黄埔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中。
提到黄埔大学,之前有些拘谨的王世红变得滔滔不绝,“亲爱精诚”的黄埔精神不仅对与黄埔大学,而且对于他本人都有深刻的影响。
“亲爱”实际上是在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要求大家相亲相爱;“精诚”是教育我们如何做事,精益求精,诚诚恳恳,这是在为人处事方面黄埔精神的具体体现。现在大家把黄埔精神总的概括为以下几点:革命、牺牲、团结、负责、奋斗和奉献。毕竟时代不一样了,黄埔大学和当初黄埔军校的使命也不一样,我们现在号召学生,一是要爱国,爱国主义在传承黄埔精神的过程中对于我本人来讲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王世红如是说。
的确,但凡在历史上做出成就的人,基本上没有一个不爱国,只有爱国、爱家、爱父母子女、爱周围的人,才会具有责任感,才会有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远大目标,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不会过时。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王世红非常重视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而除了这一点,他同时注重德育教育,一再提倡奉献与奋斗精神:“不能光想得到,做事情先不要考虑回报,只要尽心尽力做事,总会受到相应的回报,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因果关系。另外就是奋斗,我们的社会这么多年都在一个稳定的轨迹上运行,给大家创造了很好的发展空间。任何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都必须要努力,必须要奋斗,成功毕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所以我们要提倡奋斗精神;此外,我还提到“亲爱精诚”,也是我们应该传承的,学生要学会彼此和谐相处,要学会做人,然后要学会做事。”
情系黄埔 扬帆启航
不到20年间,黄埔大学已在众多的民办高校中脱颖而出,成功完成了由传统的“学科性”教学模式向“能力型”培养模式的转变,这其中自离不开黄埔大学独特的“三驾马车”培养模式。
“第一驾马车就是黄埔精神,这是独一无二的;第二驾是品读经典。现在不仅食品行业有添加剂,知识行业也存在这一问题,有些人甚至提出,知识领域基本上是在三聚氰胺上加牛奶,而不是牛奶上面加三聚氰胺,原因是中国的教育体制,要求大学教授每年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作为评奖、评职称的硬性标准,这实际上就是把科研成果量化,迫使这些人在三聚氰胺里加牛奶,因为科研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我以前提倡‘开卷有益’。让学生多读书,现在我不敢单纯的这么说,我希望大家读好书,开卷要谨慎,在阅读之前一定要考察好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多看书评,多听老师与朋友的介绍,我们学校掀起了‘品读经典’的活动,收效很好;第三驾马车是职业教育。我们和一些优秀的公司进行直接的合作,如联想利泰还有青年餐饮公司等,进行职业教育,效果非常好。”
20世纪成立的黄埔军校,以其出色的管理能力蜚声海内外,与“老黄埔”一脉相承的黄埔大学也在一定的程度上继承了黄埔军校的优秀管理模式,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黄埔大学在竞争激烈的民办教育领域脱颖而出,成功突围。
黄埔大学就像一艘在民办教育领域快速行进的大船,作为这艘大船领航者的王世红,其独到的眼光与出色的管理才能,是这艘大船能够在波涛汹涌的大潮中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行驶的更稳更远!
世纪人物:提起黄埔军校,人们并不陌生,这所孙中山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初创办的军校,曾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军事人才。那么,“黄埔大学”与“黄埔军校”有何关联?
王世红:先有黄埔军校,后有黄埔军校同学会,然后才有北京黄埔大学,这是一条清晰的传承脉络。上世纪,黄埔军校是驰名中外的陆军军官学校,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名的学校之一。黄埔军校走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比如,中共中央的四位副主席,十大元帅里有五位来自黄埔军校;另外有三位大将,九位上将;在国民党里也有黄埔系,它是国民党中最重要的派系。1993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尚不发达,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政府也暂时提供不了充足的教育资源,于是便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黄埔军校同学会响应国家号召,集资捐款创办了黄埔大学。此外黄埔大学在管理以及办学理念上都承袭了老黄埔的优良传统,所以说,黄埔军校和北京黄埔大学有直接的历史渊源。
同时,对于我个人而言,也有很深的黄埔情结,黄埔精神无论是在做人还是做事方面都对我有很深的影响。
世纪人物:追本溯源,不难发现,当年的黄埔军校在办学方针上的重点是“军事与政治并重”,独具特色的黄埔军校政治教育,使受教育者懂得了枪口对准谁,为谁而扛枪打仗。如今的黄埔大学在管理层面有没有对“老黄埔”进行传承?
王世红:黄埔军校的确是这样,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它的管理水平历来为人称道,军事与政治并重。它不仅解决如何打枪的问题,而且解决了为什么打枪以及将枪口对准谁的问题。如今黄埔大学在这方面也跟其他的大学不一样,我们非常重“德”,也就是德育教育。首先要把人培养好,其次才着重培养他的技能,这个跟黄埔军校是一脉相承的。
黄埔精神 一脉相承
世纪人物:“昔日黄埔铸虎将,今朝黄埔育精英。”在您心中,黄埔精神的精髓是什么?
王世红:只要一提到黄埔军校,大家就不可避免地要谈论黄埔精神。经过这么多年的探讨,现在从大陆方面来讲,在黄埔精神方面能达成共识的是“爱国”与“革命”;但是从台湾的黄埔军校同学会方面来讲,比较认同的是“牺牲”、团结以及负责,他们认为这才是黄埔精神的精髓。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在黄埔军校创立初期,孙中山要求黄埔军校的师生卧薪尝胆、努力建设中华,实际上这就是爱国主义的体现;另外,黄埔精神中有一种英雄主义情怀,即要做国民的先锋,不满足只做普通人;此外,在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方面,黄埔精神也有一些具体的体现:黄埔军校的校训是“亲爱精诚”,作为一个军校,选择“亲爱精诚”这四个字做校训,说实话当初我很难理解,觉得很诧异。因为一提到军校,大家就会想到冲锋陷阵,不怕牺牲、勇于奉献、威武不屈等词汇,但黄埔军校的校训则不然。
同时,管理一所大学,我们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强烈的归属感,让他们时刻感觉到他们是黄浦大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这样,这个校园才足够完整。
世纪人物:江泽民同志说过:“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黄埔大学据说是实行军事化管理,但毕竟不是一所专职培养军官的学校,为什么要实行军事化管理?
王世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校董事会也是探讨了很长时间。首先,黄埔大学与黄埔军校是一脉相承的,其次,我们学校的一个使命就是继承和发扬黄埔精神,再次,根据当前中国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犹为强调军事化管理。针对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很多人提出批评及不同的意见,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校管得太死太严,一到大学,又太过松散。我一直认为,在小学的时候,基于孩子的天性,应该多玩,到了大学,就该一步一步地提升大学生的纪律性,让他们有自律意识。因此,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松散状况,以及缺乏纪律性的现状,我们要实行军事化管理;另外,因为我们学校毕竟是和黄埔军校有很深的渊源,黄埔军校就以军事化管理出名,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决定实行军事化管理。
从我们的实践过程来看,80%以上的学生是欢迎的。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自理能力差的问题,但大多数的学生都有上进心,甚至90%以上的学生都想有一番成就,但苦于自我管理能力欠缺,想学好但没有条件。因此,说实话,军事化管理确实苦,但因为他们自身还有很浓的成功意识,他们也想回馈父母,报效祖国,因此他们对于军事化管理从抗拒到理解再到接受,经历了一个过程,收效很好。
世纪人物:在教学方面,黄埔大学已完成将传统的“学科型”模式向国际上高职教育所采用的“能力本位”模式的转变,这种转型是中国大学普遍面临的困境,黄埔大学在这种转型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王世红:我一直觉得我们比较幸运,追溯黄埔大学的前身,我们有87年的文化传承。许多学校没有那么悠久的历史,或者有的学校即使有较长的历史但它不一定具有大学精神,而我们学校两者都具备。为什么谈到这点,因为中国的大学想要完成“学科性”到“能力型”的转变,实现技能培养与人格培养的双赢,是更重视成绩还是更注重人格,更注重德育还是更看重智育,这些问题应该搞清楚。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大多数人不重视德育,而且也不知道怎样进行德育。在这一方面,我们有很多的经验,首先,我们提倡用黄埔精神来熏陶学生;第二,我们在体制上存在优势。作为一所民办高校,我们具有相对灵活的办学自主权。例如,我们将大学第一学期的课程全部调整,转向能力培养方面。我们还加入了包括军事化管理、国学等特色课程,这在一般大学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我认为所谓的“能力培养”其实还是着眼于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拓展,这是我在办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千帆竞发 万木争春
世纪人物:时下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难的问题,您认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世红:关于“就业难”这个问题,在京外的高校可能形势比较严峻。我们学校自建校到现在,这么多年在就业方面其实一直压力不大。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我们学校的区位优势,我们处于首都北京,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另外,是在专业选择上。许多名牌大学的就业率甚至不如民办高校,尽管他们有很多优势专业,但是这些专业的应用性并不强,比如说历史专业,往往培育了50个人,而真正能找到对口工作的可能只有5个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教育质量不好,而是因为现在的高校培养模式与社会的需求脱节。第三,我们学校目前面临的就业问题不是学生找不到工作,而是就业的质量。一些待遇比较低、不太正规的公司,我们都不向学生推荐。北京其实现在已经进入到“卖方市场”,很多用人单位包括一些有名的上市公司都到我们学校要人,用人缺口还是很大的,所以就业方面我们的问题不大。只要以市场为导向,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并不难。在职业教育方面,我们和很多公司有合作。
世纪人物:黄埔大学目前的就业率如何?
王世红:基本上可以达到95%左右,剩余的5%一部分是本身不愿意就业,还有一部分可能本身比较难就业,但大多数学生的就业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世纪人物:当今中国,民营教育迅速发展已成为一大趋势,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企业,包括新东方等,就个人经验来看,黄埔大学与其他民办大学相比优势在哪里?
王世红:刚刚你谈到了新东方,新东方也是一个民办教育机构,但是它跟黄埔大学这样的民办高校还是有区别的。因为我们是全日制的专科与本科教育,而新东方进行的主要是语言培训,这是一大区别。另外,从培养目标来看,我们旨在培养有追求、有文化、有能力的领导型人才,这一点与其他的民办高校都不一样,因为我们是黄埔军校的传人,黄埔军校就是培养领导者的,而这个社会又需要领导者,需要不同层次的领导者,举个例子,即使是服务员,也需要领班,在工厂的工人也需要车间主任,所以黄埔的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有领导者的才能与风范;再者,从素质结构来看,黄埔大学将来是“三驾马车”的培养模式,齐头并进。
世纪人物:泰坦尼克号曾被认为是一个技术成就的完美作品。《造船专家》杂志曾称其为“根本不可能沉没的精品”。但这个神话最终却被冰山粉碎了。因为这样完美的装备中却唯独少了一样平凡却很重要的东西――望远镜。黄埔大学就像是一艘在中国的教育行业快速行进的大船,作为领航者,您对黄埔大学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愿景?
王世红:中国的民办教育目前正处在一个大浪淘沙的阶段,有一批我们的同行将要被淘汰,这种竞争相当残酷。我们黄埔大学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下杀出重围,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民办教育的佼佼者。我们的目标就是把黄埔大学培养成中国一流的高等职业学院,在这一点上,我们要走国际化特色,利用我们的优势,还要做一些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课程,同时围绕我们的区位优势,处在首都北京;且位于北京第二国际机场附近,我们的校区周围会变成一个二三十万人口的新城,有数以万计的员工需要培训,所以我们要围绕这一方面来建设我们的学校,为首都的经济建设服务,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此外我们也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鉴于黄埔大学与黄埔军校的渊源,我们希望能够与台湾方面进行交流,进行两岸合作,把黄埔大学建成北京和台湾地区民办教育交流和合作的平台。这是我们比较希望的一个方向。
采访手记:正如王世红董事长所说,管理一所大学,重要的任务就是让每个人都感觉到强烈的归属感,让他们时刻感觉到他们是黄浦大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这样,这个校园才足够完整。大浪淘沙,方显英雄本色;千磨万砺,锻造坚韧人格。相信在王世红董事长的掌舵下,黄埔大学这艘大船能行的更稳,更远!
相关热词搜索:英雄本色 情结 王世红 王世红:英雄本色 黄埔情结 英雄本色 英雄本色1
热点文章阅读